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与转型:武术现代化发展中耗散结构的构成研究

2022-11-05 02:10杨可健
武术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平衡态教练员竞技

杨可健

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在政府扶持和社会推动下得到蓬勃发展,但忽视了本国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新时代背景下,民族优秀文化得到重视,武术发展得到关注,但武术长期处于一种封闭状态,缺乏必要的适应性、创造性、自演化的能力与特质,这是一个明显的“被组织”系统,具有不自觉的特点。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现代武术发展受到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影响,在宏观管理和微观控制中,更确信通过对系统的精确管理和强力掌控能够推动系统按照预定轨道前进,以“简化论”的方法来控制复杂系统的运行,从而导致现代武术系统难以适应自身发展,出现一系列不协调、不均衡、不可持续地发展困境。武术作为复杂性的系统,需要充分了解其内在运行的复杂性规律,探索内在发展动力,激发其自发组织能力。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基础,探索武术系统耗散结构生成路径,为武术现代化转型提供参考。

1 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理论由物理学家普利高津创立,理论指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进行能量、信息等元素交换过程中,当外界环境产生变化时能够在系统内部的非线性机制的作用下,使得原本混乱无序的系统在时空中形成有序状态。耗散结构有以下特点:(1)开放性:开放是保证系统内、外部进行信息、能量的传递与交换的基础,是系统向有序机制转变的必要条件:(2)远离平衡态:在平衡态和近平衡态的系统中,系统的熵值不断增加,使整个系统向无序方向发展,而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内部各要素的非线性作用下,通过微小扰动可实现涨落,推动系统朝向新的有序发展状态;(3)非线性作用:非线性是系统内在发展动力,开放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间存在着一种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是系统由无组织向有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4)“涨落”机制:“涨落”是指系统某个变量或某种行为对系统均值的偏离。处于近平衡态的系统,其内部处于无序状态之下,但通过“涨落”的作用,会使其由无序向有序转化,从而形成新的有序状态。

2 耗散结构的构成路径

2.1 前提:保持开放性

开放是保证系统内、外部进行信息、能量的传递与交换的基础。唯有坚持开放性,一个复杂系统才可能不断引入促使该系统“朝有序化变化发展”的负熵流”,以形成事物内部的自组织,实现事物的可持续发展。武术作为复杂文化系统,其内部由多种要素共同构成,各要素需与外界不断进行信息的流通与交换才能够完成自身地革新与发展,回顾武术历史发展从中可以看出武术长期受到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及传统思想的影响一直处于封闭状态之中,在这种闭锁状态之下的中国武术存在僵硬固化的特点,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2.1.1 武术系统的封闭性特点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武术系统始终处于封闭的运行状态,无论是技术技巧、传承方式,还是文化内涵等都需做出一定改善。在“封闭/开放”“传统/现代”的二元语境对比之下,武术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传承方式的隐秘性

受到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及宗族制度的影响,武术形成了以师徒制为主的传承体系,师徒之间的技艺传承大都在隐蔽的环境中进行,从而防止核心技艺的外泄。武术是口耳之学,习练者只依靠读书参谱就可将武术学成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如《佛山鸿胜武馆始末》记载:鸿胜武馆收徒一般徒弟只教一般技术,蔡李佛拳绝招只有高级徒弟才能够习得,且教练时需关起门,防止外人知道。这种单一的“线”性传承方式是造成现今众多传统武术失传的重要原因。

(2)门户、宗派的封闭性

一提及“武术”,人们就会想到各具特色、种类繁多的武术流派与门派,如少林寺、峨嵋派、武当派等,虽然门派、门户之间的争锋促进武术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门派之间的竞争,也存在着严重的封闭性、斗争性特点,如:在武术门派中存在着大量古代宗法特点,“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事师为父,执役如仆”均体现出宗法制中的父权思想。武术门派的领袖如同宗族中的族长一般,具有绝对的权威,师父吹嘘本门武功天下第一的场景并不少见,有着强烈的排外色彩,使得各宗派之间难以进行技艺上的合作交流。

(3)武术拳种的封闭性

明代是拳种形成的重要时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元代的禁武运动;其二是宋明理学家完成中华文化的“下移”。元代禁武运动使武术丧失常态化的交流机制,进而转向隐秘的传承交流方式,在这其中,习练者根据自身对技击技术的感悟,形成了众多的武术流派与拳种。拳种的形成受制于隐秘环境,在技术技巧、文化内涵等方面均表现出封闭特点,导致在面临外来冲击时难以做出相应的改变。“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植根于农耕文明的武术拳种,面临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革时难以维持自身的持续发展。

2.1.2 武术系统的开放性路径

(1)传承方式的开放性

现今,武术的传承正遭遇困境,改变隐秘的传承方式是实现武术现代传播与转型的重要一环。武术作为一种复杂技艺技巧,固化闭锁难以推动其发展。隐秘的传承方式虽可以防止本门武功的外泄,保持自身核心技艺的独特性,但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面对时代的需求与发展,武术需改变传统的传承方式,打破地域、门户、性别等封建思想的限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如:可以利用现代信息媒体技术,构建多元化传播渠道,增加传承群体,打造现代传承模式。

(2)技击训练的开放性

于传统武术而言,现代化发展中要择善固持,追寻武术的本真功能。传统武术以“技击”为根本,以“打”为表现形式,传统武术“打”之功能受到大众普遍质疑,究其原因是现今武术训练多以套路练习为主,虽在套路练习之后加入了拆招喂手的环节,但基本脱离实战对武术“打”之功能的培养作用不大。武术“打”功能的实现,需要回归追求武术本真的训练方法,应将两两相当、开放式的训练作为传统武术必备训练方法。“打”作为武术的实际功能,其技击训练的方式、方法也应是实在的、具有开放性的。随着科技的进步,技击训练所需的防护用具得以解决,人身安全风险已然降低,在日常训练中,应将各种类型的实战训练融入其中并增强习练者的基础体能,提升武术的技击能力,破除武术不能“打”的错误印象,提升武术现代发展的自信。

(3)门户、宗派之间的开放性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演化生成的门户、宗派,对武术延续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其中所存在的门户之争一直是武术发展的沉疴痼疾。随着时代的发展,早期武术家对武术门派存在的必要与合理性进行争论,并提出摈弃门户之见的重要论断。近代以来受制于西方体育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先进武术人意识到中国武术正遭受强烈的外来冲击和内部危机,他们开始探索走出一条延续传承武术发展的道路,如:霍元甲创办的“精武体操学校”吸收西方体育的发展模式,致力于破除武术门户之见、派别之争;1933年向恺然先生为全国第2届国术国考撰写对联中所写:“聚三山五岳健者于一堂各显身手;无武当少林门户之恶习即是英雄”,这都可以看作是当时先进武术人的共同愿望。武术门派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武术现代化转型中,我们要打破门户思维,有意识地将武术门派中的拳种、技法、功法保存起来,加强不同流派间的相互交流。门户思维的打破,顺应时代变革,契合时代之需,是推进武术现代化转型的重要举措。

(4)武术拳种的开放性

受地域环境、传承体系、区域文化等因素影响,武术拳种的生态体系较为脆弱,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极易造成自身的损伤甚至体系的崩溃。从武术发展的历史来看,既有新拳种、新流派的兴起,又有旧拳种、旧流派的消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生事物的产生,对传统事物造成的影响日趋加深,致使武术拳种的发展步履维艰。以胶东螳螂拳为例,满清末年习练成风国术馆遍布胶东及以外地区,成为胶东第一拳种,八十年代初仍有习练,然而发展到现代因鲜有年轻人习练,有的拳师害怕技艺失传,只得教授中老年人。从胶东螳螂拳的发展中我们不难看出近百年来传统武术的发展经历辉煌与磨难,展现了武术改革的艰辛与挫折。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新、旧事物的交替成为必然趋势,拳种作为中华武术的重要构成,在时代发展中消亡令人叹息。由农耕转向现代的过程中,武术需做出相应的变革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对民间武术进行数字化的整理保护,并对其相关技术动作进行科学化的改造,同时将现代价值体系与思想融入武术文化内涵之中,推动武术转型发展。

由以上的论断得出,只有加大各个层面的开放性,武术系统在现代化转型发展过程中才能够从内外两个方面获得“负熵流”,从而减少自身系统产生的“正熵流”,推动传统武术系统“自组织”的形成。

2.2 条件:远离平衡态

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只有处于远离平衡态状态下的系统才能表现出不稳定性,并对外界变化产生极高的敏感性,通过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能够促使系统准确把握机会完成自身变革,实现突变和发展。受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武术系统处于近平衡态状态,并始终坚持对自身结构、价值体系等地维护,使得外界的新兴元素、价值观念、训练方法难以融入其中。近平衡状态下的武术系统,难以随着外界变化而进行适应性改变,因此,只有使武术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的状态之下,才能够推动其不断革新与发展。

2.2.1 武术系统对平衡态的坚持

随着竞技运动的引入,中国武术对自身进行了相关改造,竞技武术就是其改造中的产物。“高水平武术竞技,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运动潜能和争取优异成绩而进行的武术训练竞赛活动”,主要包括竞技武术套路、散打、太极推手3种运动形式,在训练中多借用竞技运动训练体系的内容。传统竞技体育系统对平衡态的追求与坚持是其发展的根基,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参与者,均认为资金的投入、训练的连续、技能的提升,是训练体系朝向预定轨道稳步发展的保障,是实现夺取优异成绩的目标选择。

传统竞技体育受线性思维影响,以“坚持、重复、再坚持、再重复”为训练核心。在这种固化的训练体系之中,运动员、教练员被既定目标控制,训练过程缺乏能动性和开放性,训练过程成为一个被组织、多重复以实现既定任务的机械化过程。现代竞技武术在传统竞技体育训练的影响下,认为竞技武术训练时能够深入、全面贯彻教练员相关训练要求,实现各项训练目标的运动员才是一名合格的运动员。在传统竞技体育的固有思维中,现有的训练理论与方法是经过实践的好方法,只要以此为训练计划,就一定能够取得优异成绩。在这样的训练体系之中,教练员、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被限制,那些具有“独立个性”甚至是“特立独行”(一般指具有较高运动智慧、运动潜力的人)的教练及运动员难以被传统体系容纳;那些“墨守成规”(指缺乏创新,固步自封的人)的教练及运动员成为训练与比赛的主体。武术作为中华传统身体运动项目,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只借用传统竞技训练体系,而不进行创新发展,对武术的转型与发展无异于是纸上谈兵。

2.2.2 武术系统远离平衡态的路径

管理者应知在武术训练时保证原有体系的稳定、平衡,虽有利于对系统的掌控、避免重大差错和疏漏的产生,但抑制了教练员、运动员积极性、创造性的产生和发展,堵塞了武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基于此,应充分认识到教练员、运动员的主体性地位,充分调动和培养运动员、教练员的创造能力,为武术训练体系远离平衡态创造条件。通过政策的制定、权力的下方、地域隔阂的打破,使不同武术项目、运动队伍进行交流合作,优势互补,打破以往固守稳定与平衡的传统竞技武术训练体系,使武术训练体系远离平衡态,实现创新和发展。

在武术训练体系之中,教练员扮演者重要角色,对运动训练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教练员需树立远离平衡态的意识,正确对待现有的训练方法和思维模式,用发展的眼观看待训练过程的展开,加强与运动员的沟通交流,根据不同武术项目以及运动员自身特点及时调整训练方法和计划。“重套路轻功法、重预设情境对抗轻散手”是传统武术训练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武术训练中,教练员要加强“打练相合”“舞对合彀”的练习,减少预设情景的练习,注重武术“打”之功能的回归与培养,为传统武术发展面壁图破。教练员对运动员意见地听取、训练方法的改进,是调整自身“远离平衡态”的过程,使动态与变化成为该过程的主题,为耗散结构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运动员是训练的主体,远离平衡态思想的建立,在训练与比赛之中有着重要影响。长期以来,运动员在训练中多数扮演的是被动接受的角色,充分发挥自身主体功能。运动员主体功能的实现,要将运动训练由被动变为主动,并根据自身和运动的特点建立自主训练体系,敢于创新、实践,并与教练员、运动员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在创新、交流、实践的过程中,对传统训练方法、手段进行创新性发展、合理化改造,以形成契合自身能力和特点的训练体系,这不仅有利于自身水平地提高,更能促进教练员以及整个武术的可持续发展。

2.3 内在机制: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耗散理论认为,非线性是系统内在发展动力。开放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在相互作用下产生了非线性机制,推动着系统朝有序方向发展。在非线性机制的作用下系统不断自我完善,形成自组织,从而达到高度有序的状态。武术作为复杂的文化系统,长期以线性模式为主体发展模式,运用简化论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系统中所存在的问题,最终使得自身发展停滞。武术系统内部由多种要素共同组成,各要素之间存在着丰富的非线性关系,因此,应充分利用系统内部非线性机制的相互作用,推动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武术现代化转型。

2.3.1 武术系统的线性模式特点

现代化改造的过程中武术形成了竞技武术并借用了传统竞技体育系统,而传统竞技体育系统的内部机制是一个线性模式,契合线性思维模式的特点:预测系统目标—竞技体育对成绩的追求往往是项目设置、运动员、教练员选择的前提,在竞技武术的训练中管理者确立比赛目标、制定夺金计划,并层层委派;精确控制系统—竞技体育管理者认为科学的训练、健全的制度可以保证运动员取得预期目标;评价训练效果—奖牌数目。

从目标的制定到对系统精确地控制,再到训练效果的评价,高度契合了简单系统的线性思维模式,影响着现今武术的发展。“线性”的运行机制在无形中为教练员、运动员带上了枷锁,只注重目标的实现,忽视过程的感悟。传统武术的习练本身并不设定明确的目标合理性标准,而是一个通过个体身体实践进而呈现自我认知的体认过程。武术的习练不同于传统竞技体育训练,科学的训练、资金的投入、严格地管理并不能完全取得理想的效果,正所谓“武不尽势,势无穷意,意在体悟,悟贵恒坚,外练其形内练其意”,运动员技艺的提高、理解的加深,离不开训练过程中瞬间的顿悟。武术系统内部蕴含丰富的非线性关系,以线性思维对待非线性系统终将导致系统发展的停滞。

2.3.2 武术系统非线性的利用路径

武术作为复杂的文化系统,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人的作用,尤其在训练中要注重教练员、运动员作用的体现。首先,教练员要认识到非线性的力量,运动员技术体系、知识体系、竞赛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教练员知识的传授,这一过程蕴含着丰富的非线性关系,运动员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加工、重组、排列进而发挥作用。在对所得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简单地线性思维模式难以发挥其作用。因此,在训练中让运动员进行重复、机械的训练,在一定意义上是不具备建设性的作用。训练时,教练员要注重激发运动员的兴趣、强化训练动机,鼓励运动员进行自我探索、创新,注重引导运动员感悟武术习练的过程,增强“体认”能力,从而推动非线性思维的构建;在训练和比赛中引导运动员的互动交流、合作,用非线性的关系将运动员联系起来,从而实现思想的碰撞、技艺的提升、体悟的交流,以推动武术系统不断前进发展。在这其中,教练员要完成身份的转化,由掌控者、领导者转为引导者、指引者,将训练的主导权交还给运动员,并将系统发展的主导力量置于非线性机制之中。

运动员应树立非线性思维模式,要充分认识到,只依赖于日常的机械训练和对所学知识的简单相加,只能够完成线性积累,无法体悟传统武术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难以形成自身的技术体系。唯有坚持不断尝试与感悟,非线性机制才能够发挥其作用,习练者才能够坚持思索与创新,正如《拳意述真》所说“法术规矩在假师傅,道理巧妙许自悟”,从而领会武学真谛,理解拳术、拳理,感悟武术中蕴藏的传统中华哲学体系。要对训练方法、体认过程进行多种尝试,并以此建立多元自组织,同时对之前所学知识进行更高层次的反思与感悟,只有在这种系统环境之中,才能够充分发挥非线性机制的内在功能,促使运动员的水平不断提升,使武术系统在保持自身特点的基础上不断进步,推动耗散结构的生成。

2.4 武术系统耗散结构形成的触发器:涨落机制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在非线性机制作用下的开放系统,能够不断从平衡态向远离平衡的状态转移,并在临界点完成质的飞跃,产生突变、形成新的有序状态,实现这一变化的触发装置则被称为“涨落”。

在武术系统发展的过程中,“涨落”无时不在。如:时代的变化、政策的出台、科技的进步、技术的更新等都是武术系统演化的涨落。然而,在演化过程中涨落功能的实现需要充分把握可能促使其产生质变的临界点和触发机制。基于此,我们要加大对武术系统发展状态的诊断,充分把握武术系统发展的临界点,科学利用“涨落”这一触发装置,推动武术系统走向更高级的有序状态。

“涨落”机制的运行对系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武术系统内部的管理者、教练员、运动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要积极进行自身调整,以实现质变。以民国武术转型为例,近代以来中国处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武术发展面临着社会动荡、西方体育侵入、传承方式落后等困境,如果仍坚持原有体系不进行变革,势必将被时代所抛弃。在此时机下,各界知识精英与先进武术家对武术进行了适应性改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是当时所处境遇,在此基础上,武术以“国家化”作为改革发展的导向,将“尚武”作为国富民强的良药。“精武体育会”“中央国术馆”两大武术机构应运而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为武术发展注入活力,为社会、军队、学校培育出了众多人才,并对武术学术研究和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在以“国家化”为导向的前提下,民国武术发展进行了“突破”与“转型”。“突破”:武术传承目的发生改变,从注重技术传承转向重视强健体魄;传承体系的转变,以宗族、血缘为纽带的师徒制被打破,传承对象由师徒转向师生;教学方法由“口传身授”转向班级授课。“转型”:打破门户、宗派之争,成立武术组织,如精武会、中央国术馆,对近代武术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武术竞技化发展逐步展开,西方体育的进入为武术竞技化发展提供了参照,随着规则、比赛的完善,现代竞技武术雏形在民国时期初步形成;培养模式统一化,近代以来,培养成人的场域由“家”转向“校”,武术传承也由单一转向多元,并被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制定培养计划、编订教材用书、融入科学体系,为增强国民体质,传承武术做出重要贡献。民国时期武术发展,正是武术系统充分利用“涨落”机制实现质变的结果。

在武术系统“涨落”机制的运行中,“内涨落”的作用不容忽视。武术作为复杂系统,其构成元素具有复杂化、多样化、抽象化等特点,如在武术文化内涵的演变过程中,习练者会根据自身感悟、知识体系、社会结构、时代价值等因素的影响产生新的武术文化,这种文化变化即为内涨落,如果不及时加以发展和利用,则会快速消失,将会重新回归传统内涵之中,使其难以适应时代发展。如果这些涨落处于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间之中,并被武术系统充分利用,则会形成系统发展的“巨涨落”,使其产生质的飞跃和发展。这种质变的产生,外界限制因素难以阻挡其发展趋势。要不断引导武术系统保持开放性、远离平衡态、发挥非线性作用,使之向自组织状态靠拢,从而为系统“涨落”的产生创造有利条件。要增强其对国际形势、政策法规、社会导向、价值追求、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敏感度,并对其进行充分把握与界定,对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中所产生的创造性成果进行肯定,充分利用非线性机制的相互作用,以形成“巨涨落”,使系统向“自组织”方向发展。

3 结语

武术系统作为复杂文化系统,坚持传统发展模式而不进行变革、创新,最终只会造成武术陷入“被组织”的恶性发展之中,从而对武术发展形成制约。只有坚持自组织的发展道路,不断促使武术在不同层次耗散结构的生成,才能够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平衡态教练员竞技
初析固体物理学中平衡态的热力学条件
初析固体物理学中平衡态的热力学条件
竞技精神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花与竞技少女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
竞技体育
同台竞技
学校外聘体育教练员的二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