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阈下老子“益生曰祥”等养生思想的当代启示

2022-10-28 01:55孙嘉政
文化学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老子过度蛋白质

孙嘉政

爱护生命,使之健康久长,是自上古时代以来中华民族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一直重视并努力实践的重要课题。对于生命的养护,不同的学派、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作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派中的一家,道家相较于儒家等其他学派更关注个体生命及精神的养护。道家学派的开创者老子率先提出“摄生”“益生曰祥”等理念,明确阐述了“道法自然”理念下的生命学说,成为中华传统养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分析、合理汲取这些养生思想中的有益成分,对于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老子的“摄生”理念

老子注重生命的存在与价值,提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1]241的理性思考,将生命置于名誉及财富之上,认为生命大于一切,指出重视身体应如同重视大患一样,“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1]121注重生命,就要养护生命,因此他提出“摄生”的理念。

“摄生”出自《老子》第五十章,其文云: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1]256

此间,老子提出了“摄生”的概念,这里的“摄”,河上公注曰:“摄,养也。”[2]192“摄生”即养生,这是老子生命学说的重要论题。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寿命长的人占三分之一,寿命短的人占三分之一,过度养生导致死亡的也占三分之一。为什么养生还会导致死亡呢?老子明确指出“以其生生之厚”“‘生生’犹云养生也”[3]312,“生生之厚”即过度养护生命。在老子看来,厚自奉养太过度,并非真正的养生。真正善于养生之人,在陆地上行走遇不到犀牛及老虎,在战争中也不会为兵器所伤。犀牛无处施展它的角,老虎没有机会使用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这是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境遇,也就是说善“摄生”之人,会恰当地躲避、防御外界的伤害,而不是过度厚养自己。通过《老子》第五十章可见,在生命养护问题上,老子反对“生生之厚”,主张养生要得当,过度奉养只会适得其反,将生命至于死亡的境地,步入“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的行列。

二、老子的“益生曰祥”思想

在老子看来,生命远在名利之上,因此,要“摄生”,要养护生命。但生命的养护应在尊重生命本然的基础上,不能盲目“益生”,否则会给自己带来灾祸,使生命受到戕害。为了充分阐述这一思想,老子明确提出了“益生曰祥”的理念。

“益生曰祥”出自《老子》第五十五章,其文云: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攫鸟猛兽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1]274

此章老子提出了“益生曰祥”的命题,这是老子生命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学者们阐释不一,主要分歧在于对“祥”字以及“益”字的不同解释。一部分学者将“祥”释为“吉祥”,将“益”释为“有益”,由此,“益生曰祥”即是“有益于生命的就叫吉祥”,典型如戴逸如学者即持这种观点[4];与此相异,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益生曰祥”的“祥”并非“吉祥”之意,而是妖祥、妖、灾祸之意,与之相应,将“益”释为“增加”,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典型如林希逸、范应元。林希逸认为:“生不可益,强求益之,则为殃矣。祥,妖也,故曰:‘益生曰祥’。《传》曰:‘是何祥也?’即此祥字之意。”[5]66范应元阐释说:“祥,妖怪也,善也。此指妖怪之义。谓知常久之道者,则因自然而不益生……不知常久之道者,则欲益生而妄作,是谓妖怪也。”[6]98在林希逸、范应元等人看来,采取过度的手段益生乃是违反自然的妄作,必将使生命受到损害,因此是灾祸。

结合“益生曰祥”的源出语境及《老子》全篇的核心思想来看,“益生曰祥”之“祥”释为妖祥、灾祸更为合适。老子主张“道法自然”,主张顺应生命的本然,“益生曰祥”所表达的思想即是过度的保养自己、增益生命乃是祸事。上文曾论及,老子反对“生生之厚”,认为过度厚养自己,违背生命本然而动的人会走向死亡。因此,他反复强调“摄生”切忌“生生之厚”,因为“益生曰祥”。

三、老子以“自然”为本的养生路径及方法

“益生曰祥”这一养生思想的提出,是建立在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基础上的。在老子看来,世间万物皆由“道”而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233既然万物的生成都是本于“道”,那么生命的养护也应遵循“道”的运行及发展规律,对于“道”的运行规律,《老子》第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169,明确指出“道”的运行规律乃是“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指的并非大自然,而是“自然而然”的意思,是事物本来的样貌。老子崇“道”,尚“自然”。在老子看来,“道”以自然为旨归,那么由“道”派生的万事万物也应遵循“道”的运行规律,自然而然,不妄作,因为“妄作凶”[1]134,生命的养护也应如此。

老子提出“摄生”的理念,主张养护生命,但不提倡妄作,不主张过度“益生”。在老子看来,养生需遵从生命的本性,取法“自然”,以“自然”为本。在这一思想的统摄下, 老子提出了一系列身心养护的原则和方法, 如少私寡欲、致虚守静、专气致柔等等,对后世的养生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寡欲

老子认为生命重于名利,因此,从人生命安全的角度出发,他主张少私寡欲,减少声色、口舌、货利之欲。在老子看来,“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1]118老子认为,过度地看重名利,过多地追逐物质财富及耳目声色之欲,必然会损害个体的身心健康。因此,他反复强调多欲的危害,指出“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1]245,主张“去甚,去奢,去泰”[1]188“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1]301,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147,认为只有摆脱名利的追求和过多的物欲羁绊,才会减少五色、五音、五味、田猎以及难得之货对人身心的戕害,生命才会久长。

(二)虚静

在老子看来,养护生命应寡欲,因为欲念过多,会劳心伤神,使人心神不宁,健康受损。那么如何做到少私寡欲呢?老子以为,“虚静”是最好的办法。《老子》第十六章提出: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1]134

可见,在老子看来,“致虚”“守静”乃是回归生命本真最佳的方式。日常生活中,外物和私欲往往会扰乱人的心智,使人的内心扰动不安,继而影响身心的健康。“致虚”“守静”则可以使人心智澄明,清晰地洞见世事,不为外物所累,不被大喜、大悲、大恐、大怒、大忧等不良情绪所伤,进而保持生命的久长与健康。

(三)专气致柔

“尚柔”是老子重要的哲学主张,也是他养生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子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人和木草初生时,肢(枝)体是柔弱的;死亡时,肢(枝)体是坚强、枯槁的。出生时,身体虽柔弱,却含有无限的生机;死亡时,身体坚强,却没有了任何的生命力。从这一生活现象及生活感悟出发,老子提出“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1]332的著名论断,明确“柔弱”比 “坚强”更富有生命力,更富有生机,因此,在生命养护上老子“贵柔”,主张“专气致柔”。《老子》第十章云:“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1]108此间,老子提出了“专气致柔”的命题。“营魄”即魂魄,即精神和形体;“抱一”就是“合一”;“专气”就是“集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神和形体合一,使精气聚集,形体则会如婴儿般柔顺。河上公注曰:“专守精气使不乱,则形体应之而柔顺。”[2]34亦是此意。在老子看来,“弱之胜强,柔之胜刚”[1]339,因此,在生命养护问题上,他“尚柔”,主张“专气致柔”。

四、老子“益生曰祥”等养生思想的后世影响及当代价值

“天地之大德曰生。”[7]86古往今来,珍爱生命、养护生命,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且努力实践的重要课题。道家学派的开创者老子重生贵身,率先提出“摄生”的概念,在深入考察人与社会、人与天道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在“道法自然”理念的统摄下,提出以“少私寡欲”“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等方式来摄养身心、养护生命。老子的养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受老子影响最大的是道家学派,典型的代表人物即是庄子。庄子踵武老子,也极其重视生命的养护。在老子的“摄生”理念及养生思想的基础上,庄子更进一步提出了有关生命养护的系列论说,如:《庄子·养生主》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8]115《庄子·达生》云:“有生必先无离形……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8]630“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8]645《庄子·让王》云:“夫大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8]967“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8]971《庄子·庚桑楚》云:“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与物委蛇,而同其波。是卫生之经已。”[8]785“夫至人者,相与交食乎地而交乐乎天,不以人物利害相撄,不相与为怪,不相与为谋,不相与为事,翛然而往,侗然而来。是谓卫生之经已。”[8]789等等。可见,庄子不仅继承了老子的“益生曰祥”“虚静”“专气致柔”等思想,还系统阐述了“卫生之经”的内涵以及生命养护的层次及方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命养护学说,与老子的养生思想一道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后世养生思想及养生实践以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现实生活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强生命的养护,一方面想方设法给身体加强营养,进食各种营养品;另一方面,盲目进行各种体育运动。其实,不加选择、过度地进补各种营养品,过度“益生”不仅不会益生,反倒会给生命增加“负荷”,危害人的身体健康。过度进补营养所导致的经常性表现是出现“四高症”,即“高蛋白症”“高维生素症”“高脂肪症”“高糖症”。仅以“高蛋白症”为例,所谓的“高蛋白症”指的是因食入蛋白质过多所引起的病症。众所周知,蛋白质是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构成人体组织、调节生理机能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离开蛋白质,人的生命活动可能无法进行,缺乏蛋白质会导致人营养不良,因此,补充蛋白质是很多人生命养护的首选项。科学地说,结合自身的年龄及身体状况,适量地给身体补充蛋白质是必要的、可行的,但是认为蛋白质越多越好,盲目地、过度地补充蛋白质,则是不可取的。因为蛋白质进食过多,会给机体带来很大负担。我们都知道,人体的蛋白质的摄入主要来自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若植物蛋白进食过多,那么植物蛋白质代谢后生成的含氮废物必然增多,体内的含氮废物增多,即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导致肾功能逐步衰退,进而有损机体的健康。若动物蛋白进食过多,则在蛋白质摄入的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脂肪摄入,过多的脂肪非常容易在血管壁上沉积,从而增加了动脉硬化、高血脂症以及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可见,蛋白质的过多补充并非有益,过多的蛋白质摄入一旦超出人体所需,那么经身体代谢后,一方面会残留下许多有毒的代谢产物,另一方面一部分有营养的物质却被迫排出,由此造成机体的酸碱度失衡、营养不平衡,进而易发痛风、脂肪肝等病症。

过多补充蛋白质不可取,过多补充维生素也一样无益于健康。维生素是维持生命健康不可或缺的微量有机元素,因为人体不能自产,必须从食物中获得,因此,人们普遍关注维生素的摄入。维生素缺乏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缺乏某种维生素,相应地就会导致某种疾病的发生。因此,为了预防某种疾病,为了养生保健,人们便积极补充维生素类药物,如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族等等,随着近些年养生保健热的持续升温,盲目摄入、盲目补充维生素的现象屡见不鲜。科学来讲,维生素摄食过多,会增加人体代谢的负担,当所摄入的维生素超过人体正常代谢量时,则会发生维生素中毒,由此导致高钙血症、尿酸结石等疾病的发生。

其实,不仅过度保养有害健康,过度锻炼也是如此。过量地走步、跑步、器械锻炼等,会造成骨胳、肌肉、筋膜、关节的损伤,严重者还会使肌体的内脏发生病变。诸如,过度运动会增加心脏的负担。过量运动后,肌肉中乳酸的大量堆积也会增加肾脏排泄的负担,甚至导致急性肾功能损伤。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子“益生曰祥”思想对于健康养生,合理运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当下,我们正处于大力推行《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众对生命和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如何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取其精华,为当下大众健身服务,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时代课题。老子的生命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子高度重视生命,提出“摄生”“益生曰祥”等理念,并在“道法自然”的基础上提出了少私寡欲、虚静、专气致柔等养生的具体原则和方法,科学地汲取老子生命学说中的有益因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科学助力现代养生保健,对于当下乃至后世皆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及意义。

猜你喜欢
老子过度蛋白质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过度情绪反应的背后
蛋白质自由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人工智能与蛋白质结构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The world is the youngest backpacker Wenwen’s kindergarten
智者老子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