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坯技艺的艺术表现

2022-10-28 01:55
文化学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陶艺家肌理陶艺

李 清

一、拉坯技艺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的拉坯技艺历史悠久,在原始社会时期,先民就开始使用这项技艺了。拉坯技艺大约发明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段,其中,生活在大溪文化第四期(距今5330年—5230年)的制陶先民,开始采用拉坯成型工艺。到了龙山文化时期,拉坯成型技艺就广为流行,并具有相当高的水平。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拉坯技艺从陶器上运用到了原始瓷的成型上。此时的拉坯技艺是利用陶车的快速转动,置坯泥于其上,陶工双手按住坯泥,随着陶工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各种各样的形制。这种成型方式奠定了后来瓷器成型的拉坯工艺技术基础[1]。

拉坯技艺到了宋代得到广泛普及。从宋代一直延续至今,拉坯技艺成为一种普遍具有特色的陶瓷成型方式。特别在当下中外陶艺创作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陶艺家在创作时,将拉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通过在坯体的拉、扭、挤、刮、擦等形式体现泥料的自然性、柔韧性,丰富了作品表面的肌理美感,将拉坯技艺从成型方式,扩展和外延到现代陶艺创作。

二、运用拉坯技艺进行创作的基本工艺流程

拉坯技艺是利用拉坯机旋转的转盘离心力的作用,配合双手的动作,将置于转盘中心的泥团根据所需要的造型,拉制成器型坯胎的一种成型方式[2]。至今它仍然是应用最为广泛、最为方便的一种成型方式,其包含一系列的技术手法,主要包含揉泥、拉坯和俢坯三个过程。

(一)揉泥

揉泥是拉坯的第一道工序,因为配好的泥土中充满着空气泡,如果容许这些空气泡留在泥中,在拉坯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泥土在拉坯过程中会局部变薄或折断,甚至有气泡冒出泥面而使得表面效果不理想,因此,需要将泥中的气泡排空,增加泥团的紧密性,使其在拉坯过程中不易断裂,容易成型。在揉掉气泡的同时还可以将泥土原来的杂质去掉,最后将泥巴揉成一团没有裂痕和断层、干湿和软硬都均匀的泥块,使之便于拉坯。

揉泥的方式分为羊角揉和菊花揉。羊角揉在揉泥过程中,两手放在泥团的两侧,双手用力将泥团向前、向下推。双手将泥团的两端压出些微凹陷,泥团揉成最终的形状像个羊头一样,再揉成圆柱状;菊花揉在揉泥过程中,两手都放在泥团的一端,当泥团往前捲起时,右手向下推压,左手护住泥团防止泥团向侧边移动,泥团每捲起一次就旋转一回,泥团呈现出一层一层的图案,像菊花的花瓣一样。

(二)拉坯

揉好泥巴后就可以开始拉坯。拉坯主要靠双手的手掌与手指对泥料施加压力或拉力,用挤、拉、压、扩等方式对泥团进行可控调节,从而实现泥团在各种压力与拉力的作用下发生升高、缩短、扩展等变化目的的过程。在拉坯过程中也可以使用棍棒、竹片、海绵、竹刀、木刀等工具对泥坯进行最后修整,从而达到创作者要求的器型或效果。器型较小的一般采用一次成型;器型相对较大的一般采用分段拉坯的方法,首先拉好各段器型,然后晾晒修坯,最后将各段泥坯镶接黏连成器。拉坯基本上可分为定中心、开口、提拉、修型、取坯等五个步骤。

1.定中心

定中心是通过双手的相互配合将泥团固定在转盘中心。定中心决定成坯的好坏,因而这是最重要的操作。先将泥团放在转盘上,用水湿润泥团和双手,启动拉坯机,两手臂支撑在大腿内侧,双手均匀用力,将泥料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反复操作,最终将泥团拉成圆柱状,并在转盘中轴上稳定,不晃动。

2.开口

开口需要在定中心的基础上完成,务必开得平整、严实。先湿润双手,将两手拇指贴在一起,其余手指包住泥团外部,双手拇指同时在泥团中心由上往下一点点深入,直到接近泥柱底部2厘米左右,双手拇指同时向外扩,拉成接近一个平面。

3.提拉

提拉是器皿成型的关键。提拉的方法是一只手在内,另一只手在外,夹住泥坯,同时用力,顺应泥性,配合拉坯机转速和自身的呼吸,有效地将泥坯从下往上拉高拉薄,达到造型所需要的高度与厚薄度。

4.修型

当以上步骤都完成后,接下来即开始成型。这个步骤需要创作者将器皿的造型铭记于心,精神高度集中,控制好双手的湿度和力度,宽时外扩、细时内收、高时上提,将泥坯拉成所需要的造型。器型拉制好后,为了器型造型准确,口、颈、肩、腹、底各部位之间的比例合适、空间结构合理,需要将器型的外形线条进行微调,让线条饱满流畅,同时要给修坯留有余地。

5.取坯

将拉制好的坯体从拉坯机上取下。小件器皿,双手放在坯体的底部向下向里用力,让坯体与泥团自然分离;大件器皿,将坯垫从拉坯机转盘上取下后,需进行割底,避免坯体晾干过程中发生撕裂的情况。

(三)俢坯

当一个拉坯成型的容器已达半干的程度,就可以再放回拉坯机上,修掉多余的黏土,使作品的造型更突出。在修坯过程中需要用手感觉坯体的厚度,预计要修掉多厚的泥,以免修太薄或修穿。将修好的坯需要放到一个平坦的地方晾干,防止变形。

三、拉坯技艺的装饰语言

传统观念上的拉坯技艺仅仅作为一种制陶技术,并不是艺术手法。而在现代陶艺创作中拉坯技艺除了作为成型的手段外,还承载着创作者个人情感的表达和个人艺术语言的体现。拉坯技艺对开拓现代陶艺创作观念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对泥性的表现更易接近自然、质朴、柔嫩,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狭义理念,丰富了现代陶艺创作的拉坯新形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有人追求自由粗犷的表现主义,体现泥性的自然质朴美,也有人追求细腻严谨的表现方式,体现造型的高雅宁静美。目前拉坯技艺装饰语言主要有肌理、旋纹和釉料。

(一)肌理

肌理是用陶艺工具在拉坯成型的坯体表面、底足等地方进行切割、挤压、刮擦等处理而产生纹饰的装饰效果。用肌理来装饰器物,能够充分表达黏土自身的语言。使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手法会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其变化丰富多彩,大小深浅各异,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二)旋纹

旋纹是拉坯技艺独特的装饰语言,它是陶艺家或制陶者在拉坯创作过程中,随着旋转的转盘节奏,在外力的作用下,在坯体上留下的手痕或工具的旋纹肌理[3]。当代越来越多的陶艺家和制陶者对旋纹装饰的表现性进行积极的探索,他们借助旋纹肌理将拉坯创作时的心境、情绪和情感得以表达与释放,并试图将特别的旋纹肌理作为个人的艺术语言符号,凸显其对黏土的理解及自身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

(三)釉料

釉料装饰是指釉料在高温烧成过程中与作品融为一体,在作品表面形成一层玻璃质感的保护层,对作品起到装饰和美观的作用。在我国釉料装饰历史悠久,色彩丰富,光泽莹嫩,具有独特的装饰艺术效果。釉料装饰形式很广,可以使用钧红、郎红、祭蓝、茶叶末、美人醉等颜色釉装饰,也可以利用一些流动性小的颜色作比较细腻的装饰,还可以利用几种不同的色釉作绘画装饰,利用高温色釉在高温下流淌性大的特点,流淌出自然的山水风景,有自然天成之妙[3]。部分陶艺家认为五彩斑斓的釉料本身就具备独立的美学价值,而不仅仅是单纯具有色彩的坯体保护层,因此,他们会自行配制能够体现其个人艺术特色的釉料,表现个人的艺术审美与追求。

四、拉坯技艺的艺术特点

(一)自然之美

绞胎陶瓷是我国陶瓷发展一定时期的产物,是一种非常名贵的陶瓷品种。绞胎陶瓷有16种基本纹饰,如自然纹、方格纹、风车纹等,其中自然纹为最主要的装饰纹饰,在创作中运用得最普遍,具有较强的艺术效果和表现力。自然纹特别适合运用拉坯技艺来制作,将两种以上的泥料揉制在一起,运用拉坯技艺成型,使得坯体表现出不同颜色的自然纹饰,这些纹饰变化多样,色彩过渡自然,似山似水、似人物百态、似山花烂漫,这种偶然天成的纹饰美体现了拉坯技艺的自然美。

(二)技术之美

现代陶艺作品更多的是承载创作者心灵感受的表达,是创作者精神的结晶。陶艺家运用拉坯技艺进行陶艺创作,在作品塑造过程中植入自身的思想,寄托个人情感,使作品富有生命力,是活化作品的过程。创作者在拉坯过程中会留下个人身体的印记,如清晰的指印又或是手在拉坯过程中留下的旋纹。这些身体的印记融入到作品的创作中,当使用者双手触摸器物时,与创作者彼此之间的情感得以互动与沟通。将拉坯创作过程中留下的痕迹融入作品中,体现了拉坯的技术之美。

(三)材料之美

拉坯创作使用的材料主要为泥料和釉料。拉坯创作属于运用材料,掌握工艺的特殊艺术门类,材料的把握对表达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拉坯创作中,艺术家根据具体表现内容,选择适宜的材料或者根据材料的特有质地寻找艺术的表现形式。这些材料通过不同的烧造方法呈现出不同的材质美感。现代烧成方式多种多样,如氧化焰烧成、还原焰烧成、乐烧等,这些具有变幻魔力的烧造方法,使陶瓷材料的质感、肌理、色彩得更全面的释放,作品表现力得到充分扩展,这正是材料之美的体现。

(四)肌理之美

拉坯技艺所表现出来的肌理即在坯体表面留下来的丰富纹理,这些纹理可以借助手或工具形成,不同的工具可以产生不同的装饰纹理,如手指按压产生的凹凸肌理、提拉坯体时留下丰富的旋纹肌理、工具刮出或割划出的肌理等。作品的肌理纹饰影响着作品的美感,恰到好处的肌理装饰能够提升作品的美感。在拉坯创作过程中,陶艺家们根据自身艺术语言、情感表达的需要将肌理装饰和造型塑造相结合,是肌理之美的体现。

五、拉坯技艺的艺术表现

(一)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主体的拉坯技艺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东汉时期,窑工们烧造出的青瓷,其釉色青翠莹润,似玉类玉。古人对玉十分崇尚,甚至把人的品行也以玉为基准,青瓷的出现与传统审美心理产生共鸣,奠定了对青瓷的审美心理基础。唐代陆羽在他所著的《茶经·论器》中对青瓷的赞誉就充分说明了玉材质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种传统的审美观念一直对陶瓷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因此,中国的陶瓷艺术,始终追求精美、细致、典雅、轻薄的艺术风格。以传统文化精神为主体的现代陶艺拉坯作品呈现出古朴典雅,色泽温润,质地细腻柔和的特点,给人一种含蓄高雅的内在美感,充分表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这一类型作品的特点是坚持继承传统拉坯成型作品的造型规整、创意严谨、装饰巧妙来作为创作原则。它不改变拉坯技艺拉制的圆器造型,但装饰、设计、情感与风格在不断变化,既立足于传统又强调现代性。这既体现出拉坯技艺的继承,又体现出拉坯技艺的生命活力与创新。陶艺家赵兰涛的拉坯作品《湖田边的荷塘之十》(图1),该作品以夏末荷花的花苞及秋末的莲子为主要元素,以“壶”这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义的造型作为载体,壶的盖纽为莲蓬造型,用莲蓬的枝干作为壶的底足,增加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触感。整个作品充满设计感,给人一种新颖、饱满和内敛的美感,也表现出作者对拉坯工艺较强的把握能力。

图1 《湖田边的荷塘之十》

又如陶艺家许润辉的拉坯作品《饮食男女之甜筒》,器形严谨中见抒情,圆润中见硬朗,简洁而又不乏变化和细节,处处显示着作者既自由又考究的构思和处理能力。作者非常注重器皿形与神的融会,追求整体造型准确、和谐、洗练并富于变化。在作品中融入现代审美趣味和新的表现技法,使作品在创作中更流于自然。

(二)融合多元文化的拉坯技艺艺术表现形式

西方现代陶艺的萌发有着百余年的历史,但是真正形成和迅速发展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后期。现代美术运动和艺术思潮对陶艺的发展,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西方和东方几乎同时期出现了两位新的制陶方式和审美取向的代表人物:美国的彼得·沃克斯、日本的八木一夫,他们对现代陶艺的确立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摒弃传统制陶方式和审美意识,以充分表现泥土的物性和表达艺术家的情感、意念为陶艺创作的宗旨。20世纪70年代末,陶瓷艺术开始与国外交流,这些新的观念逐渐被一些陶艺家接受,拉坯技艺创作的作品呈现出多元化艺术形式,风格丰富多样。这一类作品的风格为抽象表现主义风格,主张创作的随意性,强调作品的构成效果、艺术语言的纯化、创作语言的独特性,注重作品视觉冲击力的表现。他们将拉坯技艺作为一种艺术手法,通过变形、再塑、切割重构等创作方式完全消解了拉坯技艺的实用性特征,使千百年来拉坯技艺与实用互为一体的存在方式开始分离,拉坯技艺的工艺本质被颠覆。将这一类作品进一步细化,可以主要分为表现性类型和观念性类型。

表现性类型的作品,创作者注重对内心世界与个性的表达,通过叠、拉、扭、挤、压、刻、切、擦等方式,在拉制的坯体上有意地留下一些创作痕迹。这些创作痕迹记录着艺术家创作的过程,同时也记录着他们情感宣泄、个性表达的过程。他们积极探索拉坯技艺在作品形式上的各种可能性,最大限度地挖掘拉坯技艺的艺术表现潜力。这一类作品创作的切入点不尽相同,有的人通过作品体现对现实的关怀;有的人则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价值观,注重形式的革命与内在情感的宣泄。如陶艺家周武的拉坯作品《象牙塔系列》,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器皿造型旋转的韵律美,作者借助拉坯旋转的动力,有意保留手指在坯体上的旋转轨迹,还利用旋转纹理的疏密、深浅、错位、扭曲等变化形式,增强作品的随意性和自然性,通过拉坯,将人类手掌的痕迹、指痕、擦痕留下。作者对作品注入人的一种情感,它是现代生活的一种反映。现代科技技术,特别是现代电子技术,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标准规范的工业化产品,缺乏情趣的设计,引发了现代生活的情感危机,作者通过作品高情感的表现,慰藉现代人的心灵,维持着现代生活的平衡。

现代陶艺作为现代艺术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受当代文化艺术的影响。中国一部分陶艺家在接受了西方当代艺术的启示后,着眼如何用自身的艺术语言和技艺来表达对中国当下社会现实与文化现状的关注及思考,由此产生了观念性类型的作品。这一类型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一些陶艺家对拉坯技艺的理解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他们将个人对当代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思考与观点通过拉坯技艺进行阐述。观念性拉坯作品的创作,要求陶艺家们不仅要熟练掌握拉坯技艺,还要善于发现当代文化中真正具有价值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提炼为作品的主题,运用拉坯技艺的创作方式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这使作品具有比较鲜明的文化关注特点。如陶艺家Velimir Vulkicevic的拉坯作品《垃圾箱》,这件作品拉坯成型,运用化妆土、釉上彩绘、转印纸上釉的方式进行色彩、报纸等装饰。传递着作者对人类正在制造大量垃圾污染环境这一社会生活的思考。作者希望通过这一作品,引起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关注。呼吁大家做好垃圾分类,因为即使是垃圾、旧报纸、旧箱子,如果通过科学合理的分类,也可以有价值。

六、结语

如今的拉坯技艺不再是仅仅作为器皿拉制的成型手段,它介入到现代陶艺创作中,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拉坯技艺在两个不同领域得以传承与发展,一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影响下,创作者运用拉坯技艺,让作品呈现婉约、自然、清晰的美感;二是在现代陶艺创作中,体现一种现代的艺术精神。创作者借助拉坯技艺,通过变形、再塑、重构等方式,拓展人们对拉坯技艺的认识和视野,赋予作品更广的外延和更深的内涵,主张个人情感表达,以充分展示拉坯技艺与现代艺术结合而产生的无限创造力,突破了拉坯技艺原有的技术要求和审美趣味,向着随意自由、更富想象力、更具人文精神的方向发展。总之,现今的拉坯技艺既作为传统陶瓷的成型方式,又成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支撑艺术家个体面对心灵的艺术创作。现代陶艺家们不断地积极探索拉坯技艺的艺术语言和形式,力求让拉坯技艺呈现出更加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猜你喜欢
陶艺家肌理陶艺
《爱情神话》台词点到为止 描摹深入肌理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与奢侈品说不——绘创动物中的“肌理”美
“疯狂”的陶艺
当代陶艺
中外现代陶艺家作品
陈烈汉陶艺
中国当代陶艺家作品
对现代陶艺的认识
中国当代陶艺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