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农民工城市融入影响因素及实施路径研究

2022-11-10 07:44□张
山西农经 2022年12期
关键词:平顶山市意愿公共服务

□张 沛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1 研究背景

中国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起步较晚,学者起初将从农村到城市奋斗的农民称之为移民。农民工进城务工不是一时的,是我国存在已久的现象。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农民进入城市,这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事关我国发展全局。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可知,2020 年全国农民工总体数量已达到28 560 万人,随着农民工群体不断壮大,其城市融入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解决农民工“回不去、融不进”的难题显得尤为重要。农民工城市融入看似协调有序推进,实则存在许多问题。加大该方面的研究力度,增加大众对农民工群体的了解,引起相关部门对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重视,进一步促进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有利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保障社会稳定,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2 平顶山市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城市融入方面的问题。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仍是中国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对平顶山市农民工城市融入影响因素进行有效分析,关键在于了解平顶山市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从现状入手,准确且有针对性地分析影响因素。

2.1 经济融入

考察经济融入现状主要从农民工月收入水平及工资支出情况两方面入手。根据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56 名农民工中,每月收入3 000 元以下的最多,达到47.80%,这部分农民工中一些低于平顶山市月最低工资标准,无论这部分人群是因享受了政府补贴优惠政策,还是因自身原因导致的都应引起重视。农民工收入在5 000 元以下的占比高达85.54%,总体收入水平不高,并且有近1/2 每月支出在1 000~2 000 元,每月支出超过3 000 元的农民工占比仅次于1 000~2 000 元的占比。从数据可以看出,农民工的收入主要用来维持食宿、满足其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说明目前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仍不足以支持他们全面发展。

2.2 制度融入

制度融入是衡量农民工是否融入城市的关键性指标之一。一方面,健全的制度可以有效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有效的制度对农民工自身有严格的规制作用。

第一,单位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的情况不乐观。调查中近1/2 的农民工表示单位缴纳了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缴纳生育保险的只有10.69%,说明目前女性农民工的生育保险缴纳现状并不理想。有18.24%的农民工表示对单位是否为自己缴纳社会保险并不清楚。在保险缴纳上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是相关部门对社会保障制度监管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农民工对社会保障制度了解匮乏。

第二,维权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当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农民工如何选择维权方式是制度融入方面的重要部分之一。调查显示,有45.28%的农民工会选择寻找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帮助,说明农民工的自我维权意识较高、掌握了一定的正当维权方式。但仍有23.27%的农民工对维权并不了解,8.18%的农民工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会选择不维权。尽管维权大环境是好的,但少部分农民工维权意识的提高及政府对维权方式的宣传仍需继续加强。

第三,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是指在医疗卫生、交通、治安及教育等方面为农民工提供最直接的服务。据调查,有近70%的农民工对现阶段平顶山市为农民工提供的公共服务表示满意;有近30%农民工认为政府包括一些社会相关机构提供的服务一般;有1.26%农民工表示不满意。因此,公共服务的普及范围需要扩大、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2.3 社会关系融入

社交因素、与本地人交往困境是衡量社会关系融入与否的重要尺度。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超过1/2 的人把朋友情谊放在自己社交的第一位,其次是金钱,再次是时间。大部分农民工较乐意发展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深层次反映了农民工在城市渴望社交、减少孤独、友好相处的现状。同时,调查显示,农民工与本地人交往中最大的困境是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其次是生活习惯和观念的差异。农民工与本地人因地域、文化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在生活习惯上有所不同,最终成为农民工与本地人交往的障碍。

2.4 心理文化融入

心理文化融入主要包括农民工定居城市的意愿及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两方面。调查显示,有81.76%的农民工希望自己今后在城市长期居住;有18.24%的农民工则表示不会在工作的城市定居,会回到家乡或到别的城市生活。大部分农民工在平顶山市定居的意愿比较强烈,说明平顶山市农民工城市融入工作比较完善。涉及“自己是否融入该城市”这个问题时,接受调查的农民工中有72.33%的农民工认为自己已完全融入,适应了城市的节奏;27.67%的农民工认为自己目前还没能融入,还不完全适应城市生活。

3 影响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维度

3.1 经济维度

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收入对农民工定居平顶山市的意愿影响较大。工资在5 001~8 000 元的农民工群体定居平顶山市的意愿较强,这部分农民工收入稳定,工资与其能力相匹配,对未来在平顶山市生活有向往。收入8 001 元以上的农民工在平顶山市定居的意愿最低,他们往往受过好的教育、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未来有更高的追求,不想局限于三线城市和四线城市。

3.2 制度维度

第一,是否缴纳社会保险对农民工留城定居意愿影响很大。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农民工中,单位为其缴纳全部或部分社会保险的留城意愿较大,占85%以上;不清楚或单位并没有为自己缴纳相关社会保险的农民工留城定居意愿普遍不高。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相比,其流动性大,就业方面的不稳定因素多,致使相当一部分农民工被排除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外,不能享受社会保障待遇,不利于其城市融入。

第二,在城市中权益从未被侵害、即使被侵害也会主动寻求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帮助维权的农民工留城意愿最高,他们认为在城市自己的权益得到很好的保护且面对权益被侵害时相信政府,对政府、对城市的保障制度很有信心,不惧怕与侵害自己权益的不正当行为作斗争。

第三,农民工对平顶山市公共服务满意度与其留城定居意愿总体呈正向相关。对城市公共服务十分满意的农民工群体中,约98%的农民工选择在平顶山市定居。但对城市公共服务不太满意的农民工群体中有80%会在平顶山市定居,他们对城市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有更多期待,愿意给城市更多时间,对平顶山市未来公共服务的前景抱有期待和信心。

3.3 社会关系维度

社会关系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积极作用必须得到重视。一方面是农民工的家人及同乡给予的心理支持与宽慰,这是农民工最重要、最基本的社会交往;另一方面是农民工与同事及城市居民的社会交往,直接影响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幸福感和归属感。认为交往过程中主要困境是语言问题的农民工在平顶山市定居的意愿并不强烈。地方语言难以改变,不同地域的农民工有自己的语言习惯,这也成为农民工定居的一大障碍,而被歧视的经历、观念的偏差、生活习惯不同、日常沟通交流机会不多并不会成为农民工留城定居的障碍。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可以缓解的矛盾,相信通过政府及相关部门、本地市民和自身的努力,可以打破困境。

3.4 心理文化维度

农民工根据自我察觉、自我认知,对自己目前是否融入平顶山市作出判断。认为自己顺利融入的农民工定居意愿强,他们对目前的生活比较满意,对未来在平顶山市的生活充满期待。而认为自己尚未融入的农民工有近1/2 仍愿意在平顶山市定居,他们虽然对当前在城市的生活存在不满意的地方,但相信城市有自我完善能力,同时也相信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加快融入城市的步伐。

4 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实施路径

4.1 政府层面

第一,完善户籍制度。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原有户籍制度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速度。由于各方差异较大、户籍所涉及的利益群体重大、不同的群体对户籍方面的诉求不同,无法做到兼顾和统一。户籍与其他政策制度挂钩,导致农民工在就业、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被不公平对待。政府应加大对户籍制度的改革创新力度,以本地区为依托,遵循国家相关规定,完善户籍制度,可以适当放开落户限制,例如工作和收入稳定、居住场所稳定的均可申请落户本市等。过程中应遵循自愿原则,杜绝出现强迫转移、强迫退还耕地等违背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的行为。对整个户籍制度建设落实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督,避免出现利用制度投机取巧、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现象。

第二,完善城镇住房制度。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生活,住房是最基本的保障。首先可以在城市居民区设置相应的公租房、廉租房,尽量避免农民工生活区域与城市居民完全隔离,增进两者的互动性。其次全程监督申请廉租房、公租房人员的家计调查,保证申请过程公开、透明,将廉租房视为一项惠及农民工的政策制度,而不是完成任务指标。政府应加大对经济适用房的扶持力度,使目前经济收入不够支撑在平顶山市购房的农民工可以拥有自己的房屋,增加其归属感。整个过程中,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经济适用房住房质量的监督,确保经济适用房低价但不掉价。

4.2 农民工层面

农民工的素质与其所受文化教育程度、精神生活质量及心理素质密切相关。

第一,农民工教育资源、生活环境与城市居民存在差异,文化教育水平有待提高。现阶段,平顶山市快速发展,对经济和科技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农民工需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

第二,农民工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积极参与社区或社会组织的各项文化活动,对自身精神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三,心理素质与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农民工应加强自我察觉,直面内心的消极感受,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自我肯定,不断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建立自信心。

重视文化学习、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质量、提高心理素质这3 方面可以确立为农民工要实现的部分目标,而提高农民工整体综合素质则是终极目标,只有部分目标得以顺利完成,才会实现终极目标。

4.3 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主要从个案、小组、社区介入农民工城市融入,为农民工解决生活困境,缓解农民工生活、工作方面的压力。通过动员、联系相关组织和部门,协调资源配置,使社会工作者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支持者、倡导者和服务提供者。

第一,个案工作针对个人或家庭,以科学知识和职业技能为基础,为个人或家庭提供符合其愿望和需求的服务,解决生活问题。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服务,关注农民工优势资源,根据每个农民工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第二,小组工作通过成立互助组及志愿小组介入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农民工作为小组成员可以获得自我认识、自我成长的机会,在小组中修正行为规范,通过小组成员沟通交流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农民工自愿加入志愿小组能有效发挥小组社会工作的作用,通过小组活动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强调资源倡导、关注小组活动,促进农民工之间相互交流、相互鼓励,一定程度上建立了农民工社交网络,扩大农民工的社交范围。

第三,通过开展社区活动、建立临时课堂、完善就业服务进行社区工作介入。首先,社区活动必须与农民工服务需求相适应,组织农民工参与其中,双方共同协商,确立相关的指导思想、活动主题及活动原则,使农民工在社区建立自己的支持网络,建设友好型社区。其次,建立社区临时课堂,解决农民工子女课后无人看护的问题。保证孩子安全的同时,巩固学校课程,了解农民工子女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再次,社区工作应为农民工解决相应的就业问题。开发社区内的岗位,开展社区就业创业培训服务,帮助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农民工联系主管本社区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岗位、安排就业;对于没有职业技能的农民工,应耐心听取农民工对职业的需求,从而提高就业效率,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5 结束语

从经济融入、制度融入、社会关系融入及心理文化融入4 个维度研究平顶山市农民工城市融入影响因素,将农民工收入及满意度、社会保险缴纳情况、公共服务满意度、城市融入感受等与农民工留城定居意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收入水平、公共服务满意度、城市融入感对农民工留城定居意愿影响显著。此外,对个别农民工进行“面对面”访谈,更加深入透彻地了解平顶山市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根据目前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实施路径,通过政府、农民工自身及社会工作这3 个层面落实并逐渐完善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涉及的部门多、影响大、工作推进难度大,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共同行动,基于国家利益及农民工自身合法权益不断完善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推进城市和谐、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平顶山市意愿公共服务
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更新研究
平顶山市召开2021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视频会议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农民工城市落户“意愿—行为”转化路径及其机理研究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
“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对策
平顶山市柔力球运动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河南省发展经济利用外资分析
抓机遇迎挑战积极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