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理念下青少年运动乐趣提升策略研究

2022-10-25 07:03吴鹏先曹成超刘文静杨雨嘉李国梁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同伴动机青少年

柴 娇,吴鹏先,丁 书,曹成超,刘文静,康 悦,杨雨嘉,李国梁

(东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指明了新时期学校体育的国家战略目标,同时也是对体育本质和功能的精准定位。2020年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第一条进一步明确了“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的目标。2021年6月23日,教育部办公厅为贯彻该《意见》,印发了《〈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持久性,帮助学生有效锻炼、掌握技能、提高能力、体验成功,使其真正能够乐在其中的改革目标。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 版课标”)提出:将“学、练、赛”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充分动起来的过程中享受乐趣[1]。享受运动乐趣是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逻辑起点,是促进青少年运动参与进而促进其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而影响青少年运动乐趣的因素较为复杂,仍需对国内外运动乐趣研究进行充分了解。本文结合2022 版课标和体育教学实践进一步厘清运动乐趣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中找到运动乐趣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调控方法,进而提出有效的提升策略。

1 青少年运动乐趣研究理论基础

1.1 运动乐趣的内涵

Slaughter 首先尝试在心理学领域对乐趣进行定义,认为乐趣的重点在于活动参与,乐趣既表现为各种活动又是情感的体验,人们可以独自进行乐趣活动,也可以与他人合作开展,如多人间的竞争性活动[2]。之后,Podilchak 提出乐趣的重点在于关系,而不是活动;乐趣的本质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首先取决于他人的存在,其次取决于所有相关方是否愿意抛开感知到的不平等,并形成平等的社会纽带;乐趣是一种典型的具有外在性的社会互动过程,个体不可能自己体验到乐趣[3]。许义雄将乐趣看作一种享受、快乐的情趣、欲望获得满足的愉快气氛,是能够增强个体实际行动的心理现象[4]。柴娇等将乐趣定义为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的积极情绪、情感体验,如高兴、愉悦、快乐等[5]41。

运动乐趣作为乐趣的子概念,是乐趣在体育领域的具体体现。Scanlan 等首先尝试对运动乐趣进行概念界定,认为运动乐趣是在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正面情绪反应,反映了普遍的感觉,如愉快、喜欢、好玩的心理感受[6]。Wankel 也提出相同观点,认为运动乐趣是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情感状态[7]。季浏从发展的角度对运动乐趣进行定义,将乐趣看作兴趣形成和发展的中间过程,认为兴趣的形成需要经历“有趣—乐趣—志趣”3 个阶段,其中乐趣是继发状态的中层次兴趣,不断地发展积累,由量变引起质变,由被动的、观赏性的兴趣转化为主动参与的兴趣,由较不稳定的愉悦倾向(情绪性的)发展为较稳定的热爱倾向(感情性的),其动力效应大大增强,从而形成乐趣。在这一阶段,学生具备主动进行体育学习的积极动力[8]。柴娇等将运动乐趣理解为个体在参与体育运动中产生的高兴、愉悦、快乐等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5]41。

综上,尽管学者对运动乐趣的定义不同,但大多指向运动过程中情绪情感的体验。因此,本研究将运动乐趣定义为个体参与某项运动时所产生的快乐、兴奋、愉悦等积极的情绪或情感体验。

1.2 2022 版课标中运动乐趣的重要性凸显

享受乐趣是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前提,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运动参与的重要动力。2022 版课标将培养运动乐趣放在水平目标的突出位置,以培养学生运动乐趣为基础,帮助其激发运动兴趣,最终形成某项运动爱好。此外,2022版课标在各运动项目的教学内容中设置趣味游戏,帮助各阶段学生感受运动乐趣,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可见,2022 版课标注重运动乐趣的培养,并以培养运动乐趣为基础,帮助学生逐渐形成长久的锻炼习惯,进而解决当前学生体育课参与不足等问题。

1.3 运动乐趣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促进价值

1.3.1 运动乐趣能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发展2022 版课标将运动能力分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或比赛3 个维度,主要体现为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掌握与应用。这些运动能力的培养都需要通过艰苦的锻炼才能实现。在较“苦”的体育锻炼中,身体和精神都会受到一定的磨炼,在较短的时间内学生还能坚持,但长时间的磨炼会使学生产生放弃、厌倦等情绪,若无正向的积极引导或缓解,这些负面情绪便会逐渐影响学生的运动参与,导致参与不积极,甚至最终退出某项运动。相关研究表明,运动乐趣是增强学生运动动机、缓解运动消极情绪的重要因素。如Hong 等对参加学校体育俱乐部活动的1 217 名学生的运动乐趣进行定量分析后,提出参与动机和运动乐趣是学生持续学习的关键因素[9]。因此,培养学生的运动乐趣,帮助学生减少负面情绪对运动参与的影响,提高体育锻炼的动机,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能够帮助学生在享受运动乐趣的过程中达成提高运动能力的目标。

1.3.2 运动乐趣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健康行为 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尤其是从未参与过的活动)中,有趣、好玩的活动吸引力最强,但这些较为低级的积极情绪并不能吸引学生持续参与,如有趣的事情在尝试几次之后就没有原来的新鲜感,学生们可能就会放弃。研究表明,运动乐趣既有强度的高低之分,也有来源的不同,保持较高强度的运动乐趣和多维度的运动乐趣来源,能够使学生在参与运动过程中感受到运动带来的满足感,从而使学生产生持续性的参与意愿和运动动机。如Roh 等发现运动乐趣对运动持续意愿具有正向影响[10]。Kim等研究表明运动乐趣可以积极预测体育运动的持续性,且运动乐趣可通过影响班级满意度进而正向预测持续运动意愿,小学生课后体育运动的参与有助于其在课堂上获得乐趣,从而提高班级满意度和运动的延续性[11]。此外,运动持续意愿和运动参与等因素能使学生形成稳定的、长久的锻炼习惯,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1.3.3 运动乐趣能促进学生体育品德的形成2022 版课标对体育品德的定义是“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体育伦理,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体育品德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3 个维度。学生产生运动乐趣之后不仅对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的学习有所促进和帮助,而且对情绪调控和社会适应等具体目标的实现也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运动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同学的鼓励与支持能使学生感受到同伴支持的乐趣,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进而转化为战胜困难的动力,形成坚持到底、团结友爱等优良的体育精神。此外,学生感知到的运动乐趣强度越高,其对该项运动的热爱程度越高,参与体育活动时会从内心感到对运动规则的认可和敬畏,从而对自己严格要求,形成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等良好的体育道德。久而久之,在诸多积极的影响中,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

由此可见,运动乐趣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运动参与动机、运动持续意愿和体育锻炼的效果,使学生在锻炼中享受乐趣,在磨炼中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锻炼习惯;不仅坚持“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还提供了缓解学生在学习和练习中产生消极情绪的方法。此外,学生体验到的运动乐趣强度在年龄、性别、体质、个人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对学生运动乐趣进行培养和提高时,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设计有针对性的提升策略,这与教学理念中提倡的关注个体差异相符。

2 影响青少年运动乐趣提升的因素

2.1 主观影响因素

2.1.1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又称自我认识),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结构,由态度、情感、信念、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Mayorga 等研究发现,积极的自我概念使学生在体育课中产生更多的运动乐趣,且拥有更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学生其运动乐趣水平也更高[12]。信念作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分为实体信念和增量信念两种。在运动过程中遇到超过自身能力的任务或事情时,拥有实体信念的学生会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和稳定的,不会再发生改变,容易产生放弃、逃避等消极的情绪,降低运动乐趣的水平;拥有增量信念的学生会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和经验来提高的,更容易激发奋斗和拼搏的精神,产生积极的情绪,进而提高运动乐趣水平。如Gardner 等研究表明,实体信念与运动乐趣呈负相关,增量信念与运动乐趣呈正相关[13]。Wang 等研究表明,加强增量信念可以正向影响感知能力并最终积极预测运动乐趣[14]。由此可见,教师鼓励、引导学生建立更为积极的自我认识对享受体育课运动乐趣是至关重要的。

2.1.2 动机 基于成就目标理论发现,学生在成就情境中渴望实现目标,这一动机氛围的感知会影响青少年学生的活动水平、运动乐趣和内在动机。如Huh 等通过调查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感知的动机氛围与乐趣的关系,发现掌握动机氛围对所有体育乐趣因素都有积极影响[15]。在运动乐趣来源的研究中,诸多学者也将运动中的成就体验和动机作为运动乐趣来源的重要因素,可见成就和对成就动机的感知对青少年享受运动乐趣具有显著影响。在自我决定理论中,根据动机的起因不同,可以将自我决定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Alexandre 等提出外在动机对运动乐趣的贡献更大,内在动机对运动承诺的贡献更大[16]。而Hyun 等的研究表明,内在动机在运动乐趣和运动承诺的作用上都要高于外在动机[17]。虽在具体作用上仍存在部分争议,还需进行进一步探索,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都能对运动乐趣产生积极影响已达成共识。此外,Timo 等以自我决定和成就目标理论为基础对动机和乐趣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内在动机是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学习导向氛围的影响转化为持久的运动乐趣。而体育活动过程中体验到的运动乐趣又可将内在动机转化为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18]。可见,动机对青少年的运动乐趣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2.1.3 满意度与情绪 满意度是青少年对其进行的体育活动质量的主观评价。对教练、课堂、生活和身体等方面满意度的提高都能增强青少年学生运动乐趣的体验。如Wininger 等研究表明,青少年对教练和音乐的满意度与运动乐趣存在显著的正相关[19]70。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获得满足与否的反映。当客观事物能够满足人的需要时,满意度就会提高,人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而促进运动乐趣水平的提高。如Raedeke等的研究表明,积极情绪的增加与运动乐趣的享受呈正相关[20]。可见,情绪和满意度都能对运动乐趣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且满意度与情绪之间能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即满意度的提高能促进积极情绪的形成,更多的积极情绪又能促进满意度的提高。

2.2 客观影响因素

2.2.1 个体差异 性别、年龄、运动能力等个体差异的存在是青少年感知运动乐趣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对不同年龄青少年的研究中,大多数的学者提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运动乐趣呈下降趋势”的观点,如Prochaska 等对414 名小学生进行了为期3年的纵向研究,结果表明从四年级到六年级体育乐趣显著下降[21]174。对不同性别青少年的研究中,目前多数研究指向男生的运动乐趣高于女生,如Lyu等发现男性比女性更喜欢体育活动[22]。对于不同种族青少年的研究中,Prochaska 等的研究并没有发现不同青少年种族在运动乐趣方面的差异[21]175。而Grieser 等的研究表明,黑人女孩报告的体育课的运动乐趣水平明显高于白人女孩[23]。Mira 等的研究也证实了黑人体育课的运动乐趣明显高于白人[24]。由此可知,不同种族在运动乐趣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种族文化有关。此外,运动能力是参加运动和训练所具备的能力,运动能力的高低决定着青少年在运动过程中运动技能学习的快慢、运动乐趣体验的高低。如Kim 等在研究中发现身体运动能力的缺乏是抑制运动乐趣体验的因素之一[25]。Cairney 等的研究表明在能力低下的男孩中,运动乐趣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26]。

2.2.2 教师行为 教师作为青少年体育学习的引导者,其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和沟通方式等行为表现对青少年学生的运动乐趣影响显著。不同的教学风格对青少年运动乐趣的影响存在差异,学生在拥有更多自主性的课堂中表现出更强的运动乐趣。如Gracielle等在研究中提出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运动乐趣存在相关关系,自主性支持的教学风格有助于学生运动乐趣的提高[27]。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教师采用非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运动乐趣。如Gao 等的研究表明,儿童在互动舞蹈游戏中的运动乐趣明显高于传统游戏中的运动乐趣[28]。教师的热情参与、支持和信任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在与教师互动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多乐趣。如Jennifer 研究表明,表现出知识和热情的老师更有吸引力,教师的参与能够提高学生的运动乐趣[29]。

2.2.3 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不仅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极大地影响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在体育课中,一个班级所有的学生组成一个群体,良好的同伴关系能提高青少年的归属感,在集体的体育活动中,受同伴的影响能显著提高青少年运动参与的积极性,增强运动乐趣的体验。如Elbe 等的研究表明,在进行个人运动的小组中,运动乐趣和凝聚力显著下降,团队运动更有利于运动乐趣和凝聚力的发展[30]。在小群体的研究中,同伴的支持、陪伴和鼓励等行为也能激励青少年参与运动,体验与同伴一起运动的乐趣,而同伴伤害则会对青少年的运动乐趣体验造成消极影响。如Garn等的研究表明朋友的社会支持能促进运动乐趣的体验[31]。Scarpa 等研究表明同伴伤害负面影响了参与者的运动乐趣[32]。由此可见,良好的同伴关系不仅能激励青少年参与运动,还能使青少年体验到与同伴一起运动的乐趣。

综上所述,通过对以往研究进行梳理并结合实践教学经验进行分析,发现运动乐趣作为促进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关键因素,其影响因素涉及领域较广,因素较多。在体育教学中,自我概念、动机、满意度与情绪等主观影响因素对培养、提高和维持青少年运动乐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个体差异、教师行为和伙伴关系等客观影响因素不仅影响青少年的主观认知,也显著影响学生的运动乐趣水平。

3 2022 版课标理念下青少年运动乐趣提升策略

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动机、满意度与情绪等主观认知是青少年对自身能力、课堂氛围和运动体验等客观因素的感知和理解,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而运动乐趣作为青少年学生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也是主观认知的一种,不仅受到其他认知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个体、教师、同伴和课程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基于2022 版课标的课程理念将运动乐趣融入体育教学(图1),以运动乐趣的影响因素为调控手段,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通过创建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等方法贯彻“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让学生在技能学习中体验运动乐趣,在技能练习中享受运动乐趣,在比赛中提高运动乐趣,最终实现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方面的教育目标。

图1 运动乐趣引领下的体育课程目标实施Figure 1 Implement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objectiv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ports fun

3.1 创建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

2022 版课标的课程理念明确提出“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改革教学方法,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在传统体育教学的某些内容中(尤其是长跑、铅球、体操等较为枯燥的运动项目中),学生追求娱乐、快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遭到破坏,导致学生不愿继续参与体育运动。而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感受到快乐、愉悦等积极因素,给较为劳累的体育锻炼带来精神上的补偿,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机。Kendzierski等的研究表明,与安静锻炼相比,受试者在锻炼时听音乐能享受到轻松愉快的氛围,从而体验到更高水平的乐趣[33]。Wininger 等也验证了这一结论,并发现学生对运动环境中使用的音乐的满意度可以正向预测运动乐趣[19]70。而后通过加入音乐、游戏、互动情境等因素,创建丰富多彩的、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而后通过环境氛围的影响,满足学生追求娱乐和快乐的需求,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帮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

3.2 合理设置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在成功中享受运动乐趣

2022 版课标的课程理念指明“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方式,为学生创造公平的学习机会,促进每一位学生产生良好的学练体验”。基于成就目标理论可知,个体将成败归因于自身的能力。当获得成功时,能够产生成就感,提高自信心,进而获得成功的乐趣,促进运动参与。但失败时,就容易导致低能评价,产生焦虑、羞愧、沮丧等消极情绪,抑制运动乐趣的获得与体验。基于成就动机理论可知,设定适合自身难度的任务和目标能够激发个体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而高难度任务和目标的感知会使其产生气馁等消极情绪,从而产生放弃行为;低难度任务和目标的感知会使其产生无聊等消极情绪,从而产生放弃行为。因此,基于学生自身水平和能力设定适合学生的中等难度的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挑战的欲望,获得成就感。成就感的获得又是运动乐趣产生的来源因素之一,且学生对成就的感知与运动乐趣的感知呈正相关。如Romanova 等调查了高中学生运动乐趣与成功感知的关系,发现成功感知高者,更倾向于呈现高水平的运动乐趣[34]。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合理设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其对成就的感知,帮助学生在运动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3.3 关注个体差异,帮助学生提高运动乐趣体验

2022 版课标的课程理念提出“针对不同身体条件、运动基础和兴趣爱好的学生因材施教,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方式,促进每一位学生产生良好的学练体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同一阶段的不同个体都存在差异。Johnson等研究发现在体育课中男生比女生享受到更多运动乐趣,七年级学生比六年级和八年级学生感受到的运动乐趣更高[35]。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认知水平也随之提高,以往的趣味性教学对其运动乐趣的提升作用减少,而对挑战的乐趣感知逐渐提高。因此,应根据学生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对高年级学生进行具有挑战性的教学能更好地提高其运动乐趣的体验。针对不同性别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或练习方式,以增强不同性别学生在运动中的乐趣体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对提高学生运动参与和运动乐趣的体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为学生设置不同的目标和挑战,使其在各种运动项目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运动乐趣。

3.4 充分发挥同伴和教师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的运动乐趣

2022 版课标的课程理念在“注重教学方式改革”中提出“根据体育学习实践性和健康教育实用性的特点,强调从‘知识与技能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和同伴是学生接触的主要人员,与体育教师和同伴的关系对学生运动乐趣的体验和提高具有显著影响。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对学生的运动乐趣体验至关重要。若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受到学生的喜欢,那么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表现和情绪状态都将得到提高,其运动参与和运动乐趣也随之提高,反之则会破坏学生运动乐趣的体验。学生在性格、爱好、运动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应尊重存在性格缺点和能力不足的学生,并应给予足够的关心和照顾,真诚地帮助学生弥补自身不足,多鼓励多表扬,使他们感受到成功和运动的乐趣。此外,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竞争理念,鼓励和引导学生互帮互助,帮助学生在竞赛中提高运动乐趣。同伴的支持与鼓励不仅能增强青少年信心,促使青少年继续参与体育活动,还能使青少年体验到与同伴一起运动的乐趣。如Tamminen 等研究发现同伴的激励可以使参与者感受到更多乐趣[36]。与同伴的积极竞争能够激发彼此的动力,促进运动乐趣的提高,而同伴的伤害则会破坏运动乐趣的体验。因此,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竞争思想,使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让学生在良好的伙伴关系中与同伴一起享受运动乐趣,逐渐形成长久运动乐趣。

4 结语

运动乐趣在青少年运动参与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影响青少年运动乐趣的因素众多,本研究虽结合2022 版课标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青少年运动乐趣提升的策略,但并未详细探索运动乐趣融入体育教学的具体路径和体系构建。运动乐趣作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调味剂”,能激发学生运动参与动机,促进学生运动参与。2022 版课标中虽提及运动乐趣的重要性,但运动乐趣在体育课程目标中如何体现、与三大核心素养的关系如何、在具体教学实施与评价中如何展开等内容需要进一步明确。此外,运动乐趣来源和运动乐趣强度的研究是解释运动乐趣机制的重要前提,我国相关研究较国外研究还存在一定差距,关于运动乐趣机制的研究仍停留在经验解释层面,运动乐趣相关研究还有待丰富。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对不同年龄、性别、地区青少年的运动乐趣来源、强度进行调查,为我国青少年运动乐趣相关研究提供数据参考;2)进一步探究青少年运动乐趣众多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剖析运动乐趣的产生机制,构建完整的青少年运动乐趣培养及提升体系;3)深入挖掘我国青少年的运动乐趣来源,尤其是单个运动项目的运动乐趣来源,根据运动乐趣来源的特点,探索运动乐趣的形成规律,以此设计体育教学或训练,帮助青少年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享受乐趣,提高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4)采用纵向追踪研究和对典型个案进行深度访谈研究,探究个体运动乐趣变化的关键事件、时间节点等因素,获知个体运动乐趣完整的变化过程,以此探索运动乐趣产生及消失的原因。

猜你喜欢
同伴动机青少年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青少年发明家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寻找失散的同伴
动机不纯
落地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