应用型高校管理沟通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例

2022-10-19 13:29张梦珊
大学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管理

张 贺 张梦珊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当前,人际与组织沟通能力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的重视。应用型高校普遍开设了管理沟通课程,希望能够培养学生有效的交流沟通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协作能力和个人竞争力,助力学生顺利步入职场。在高校课程“大思政”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管理沟通教学团队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从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出发,从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建立课程思政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创新成绩评定形式四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更好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育新人,这一系列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成效。

一、应用型高校管理沟通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定位及教学目标

课程定位。管理沟通是经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主要从管理的角度来研究探讨沟通的理论与技巧问题,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能够培养、锻炼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意识和能力,并为其顺利步入职场提供强大的助推作用。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是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等课程。

教学目标。教学团队根据课程定位,并结合学生实际特点,从知识、能力、素养三个方面分别制订教学目标。一是知识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管理沟通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与方法,了解和掌握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的管理沟通知识。二是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管理沟通的基本原理,找出影响沟通的主要因素,并能够较好地为实现组织目标与提升管理效率开展有效沟通。三是素养目标:培养学生树立积极、正向的沟通意识,及时识别危机,正确看待冲突和压力,树立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合作共赢的现代管理观念与职业素养。

(二)课程教学现状

管理沟通课程目前由一位副教授、两位讲师授课,授课对象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四个本科专业的学生,课程设置均为48学时。管理沟通课程于2018年进行了一次校级教学改革,但效果不明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按照教学设计,依然是以讲授为主的单向传递,虽有提问、启发等活动,但学生参与度不高,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未能真正体现。第二,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脱节严重。管理沟通课程体现较强的应用性、实践性和艺术性,教师在教学中突出了课程的理论性,而理论如何指导实践尚未有效结合,虽然教师能够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情境模拟、案例分析等方式理论结合实际,但学生的获得感和成就感依然不高,这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第三,考核方式难以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管理沟通课程应用性较强,目前设置为闭卷考试科目,题型有单选、多选、判断、简答等,虽有案例分析等题型,但整体依然侧重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无法体现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难以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

(三)学情分析

管理沟通开课对象为大三上学期的管理类专业学生,其管理理论经过管理学、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企业战略管理等多门先修专业课程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积累,对社会的认知较大一、大二学生更全面,能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但同时大三部分学生面临各种考证和研究生备考,存在课堂参与度不高的现象。部分有社会兼职及喜欢思考的学生,对课程兴趣较大。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的学生和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相比,活跃度不高。从课堂规模来看,合堂授课效果逊于小班授课。

二、管理沟通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深挖课程思政教育元素

从有效沟通原则、理论演变、非正式网络沟通、危机沟通、压力沟通等教材内容出发,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和思政映射点,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结合、协同育人,实现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引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育新人。如讲授正式沟通网络与非正式沟通网络,对应的思政映射点是重视正式沟通网络的建设及有效性、防范非正式沟通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倡导学生在面对小道消息时应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告诫学生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等。如在口头沟通讲解中,通过播放“奋斗的力量”激励型演讲视频,引导学生树立不断奋斗拼搏、追求梦想的价值理念;通过一段娱乐型演讲的视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高雅的娱乐观,同时倡导学生多与家人沟通、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和付出,做一个懂得感恩、懂得回报、有责任、有担当和有梦想的人。在压力沟通讲解中,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压力,帮助疏导、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防止出现因压力引起的疾病和极端行为等。

(二)构建课程思政体系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将思政元素进行堆砌,而是在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按照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堂教学主阵地,将各项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以及各项教学环节中,实现课程思政的系统化。比如成立课程教学团队,改变以往教师“单打独斗”式的教学,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广泛挖掘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之间的映射关系,并进一步修订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在原有确定的知识、能力、素养目标基础上,确立思政育人目标。同时改革课程考核方案和实习实训考核标准,真正做到全过程育人和“润物细无声”育人。

(三)改革教学方法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既掌握沟通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良好的沟通素养和应用技能,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实现教学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团队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在课程导入、理论研讨及案例分析过程中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扮演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加强对理论知识和管理现象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倾听能力。如课程组开发了教学案例库,在对应章节知识点后均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总结管理的得与失。

2.启发式互动教学法。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课程组将教室由传统联排桌椅变为可多向交流讨论的圆桌,努力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使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实现不同观点的碰撞交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如本课程在学期伊始就让每个学生制作了座签,在圆桌学习法下大家相对而坐,可以直面交流、分享观点,形成小组讨论、研习的氛围,让传统“一对多”式的课堂教学变成了“多对多”式的交流与探究式的学习。

3.项目驱动教学法。课程组让学生围绕项目任务展开学习,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学生主动构建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的智慧学习体系。如在组织沟通一章中,课程组设置“小道消息利与弊”的辩论项目,在面谈一章中,设置“面试招聘”与“绩效反馈”等项目,在学期作业布置中设置商业洽谈、商业推广等实践类项目,并设置具体的效益指标进行考核,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与应用技能体系。

4.情境教学法。课程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角色扮演、课内游戏、演讲、新闻发布会等活动,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完全置身于各种管理情境下进行全过程的体验,进而让学生在体验中驾驭理论、收获真知、获得成长。如在讲解危机沟通时,设置两起突发事件情境,让学生扮演管理者,召开新闻发布会,考查学生处理危机事件的思维能力,在危机中与公众、媒体、当事方的交流沟通能力。

(四)创新成绩评定方式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课程小组改变了传统课程成绩的评定方式,将原本课程的最终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占比70%)+平时成绩(占比30%)改为由期末考试成绩(占比50%)和平时成绩(占比50%)组成,具体评定方式如下。

1.课堂发言情况占15%。要求:观点正确不偏颇,论据充分可信赖,洞悉问题本质,提出可操作性建议,为提高管理效率以及建设和谐社会传播正能量。

2.小组作业的完成情况占15%。要求:小组任务分工合理,组员相互协作,氛围融洽,作业成果按时、按要求提交,作业能体现小组创作。

3.个人书面作业情况占10%。要求:独立自主完成个人作业,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做到诚实守信,不抄袭。

4.出勤情况占10%。要求:无故缺勤每次扣2分,迟到、早退每次扣1分。

5.期末考试成绩占50%。要求:考试做到杜绝一切违纪,做遵规守纪、诚信考试。

6.创新考试形式与考试题目。期末考试分为理论笔试与课程答辩两个部分,理论笔试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点的考查,课程答辩注重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思辨能力,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在棘手情境下的综合管理能力,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在课程答辩过程中,由三名教师任答辩评委,其中任课教师打分成绩占比40%,其他两名非任课教师打分成绩各占比30%。

三、管理沟通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

(一)学生主动沟通意识明显增强,沟通有效性大幅度提高

通过开展管理沟通课程思政建设,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沟通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明显发现同学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意识和沟通有效性有大幅度提高。对书面材料、PPT、有形展示等沟通细节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部分学生反馈,在与家人、同学的沟通过程中,通过有意识的运用沟通技巧,沟通效果十分明显,家庭关系及同学关系更加和睦。

(二)思政育人效果逐步显现,学生对现实问题分析更加理性

通过将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当前社会各种管理现实问题,并辩证分析,用积极、理性、发展的眼光看待当前社会现象,倡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防止出现极端思想。在日常专业课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让学生感到思政教育内容并不是遥远空洞,实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育协同育人的目的。目前,班级学生思想平稳、积极乐观,对身边社会现象及网络热点话题更多了几分理性与思考,少了许多抱怨与冲动,自觉抵制不实、无根据、不准确的网络传言。

(三)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明显提高,实践应用能力显著增强

在教学中,授课教师每次利用课堂5 分钟让学生对当前热点话题发表主旨演讲或进行观点阐述,训练学生运用辩证、动态、全面的思维方式审视问题。通过长期的坚持,在项目活动和课程答辩过程中,当学生面对“股民质疑、媒体追问、网民发难、即兴演讲”的情境时,明显感到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显著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能够以管理者的角色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课堂学习氛围明显好转,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显著提升

教学伊始,部分学生对课程重视程度并不高,认为管理沟通理论容易理解,但随着课程的推进以及各种教学活动的逐步开展,特别是当看似简单但实践应用效果却并不理想的现象发生时,学生对课程重视程度和学习兴趣逐步提高,认为课程理论与应用能力之间还相隔“千山万水”,课堂学习氛围明显好转。在后期的各类项目活动中,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深入思考,充分发挥团队协作,自主学习能力显著提升,逐步喜欢上了管理沟通课程。

(五)课程答辩带动效果明显,学习成果展示亮点频现

自对管理沟通课程实施教学改革以来,通过广泛运用情境创设、角色带入、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特别是在实施以课程答辩为代表的一系列创新式教学改革措施后,学生钻研学习的精神面貌回来了,学习的成果逐渐凸显。如“危机背景下的新闻发布会”“主旨演讲”“课程答辩”过程中,学生普遍表现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特别是在课程答辩过程中,面对棘手问题,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加以阐述,表现出色,即兴式的演讲博得阵阵掌声,学习成果亮点频现。

(六)对教师的信任明显增强,师生间真诚交流更深入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将自己在兼职、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苦恼、难题向教师倾诉,经过教师耐心的分析和建议,学生逐渐明确了自己的想法,有了具体的思路。通过学生向教师请教如何解决现实问题,说明学生逐渐信任教师,而信任的力量又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状态,这种师生间真诚的交流也是教学活动和教师个人的一大收获。

四、结语

通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管理沟通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并形成了一套融合思政元素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同时,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合堂大班授课的效果明显不如小班授课,其实践环节多为情境模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企业开展实践应用依然不够,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