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像似性理论的俄汉语味觉通感形容词研究

2022-11-01 04:33◎冯
今古文创 2022年38期
关键词:通感触觉味觉

◎冯 玉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一、引言

通感现象的研究首先由钱钟书正式引入国内,先生在其文章《通感》中描述通感现象如此:“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部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苏联百科词典》对通感的解释为:CИHECTEЗИЯ,явление восприятия, когда прираздражении данного органа чувств наряду со специфич. для него ощущениями возникают и ощущения, сответствующие др. органу чувств. 不少学者将通感同联觉、移觉两个概念等同起来,高志明学者在其《通感研究》一书中详细论证了通感乃是一个生理的联觉同心理的移觉、语言的通感三个维度相联结而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的过程。通感词则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已然固化的一类词汇,主要包括了通感名词、通感形容词及通感动词。

早先对于通感现象的研究主要涉及修辞学、隐喻学、脑神经学、语义学等不同角度。基于像似性理论的通感研究目前仅有赵苏怡的《通感的像似观》一文,该文以像似性原则为切入点不慎详尽地阐释了通感现象中语言与感觉的理据性关系。本文同样试从像似性理论出发,结合具体语境探究俄汉语味觉通感形容词“кислый/酸”与“горький/苦”的像似理据性。

二、像似性理论

像似性,在《论语言符号的象似性》一书中暂且被定义为:语言符号在语音、语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像似说认为语言形式与其所指意义之间存在着种种对应相似的理据性现象,人类是基于对客观外界的感知(也即身体经验),并经过认知加工才形成了人类的语言(王寅,2020)。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存在着以人的认知为基础的“像似点”。通感现象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感官受刺激而产生某种感知的像似点,通感形容词在意义的引申上存在着像似理据性。

三、“кислый/酸”与“горький/苦”通感研究

通感是俄汉两个民族共同具有的一种生理机制、心理映照及认知方式,通感形容词是俄汉语两种语言共有的语言表达手段。俄汉语当中基于不同的感官可划分出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心觉这六类通感形容词,本文选取味觉通感形容词中较为典型的且富有消极意义的酸和苦,参照《现汉》(第七版)、《俄语详解词典》、BCC语料库以及俄罗斯国家语料库的相关语料进行像似性的动态分析。

(一)俄汉味觉形容词“кислый/酸”的通感研究

在《现汉》当中,对“酸”作为形容词的释义为:“①像蜡的气味或味道;②悲痛,伤心;③迂腐(多用于讥讽文人);④因疲劳或疾病而引起的微痛无力的感觉。”Ожегов词典中对“кислый”作为形容词的释义为:

①Обладающий своеобразным острым вкусом (напр.вкусом лимона, клюквы).(具有类似柠檬、蔓越莓的特殊刺激性味道的);②Закисший вследствие брожения.(发 酵 变 酸 的);③Уныло-тоскливый, выражающий неудовольствие, без всякого подъёма, воодушевления(разг.)(悲伤沉闷的、不满的、无精打采的)。俄汉语中基 本义 的用法为:“кислый лимон/酸 柠 檬”“кислое яблоко/酸苹果”。其余义项的引申均可从味觉同其他感官的通感中寻得理据性。

俄汉语的“кислый/酸”都有着丰富的通感现象,经语料收集与分析,两者都存在着味觉与嗅觉、视觉、听觉以及心觉的通感,此外,汉语还具有味觉与触觉的通感。当人们的感受器官捕捉到酸味时,会产生一种由刺激性引起的不适感,这种不适感的像似,便引发了生理器官上的联觉以及心理上的移觉,由此使得“кислый/酸”成为具有丰富通感意义的形容词。

(1)味觉&嗅觉的通感

嗅觉上的酸指物体形成的一种刺激性气味,最具典型意义的即为醋酸味,再如因发酵变酸的、发馊的食物等。这种刺激性的味道同酸在味觉上的刺激具有明显的像似性。人们的嗅觉感受器捕捉到酸味时,刺激产生了同味觉的通感。

俄语当中如“кислая картошка”“кислый лук”,汉语当中如“酸味”“酸豆腐”等。

1.От волос Лизаветы исходил какой-то кислый запах.(利扎韦塔的头发散发出一种酸的味道。)

2.大概过了好久好久吧,浓烟散开了,可我们的小蓝云却被整的浑身又酸又臭了。

上例中当说话人的嗅觉器官捕捉到利扎韦塔的头发或“小蓝云”所散发的像似于酸的味道,嗅觉感官的感应刺激味觉感官而形成通感现象,从而使用“酸”进行嗅觉的描述。

(2)味觉&听觉的通感

俄汉语听觉上的酸主要指刁钻刻薄的、使人感到酸溜溜的言语,人们的听觉同味觉具有像似的不愉快感受,由此产生了两种感官上的通感。俄语中如“кислые слова”“кислый ответ”,汉语中如“酸话”“酸言酸语”。

3.Он, конечно, сперва поворчал, наговорил несколько кислых слов по поводу вас. (当然,他先发了几句牢骚,说了关于你的酸话。)

4.小百灵不是在赞扬黎丽,谁都能从她酸溜溜的话音里听出点味儿来。

上例中“他”或小百灵的话带有明显的负面情绪,引发人心理上的不愉快,这种感受的像似性刺激引发了听觉感官与味觉感官的通感,最终表现为言语上的通感修饰。

(3)味觉&视觉的通感

酸味的事物因带有刺激性往往能够引起人的面色变化,视觉上的酸指由于某人对某事物有消极情绪或身体不适而导致的像吃了酸味东西所流露出来的难看表情,这种感觉上的像似引发了视觉同味觉的通感。俄语中这类消极情绪通常为忧郁、苦恼的,如“кислое выражение”“кислое лицо”,汉语中则用以表达人因嫉妒、不满或贫苦而产生的难看面色,如“酸样”“穷酸相”。

5.Глядя на моё кислое лицо, Хикмет протянул мне таблетку.(看着我发酸的面色,希克梅特递给我一颗药。)

6.第二年开春,孔尚任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进京上任去了,而蒲松龄却仍过着教书生活,一副寒酸相。

上例中分别由于人身体上的不适、窘迫的境况而导致了像似于食了酸的外表,使得目睹之人产生视觉同味觉的通感。

(4)味觉&心觉的通感

俄汉语当中都存在以酸的刺激反应来映射受到挫折后的消极心理感受的现象,这种像似的感觉在心理上主要表现为忧愁、悲伤。俄语中如“кислое настроение ”,汉语中如“悲酸”。

7.Почему-то за день образовалось очень кислое настроение. Быть может, это просто усталость, а, бы ть может, душа яснее, чем в другие дни, почуяла общ ую безысходную ложь.(不知怎的,白天产生了一种悲酸的心情。也许只是因为疲倦,也许是因为灵魂比往日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对于无穷尽的谎言的绝望。)

8.关于疯女人与场长这段令人心酸的“罗曼史”,我没有向指导员汇报,尽管他再三问我,场长和刘甲台都有些什么反动言论和活动。

上例中人物由于对谎言的绝望或是凄惨的爱情而从心理上产生像似于尝到酸味所带来的消极感受,这便形成了味觉同心觉的通感现象。

(5)味觉&触觉的通感

味觉向触觉的通感主要见于汉语当中,指人由于疲劳出现的身体不适,表现出像似于味觉酸的痛感。如“腰酸悲痛”“腿站酸了”等。

9.他不敢怠慢,揉了揉酸痛的双眼,继续在拱顶上搜索。

例中人物因像似于品酸的像似性痛觉而产生了味觉同触觉的通感现象,以此来形容身体触觉上的痛楚。

(二)俄汉语味觉形容词“горький/苦”的通感研究

在《现汉》当中,对“苦”作为形容词的释义为:①像胆汁或黄连的味道;②难受,痛苦;③〈方〉出去得太多,损耗太过。Ожегов词典中对“горький”的释义为:①

Имеющий свое образный едкий и неприятный вкус(带有特殊令人不愉悦的刺激味); ②Горестный, тяжелый(痛苦的、沉重的)。鉴于此,味觉形容词“горький”基本义的用法为:“горький кофе/苦咖啡”“горбкая дыня/苦瓜”。当人的味觉器官捕捉到苦味时,常常因受到刺激而感到痛苦,在此生理与心理相递进的像似基础上,就产生了通感认知,并由此逐渐固化而成该词的通感意义。俄汉语的“горький/苦”同样有着极为丰富的通感现象,两者都存在着同味觉同嗅觉、视觉以及心觉的通感,汉语还存在味觉同触觉的通感。

(1)味觉&嗅觉的通感

嗅觉上的苦指当人们的嗅觉器官捕捉到类似于黄连的刺激味道,在生理及心理上产生与味觉苦相像似的感应,从而产生了味觉同嗅觉的通感。俄语中如“горький дух”“горькие зерна”,汉语中如“苦味”。

10.Густой, горький запах хвои, разогретой солнцем, кружил голову. (太阳照晒下的松针散发着浓烈的苦味,令人头晕目眩。)

11.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跟着这声音而来的是天地之间变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药香。

上例中松针同野蒿子散发出像似于黄连的刺激味道,这种感觉上的像似性使人产生了味觉同嗅觉的通感。

(2)味觉&视觉的通感

当人们生理上或心理上受到令人不愉快的刺激,常常会表现出难受的、不自然的面部表情,当味觉器官捕捉到苦味同样如此。基于此种生理的像似性,当人们的视觉器官捕捉到类似不自然的面部表情,则会刺激产生味觉向视觉的通感。俄语中如“горькая улыбка”“горькое лицо”,汉语中如“苦相”“愁眉苦脸”。

12.Мне кажется, я сейчас понял, почему у вас такое неудовлетворенное, горькое лицо…(我想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你一副如此不满意的苦脸。)

13.在这里谈不到诗情画意,也不允许有想象的翅膀他从此以后,就要开始这样生活:他每天要看的是家里的泪水、疾病、饥饿和愁眉苦脸。

上面例12中由于人物心理上的不满足、不愉快的负面情感而导致了像似于食苦的不自然表情,由此产生味觉同视觉的通感。例13中由于人物饱受生理的饥饿、病痛以及心理上的苦闷,由此同食苦具有极强的像似性,实现了味觉同视觉的通感。

(3)味觉&心觉的通感

当人们品尝到苦味时会受到刺激而产生生理上的不适感应。当人们遭遇不幸或挫折时,往往会产生与之像似的心理感受,好似人们常说的“不是滋味儿”,从而形成味觉同心觉的通感。俄语中如“горький мысли” “горькие годы”,汉语中如“苦命”“痛苦的遭遇”。

14. Для Матери это были горькие годы

беспрестанного беспокойства о нем и молитвы.(于母亲而言,这是为他千般焦愁与祈祷的痛苦岁月。)

15.每天夜半更深。她就一个人在被窝里偷偷地哭;哭她的不幸,哭她的苦命 ,哭她那被埋葬了爱情梦想!

上例14中母亲由于对儿子的牵挂而饱含像似于食苦的痛楚,这种感触上的像似性使得味觉同心觉产生通感现象。例15中人物的命运凄惨,同样具有像似于食得苦滋味的心理感受,形成了味觉同心觉的通感。

(4)味觉&触觉的通感

苦的味觉同触觉的通感就目前搜集到的语料来看似乎是汉语当中独特存在的,这是基于同苦味造成生理刺激的像似性,如“苦寒”“苦刑”。

16.日本人无须给他任何损害与干涉,只需使他在凉炕上过一冬天,便是极难熬的苦刑!

上例中人物由于冰冷的生活环境所受的生理痛苦同味觉器官受到苦的刺激具有像似性,由此形成味觉同触觉的通感。

俄汉语味觉通感形容词“кислый/酸”与“горький/苦”都具有极为丰富的通感现象,在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心觉这六大感觉范畴之间具有较强的动态联结,这些通感现象均是基于不同器官在生理或心理感知上的像似性,由通感所延伸出的语义已固化而成为词典中的义项。此外,俄汉语“кислый/酸”与“горький/苦”对于名词的修饰能力同大于异,且都倾向于表达消极的生理、心理感知,汉语较之多了触觉上的通感意义,这无疑与俄汉两个民族的政治历史有着必然的联系。

四、结语

通感是人类共同的生理、心理机制以及认知方式,俄汉两个民族的语言同样具有极为丰富的通感现象。探究俄汉语通感现象的产生机制,我们可以在像似性理论中寻得有力的解释与印证。俄汉语以“кислый/酸”“горький/苦”为代表的味觉通感形容词具有意义生动、运用灵活的特点,这更加证明了通感词在语言系统中不可小觑的作用。

猜你喜欢
通感触觉味觉
花园洋房里的味觉新趣
天南地北,令人难忘的“鸡”致味觉
触觉“空降”虚拟世界
说通感
通感修辞很美妙
拥有特异功能者是患了“通感症”?
例谈“通感”修辞手法
船内船外
VR新技能:虚拟味觉技术
触摸远隔重洋的你解密触觉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