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北岛诗歌名称

2022-10-28 01:55关林鹤
文化学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北岛音节省略

关林鹤

诗歌,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的存在,既传递着基本的语言功能,又有着区别于起到沟通、传递的实时语言的功能;诗歌这种文体,在写作和表述时又有对语言的“反叛”和“升华”,正是因为诗歌语言的特殊,也使得诗歌名称成为研究的另一角度。诗歌的名称小到一个字符,大到十几个字符不等,都包含了作者创作时的思想意图。本文以北岛先生的诗歌名称为研究对象,从诗歌名称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寻觅其背后隐藏的社会语言学的特点。

一、 诗歌名称的语音特点

由于汉语是一个音节一个汉字,想要表达一种意思需要不同音节的搭配组合来完成,因此,一首诗歌的名称最少可以是一个单音节的汉字,多则七到八个音节以上的汉字来组配。为对诗歌名称音节具有更直观的分析,现笔者通过对来自中华诗库203首北岛诗歌的名称进行整理,各音节数量如图1所示。

图1 北岛诗歌名称各音节数量柱状图

通过北岛诗歌的音节数量柱状图,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北岛的诗歌名称中双音节的诗歌名称具有绝对优势,占总音节数量的95.47%,这一数量上的优势占据了诗歌的主体地位。数量第二多的是四音节的诗歌名称,占总音节数量的37.18%[1]。

由此可以看出,诗歌名称作为引起读者兴趣的第一层“面纱”一直以来倾向于言简生动的属性,这种“佳偶成双”的音节排列形式一直深受作者和读者的喜爱,双音节的诗歌名称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如:《回忆》《路口》《期待》《归程》等,这使得双音节的诗歌名称独占鳌头,而四音节的诗歌名称地位也紧随其后。

三音节和五音节这种非对称形式的诗歌名称相比于双音节或四音节数量较少,这是由于三音节和五音节的词语在结构上难以形成定式,其搭配往往表现为词语的平列和黏合。但三音节和五音节的组合形式在一些意义上的灵动性和表达上的多样性也得到了作者的青睐。同时六音节的诗歌名称也占有一席之地,从六音节的名称中可以看出,此类型的诗歌名称大多是一句结构完整的短语,如:《我走向雨雾中》《艺术家的生活》《沉默的敲钟人》,还有一些六音节的诗歌名称将一些本无联系的事物通过一首诗歌的名称联系起来,使这首诗歌变得神秘、富有深意,这也符合了诗歌本体作为一种艺术文化具有的超现实色彩。

十个音节及以上的诗歌名称比较少见,但也有所出现,其数量之少也说明这种十个音节以上的诗歌名称不能达到双音节及四音节词语那样的使用程度。

二、诗歌名称的词汇特点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承载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凝练,北岛的诗歌更是将现实的感悟通过这种独特的意象群表达出来,在他的诗歌名称上这一想法更加得到证实。北岛的诗歌名称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纵观其诗歌名称则多用象征性的词汇,这样的象征词是作者为使内容和形式能够完美结合而别出心裁设计的。由于北岛诗歌名称的构词十分丰富,词汇的搭配也十分多样,可以分为以下几类:[2]

(一)带有伤感色调的名称,如:《悼亡》《围困》《遭遇》《忧郁》

(二)带有颜色的名称,如:《红帆船》《紫色》《黑盒》

(三)带有事物名称的名称,如:《船票》《古寺》《阳台》《古堡》

(四)联合短语的名称,如:《苹果与顽石》《结局或开始》《微笑 雪花 星星》

(五)带有语气词的名称,如:《真的》《睡吧,山谷》《是的,昨天》《你好,百花山》

从北岛诗歌的名称中可以发现,北岛诗歌有其自身独特的个性,其诗歌名称中的“冷峻之感”“悲怆之情”似是在以不同寻常的手段进行的反思和批判,是在强烈的表达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作者似是在用强有力的语言抵抗着一切不理想、不现实[3]。同时也可以透过诗歌名称发现北岛诗歌又极具新思潮、新主张,其诗歌名称总是有意无意地流露出对集体、社会的关注,也注意对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识的表达,如:《新世纪》《青年诗人的肖像》《在我透明的忧伤中》这几首诗歌产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历经伤害的作者在创作诗歌名称的时候有意地表达他当时的悲观心理和忧患意识,也正是在这种忧患意识以及后来受到的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促使了北岛的诗歌名称具有浓厚的“自我感”和“人道主义”[4]。置身于当时的大环境下,北岛的诗歌名称折射出了当时北岛对社会动荡的悲哀、失望和对青年一代无法得到更好教育的疼惜,同时也使诗人坚定了在艺术创作上的批判精神。

三、诗歌名称的语法特点

诗歌名称都是由语素、词、短语或组合或单独使用的产物,目的是使这样的组合能表达一定的意义且能够符合诗歌名称的特征和要求。在北岛的诗歌名称中可以发现作者依旧使用传统的动宾、定中搭配,形式简单易懂,可以说北岛在诗歌名称上并没有运用太多的手法来吸引读者,反而是运用常规表达来直述思想。

(一)动宾形式,如:《折叠方法》《呼救信号》《借来方向》

(二)定中形式,如:《港口的梦》《单人房间》《守灵之夜》[5]

还有一些诗歌名称上的省略,这类名称似是省略了后半部分尚未说完的话,这是诗歌名称的一个典型特点,作为诗歌的名称,既要达到简洁、精巧的原则,又要新颖别致,以此作者在创作名称的时候会用到省略的手法,设置一种悬念以达到名称自身的引导效果。

(一)语句内容的省略,如:《自昨天起》《据我所知》《那最初的》

(二)主语的省略,如:《在歧路》《在天涯》《在路上》

这些名称的省略,有关于主语的省略或是宾语的省略,省略的或是人或是一件事,我们不得而知,作者似是利用这样的方式给读者一种神秘感,使读者充满走进这首诗歌的好奇。

四、诗歌名称的修辞特点

修辞即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是语言的一种综合的艺术加工,在对语言进行交流思想、传达信息时,不仅要表达得准确无误、清楚明白,还应该生动形象、连贯得体、新颖独特,尽可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北岛的诗歌中,比拟、夸张这几类手法在诗歌名称中使用频率较高,使原本朴实的名称有了更丰富的表达效果,使语言变得更加生动有层次,同时也侧面地表达了主观情感,使名称语言上升到更具“诗感”的地位。如:《你在我透明的忧伤中》《在父亲平坦的想象中》这两首诗歌名称中的“忧伤”和“想象”一个是形容词,一个是动词,这两个词的前面都用了形容词来修饰,说明在这两个名称中这两个词语不再使用它们原本的词性,而充当了名词,即把其当作一件事情,从而赋予这件事情以状态或性质,赋予“忧伤”以“透明的”状态,赋予“想象”以“平坦的”性质。这两个诗歌名称运用的是拟物的手法,把本无形无状的“忧伤”和“想象”变得更有意境,从而触动人们的联想功能,激发读者共鸣,引起读者兴趣。

《睡吧,山谷》《冷酷的希望》《那淬火的斧子惊醒罢工的大海》这三首诗歌名称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睡吧,山谷》中把本无实体生命的山谷看作有生命体征的人,对他进行“人格化”,使用“睡吧”这一语气词表达了对“山谷”的亲切感,使得“山谷”带有了情感的温度。《冷酷的希望》中将“希望”进行“拟人化”,使希望具有了具体的“人物”性格,“冷酷的”一词使“希望”变得形象、具体。概括地说,就是使“希望”变得富有生命力,同时也使读者对作者关于这首诗歌的情感倾向一目了然。在最长的诗歌名称《那淬火的斧子惊醒罢工的大海》中存在两处拟人的手法:“斧子惊醒罢工的大海”和“罢工的大海”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本无生命的“斧子”和“大海”用强烈的词语“淬火的”和“罢工的”来修饰,借助这些有强烈情感的修饰词语,表达出“人物化”的情感态度,是作者情感的迸发式表达。总体来看,这种无生命的比拟和有生命体征的拟人都成为作者在诗歌名称中表达情感的一大重要手段。

《被笔勾掉的山水》《积怨使一滴水变得浑浊》这两首诗歌名称将本无“功能”的事物,无限扩大,使之变得超越其本身的原始作用,如在《被笔勾掉的山水》中“笔”由原始的在纸上书写、勾画的功能扩大到能将动辄绵延千里的青山和奔流不息的长河“勾画掉”的地步,如此可见其夸张程度的强烈。又如《积怨使一滴水变得浑浊》中“水变浑浊”原本是由外物、杂质的污染而形成的,而在作者的笔下“水变浑浊”是由于无色无形并且只存在于人心中的“积怨”形成的,这种夸张的手法把本来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积怨”这一情绪用强烈的描写表现出来,加深了读者对作者情感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读者对这首诗歌的感性印象。由此可见,夸张手法在诗歌名称中的运用效果显著,可以说,夸张的手法对于情感和意境的表达十分有效。

五、 影响诗歌名称的因素

(一)社会文化因素

首先,北岛的诗歌创作大多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时期的诗歌名称大多还有传统文化的身影。无论是近代还是古代诗人创作时都较为喜欢借助传统文化的语言风格来命名,一则可以使被命名之物拥有一个更具深度和厚度的名称,二则也能够使被命名之物变得更雅致,有内涵,从而提高整体的艺术水平和审美价值。如《候鸟之歌》《十年之间》《多事之秋》《告别之词》大量使用的古字“之”,其作用相当于汉代汉语中“的”的意思,用于四字词语组成的诗歌名称中可以避免“的”字使用的语义平淡、结构简单、缺乏美感等特点,从而特意营造出一种简约、古朴雅致的风格,满足中国传统文化的庄重、整齐之感。

其次,北岛诗歌名称的音节数量有明显增势,作者在诗歌名称的创作中已自觉使用通俗易懂的白话语言来作为名称,不再为了追求“古典美”而故意斟酌用字,反而使用最直接、最简单的词语给诗歌命名,如《你在雨中等待着我》这一名称句法结构和语义完整,直观地交代了主要人物和状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背景,不像其他双音节或四音节的诗歌名称那般“含蓄”“内敛”,极具“神秘感”。

最后,北岛的诗歌分为早期诗歌和后期诗歌。早期的北岛诗歌展现了人性的对抗性和对传统的反叛性,后期的北岛诗歌更多了些悲怆和坚毅,这是由于后期的北岛远离祖国,旅居外域,那种远离祖国,犹如“浮萍”的漂泊、悲怆之感席卷其后期的情感表达,因此,在1989年以后北岛创作的诗歌中无不透露出他的乡愁、怀乡之感,如:《回家》《过节》《乡音》《局外人》这些名称浅显易懂,都可以展现当时的作者由于社会条件的原因而创作的诗歌名称极具感情色彩[6]。

(二)心理情感因素

就北岛自身的经历而言,后期流亡在外的北岛,切身体会到了流亡和居无定所,漂泊和孤寂,恰恰是这种独特的生活经历,练就了独特的“北岛式”人格。北岛流亡在外期间,初到一个陌生的国家,环境、语言都成为他生活的巨大压力,让他这样一位充满诗情,极度追求精神世界的诗人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奔走、忧愁。他流亡时期的生活与过去的生活完全的脱节,以至于北岛的内心是极度空虚的、在精神上是极度压抑的。

《在路上》这首诗歌名称隐含的意义就是北岛先生作为一个孤独的漂泊者,无所皈依,只能一次次去漂泊,不断地在路上[7]。《乡愁》《毒药》《在母语的防线上》也都体现了北岛的痛苦源于对家乡的思念。经过漫长漂泊生活之后的北岛,已经变得从容、平静、淡泊,多的是对于家乡的遥不可及,他的诗歌名称少了早期的那种盛气凌人、凌厉尖锐,多的更是一份生活的苦涩和背井离乡的艰辛。

六、结语

北岛诗歌名称风格上具有很强的主观意识,使其创作的诗歌名称大胆且具有批判性;名称的表现形式上符合大众对诗歌名称的审美追求以双音节为主,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新想法、新观念,出现了八音节及以上的诗歌名称。综上可知,北岛的诗歌名称受到时代的先进思想的影响,不再追求名称修饰的华丽,不再让诗歌成为特定的“文人”才能解读的作品,也开始向着通俗化、大众化的脚步迈进。

猜你喜欢
北岛音节省略
我眼中的北岛
r(re)音节单词的拼读规则
睡吧,山谷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拼拼 读读 写写
看音节说句子
中间的省略
一颗温润明亮的珍珠
省略
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