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荟萃 硕果盈枝
——上海两部作品获“第十九届群星奖”

2022-11-04 03:10严莉燕
上海艺术评论 2022年5期
关键词:重奏口琴群文

栾 岚 严莉燕

口琴重奏《爱上这座城》

在文化和旅游部公示的第十九届群星奖获奖名单中,上海群文创作再传捷报,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等单位报送的口琴重奏《爱上这座城》和小品《我记得你,你就活着》入选音乐类和戏剧类“群星奖”,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小作品,大情怀

口琴重奏《爱上这座城》取材中国民歌“茉莉花”,选用口琴艺术表达,通过不同的重奏,让“茉莉花”旋律主题在不同声部变化出现,具有传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诗意背景。在音乐的表达上,将传统音乐与爵士音乐结合,选用口琴家族的“半音阶口琴”“和弦口琴”“低音口琴”进行大胆的组合,创新的表演形式将作品的江南风韵、城市动感、浪漫魅力融于一体,交织孕化出“爱上这座城”的情感和理由。小品《我记得你,你就活着》创作于2021年的建党百年之际,作品将千万为国献身的烈士和当下现实生活中的人用“穿越”的方式连接起来,讲述了解放上海战役中的小战士和纪念馆讲解员,两个同为二十岁的年轻人跨时空相遇,“穿越”的小战士发现自己即将要牺牲,却毅然决然选择回到战场的感人故事。一句“你记得我,我就活着”,是烈士的远眺,也是今人的回望,表达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能够从全国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斩获“群星奖”,充分说明这两件作品无论是主题表达、还是艺术形式展现,都具有很高水准,体现了上海群文创作的高度。

为民书写,为民抒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观,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是上海群文创作始终坚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根上海城市历史,记忆、书写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特色,反应上海城市文化品格和市民精神风貌是上海群文创作的源泉。《爱上这座城》的创作者,是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音乐指导孙彬彬,作为一名新上海人,将上海视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中国的第一家口琴工厂诞生在上海。口琴也陪伴了很多上海人的快乐成长,是他们人生中接触的第一件乐器”“口琴的声音是上海城市曾经的记忆,但是现在会吹口琴的人越开越少了。我想用这个作品唤起人们重新对口琴的热爱,喜欢口琴、学习口琴,延续和推广这个城市曾经有过的时尚与风靡”。作为“80”后编剧,市群艺馆创作指导刘晓耕的《我记得你,你就活着》聚焦上海的红色文化。“红色题材作品最忌讳的就是标语式的口号宣传,好的作品,能够让观众跟随人物经历事件,从情感上真切感受,才能心意相合”。为此,她翻阅历史资料,了解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并走访上海解放纪念馆,实地找细节、做笔记、拍照片,力争在生活的真实中去挖掘作品细节和质感。“在纪念馆里,我看到了他们的衣服、器物、书信,每一件物品,每一个文字,都在讲述着当年的历史,特别让我震撼,也不断丰富了我的作品创作,让我能够真正的走进他们的内心,真实地表现他们精神,表达我们的感动和感恩,让作品活起来”。每一件作品创作的背后,都凝练着群文人对上海城市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表达。“源于生活的真实,传递人间的真情,展现内心的真爱”,这是市文化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方世忠对群星奖入围作品的评介,也是上海群文创作一直追求的深度。

小品《我记得你,你就活着》

全力以赴,精益求精

此次群星奖评选正好遇上疫情,每位演职人员克服重重困难,把最好的一面亮相给全国的观众。通过线上专家研讨会,作品在赛前反复进行打磨提升,不断修改完善。在上海星舞台、浦东新区、嘉定区,举办六场“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第十九届群星奖决赛上海入围作品惠民展演,进一步给演员们积累舞台经验,在“实战”中完善作品和表演。每一场展演结束,主创和表演人员都会对展演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快速拿出解决之法,争取在下一场展演中完美呈现。《我记得你,你就活着》编剧刘晓耕虽有孕在身,但依然出现在每一场展演、每一次研讨、总结现场,反复修改,精雕细琢每一句台词,全程陪伴团队封闭管理和赴津参赛。市群艺馆党政班子也全力以赴做好群星奖展演、录像、参赛的保障工作,尤其是疫情安全防控,确保所有演职人员的安全、健康,并根据参赛形式随时变化的状况,做足预案,保障后续参赛任务顺利进行。每一件创作作品的背后,体现的是上海群文创作不懈努力、追求卓越,凝心聚力、携手前行的力度。

下一步,市文化和旅游局将组织群星奖优秀作品进各区巡演,普及、推广,让更多市民欣赏到优秀群文作品,扩大群文创作的影响力,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浓郁文化氛围。

猜你喜欢
重奏口琴群文
恭喜中签“京”喜EU见-北京汽车推钜惠3重奏+无忧7项礼
布吉的口琴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花山战鼓(壮族啵咧重奏)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阮重奏作品的演奏与教学探微——以阮八重奏《剑器》为例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吹着口琴适合一个人坐在溪旁
群文活动
勃拉姆斯《弦乐六重奏》(Op.18)中的“家庭音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