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策略研究

2022-10-25 07:03王小宁练碧贞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公共服务全民大众

王小宁,练碧贞

(1.北京体育大学 中国篮球运动学院,北京 100084;2.山东农业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暴发,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这场新冠疫情严重影响了人民身体健康,威胁了人民生命安全,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全方位冲击。面对疫情,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和部署,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我国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效,但目前仍然处于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此次疫情让国家和大众更加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健康的体魄在建设伟大祖国和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中都是克敌制胜的身体基础[1]。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了体育强国建设的任务和时间表。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2]。

疫情促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全民健身服务。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机制,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是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适应和满足人民对体育的多元化需要、促进“健康中国”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后疫情时代,在政策落实细化、国民健康理念深化等有利形势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优化发展必定成为大势所趋。

1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及研究动向

1.1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

尽管学术界已经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和解释,但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任莉等[3]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分为宣传、服务保障、工作保证、评估反馈和社会环境影响等5 个方面的工作内容,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作用的角度进行深度分析,加强全民健身能够促进全民健康,从而促进健康中国的建设。张辉等[4]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分为全民健身服务供给体系、全民健身服务产品体系、全民健身服务资源配置体系。在政府职能转变背景下,Qiu Dayong[5]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建设进行深入研究,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发展,以满足群众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需求。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目标是向群众提供健身设施、赛事活动、健身指导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相关的服务主体、内容、形式、资源配置、服务对象等因素。

综上所述,各种观点主要强调的是发挥政府在制度建设、政策制定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要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功能,有效整合公共资源,加强市场组织与非营利组织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中的作用,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保障。笔者认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是在政府主导下,市场组织、非营利组织等协同合作,充分利用公共资源,通过提供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以达到全民健康目标、满足体育需求的政府管理行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服务与保障,是由服务主体、制度保障、服务保障、资源保障、评价反馈按照一定秩序和内部联系而成的整体。

1.2 后疫情时代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动向

由于新冠疫情暴发突然,疫情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目前还较少,研究主要集中在全民健身在对抗重大疫情下的重要性分析,探索更适合特殊时期全民健身的发展模式。蒋建琼等[6]认为国民通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健身价值有了新的定义,并从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工间体育、社区体育、公共体育服务几个方面提出重组健身价值的路径,在后疫情时代从“以人为本”来体现体育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张双玲等[7]认为加强创新性和针对性是“互联网+居家健身”模式的发展方向,可以使其拓展到其他场景性健身活动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并对我国大众居家健身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互联网+居家健身”现存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钱涛[8]从如何更好地推动线上全民健身工作的开展入手,根据全民健身项目的不同、健身爱好者的个人情况等,从心理疏导、体能恢复、技能提高等多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推动模式,尝试性地构建有利于提高全民健身成效的线上机制和模式。

此次新冠疫情的突然暴发使全民健身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研究,但是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特别是针对疫情下及疫情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没有切实可行的策略。预防是针对此类突发事件行之有效的办法,所以在后疫情时代更要重视全民健身体系的发展,提高人民的身体健康,做到防患于未然。基于此,笔者认为后疫情时代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必须紧跟时代,必须把预防摆在核心位置,探讨促进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策略。

2 当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的主要问题

新冠疫情使社会格局和经济结构发生前所未有的裂变,公共体育原有的发展节奏被打断[9],体育领域呈现新的发展变局,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供需关系也发生新的变化。新冠疫情暴发期间,我国公共体育场所被迫暂停营业,包括室外健身场所、体育场馆以及体育培训机构都纷纷停业,各大体育赛事延期举办。由于缺乏相应的应对机制,我国体育事业发展面临巨大的冲击。随着我国新冠疫情得到控制,各行各业复工复产,各大体育场所也响应国家号召,严格疫情防控管理,实行限流、测温扫码及日常消杀通风等防疫措施,但没有形成规范统一的管理模式,管理标准参差不齐。此次疫情反映出了我国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的不足,应结合疫情对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为后疫情时代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奠定基础。

2.1 全民健身法律制度不健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体育法治建设的重要体现。《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使我国公民体育健身的权利得到切实的保障,但体育行政部门在管理体育工作过程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依法工作的环境没有保障[10]。目前还没有国家层面制定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专项法律。地方执行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法规章程主要是依照《全民健身条例》予以制定,与当地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并且由于立法层次较低,缺乏刚性约束,导致地方政府在执行过程中重视程度不够[10]。尤其是此次疫情暴发突然,使得法律制度缺失的问题更加明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系统几乎处于瘫痪状态,没有任何针对此类特殊事件行之有效的办法。所以在后疫情时代,必须完善日常法律法规,更要制定针对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做到有备无患。

2.2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制结构不尽完善,多元主体协同不到位

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是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共同协作来完成的,以政府主导为核心,人们的基本体育需求在一段时期内得到了满足,但是放眼长期的发展还是存在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全民健身管理由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等体育和非体育系统的部门、机构交叉和错位构成,导致国家制定的任务分解到基层中就出现各管理主体间分工不明确、权责不清晰的问题[10]。这就导致多个主体的协调供应不畅,有效供给合力尚未形成,阻碍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高质量供应的进程。政府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切实了解大众的体育诉求,只是作为常务性工作来完成,缺乏与社会组织的沟通交流,没有完全掌握市场走向。社会组织自身管理能力有限,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过于依赖政府,无法正常完成政府转移的部分职能,使得体育社会组织在一些活动的运作过程中面临非常尴尬的局面。

2.3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需结构失衡,供需错位明显

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新的动能,体育事业的管理者与经营者需要新的视野和新的视角。目前国内体育需求与体育供给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主要问题是体育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广大群众的体育需求[11]。尤其是体育服务设施、体育服务机构、体育服务产品和体育服务信息这些短板,成了制约体育供给的瓶颈[12]。同时,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体育需求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大众的体育理念、运动参与方式、体育消费结构等都在发生改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发展。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对大众需求的变化感应不足,不能及时掌握大众的最新体育需求,从而导致矛盾加重,这就需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效率和质量。针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需关系问题,本文主要从体育设施、体育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2.3.1 我国公共体育设施资源匮乏,场地种类单一我国公共体育设施资源匮乏,场地种类单一 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地397.14 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4.11 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1 平方米,距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发布的《“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提到的“到2025年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要达到2.6 平方米以上”的要求仍有差距。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4.56 亿平方米,占全国体育场地总面积的42.69%,面向大众开放的体育场地仍然较少[13]。

如图1 所示,我国公共体育设施中篮球、乒乓球等常规性的体育设施和体育场馆数量较多,但是其他体育项目的健身场地数量差距太大,不能满足居民体育运动多样性的需求。多方面开展体育设施建设则成为了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尤其是疫情期间,伴随着复工复产,各健身场所也恢复营业;但特殊时期的健身形式与设施极度缺乏,无法满足特殊时期大众的健身需求。

图1 我国体育场地数量情况Figure 1 Number of stadiums in China

2.3.2 全民健身网络平台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服务信息不对称 在新冠疫情发展的大环境下,线上居家健身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时尚”,线上健身的需求急剧上升。据统计,疫情期间武汉市民对瑜伽视频的搜索峰值同比上涨354%[7]。为满足疫情下人们的体育健身需求,许多线上健身平台开始流行,如Keep、Hotbody、悦动圈等健身App,抖音、B 站等平台的健身直播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服务质量难以保障,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也暴露出来。有些平台为了快速吸引大众关注,只专注于增加关注度,而“创造”一些新奇但对身心健康无益的方法或健身器具,严重影响全民健身的发展[14]。同时,随着复工复产的开始,人们逐渐恢复到正常的生活节奏,而一味线上健身始终不能满足大众的体育需求。线上教学虽然方便快捷,但是教练与大众不能面对面沟通,无法得到及时的反馈,信息传递受限,不能完全掌握大众的真实需求,导致健身效果大大降低。同时,巨大的健身公共资源也无法与线上资源很好地结合,供给与需求信息不对称,严重制约了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健康发展。

3 后疫情时代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策略

建立科学合理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促进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尤其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以及即将到来的后疫情时代,为满足人民健康、生活、工作的需要,应加快发展和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使大众的体育多元化需求得到满足。

3.1 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法规制度

在顶层设计上需增补高阶位的法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在修订过程中应该在管理理念和思想领域对全民健身的法治理念作制度安排[10]。政府要全面掌握阻碍全民健身发展的影响因素,切实了解全民健身发展的现实需求,针对具体问题制定相关法规政策,保证法律效力的发挥。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时间较短,国内可供借鉴的相关体育法律经验有限,在立法时要结合我国全民健身发展实际,从长远出发,适当借鉴外来经验,与我国发展实际相融合,制定切实可行的全民健身法规政策。可指定特定区域,先在特定区域内试行,把适合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的法规政策保留下来,对不合适的部分进行修改调整,最终在全国范围推广。针对特殊重大事件制定相关紧急预案,今后再发生类似情况时,可做到有备无患、有章可循,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发展更加法治化、规范化。

3.2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协调联动

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政府主导,尤其是在组织管理、经费投入、服务运行等环节,通过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提高供给能力。改革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管理体制,在政府主导的管理模式基础上,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的作用,适当放宽基层体育社团、协会的成立标准,建立体育社会组织支持与发展基金,动员大众积极参与健身。政府从宏观层面上总体把控,做好决策,对阶段性目标和具体规划做好部署,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各社会团体之间的协调联动,共同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各社会组织要积极配合好政府主管部门,发挥主体作用,加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发展,促进体育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带动大众更高层次的体育需求,共同促进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

3.3 抓住主要矛盾,深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面对即将到来的后疫情时代,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满足大众对健身的需求,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大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全面提升服务的整体水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要根据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供给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1]。深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抓住全民健身供需矛盾。此次疫情使得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与人民群众健身需求的矛盾更加明显,现在的服务效率与质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需求,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就是关键所在:1)要优化全民健身资源配置结构,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加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总量,扩大服务的覆盖范围;细化内部配置,协调不同层面的投入比例,同时注重重点和优先发展的领域;合理布局空间配置,维护好各地区间、区域间、城市间、城镇间不同人群全民健身的合法权利。2)要识别后疫情时代公众体育健身的现实需求,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构建全民健身需求识别与反馈机制,及时对大众的健身需求进行识别、收集,并反馈给大众[15]。

3.3.1 提高公共体育设施功能多样性,适应“全灾种”大应急需求 2020年10月1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强调,要以问题为导向,以补齐短板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推动群众体育发展。合理、高效利用体育公共资源,对全国体育场地进行分类统计,掌握各类体育公共设施数量及利用情况,促进社会公共体育设施与学校体育设施有机结合,保障体育设施高效利用。公共体育场馆应创新经营管理模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投资,政府应在税收、招商引资、贷款补贴等方面制定配套优惠政策,以及各地市级财政预算中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

打造体育场馆综合体,集比赛、健身、培训、理疗多功能于一身,可以举办国际国内各级各类体育项目的比赛和训练,开展全民体育健身,举办大型演唱会、大型文艺晚会、大型展览展销会等多功能用途。可在体育场馆综合体中设置“方舱医院”以应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做到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将体育场馆外周和观众看台下的房间设计成应急救援中心,用于收治轻症患者或作为留观隔离病房。当疫情突发时,可在一天内转换成病房使用,为防控疫情争取宝贵的时间。此“方舱医院”的功能设计要与体育场馆功能及平时的防灾减灾生命安全教育培训功能统筹兼顾综合利用,“平战结合”事半功倍。在体育场馆综合体设置的“方舱医院”平时不用时,可以作为“全灾种大应急”教育培训基地,对全社会特别是大中小学生进行防灾减灾、生命安全教育培训。还可作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培训基地,这就是响应国家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和教育部的号召,避免场馆资源闲置浪费的有益举措。强化第三方如政府、行业协会、媒体等的监管,共同协作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利用效率。

我国教育系统管理的体育设施在数量、功能、人力资源和文化环境上均具有优势。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学校加强与社会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整合,能有效解决我国群众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国家已经下发相关文件,支持中小学对校园体育场地设施进行社会通道改造,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社会开放。但在实施过程中需加强管理,在场地器材能够满足本校师生教学需求后,再适当对外开放场馆,合理提高场馆有效利用率。开放的同时要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管理,做好实名登记,明确安全责任制度,合理控制开放时间。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与高校加强联系,吸引社会投资渠道,减轻国家财政压力,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融资方式进行创新,推进公私合作。社会公共体育设施应联结学校体育资源,进行多种资源整合,注重二者的互补性以求协同发展。

3.3.2 推动体育智能网络平台的搭建,线上线下有机结合 后疫情时代在线健身将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健身方式,线上线下融合健身将成为一种常规模式[14]。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需加快体育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将全民健身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16]。例如:把“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融入全民健身,促使线上和线下运动资源深度融合,提高大型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引进高水平体育专业人才,提高线上教学质量,保证线上全民健身的科学性。依托场馆,搭建“互联网+”智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政府监管的智能载体和技术支持,搭建大众与场馆零距离沟通的桥梁,升级场馆的智能硬件配套设施,为大众提供便捷高效的自助健身优质服务平台,最大程度地减少用户的等候时间,减轻场地管理者繁琐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用户运动体验的愉悦感,建造一种新型的高度智能化场馆。同时,使用平台收集现有场馆和场馆设备数据后,统一上传到服务器进行资源整合和管理,提高了各种基础设施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和灵活的管理能力。通过网站、手机、微信、微博等传播平台,为大众提供体育场馆预定、信息查询、体育知识培训等功能,以及向社会、家庭和学生传播卫生保健知识,防止疾病发生,促进大众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由于现在人们工作时间紧张,生活压力较大,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寻找健身场所,针对这样的情况,就可以通过网上预约和移动互联网App,建立和完善关于全民健身的网络服务,除了可以在网上预约健身的时间和场所,还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教练,以此更系统、更科学地健身。加强与地方媒体的合作,加大体育宣传力度,包括普及科学健身知识、竞技比赛赛事宣传、运动明星的推广,开展线上大众体质测试和运动能力评估,增加大众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加深对体育文化的理解,引导大众科学健身,引领体育发展新格局,扎实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4 结语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各行各业都为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越来越多的民众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只有健康的体质才是抵御病毒最强有力的基础。后疫情时代,大力发展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能有效地促进大众体育参与,预防各种疾病的侵袭,大大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准。呼吁社会提升科学防范意识,政府协调加大资金投入,对全民健身设施的建设出台有效的政策,新建体育场馆应兼顾“方舱医院”功能,做到“全灾种、大应急”,既能有备无患,又能让广大民众有更多机会得到更好的锻炼。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全民大众
全民·爱·阅读
全民阅读 让师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新冠病毒及公共服务观念的渐变
大众ID.4
上汽大众
政府购买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探索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