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接受理论视角下《钦差大臣》中译本修辞格的翻译比较

2022-11-01 03:56王美薇
今古文创 2022年41期
关键词:理论文本

◎王美薇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一、读者接受理论

文学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的文学作品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行为。文学翻译与文学接受者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相对而言,文学接受者对文学翻译的影响更为明显。当然,文学翻译不应该是语言表象的简单技术变化,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表象,深刻理解原作者的艺术创作过程,然后在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经历中找到最适合确认原著内容的方法。同时,我们必须使用与原作风格相适应的文学语言,正确无误地再现原作的内容和形式。在文学翻译研究过程中,读者的接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读者接受理论,即接受美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后进入发展高峰。由于这一理论起源于联邦德国南部的康斯坦茨学派,因此也被称为“康斯坦茨学派”。该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中国。它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实践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接受理论的核心是受众,接受的方式是接受。重点是不同主题的翻译作品被外国读者接受的程度。接受理论被西方学者定义为“一种新的文学研究方法”。接受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阅读是读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回应作者的过程,作者通过文学作品影响读者;阅读是体现文学作品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的重要途径;读者的阅读过程受到双重约束,一个来自作品,另一个来自自身;读者接受包括社会接受和个人接受。一般来说,接受理论主要阐述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主要代表是伊瑟尔和姚斯。姚思提出,期待的视域一般包括三个层次: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这三个层次对应着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期待的视野是接受者对过去欣赏中获得和积累的艺术作品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的理解。接受者的期望范围并非一成不变。每一种新的艺术欣赏实践都不仅受到原有期待视野的制约,而且也发现了读者期待的新视野。因为任何优秀文学作品的诞生,不仅会给文学文本本身带来新的期待视野,也会给译者带来新的创作启示。伊瑟尔是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其研究重点是文学作品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以及读者在接受过程中的动态作用。他认为,文学文本中的“不确定性”和“空白”作为“召唤结构”,在阅读过程中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促使他们参与文本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构成,成为文学作品的共同创作者。此外,他还提出了“隐藏读者”的概念,认为读者的能动作用不仅体现在文学接受的过程中,而且还潜在地影响着作家的创作活动,这些活动往往是在作品的文本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设计的。

与其他强调完全保留原作者写作风格的翻译理论不同,接受美学关注的是读者的反应,以读者的接受为目标。文学作品的翻译为文化交流服务。译者的翻译水平往往可以决定翻译的质量,但文学作品翻译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反应和接受程度。文学作品包含了大量的外国文化。由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这些外来文化为另一个民族的读者所熟知。如何使这些外来文化为翻译读者所接受,是翻译应注意的一个关键问题。优秀的翻译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深刻理解异域风情。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精神历程和坎坷经历。

二、修辞格

修辞学是通过修改和调整句子,使用特定的表达方法来提高语言表达功能的一种方法。修辞格——修辞格是一种具有特定结构、特定方法和特定功能的长期言语模式,在组织、调整和修改语言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过程中,得到社会认可并满足一定聚类系统的要求。它也被称为修辞格、大小写、词形等。语义修辞——词语的逃避用法、意象意义和情感色彩。语义修辞是增强语言感染力、提高言语表达效果、塑造语言形象的重要手段。

拟人化(олицетворение) ——拟人化是一种修辞手段。借助类比,被描述对象的情感色彩可以更加生动;描绘生动形象;更有表现力。在俄语中,拟人化是指将人类符号转移到非生物上,或“基于相互相似的原则,将自然界和动物世界中的各种现象视为人类有意识的生活和活动的同一事物”,以增强艺术的生命力和力量。

夸张(гипербола)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功能和程度进行扩展或缩小的一种方法。俄语中的夸张也是艺术夸张。它不依赖于其他意象,而是依靠自身的夸张,即高度夸大生活中某些特殊现象的外在大小、表面效果和结果,从而更清晰地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烘托气氛,增强文本的感染力,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

明喻( сравнение)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意味着两个不同的事物彼此有相似之处,并用一个事物来比较另一个事物。根据比喻结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显性与隐性特征,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明喻、隐喻、转喻、隐喻和转喻。其中,明喻的特点是将所描绘的事物(本体)与其相似的事物(具象体)进行类比,从而解释一种现象或创造真理。它包括两个前提:本体和隐喻之间必须有相似性;要有喻词。比喻推理易于理解和接受;具象对象能使一般事物形象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还可以使事物生动、生动,突出特色,渲染氛围,进一步突出侧面装饰的事物。

三、戏剧大纲

这出戏是根据普希金提供的一则轶事改编的。故事发生在俄罗斯的一个小城市。在一位粗鲁腐败的市长和一群流氓但实际上是傻瓜的官员的统治下,这座城市变得腐败。这群贪官污吏得知京城派使节私自巡逻时,大家都慌张得不知所措。就在这个时候,他们突然听说,一个名叫赫列斯达科夫的人(剧中的主角,无所事事,赌博,游荡到一个偏远的小城市,不仅损失了所有的钱,而且由于拖欠房租和餐费而被困在旅馆里)住在城里唯一的旅馆里。因此,他们误以为他长相非凡,事实上,由于赌博和流浪,他辞职回家了。经过这里的赫列斯达科夫成为一名帝国特使。市长立即在家里举行盛大的欢迎会,并不断贿赂年轻人。在市长和其他人的奉承下,年轻人心中产生了一个坏念头,于是向市长的女儿求婚。市长认为只要他和他有关系,他就可以在首都获得晋升和财富,所以他高兴地答应了。然而,该名年轻男子因担心骗局被曝光而匆忙逃离。当市长官邸处于激动的高潮时,邮政局长手里拿着一封信进来了。这封信是年轻人写给他在彼得堡的朋友们的。在这篇文章中,他嘲笑了那些把自己误认为帝国使者的傻瓜,并给每个官员起了一个尴尬的绰号。当市长和官员对此保持沉默时,真正的钦差大臣来了。幕布落下时,大家都惊呆了。

四、语义修辞在《钦差大臣》中的应用

1.Да отсюда,хоть три года скачи,ни до ка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а не доедешь.

耿济之译:从这里出发,哪怕走三年也走不到外国去的。(P7)

卢育照译:你就是从这儿坐马车跑上三年也无法到外国的呀。(P9)

(第一幕第一场)

скакать:乘车、马疾驰

这是市长在得知钦差大臣即将到来时与法官和视察员对话中的一句,法官认为钦差大臣的到来是为了调查他们所在的城里是否存在造反的情形。但实际上,由于市长们所在城市距离边境线较远,钦差大臣的到来并非这个原因,所以市长这样说。

скакать本意是乘车、马疾驰,从词汇的翻译来看,卢育照的译文更加贴合这个词本身的意义。在二者的译文中都可以看出使用了夸大的修辞手法。借助于три года这个时间,从而进一步对距离上进行了夸张的描述,引人联想,可以进一步烘托当时官僚大臣们的紧张气氛。因为剧本中所涉及的乘马车三年也足以到达边境线了。

就修辞手法来说,两位译者的译文均采用了夸大的修辞手法。都与原文达到了对等。其中卢育照将短句合并,译为一个长句。而耿济之的译本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将文本进行了直译。从读者接受角度来看,中文句式一般习惯追求简洁明了,所以笔者认为此处耿济之的翻译更加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更符合读者接受理论,易于目的语读者的接受。

2.《Жизнь моя, милый друг, течёт , говорит в эмпиреях барышень много , музыка играет, штандарт скачет...》- с большим, с большм чувством описал.(P361)

耿济之译:他说:“亲爱的朋友,我的生命在愉快中流驶。女郎很多,音乐齐奏,军旗招展……”他用极大,极大的感情描写着。(P13)

卢育照译:他说“,我的生活快活极了,如同置身仙境,仕女如云,乐声悠扬,军旗招展……”写得十分热情,十分热情。(P12)

течь:流动,流向,流 скакать:跳跃,跳着跑

(第一幕第二场)

这是邮局长在与市长交谈中给邮局长读的一封信,这封信是一位上尉写给朋友的一封信,在信中用游戏的笔法描绘了跳舞时的情形。

течь本意为流动,当人们读到这里联想到的一定是河水的流动,因为生活是无法流动的。Жизнь моя, милый друг, течёт 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将生活的日常比作河水流动,属于比拟中的把物作物。将愉快生活的喜悦之情表达得更加的生动、形象。

скачет скакать:本译为人或者动物跳跃,跳着跑。这里与 штандарт军旗连用,赋予军旗这一物以人性化的特征,是典型的拟人化的修辞。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文本的表达效果。

в эмпиреях这个词语本译指生活在幻想之中,这一讽刺语言的运用使得讽刺意味极强,借此极其有利地抨击了上层官僚的丑恶嘴脸。

从整个句子来看,两位译者在翻译中都运用了增译法。其中,耿济之运用了直译的手法,保留了句子的原有结构。比如:барышень本译为不爱劳动的女子,耿济之将其译为女郎,这很贴合词语本身意义,卢育之将其译为仕女,运用了意译法,就语境来说,笔者认为卢育照的译本更加贴合语境,比如 :Жизнь моя, милый друг, течёт,以及барышень的翻译,因为这封信是一位中尉用游戏笔法写给其朋友描绘舞会情形的,再结合当时官僚社会的丑陋,所以卢育照的翻译更加符合语境,因而更加符合读者接受理论。

3.Скверная комната , и клопы такие , каких я нигде не видывал: как собаки куают.(P380)

耿济之译:极坏的屋子,那些臭虫,我在哪里也看不到,像狗一样地咬人。(P34)

卢育照译:这房间糟透啦,我在别处还未见过这么多的臭虫:咬起人来,像野狗似的。(P33)

本体:клопы 喻体:собаки 喻词:как

(第二幕第八场)

这句话出自赫列斯达科夫,在市长前来觐见他时,他抱怨所住环境的恶劣,借此摆出大人物的气场,开始在众人面前装模作样。

这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明喻句子,本体是клопы臭虫,喻体是собаки,喻词是как。

借助这一短句,通过这一比喻,可以更好地引发读者联想,使得人们可以更加深刻感受所描写的这个环境,进而使这部戏剧的描述更具有感染力。

两种翻译都运用了比喻的翻译技巧,而且都是直译,这是很好的翻译。隐喻的修辞手段被用来进一步衬托主人公的批判性形象。在句法上,耿继之的翻译更接近原文,而原文是根据原文的句型翻译的。短句的翻译更接近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更符合读者接受理论。

五、总结

《钦差大臣》是俄罗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喜剧,也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戏剧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部作品的创作与当时俄罗斯舞台上的粗俗喜剧和传奇戏剧是对立的。它在继承俄罗斯现实主义戏剧传统的基础上,创作了一部以主要社会矛盾——官僚集团与人民之间的矛盾为基本社会冲突的社会喜剧,形象典型生动,情节紧凑,讽刺深刻尖锐,跃居当时世界戏剧的前沿。这部作品不仅标志着20世纪30年代俄罗斯喜剧发展的巅峰,也为整个19世纪俄罗斯戏剧的创作指明了一条现实主义道路,标志着果戈理的现实主义讽刺艺术已经完全成熟。同时《,钦差大臣》中的许多固定用语,甚至是人物的名字,都生动感人,表现力强,技法简练,内容简洁。因此,它们很快传播开来,并成为人们熟悉的习语,在口头、文学和政治作品中被广泛使用。《钦差大臣》中生动迷人的成语极大地增强了该剧的讽刺意味。这些习语帮助读者了解100多年前俄罗斯的社会面貌。本文主要对文本中涉及的修辞进行分析和总结。在他的作品中,作者主要使用对比、反讽和隐喻等修辞手段。从修辞学的角度,结合读者接受理论。文章还分析了《钦差大臣》的两个中文版本。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两位译者都非常重视修辞的运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简而言之,译者翻译文本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这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文本背后隐含意义的解读。同时,目的语读者可以对源语文化有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解,从而进行跨文化交际。在翻译项目中,两位译者都忠实于原文,译文易于被目的语读者接受,这有助于减少文化差异给目的语读者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更好地阐释读者接受理论的意义。

猜你喜欢
理论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