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武术的历史使命与发展思考

2022-11-05 02:10马文杰王艳艳孙传晨
武术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改革开放武术

马文杰 王艳艳 孙传晨

南京工程学院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1167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时说:“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改革开放40 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存在于中国体育事业中的中国武术与文化、健康、教育、产业以及与中华精神、文化继承等密切深度勾连,在这样的背景下积累了经验,走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开启了全方位发展的新篇章。开放的新时代为中国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缤纷多彩之貌。中国武术的改革开放,不是某个单方面、单方向、单机构的发展,而是最具有潜力且仍在继续的发展。武术与文化融合,武术与健康携手,武术与教育牵手,武术与产业联姻,正在成为这个时代中国武术发展的最强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武术发展的步伐从没有停止,始终与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改革一路相伴发展,经过初期摸索、中期探索、全面发展、持续深入等阶段,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东方智慧的中国武术高速发展之路,积累了富有成效的实践经验和丰硕的改革成果。我们看到,中国武术事业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在“体育化”“现代化”“奥运化”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反思,需要在“文化自信”基础上加强各方面改革开放措施的系统集成。回顾中国武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梳理中国武术在政治、文化、教育、体育和国际传播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对于推动中国武术服务于 “健康中国”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为实现体育强国战略提供更多的中国方案设计和中国智慧启迪。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

2.1 改革开放初期摸索阶段(1978-1990)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国家体委组织了广东、福建等13个武术调研小组,贯彻《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的指示精神,进行了较广泛的考察与搜集工作。1982年11月北京召开了首届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会上听取了《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开创武术新局面》的报告。这“一通知,一报告” 推动了我国武术事业的正常化和规范化,吹响了中国武术改革开放的号角,开启了中国武术改革开放的新纪元。十年间,各级武术协会等组织纷纷建立,从成立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之后,亚洲武术联合会和国际武术联合会也相继成立;十年间,武术体育赛事开始得到恢复和正式推进,从广州第六届全运会和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将武术比赛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之后,武术单项洲际比赛也陆陆续续开展起来。这些组织的成立和赛事的举行等事件标志着中国武术的改革开放成果初具规模。

2.2 改革开放中期探索阶段(1991-2001)

伴随着中国继续改革开放,1991年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在北京顺利召开,比赛共设6块金牌,其中中国运动员获得5块,有40个会员国和地区的500多名运动员参赛。此项赛事打开了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大门,开拓了中国武术国际赛事多元化态势,标志着中国武术开始新一轮改革开放。十年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使中国武术的发展轨迹按照规范化方向迈进;十年间,第二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后武术工作“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并首次命名了35个全国“武术之乡”;十年间,各级组织得到全面建构,管理体系日益健全,各项赛事更是继续得到推广与参与。该时期, 中国武术的各项工作得到长足进步,取得明显成效,为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典范。

2.3 改革开放全面发展阶段(2002-2012)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积极推进卫生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努力办好二〇〇八年奥运会”。意味着中国体育乃至中国武术进入了新的改革开放进程。特别是在国际奥委会的第113次会议上,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国际武术联合会”被准予为正式的国际奥委会会员单位。这两个标志性的事件推进了中国武术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十年间,国际武术联合会的会员国已经从最早的38个国家及地区发展到145个国家及地区, 并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逐渐地从东亚文化圈覆盖整个世界。十年间,包含南亚运动会、世界青少年武术运动会等十几项国际综合性和单项运动会设立了武术比赛(北京奥运会期间为国际武术比赛)。十年间,在教育部注册有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高校已达到50余所。中国武术这一轮的改革开放推广范围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在实力、活力、竞争力、创造力方面也大大增强,在全面发展、竞争有序的体系建设中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4 改革开放持续深入阶段(2013-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大力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举措与中国武术发展息息相关,为深化中国武术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指出, “发展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民族民间健身休闲项目, 传承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加强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积极推进其产业化发展。”如今的中国武术各项赛事层出不穷,每年的学校、地方、企业、国家、国际的竞技比赛、传统比赛、群众比赛、邀请赛、擂台赛有千余场之多,丰富的赛事、精彩的比赛向世人传递着中国力量。这些相关政策和赛事为中国武术持续深入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在国家、地方、民间、学者、企业的多种融合和共同发展模式下开创了中国武术的新局面。

3 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使命

3.1 思想解放,观念转变,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新中国体育的“乒乓外交”对当代中国体育发展来说更是具有历史性突破意义。在这个契机中,中国体育得以从各个方面都极度落后的情况下逐步发展为成就卓越、举世瞩目的体育大国。中国武术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毫不讳言,建国后中国武术的发展经历过坎坷发展后,中国体育开始走上了正确的发展道路。但由于国家政治闭塞、经济落后,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中国武术的政治地位与中国发展并不完全同步。此时,一套《武术》邮票和一部《少林寺》电影的发行,无疑像对中国武术的复苏和回归打了一剂强心针,瞬间在全国掀起了锻炼身体,习练套路、擒拿格斗的习武浪潮,大大小小的武术培训班、速成班等如雨后春笋般在社会上蔓延开来。邓小平同志题写的“太极拳好”更是在中国武术改革开放初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时代作用。契机就是这样无意当中出现,一夜间,国人对中国武术的印象与艺术、健康、文化、正义同路,这一历史时刻象征着中国武术的政治地位如旭日东升、月出东海般真实地跳出水面,从此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

3.2 优化结构,科学运行,教育地位节节攀升

中国武术的教育地位在历史的长河中起起伏伏,但“骑马、射箭、击刺、投壶”等 “武艺”始终是作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存在着。因为“文武双修”“文韬武略”“文武双全”一直是我们评价选择精英人才的标准。2000年5月,首次 “全国武术界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贯彻了“尚武崇德”的教育思想。基于此,我们看到从徐一冰先生第一次提出“建议将武术列为高等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正课”伊始到张文广先生和同仁一起创办了新中国高校第一个武术系,培养了第一批武术硕士研究生之际,再发展到由“上海体育学院”等26所高校和单位组成的“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之时,中国武术的教育地位节节攀升。经过改革开放,中国武术的学校教育、文化教育、传统教育已经建立了独特优势,确立了适应中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国家地位。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加强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之后,作为“中华优秀文化”代表的中国武术责无旁贷地要担当起历史责任,做好传统优秀文化传承教育工作,这也是将学校武术教育或者说武术学校教育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地位,成为中国武术改革开放以来的标志性事件。

3.3 继承传统,多元一体,文化地位破竹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武术在传统文化的孕育中逐渐形成了独具东方色彩、适合中国国情、满足国人需求的文化形态。这个文化形态是通过身体运动实践,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八卦”的熏陶下,在中华民族主张的“内敛、和谐”的文化要义认知下,在中国人倡导的“伦理、教化”的文化内核体认下逐步形成的。中国武术在明清时期甚至更前就有诸如“内外兼修”“形气合练”的理论思想。基于此传统思想,1994年6月,《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委会成立大会在国家武术院举行,这是改革开放的中国武术在全国范围内地毯式挖掘和整理宝贵资源后的又一创举,是对中国武术珍贵性资料抢救式保护的又一举措,标志着对中国武术的整理、收集、继承、普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改革开放的中国奉行和平发展,中国武术的“儒、道、释”多元一体文化功能,符合建设国家文化内涵的属性要求,与国家文化发展理念相协调,与国家文化发展规律相匹配。通过改革实践,讲好中国武术故事,感知武术文化魅力,人们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武术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国家的文化名片,其文化地位在国家文化建设中势如破竹,是真正体现中华民族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优秀文化形态。

3.4 供给改革,内涵发展,体育地位明显强化

中国武术的体育属性由来已久。刘玉华先生在回忆1936柏林之行时写道:“传统的中国武术是“体育”,应该说从那个年代被确立。”这一点,体育史学者罗时铭教授在其《奥运来到中国》也曾提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自我反省的基础上,走上了借助奥林匹克文化模式而进行自我改造的近代化进程”。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武术就是按照近代体育的原则去发掘传统体育形式的体育意义,并对其进行改造的。解放后,我们对中国武术的阐释也是“体育立场”。正如散手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 经过不断试点与改革, 也逐渐明确了“强化体能, 技法全面, 突出个性,快狠巧准”的技术发展方向,其体育属性非常醒目。另外,从武术运动的管理体系可以看出,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隶属于国家体育总局,相关制度、法规、决定,如《关于加强武术工作的决定》和《武术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以及《中国武术段位制》等等都由体育部门发布或颁发,其体育地位也在不断强化。改革开放的中国武术虽然没有被列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但众所周知,武术是全运会上唯一非奥运项目,其国家层面的体育地位显而易见。

3.5 开放融合,守正创新,国际传播迅速拓展

中国武术应该在“体育的武术”“身体的武术”“文化的武术”传播过程中使各类拳种和套路等武术核心技术更多地展示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精准传播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世界未来的硬核发展。惟其如此,中国武术的世界传播才会显现文化价值、体现文化意义、彰显文化力量。国家层面的会议、规划以及倡议等对于中国武术的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加快了其在文化“走出去”进程中的传播速度,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务实推进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和价值。1998年3月,北京召开了“全国武术宣传工作会议”,讨论了“如何宣传中国武术”和“中国武术传播工作思路”等问题,并在此期间印发了《武术宣传工作组织管理实施办法》,政府部门的强势介入推动了中国武术的传播速度、扩大了中国武术的影响范围;另外,“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 “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 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 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相关内容,武术管理部门的解读规划强化了武术传播意识;“一带一路”倡议下,来自于民间、学校、企业等武术组织、武术家、武术爱好者等积极参与到中国武术的传播队伍中,扩大了武术影响范围。改革开放的中国武术多渠道的传播路径共同成就了中国武术国际化的发展现状。

4 中国武术的发展思考

4.1 中国武术“体育化”之思考

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上,早就有“体育意识”或者是“体育文化”。众所周知的孔子“六艺”就鲜明地体现了古代百姓的体育意识行为和文化行为。其中有一种武术行为被称为“武艺”或者为“嬉戏”等,就像“哲学”在中国古代被称之为“阴阳”“五行”和“八卦”等一样是可以经得住历史考验的真实所在。所以,对于中国武术“体育之属性”的认可可能源于此,不过,我们还是应该保持科学的态度。因为中国的武术行为还有其文化属性,那就是中国人的身体文化,这种文化就类同或者说是等同于西方的“体育”或者是西方的“体育运动”。基于此,现代所谓的“武术”,就应该是中国人、中国先辈用文明成果、智慧结晶创造出的与现代“体育”不同的身体文化。这种身体文化,应该说也具有“西方体育”所具有的功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的论争一直在持续,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之“武术”就在这一过程中被推到风口浪尖,表现为今天的“技击本质说”的学术思潮盛行,“唯打是武”的习武价值判断风靡,并且一直延续的到现在。时至今日,这种延续已经开始对真正意义的中国武术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作用”,甚至是生存危机。以至于真正的中国武术是什么的问题,在今天已经使我们失去了判断的标准。现代“MMA”的诞生,“终极格斗”职业联赛的推行,“K-1”搏击赛事的引爆,让很多的武术从业人员追逐热点,就像当年普天之下都去改练跆拳道一样,更是让中国武术业内人士有所误读。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设置了一个专门管理和推广 “综合格斗”为政府职能的部门。“打和战胜”被当下的武术从业人员“无节制”地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取悦“受众心理”,展示“血腥搏杀”,标榜“武术无敌”,“暴力”的张扬成为这个时代中国武术的最高追求。接二连三地由武术人策划和参与的“搏击大赛”,更是借助“体育产业化”的国家地位提升和勃发,而成为一道靓丽的赛事风景。诸如此类的中国武术发展状况,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武术体育化究竟出了什么问题”,这一点就类似社会追求极度现代化一样,急需我们做出正解判断和应对之道。

4.2 中国武术“现代化”之思考

中国将人类的格斗技术,按照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特性,把格斗中的“踢、打、摔、拿、击、刺”的基本技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打擂台”“套子”和“花法”,进而产生了诸多具有中国人“体育意义”的拳种、器械套路的文化丛群。对于这一文化丛群的产生,从史料来看,很多拳种流派的产生和变化都与创拳者所掌握的器械使用技术有直接的关系。“拳”原本只是一种独特的修炼技术,但随着练拳者将原本都是实用的军事格斗工具在时间的推移上,逐渐融入到各个徒手的“拳”之后,中国武术就有风格不同的“拳种”和“流派”。因为,他们都分别将把各自熟练的这些兵器在自己拳法要诀精神的驯化下,融入到自己的拳中,并发展之,就成为了我们今天所言及的拳种。拳种的形成,就很像西方体育项目中的大小项的关系。可以这样说,中国武术拳种中的大小项之间的关系,有些早已超越了田径中的大小项的数量。

据文献记载,中国武术中的很多拳种的套路和器械的“套子”都多达50种以上。中国现当代文化的发展、价值观的变迁,在“科学”旗帜下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也开始向“科学实用”转型、变迁,甚至是异化。这一过程极大改变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了国家的GDP,构建起了一个丰富且色彩斑斓的物质世界。但与此同时,人的精神世界的改变在我们始料不及之中发生了颠覆性变革。言及“实用”,行之“实惠”的社会行为无处不在,并占据了社会发展的主导地位。中国武术需要现代化,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如何现代化,我们仍要进行深度思考和科学发现,更需要我们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思想引领下,找到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现代化。

4.3 中国武术“奥运化”之思考

在我们苦苦追求竞技武术成为奥运会项目的当下,中国武术和中国文学、美术、书法、戏曲等国粹一样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想象和实践,其民族风格是显而易见的,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性转换。在回顾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吸收与转化、创造的历史与现实相比时,将有利于我们认识中国文化的本来、外来和未来。然而“西化”的中国武术进程,导致中国武术处于一次次的“割裂”与“疗伤”之中。以西方“竞技体操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为参照并制定的首部《武术竞赛规则》,以西方对抗项目为模式开发的“武术散打”和“太极推手”,以将其推至成为奥林匹克运动项目为目标的“高、难、美、新”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研发、制定和确立,以标榜冠军、金牌为优劣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其隐含的都是文化自卑的心理和心态。回过头来看日韩国家,在以中国传统武术比武形式为核心要素的“日本空手道”“韩国跆拳道”等项目进入奥运会之时,不得不反思和重新发现、重新认识中国武术。目前中国武术的发展阶段,“西化”标准的武术形式应作为“遗产”列入“标本”,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基础上,将其改造成为为人民服务的文化。不再以进入奥运为努力目标,而不去思考中国武术的原本文化样式。言必西方,言必奥林匹克运动,现在看来与中国武术的发展关系不大,中国武术就是中国武术,它是世界身体文化的另外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东方系统,是中国系统。不要被西方体育文化系统覆盖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系统,不要被奥林匹克话语削弱我们的话语音域。坚守我们中国武术文化系统内在的文化自信,保持我们中国武术话语音域的辽阔,才应该是我们发展中国武术的正确选择,才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新常态。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改革开放武术
中华武术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