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开展

2022-10-22 04:36
科教导刊 2022年14期
关键词:集体主义职业道德价值观

蒋 芳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云南 昆明 650300)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问题

1.1 课程理论依赖国外,价值导向存在偏差

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国内外学术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在这一方面,国外的研究时间更长、研究程度更深、研究成果也更为丰硕,所以我国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过程中更多选择了借鉴西方相关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但是这些来自国外的教育理论往往强调价值中立。受此影响,国内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在很长时间内忽视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的核心问题。这又导致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过程中过度迎合学生对自我兴趣探索的偏好,放任学生漠视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入探究。在这种存在价值导向偏差的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学生在职业目标的选择上往往容易过分看重个人得失,急功近利。

1.2 课程教学偏重工具使用,价值引领不足

职业生涯规划教材中蕴含了有助于教师开展价值观教育的教学内容(例如人生价值的实现),但教师往往对这些内容没有进行深入解读,而是将教学的重心放在了指导学生运用各种生涯规划工具,特别是量化分析工具,比如生涯决策平衡单等去实现对自我职业生涯的理性规划。虽然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合理性,但这也导致价值引领在整个课堂上的渗透程度相对较低,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

1.3 职业道德教育缺失,能力与道德不匹配

职业道德是求职者应当具备的重要品德,也是整个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所流传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反映的便是与职业道德相关的内容。但当下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有所欠缺的。教师往往更重视的是对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和发展能力的训练,而不是职业道德的养成。这不仅是因为在学生尚未就业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深入而详细的职业道德教育较难实现,也是因为教师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重能力训练,轻道德培养,容易导致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当中出现德不配位的情况。

2 课程思政理念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策略

经过上文阐述,我们已经明确了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认识问题是过程,解决问题才是发展。所以,在本文接下来的研究中,将从三个方面提出课程思政理念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策略,希望可以为该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产生积极作用。

2.1 以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教学,强调集体主义原则

以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教学主要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过程。教师依据课程内容与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性开展教学工作。例如“核心能力构建”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关于“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一部分的讲解,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讲解我国的时代发展情况以及当下时代的状况和特征,在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师围绕“新时代的人才应当具有时代精神”这一话题进行重点讲解。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述有关时代精神的内容有效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再比如“你的未来是梦吗”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向学生讲述了如何制定职业生涯发展的理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自我理想的制定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实现学生个人理想的制定符合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一般范畴。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同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如此做法也能实现社会主义思想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集体主义原则是我们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另一项重要举措。集体主义原则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考虑到大学生对集体主义原则的概念非常熟悉,所以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充分强调该原则:第一,注重实践体验。大学生能够熟练背诵集体主义原则内容并不意味着他们对该原则有着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并将其充分贯彻和落实。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为学生创设有助于培养集体主义意识的教学情境。例如,组建学习小组,让小组成绩与个人成绩挂钩。或者以课后任务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微缩创业大赛,要求全班学生4 人为一小组成立创业团队,每个成员负责不同的项目。为了确保创业项目的成功,每一位成员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也要站在整个团队的角度考虑。团队是一个小集体,每一个成员都能为集体的利益考虑,这是整个团队能够取得成绩的必要条件。随着创业项目的实施,每一位成员都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集体主义观念会得到强化。第二,应用奖励机制。集体主义原则主张在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下,个人利益要服从于团队利益,作出必要的让步。而这无疑会对相关成员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学生集体主义的培养初期,这一点会成为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阻力。为此,我们可以采取奖励机制,以荣誉奖励或实物奖励对那些维护集体利益的个人予以肯定,激励每一名学生积极维护集体利益,深入贯彻集体主义原则。当这一素质具备,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时才会更加理性,在完成规划目标的过程中,行动才会更科学。

2.2 加强价值观引领,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第一,教师要加强价值引领的意识。价值引领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教育,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价值引领都必须充分贯穿其中,通过和学科教育相融合的方式表现出来,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任课教师,我们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这种引领意识首先表现在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引导。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利益,追求个人充裕物质生活条件的满足。这种目标的制定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不够全面,因为它忽视了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要和社会利益保持一致。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做贡献才是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规划的根本目标。为了让学生认识并践行这一点,我们可以带领他们系统性回顾个人的受教育生涯,尤其是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享受到的国家的优惠政策以及各方面的福利(例如学费减免政策、奖学金制度、创新创业激励计划等),通过列举这一系列的客观事实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能够取得学业进步离不开国家的培养。在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后,学生的感恩意识会逐步得到强化。感恩意识强化之后,学生在制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时,才可能将维护国家利益、为社会做贡献作为首要目标。这种引领意识其次表现在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过程的引导。确定职业发展的目标后,学生要将其逐步落实,在落实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考验,学生要做的是勇敢面对困难,积极接受考验,对个人的未来充满信心,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讲述在落实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另一方面也要向学生强调,只有秉持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思想态度,才能战胜困难实现目标。

第二,教师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在以往的教学中,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实现通常有单列的教学时长作为保障,但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却缺乏这种保障。为了更有效地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首先需要单列实现价值观目标的教学时长。可以尝试明确每次课至少拿出5~10 分钟左右的时间专门用于实现价值观目标。其次将部分需要反复练习的能力训练项目(例如使用决策平衡单)以及自我认知的测评活动放在课后利用网络平台完成,为开展价值观教育活动留出足够的时间。再次增设价值观教育专题,增加价值观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权重。比如在环境探索的板块当中,除了设置研习环境探索方法的专题之外,还可以设置诸如“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寻找时代风口”这样的价值观教育专题。

第三,教师要创新课程教学形式。价值观引领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创新教学形式,努力避免教师单方面向学生说教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现场辩论,短视频制作,劳模工匠访谈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价值观教育能够入心入脑。

2.3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第一,理实一体化教学,增加实践课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首先要在教育形式上作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理论讲解为主,均为教师向学生单方面讲述从事某项工作要具备的职业道德是什么。这种教学方式存在弊端,因为理论性的讲解只会让学生初步熟悉职业道德的相关内容,并不会对其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教师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向学生阐述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是施工员这一岗位的重要品质之一。学生能够理解这句话,但是未必能对这句话产生非常深刻的认识,因为学生并没有充分接触施工员的工作环境和具体工作内容。施工员的工作环境相对简陋,工作强度相对较大,繁重的工作会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和体力负担。而在这种条件下仍然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坚持完成工作,才能更加体现职业道德的珍贵和重要。因此,我们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实践机会,要求他们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主动感悟职业的从业道德。例如教师可以带领相关专业的学生在假期和周末时间到工地观摩学习,感受最真实的工作环境,而后才能真正明白能够胜任该岗位的职业道德究竟是什么。当然受制于风险防控的制约,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对于不能开展实践教学的学校,也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访谈职业人物的这种间接实习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某个特定行业职业道德的理解。

第二,结合“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优化授课主体。现代学徒制是一种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少高校正在申请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部分高校已经完成了这一培养模式的试点。不管是正在申请试点的高校还是已经完成了试点的高校,都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当中“双导师”制度这一优势,邀请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和良好的从业道德的“师傅”,向学生讲述自己的工作状况,特别是职业道德这一部分的内容。通过校内教师和校外“师傅”的联合培养,学生不仅会对职业道德产生更深刻的理解,也会更加重视自身职业道德的培养。

3 结语

思政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结合可以提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和支持。课程思政理念下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可以引导大学生将国家的前途命运、社会的进步发展与个人的学习成长有效联系起来,培养使命感和责任心,助其成才,助其成为专业实力和思想道德素质兼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集体主义职业道德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傅维利,于颖: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独特品性
浅谈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集体主义的原则是大学生ぴ谥耙倒婊中的重要原则
集体主义教育:从个体出发建构共同体
基于加强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身为集体主义喝彩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