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为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服务的避暑山庄学

2022-11-04 03:01周晓梅张守义邱珊珊
文物春秋 2022年4期
关键词:避暑山庄承德历史

周晓梅 张守义 汤 斌 邱珊珊

(1.中国避暑山庄外八庙保护协会,河北 承德 067000;2.承德避暑山庄研究所,河北 承德 067000)

承德避暑山庄是清帝择址相地兴建,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共89年经营而成的塞外皇家园林,其规模宏大、风光奇丽,“形貌如中华成一统,名胜集全国于一园,文化融华夏五千年”。康熙、乾隆、嘉庆三帝曾多次驻跸于此,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在这里发生,使避暑山庄成为清代的第二个政治中心。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与俄罗斯圣彼得堡、英国白金汉宫齐名的伟大建筑,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历史艺术价值为世界所认可。

清代,帝王为皇家园林及寺庙题写的碑匾额联及扈从王公大臣留存至今的诗词、著述等,从不同侧面记述了木兰围场、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一些情况,既是历史记录,也成为学者们研究避暑山庄的原始资料。新中国成立后,围绕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保护修缮、对外开放,学术研究发轫并取得初步成果。1974年,卫今、黎工在《文物》上发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历史见证——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认为承德避暑山庄是清代第二个政治中心,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团结统一的历史见证,从理论上总结了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历史价值,获得学界认可并推动了避暑山庄的学术研究。1983年,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著名清史专家戴逸先生提出“应该建立避暑山庄学”,使关于避暑山庄的学术研究得以提升和深化。之后近40年,承德文博界及驻承高校的科研人员围绕承德避暑山庄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囿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离专家们所期望的避暑山庄学研究仍有一定距离。梳理避暑山庄学的学术源流、研究成果,探讨其概念、研究范畴、体系框架,针对目前避暑山庄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对于规范和推动避暑山庄学学科建设,加深学界对它的了解和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避暑山庄学学科建设回顾

(一)避暑山庄学的提出

1983年,戴逸先生在承德召开的纪念避暑山庄建园28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首次提出设立“避暑山庄学”的初步构想:“避暑山庄应该成为一门社会科学学科,是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对象,是一项文化创新。”他认为:“(承德避暑山庄)具有建筑、艺术、宗教、文物等多方面的价值,值得我们大力地从各方面加深对她的研究。我们不仅应该把避暑山庄作为旅游的、娱乐的场所提供给人民,而且要把她作为艺术的、历史的珍品,作为爱国主义的教材提供给人民。避暑山庄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她属于建筑学科研究的对象,但又不仅仅属于建筑学科;她属于园林艺术,但又不仅仅是一座园林;她属于宗教、民族学、历史学,但又不仅仅属于这些学科。我认为,避暑山庄是与许多学科相关联的一种综合性学科,是一种边缘科学。”

此次会议得到了承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时任市长范文斌到会并致辞。会上成立了避暑山庄研究会,为避暑山庄的研究开启了全新的局面。会后编纂出版的论文集《避暑山庄论丛》,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避暑山庄研究的部分成果,是避暑山庄学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论文集中收录了50多位清史、历史地理、城建等方面专家学者的45篇论文,从清代避暑山庄的建立、清代民族宗教政策、避暑山庄园林艺术、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博物馆学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论述,推动了避暑山庄的研究和承德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研究,其中提出的很多具有前瞻性、建设性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至今仍然对承德市乃至全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环境保护、所在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二)循序渐进的避暑山庄学

戴逸先生始终非常关注避暑山庄学研究的进展。在1993年召开的纪念避暑山庄建园290周年学术会议和2003年为纪念避暑山庄建园300周年而召开的“中国承德清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他进一步阐述和强调了建立避暑山庄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他说:避暑山庄是中国“三百年沧桑的历史见证”,建立和发展避暑山庄学,“对继承祖国历史遗产,宏扬中华民族文化,促进学术研究,发展旅游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避暑山庄学研究得到了当时承德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1993年时任中共承德市委书记李月辉在纪念避暑山庄建园290周年中国清史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研究避暑山庄必须从“大背景、全方位、多层次几个方面来进行研究”,而“避暑山庄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决定了它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齐心协力把它推向世界,是海内外有识之士的共同义务”。清史研究专家朱诚如教授在2003年的“中国承德清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以《避暑山庄学有待发扬光大》为题作了会议总结,指出:“今天我们研究避暑山庄,纪念避暑山庄,保护避暑山庄,都是为了让今人了解它,后人保护它,充分地认识到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两次会后分别编辑出版的论文集《山庄研究——纪念承德避暑山庄建园290周年论文集》和《清史研究与避暑山庄——中国承德清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汇集了清史及文物、建筑、园林、艺术等各个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文章,为以避暑山庄学的建设推动承德发展,推动承德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承德市文物局的推动下,避暑山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2002年9月,承德避暑山庄研究所成立,并陆续出版学术集刊《避暑山庄研究》6辑,成为热心于避暑山庄研究的专家学者们的重要学术阵地,标志着避暑山庄科研工作步入了新的阶段。

2007年10月到2008年9月,在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支持下,承德市文物局邀请部分专家学者,分别召开了3次专题研讨会,就避暑山庄学的概念、研究范畴、研究方法及措施等进行了深入研讨。2009年,周晓梅的《“避暑山庄学”研究综述》一文,总结梳理了避暑山庄学研究的阶段性概况,并提出学科建设建议。2010—2011年,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杨晓伟发表《避暑山庄研究史论》一文,对避暑山庄学研究进行了展望,就研究内容的整体性、相关史料收集的完整性及研究视野的扩展等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

2011年6月“中国文化遗产日”,中共承德市委宣传部召开承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座谈会,戴逸先生为会议写来贺信,提出“承德要创新、要发展,就必须充分挖掘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充分认识其现实的指导意义和作用,使其成为新时期承德发展与腾飞的源动力”,明确了新时期避暑山庄学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

驻承高校的避暑山庄研究开展得较早,成果丰硕。20世纪80年代初,承德民族师范专科学校(今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以中文系为主成立了避暑山庄研究室,开展避暑山庄诗词研究,出版了《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乾隆御制避暑山庄诗〈序〉〈跋〉》《外八庙碑文注释》《避暑山庄御制诗联解读与品评》等著作,并于2003年、2006年先后完成了清代《钦定热河志》《承德府志》两部重要历史文献的整理、校点和出版,为研究包括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在内的承德历史、地理、人文和旅游资源提供了文献依据,为避暑山庄学历史资料的出版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6年以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在历史文化学院成立了处级科研单位——避暑山庄研究中心,引进史学研究人才,调集专门力量,在原有基础上深化避暑山庄研究。该中心与外八庙管理处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设立教学基地,联合申报课题,就文物保护和传承利用研究进行合作,以推动学术研究为地方发展服务。该中心还对避暑山庄学的学科框架进行了探讨,取得了新的进展。

从国外相关研究来看,历史上的承德是一座具有国际性特点的都市,因一些外国人在承德的历史记录而为世界认知,如(法)张诚的《张诚日记》、(朝)朴趾源的《热河日记》、(英)斯当东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俄)阿·马·波兹德涅耶夫的《蒙古及蒙古人》等。自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关野贞和竹岛卓一的《热河》和瑞典学者斯文·赫定的《帝王之都——热河》出版以来,各国历史学家对避暑山庄的研究已有8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又有菲利普·弗瑞《测绘承德——清朝的景观事业》(2000年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米华健、欧立德等编著《新清帝国史——内陆亚洲帝国在承德的形成》(2004年在纽约出版),表明国外历史学研究领域的学者已经注意到有关避暑山庄的研究,并直接把这门学科以城市的名称命名为“承德学”。

(三)避暑山庄学研究的主要成果

多年来,承德文博工作者一直围绕文物保护工作的具体实践,开展避暑山庄历史价值、园林建筑、民族宗教、文物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有些成果体现在古建筑修缮、园林意境恢复、文博陈展等方面,有些以学术论文集、专著等形式展示。论文集主要包括上文提及的《避暑山庄论丛》《山庄研究——纪念承德避暑山庄建园290周年论文集》《清史研究与避暑山庄——中国承德清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专著主要有《承德避暑山庄》《承德古建筑》《避暑山庄园林艺术》《避暑山庄营造技艺》《避暑山庄植物揽胜》《避暑山庄园林景观(动植物景观分卷)》《承德皇家砖瓦雕饰艺术》《雍正诗词集注》《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讲解概要》《避暑山庄与外八庙文化概览》《乾隆御笔避暑山庄碑诗》等。图录类成果主要有《避暑山庄与外八庙》《紫塞珍萃》《中国避暑山庄300周年特展图录》《清帝与避暑山庄》《避暑山庄宫廷文物》《清宫秘藏》《殊像寺》等,向世人展示了避暑山庄园林景观及寺庙的宏伟建筑,图文并茂,部分内容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出版的大型工具书籍有《避暑山庄大辞典》《清宫热河档案》《清宫普宁寺档案》等,为避暑山庄的基础研究和深化研究提供了文献依据。

在避暑山庄的学术研究和文物保护方面,与国际上一些大学和机构开展了合作,如: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合作完成了《承德殊像寺评估报告》,获国内专家论证通过;与韩国传统建筑学社进行了古典建筑宫殿及保护交流;与日本中国历史文物保护协会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与德国联合发行了特种邮票《承德普宁寺和维尔茨堡宫》;与荷兰莱顿大学人类学博物馆、斯里兰卡考古学研究院合作进行承德皇家寺庙研究,编纂出版了《普乐寺》《美丽的承德、美丽的康提》等专著,让避暑山庄的文化遗产走向了世界。

依托避暑山庄研究而开展的相关文物展不仅在全国各地包括台湾、香港等巡回展览,还走出国门在日本、澳大利亚、美国、比利时等国家展出,为国内外各界人士了解避暑山庄、弘扬民族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更推动了避暑山庄学的深入研究,在承德市的对外开放、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纵观避暑山庄学的发展,在戴逸、朱诚如等著名学者的多次倡导下,避暑山庄学术积累逐渐雄厚,培养出了一支专业性较强的科研队伍,具备了相当的专业研究能力,可以说,避暑山庄学研究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在新的历史时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研史学史”重要指示,加快避暑山庄学学科建设,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避暑山庄学研究范畴

避暑山庄学属于一门综合性学科,以清王朝置于塞外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群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仅指避暑山庄宫墙范围内的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广义上则指包括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口外行宫、木兰围场等在内的文化遗产及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民族、外交等方面内容的研究,不仅包括历史学、哲学、民族学、宗教学、档案学、考古学及古文献、文化艺术、遗产保护、旅游管理、对外开放等相关的社会科学学科,也涉及建筑学、环境学、动植物学、农学及文物科技保护等自然科学知识。

避暑山庄学的研究范畴可以概括为以下六大方面。

(一)园林建筑方面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园林建筑本体是避暑山庄学研究体系的核心。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经康、雍、乾三代清帝经营,及后期的多次修缮,几经演变和扩建,山形水系基本保留至今,遗存了不同时期的建筑物和景观120余组(座),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发展的集大成者,代表了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最高水平。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既可为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园林建筑的原真性保护修缮提供学术支撑,又有利于中国园林建筑技术和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性发展。

(二)政治哲学方面 康乾嘉时期的承德是清代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清代第二个政治中心,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在这里发生,并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从这个角度看,作为具有重要政治功能的园林,避暑山庄是清代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而其园林建筑、匾额楹联等文物珍品无不蕴含着“天人合一”等儒、释、道传统哲学的精髓,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现代承德仍要继续发挥拱卫首都的重要作用,因此,深入研究承德的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十分必要。国务院参事舒乙先生在他的《见证亲密》一书中认为,除去历史、文物、环境等客观因素,整个避暑山庄的价值都体现在乾隆《避暑山庄后序碑》碑文中所总结的“诘戎绥遐”“崇朴爱物”“居安思危”上,对避暑山庄这三点精神内核进行深入研究,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三)民族宗教方面 承德自古就是北方多民族聚居生活的地区。清代康乾二帝在避暑山庄西北部、北部、东部的山麓上先后修建了12座皇家寺庙,呈众星拱月之势围绕着避暑山庄,体现了有清一代的民族团结、宗教和谐,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清代大一统的疆域、各民族的多元文化在以避暑山庄为中心的承德得到充分展现,大量用满、蒙、汉、藏、维等文字题写的碑匾和汉藏合璧、崇宏壮丽的寺庙建筑,记录着各少数民族首领来承德朝觐的历史,也为研究清代的民族宗教政策及其历史地位与作用提供了重要资料。对相关的文化遗迹进行深入研究,使其成为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场所,对于今天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促进宗教更好地服务社会,履行社会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四)环境生态方面 康乾时期,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的经营遵循着“天人合一”的理念。如在木兰围场禁止民人狩猎,通过休猎以恢复生态,对于现代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今天的塞罕坝人已成功营造出百万亩人工林海,树立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典范。雾灵山地区作为清东陵的“后龙风水禁地”,被清廷以严酷的禁管规制封禁254年,时至今日,其与木兰围场共同构成了拱卫热河谷地和京津冀的两大“绿洲高地”,持续维系着京津冀都市圈的“最靓净土”。避暑山庄修建初期建设的热河清坝及乾隆时期新修的旱河,是护卫避暑山庄及承德的水利工程,乾隆派专人考察承德水源源头后所作的《滦河濡水考》《热河考》,以及记录治理承德水患过程的《开新河记》,则体现了乾隆对城市水系建设的规划思想。这些水系和水利设施至今仍在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及城市水源涵养、水质保证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承德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过程中,避暑山庄90%的绿化面积为市区及承德全域生态环境建设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避暑山庄的生态价值在实现“生态强市,魅力承德”总目标进程中的现代生产性传承和利用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仍值得深入研究。

(五)历史艺术方面 避暑山庄的园林建筑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学、美学、景观学等内容,堪称我国封建社会园囿史的活化石,在传统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1994年将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时的评价称:“承德避暑山庄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而且还保留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末期的罕见的历史遗迹。”经过多年来对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园林建筑的修缮,目前已恢复康乾“七十二景”中的五十五景,大部分重要遗存得以保存和传承,其原真性、完整性及园林意境和价值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六)文物和非遗技艺方面 博物馆学、文物保护科学、旅游景区管理、文创产品开发等相关领域也是避暑山庄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既包括皇家园林和皇家寺庙群等不可移动文物,也包括收藏在避暑山庄博物馆和诸寺庙中的数万件可移动文物,还涵盖围场、御道、行宫、皇庄、太医院、衙署、王府、文庙等建筑遗迹,以及蕴藏在其中的工艺技术、非遗技艺等。最突出的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工艺技术——它们一方面以物质的形态存在于建筑物中,一方面以手艺的形态通过工匠们的口传心授世代相传。通过深入研究,可以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产、生活,在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避暑山庄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尽管避暑山庄学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试提出解决的途径。

第一,虽有著名学者多次呼吁,但承德文物系统跟进力度不够,在避暑山庄学的概念、研究范畴、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等方面至今没有形成共识。驻承高校方面,隶属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的避暑山庄研究中心自2016年成立以来,已初步搭建起避暑山庄学学科框架,举办了相关的学术讲座和学术沙龙,推动了避暑山庄学的研究。我们认为,承德文博界应进一步加强与驻承高校的联系,整合力量,将历次研讨会专家学者意见进行综合提炼,形成清晰的避暑山庄学概念,完善学科框架,制定科研规划,共同开展系统性研究工作。

第二,虽然承德文物系统有承德避暑山庄研究所、承德古建研究局及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等相关研究机构,但研究力量相对分散,缺乏一个牵头的单位和必要的资源整合,因而没有形成长远、统一的学术研究规划,研究方向和重点均不明确。针对这一现状,我们认为,应该整合承德文物系统所属单位的研究力量,组建避暑山庄学研究院(人员不离原岗位),按研究内容下设相关研究中心,如避暑山庄园林建筑研究中心、避暑山庄文物研究中心、避暑山庄资料中心、遗产保护(遗产监测)研究中心等,不同的研究团队之间可定期进行学术交流、研讨,共同申报研究课题等,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避暑山庄学的相关研究。

第三,现有研究方法较单一,仅在历史学、建筑学、园林艺术学等方面有所涉猎,缺乏综合运用考古学、文献学、美学及相关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没有将园林建筑、馆藏文物和宫廷史迹等作为互相联系的整体来研究,学术活力不够,缺乏与国内外相关科研单位和研究人员的交流。我们认为,应建立交流研究机制,激发研究人员积极性,提升科研能力与水平;同时,各科研单位也应积极加强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的交流互动,以开阔研究人员的视野,将避暑山庄学的研究向更高更广的层面推进。

第四,缺乏必要的研究资金支持和重大研究课题项目。通过对文物系统内的研究力量进行整合,以研究团队的形式制定统一的研究规划,在研究的深度、广度上都可能更上一层楼,从而具备申报重大研究课题、争取项目资金支持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应主动取得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争取根据研究需要设置专项资金。

第五,缺乏必要的研究资料积累和对新史料的挖掘。戴逸先生曾建议建立避暑山庄资料中心,但囿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落到实处。我们认为,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是避暑山庄学学科建设的基础,因此,组建避暑山庄学资料研究中心非常必要。组织人员从现有资料搜集、整理、研究入手,包括文献、图像影音、历史档案、研究成果等,逐步建成避暑山庄学最丰富、最完整的资料库,为国内外研究人员提供必要的资料支持,是全方位推动避暑山庄学研究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四、整合研究力量,深化避暑山庄学研究

整合研究力量,应加强承德文物部门与全国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借助他们的研究力量和文献资源,把基础研究与应用结合起来,将避暑山庄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文化资源,使其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要深化避暑山庄学研究,应该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故宫学研究

“故宫学”是由原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提出建立的一门综合学科,其研究范围包括故宫古建筑(紫禁城)、院藏百余万件文物、宫廷历史文化遗存、明清档案、清宫典籍和故宫博物院近80年的发展历程。郑欣淼认为,广义的故宫学应包括皇家行宫承德避暑山庄、明清皇家陵寝(如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等皇家建筑。我们认为,北京故宫与作为“夏都”“陪都”的承德有天然联系,这是历史的根基,避暑山庄学应是故宫学的一部分,在研究范畴、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具有共性,因此可以借鉴故宫博物院成立故宫研究院的做法,与其合作开展研究工作,借力发展避暑山庄学的研究。

2.清史研究

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清代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清代,我国的疆域空前辽阔,多民族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进一步团结巩固,经济、政治和文化进一步发展。同时,清代站在中国近代的历史门槛上,既是旧时代的终结,又是新时代的肇端,与当代中国的社会联系最为密切,与我们当今所面临的许多重大历史问题紧密相关。有清一代的历史,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留下了十分宝贵的历史遗产,需要我们认真地总结和汲取。2002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启动重新纂修清史工程,正是出于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的需要。目前工程已完成3200万字,成果斐然。

避暑山庄是清代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因此避暑山庄学与清史的关系密不可分,二者互相关联,互为影响:避暑山庄学是清史派生出来的专门学科,是清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史研究则是避暑山庄学的学术支撑,深化避暑山庄学研究,必将推动清史的研究。我们应加强与省内河北大学、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等院校的合作,同时联合全国相关研究力量,制定研究规划,分担相应课题,共同担负起避暑山庄相关研究的重要责任。同时聘请戴逸、朱诚如、马大正、徐凯、黄兴涛等清史研究专家为学术顾问,指导避暑山庄学术研究,以尽快突破研究瓶颈,提高研究水平,取得新的成果。

3.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承德历年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均是在真实性、完整性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上世纪70年代中期,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实施的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三个十年整修规划(1976—2005年)及“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以及2010年以来实施的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遗产保护、园林建筑修缮、安全保卫系统提升等工程,都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制定并实施的。通过研究,文物的原真性、完整性价值得以彰显,其深厚内涵得以深入挖掘,不仅为后续的保护利用奠定了基础,也推动了避暑山庄学的研究。避暑山庄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研究,也使流散在海外的清宫、避暑山庄旧藏文物、档案文献有了学术上的归宿,促进了避暑山庄原存文物的回归。在文化遗产研究方面,未来我们也可以通过客座聘任、课题聘任、项目合作等方式,引进社会上的研究力量担任避暑山庄“特约研究员”,以加强避暑山庄文化遗产的科技保护力量,提升科技保护水平。

4.承德地方发展历史研究

承德因避暑山庄而兴,承德城市的兴衰与避暑山庄息息相关,这种发展模式在封建时期的中国具有典型意义。乾隆四十六年(1781)《钦定热河志》编纂告成时,承德以“畿辅东北一大都会”正式载入史册。1793年,马戈尔尼使团的斯当东在描写承德的鼎盛时,将重点放在了避暑山庄的辉煌上。1893年,俄国的波兹德涅耶夫以一个旅行者的眼光描述了已步入衰落的承德城市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分析了承德城市发展与衰落的原因,他认为:“只是在有历代皇帝前来巡幸的时候,承德府才是兴旺和发展的;皇帝一走,它就成了一个几乎是不值一提的地方。”在清代社会史和城市发展史研究中,应“将有清一代承德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研究城市发展的动因、城市中阶级关系、民族关系、经济活动、社区生活等等,前后相贯,寻求其发展演变的轨迹”。从历史中走来的承德城市研究是避暑山庄学研究的拓展内容,以避暑山庄为代表的遗产文化,融汇于承德城市的血肉之中,成为它的灵魂和生命依托,反映并影响着现代承德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这也是避暑山庄学学科建设服务于承德市发展的内在联系。

结 语

2021年8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承德的国有林场、文物保护单位、农村和社区等进行调研,并分别作出重要指示。在考察避暑山庄、普宁寺和承德博物馆的《望长城内外——清盛世民族团结实录》展览时,习总书记详细了解了山庄历史和文物保护工作,指出:“我国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大国,承德避暑山庄底蕴深厚,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宗教与社会相适应、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要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研史学史工作,整合历史研究资源和力量,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更好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期避暑山庄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避暑山庄是承德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国际旅游城市的文化根基与灵魂,也是河北的一张文化名片,建立避暑山庄学具有时代意义。未来的承德,将在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发挥独有的“一市连五省”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与京津“同城化、差异化”发展,建立避暑山庄学是新时代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设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避暑山庄学,可以为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试点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京津冀生态屏护和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助力;建设避暑山庄学,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在全域旅游资源开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必将发挥实质性的助推作用,进而为承德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避暑山庄学将成为承德遗产文化的一个标志,成为增强承德人民文化自信的原动力。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猜你喜欢
避暑山庄承德历史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
北京 避暑山庄里的烟波致爽
康乾盛景避暑山庄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