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内部审计实现高质量职业化发展面临的困境分析

2022-10-24 07:17徐彦
大众投资指南 2022年26期
关键词:职业化审计工作高质量

徐彦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重要战略调整期,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瞬息万变,面临新的形势、任务和机遇,审计职业化发展的建设也必然会随之形成新要求,成为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内部审计作为审计体系的三大主体之一,在我国起步晚、发展慢。因此,不断提高内部审计的职业化发展质量,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内部制约监督机制,为我国企业制度创新提供了良好契机,是对传统内部审计的一次亟待革新。

一、我国内部审计职业化发展程度现状分析

审计职业化并非新兴观点论,2004年出台的《审计署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机关人才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就首次提及“审计职业准入制度、推动审计队伍职业化进程”等话题。今十余年载,在2014年《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2015年《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2016年《“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等相关文件中相继提出“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可见,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审计职业化建设高度重视。

“职业化发展”的内涵在于通过职业道德素养、职业行为规范、职业知识技能的协同作用,让工作工作状态呈现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本文以社会学家Kultgen提出的“职业化”特征因子作为评价依据,区别于一般职业化发展评价,将其13个特征描述总结提炼为“职业基本特征”“社会关联特征”“客户关联特征”。结合内部审计职业化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确立内部审计职业化发展进程中的基本三大特质,即“客观公正性”“社会认可度”“服务责任观”。

对照我国当下的内部审计的总体现实情况,划分“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三个维度来衡量我国内部审计目前的职业化发展程度。具体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内部审计职业化发展程度分析表

从上表的结果分析来看,我国内部审计稳步处于职业化发展的进程中,但仍有某些特征尚未明显凸显,难以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第一,在“客观公正性”的职业化特质体现上,只有执业人员能力水平的认证、衡量、评估,有待进一步的明晰和改进。

第二,在“社会认可度”的职业化特质的表现方面,我国目前的内部审计人员有执业认证,但只有持证人员才需要进行认证。很多企业将内部审计人员都不是持证人员,更无须考虑认证问题。甚至一些企业将内部审计岗位视作普通内勤岗位,其任职人员甚至都不是技能、知识对口的员工,人员素质结构是与提供服务很难保证相互适应。这也从而导致作为职业资格证书的“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也并不高。

第三,在“服务责任观”的职业化特质表现上,由于内部审计的服务内向性以及相对独立的特点,很难做到对待每个客户的工作上都保持独立性。我国对于内审机构在企业组织结构中的设置又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内审人员很难不考虑个人利益和工作压力而对各个服务部门一视同仁。这些职业化特征程度较弱的方面也正是目前内部审计进一步实现高质量职业化发展所要面对的挑战。

二、我国内部审计实现高质量职业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通过上文我国内部审计职业化发展的分析结果,结合本文提出的高质量发展思路框架看,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职业化发展面临以下困境需要突破和摆脱。

(一)内部审计理念谋创新的困境

不论从职业人员要件质量的提升,还是内部审计职能的成长发挥到最终职业化的价值体现,理念是第一位的,有长远、先进坚持职业初心的内部审计理念会为内部审计工作指引方向。但目前,我国内部审计现实执行过程中的理念依然传统、短浅,缺乏转变、创新。

1.忽视内部审计贴合经济新常态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模式、路径和方式都在快速地发生变化,经济新常态下随之带来的是新矛盾新问题新风险,这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改革决定了我国内部审计职业化发展,内部审计的发展的根本宗旨是服务于经济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过分投入”于“小我”意识,只关心于公司本身的成长,而忽视了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来考虑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问题。长此以往,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认知不足,适应滞后,理解困难,难以自觉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内部审计方法不对路,内部审计工作不得力,职业化进程会停滞不前,更无法做到引领导向。

因此,在职业化发展的审计理念上,不论是内部审计从业人员,还是公司企业高管,以及内部审计行业组织,都应该要牢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促进经济可持续稳增长为目标,审时度势,认识国家经济发新常态,实施审计时,把国家、社会、市场、人民关心的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把审计工作重心放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重大政策贯彻落实、维护财经法纪等方面,以坚决的行动贯彻审计“新常态”。

2.忽视内部审计融合风险管理服务观

审计的职能是经济监督、经济评价与经济鉴证,监督职能是最基本的职能。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顺势而为,提出内部审计的服务理念,需要帮助公司实现自我价值增值的目标。倘若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仍将监督作为工作重心,重点放在事后稽查业务往来中的错弊,流程发生后的合规评价显然是不合适的。在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中,能够真正能给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屈指可数,许多企业还在利用传统内部审计模式,只对被审计项目进行事后审计,不管是否存在重大错报风险或特别风险,仍用抽样样本来推断总体,忽视抽样风险和潜在风险。另外,在许多企业的高管意识中,他们虽能够认同内部审计能带来巨大价值,但往往内部审计部门只有重大影响性事件已经发生并影响到企业组织的情况下才会被要求介入, 而不是业务事前咨询评估、为风险提前做好预警及实时应对,这也说明了,在内部审计实践工作中,大多企业未能将自己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真正定位在风险管理、服务公司增值的职能防线上。

降低企业发展风险,增加组织综合竞争力,提高公司自身价值,是内部审计高质量职业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从上文职业化发展的现状分析中可以得知,在“服务责任意识”特质上还有待加强,内审人员服务质量决定着内审机构和员工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为此,我国企业管理层及治理层、内部审计机构和工作人员都要时刻树立内部审计的增值服务意识、风险管理观念,逐步形成将审计内容从传统的财务控制转变为风险战略管理、责任价值审计。

3.忽视内部审计 武装信息数智化意识

大数据时代到来,随着工业4.0和“大智移云”技术对经济社会运行的深刻变革,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科技技术成果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管理信息化、会计信息化在企业管理者日趋意识到信息处理平台建设和应用重要性的同时,得到逐步发展。大数据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采集、筛选、存储、处理、传递和分析。然而,我国目前内部审计与新时代数字革命提供的无限可能和巨大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数字鸿沟,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配备和技术方法使用远落后于组织信息化程度,只有一部分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表示会在开展的审计业务中运用到计算机辅助技术,但无法实现全部应用,仍处于部分尝试运用,滞后于我国数字时代变革的脚步。大数据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采集、筛选、存储、处理、传递和分析。若是 企业自身信息化程度不高,内部审计人员在此方面的技能也难以匹配上,那么,内部审计的覆盖范围、基础数据的收集、获取都会受到限制,造成分析数据匮乏,在“互联网+”模式下,审计线索会变得难以捕捉把握,审计证据更加难以固定,审计风险伴随数据安全性风险的凸显而前所未有地加大。内部审计与新时代数字革命提供的无限可能和巨大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数字鸿沟,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部审计工作及时有效地开展。因此,要从武装信息化、数智化意识抓起,旨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中整合资源改进审计技术,帮助内部审计在其监督评价和建议过程中依靠信息技术手段筛选数据、分析提取、发现线索、提前预警等方面发挥明显优势,支撑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高质量职业化发展。

(二)内部审计人员胜任力的困境

1.准入门槛与人才需求预期不匹配

我国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胜任并没有明确强制的资格准入门槛,资格认证也非必要条件,招录完全凭靠企业自身喜好,造成招录人员的门槛条件相对较低。而政府审计人员必须参加统一、严格的公务员招考进行选拔,招录后会有系统的任前工作培训。胜任社会审计的项目经理也必须要持有执业的注册会计师(CPA)证书,一般也要从项目经理助理做起,积累了几年项目审计的工作经验后,才能够承接审计项目。相较工作范围而言,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更为广泛,涵盖检查和评价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将发现问题、揭示问题与督促整改问题结合起来,对内部审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专业精神等要求高,这就意味着内部审计团队成员既要懂审计又要懂业务,不但要会法律,还要会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现实是往往低门槛招录的人员都无法胜任这样高要求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

2.人员配置欠缺专业性

国内科研院所的内部审计学科建设相对现实需要发展滞后,内部审计专业设置、内部审计课程体系开发、内部审计人才培养方案规划均不够健全。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的受重视程度不高,平理论功底和写作能力不强,加上平日缺少继续教育学习、前沿理论实践思考,又没有互学互鉴内部审计先进经验做法的意识、习惯和精力;有的对“互联网+”大数据审计还不能适应,缺乏积极应对的勇气和能力,因此,岗位人员能力素质不同程度地存在专业单一、知识结构和经验老化、运用现代智能手段开展工作能力差等问题。长此以往会导致披露问题、揭示分析原因、提出建议,缺乏一定的深度和针对性,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在企业的地位越来越不受待见和重视。由此看来,仅凭会计经验的传统审计人员已跟不上时代发展速度,内部审计需要的是精通业务并具备数据采集处理分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人才。现有的内部审计员除了具备非常专业的财会知识之外,还须突破在具备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独立思考批判思维、沟通能力及商业洞察力方面提升的困境。

另外,所谓专业化、资格化是将内部审计所从事的主要业务作为一项专职工作,且具备相应的资格认证,不是同时兼任几项工作,或是非专业的人员任职内部审计工作。有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岗位会被其他工作所代替或兼任,没有“超脱”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如,企业会把纪检工作与审计工作混为一体,并入纪检处的日常工作,而不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提升内部审计人员专业化、资格化的渠道亟待畅通。

3.人员素养欠缺社交情商

内部审计的工作需要执业人员具备较好的社交情商,检查单位各部门存在的经营管理风险和隐患,评估计划政策是否切实可行、执行到位等问题时是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的。但实践中,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方多数情况下仍将对方视为“对立面”,对双方共同的组织目标认识存在偏差,做不到相互信任、理解和支持。目前,各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是都是财务出身,按部就班地长期“固定”在财务部门内部,没有与其他部门人员良性互动不够,工作能力逐渐失衡,缺乏“职业化”的社交情商,审计活动过程不公开不透明,甚至只“盯”问题,持“强硬怀疑”态度,以生冷、强硬的语气发表审计结论、提出审计意见。与此同时,接受审计的部门或者人员往往采取“不配合”的态度,影响审计工作正常进行,审计工作效果大打折扣,与内部审计职业化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偏离甚远。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05号《结果沟通》、第2305号《人际关系》提及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具备沟通技巧、在业务处理中的人际交往方式及化解人际冲突的方法,实现平等、诚恳、恰当、充分的交流。内部审计良好的职业发挥与最终的职业价值体现都离不开职业情商的展现。掌握得当的社交技巧,与其他部门形成良好的相互信任机制,进一步得到职业充分理解和支持,以提高业务能力,顺利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和地位,保障高质量职业化发展的实现。

(三)内部审计制度执行力的困境

1.职业指导政策建设过缓

虽然现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已先后发布了中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及实务指南,制定了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标准,但由于各行业间经营范围、管理模式、风险因素等各不相同,仅依靠内部审计准则等来规范不同行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着很多现实困难。即便一些行业主管部门虽已制定行业性的内部审计规定,但作为层级较高的规定,在业务操作层面的具体指导意义也显不足。

2.独立性受组织架构制约

内部审计机构在设置层次和地位上的高低,易受制度和组织架构的制约,难发挥内部审计的全职能,会对其独立性和权威性造成直接的影响。笔者认为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监事会下内部审计委员会领导或者由董事会直接领导,减少其他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干扰和影响,能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发挥最大化。而眼下经调查分析,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机制在不同行业、地区之中,其部门设置、领导设立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设置模式以总经理领导下的审计模式为主,领导层次普遍比较低,甚至有很多企业将内部审计部门下设于财务部,不配备专职内审人员,工作很难顺利开展,其独立性、权威性大大削弱,阻碍高质量职业化发展。

3.员工保障机制尚不周全

现有的内部审计职业保障机制仍有诸多不周全的表现。首先,现有的职业待遇偏低、工作强度又大,审计人员的职业压力风险与职业待遇并不成正比,高压低薪,再加上缺乏明确的激励和升迁机制,令审计人才望而止步,很难吸引到高、精、尖人群加入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从业缺乏积极性,工作缺乏动力,对职业化建设造成阻碍。其次,现有的后续教育学习流于形式,很多企业没有给内部审计人员提供定期的后期学习机会和平台。长此以往,多数审计人员中存在着因循守旧现象,大数据审计发展时代,面对着新形势、新任务、新的审计方法与审计技术手段,很多从业人员一无所知,不去探新、领会、运用,依旧固执沿用一些与当前时势明显不符的老旧一套。内部审计方法不对路,工作不得力,无法做到引领,阻碍其高质量职业化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分析,我国内部审计推进落实高质量职业化发展的道路任重道远,想要摆脱上述困境,要从职业人员要件入手,提升道德素养、行为规范以及知识技能,规范、健全和完善内部审计内外体制机制,保障内部审计更好地服务于客户,打通成长通道;同时坚持将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的理念贯彻于内部审计工作始终,使得内部审计不断地专业化、独立化、权威化,提升社会认可度,旨在实现成效显著的内部审计高质量职业化发展。

猜你喜欢
职业化审计工作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