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组织员自我提升路径

2022-11-10 07:44绪道恒张中旺
山西农经 2022年12期
关键词:基层培训建设

□绪道恒,张中旺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乡村全面振兴,亦是“十四五”期间农村工作特别是脱贫地区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

乡村振兴其成败之举在于振兴,振兴成败之举在于人才。高校组织员作为高校人才体系的关键角色,该如何聚焦“谁来帮”“如何帮”这两个领域,瞄准角色定位,助其自身转变发展路径、提升理论素养、夯实专业技能、提高管理效能,为国家乡村振兴事业培养复合型人才,构建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格局,已成为高校组织员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直面的挑战

1.1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新目标对高校组织员提出了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深刻论述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系统回答了“建设怎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如何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方位是全面了解该体系的重要出发点。高校组织员作为高校党的建设的主体部分,多数对乡村振兴政策、理论、知识掌握不透彻,对“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与组织”等多维度全面振兴的顶层设计把握不精准。“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具体工作实践”“如何发挥自身职能指导实践”,归根结底在“帮扶谁”“怎么帮”这个命题。做好组织和人才衔接,高校组织员投身参与到乡村帮扶过程,日趋面临着新的挑战。

1.2 新时代基层党建队伍的新情况给高校组织员产生新定位

组织员制度是党内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党长期以来由自身建设中总结而来并长期坚持的宝贵经验。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的建设中,高校组织员的职能不再是以往的“管理”,而是逐步转换到“治理”,参与到治理体系的每一个环节,是沟通学校党委和基层党组织的桥梁和中枢,在基层党组织党员党务工作中充当“参谋助手”,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现阶段,部分高校组织员由任课教师或者辅导员兼任,本身已承担教学任务和思想政治教育任务,额外承担高校组织员的角色职能,确已分身乏术。从年龄结构来看,高校专职组织员大多是工作年限较短的年轻人,大多初次接触党务工作,长此以往,高校党建工作水平未能提高,更谈不上思考如何助推乡村振兴工作开展。

1.3 新时代党的基层工作的新特点给高校组织员带来新挑战

“新”是指基层党建工作中的新特点:高校基层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耦合性,都是在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活动。目前,各大高校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通过“双百工程”“双联一包”“联帮联扶”等重要载体,围绕“八大帮扶体系”和“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建设”为轴心,扎实开展帮扶工作。

高校组织员围绕组织建设,有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激发高校人才帮扶活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充分落实并走向成功日趋成为一项重大现实问题。高校组织员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手”,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将乡村振兴工作涵盖其中,从而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思想指导,才能转化为实践。

2 高校组织员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

2.1 高校组织员专业化水平亟待提升

新时代高校组织员专业化水平一般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等方面。专业知识是领域标准,专业能力是运用知识指导工作的能力,专业精神则是对事业的敬业奉献、进取精神及创新意识。

现阶段,普通高等院校组织员整体对党的建设理论(多指乡村振兴建设理论)掌握程度不够,对于如何将自身职业发展与高校发展融合,如何助推地方高校乡村建设提质增效的认识较欠缺。而由行政岗位和专业教师岗位转聘的专职组织员,工作能力和业务素养存在滞后性,职务胜任力及沟通能力、调研总结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略显缺失。高校组织员应将服务高校党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推动高校助力结对帮扶农村地区。

2.2 高校组织员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性认识有待加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分高校组织员业务技能仅停留在高校党员发展管理、支部建设等工作内容中,而对乡村振兴战略认识和学习不够到位。

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系到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高校在助推全面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高校组织员作为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的角色之一,对党建推动乡村振兴,对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高校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校组织员亟待提升自身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致力整合高校党建资源与乡村帮扶相结合,为学校结对帮扶县区的经济发展谋出路。

2.3 高校组织员事务工作与学生工作结合较少

学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核心之一,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目前,高校组织员将乡村振兴战略阐述与学生工作开展融合性不够,只有少数学校开展“脱贫攻坚精神宣讲”“我眼中的乡村振兴”等活动。高校组织员围绕人才帮扶、文化帮扶、志愿帮扶等关键体例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够,导致学生群体在思想上对“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一命题体悟不深刻。

同时,部分学生排斥乡村发展和生活,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化发展,学生思想上存在对乡村生活的畏难情绪,在求学时不愿赴乡村开展帮扶实践、志愿服务,毕业后不愿意赴乡村就业,扎根农村。高校组织员应着力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可以将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发展等要素融入到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主题党课团课、党员发展量化考核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暑期支教、“三支一扶”等社会实践。

2.4 高校组织员乡村治理实践缺位

通过对陕西省24 所开展结对帮扶的普通高等院校展开调研,仅有8.3%的高校组织员实地赴学校结对帮扶点开展乡村帮扶工作,导致高校组织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只停留在表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乡村治理的实践决定对乡村建设的真实认识,从而能更好地指导乡村振兴实践。

高校组织员作为高校助推乡村振兴的主体之一,需要主动承接乡村振兴政策。高校组织员抽身参与乡村治理的实践时间少,从而对乡村建设在认识层面有缺陷,无法摄取更多的理论去指导或投身到乡村建设中。高校组织员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充当着发挥凝聚师生党员力量助推乡村振兴的“黏合剂”作用,“黏合”作用因为事务性工作可能会产生弱化结果。

2.5 高校组织员培训体系不健全

现阶段,普通高等院校对涵盖高校组织员职业发展、技能培养、业务知识等板块培训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更谈不上将乡村振兴工作和二级学院党建工作相结合的培训板块。

分析高校组织员培训体系的不健全性,旨在说明乡村治理体系的主体性培训对高校组织员提升培训具有借鉴性。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挖掘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提升内容培训涵盖到高校组织员日常培训过程中,让高校组织员了解当下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乡村振兴事业发展的最新进程。

3 高校组织员助推全面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

高校在助推乡村振兴方面有其特殊性。当前,高校主要围绕产业、民生、科技、智力、文化、教育、志愿、人才等重要方面开展帮扶,帮扶范围广、投入力量大、取得效果佳。高校组织员最根本的属性就是做好党的建设的主要工作,分析其如何融入“帮扶体系”中,从以下几个维度着手。

3.1 高校组织员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

打造师生党支部农村基层党支部共建,延展高校基层党建的途径、巩固党建成效。高校组织员在基层党建工作中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将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群众路线教育、党员党性教育贯通其中,推进基层党组织向科学化、系统化发展。同时,为乡村基层党建发展促以“文化帮扶”,打造“红色文化”和“先辈力量”,为应对乡村各项复杂情况提供坚实后盾。除此以外,从实际情况来看,做好“人”的工作绝非一朝一夕。

高校组织员应发挥基层党委作用,发挥高校支部优势开展帮扶工作,增强广大村民对实现乡村振兴的信心与底气,进而激发广大村民投身乡村振兴建设行动的热情,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软实力”。

3.2 高校组织员与乡村治理工作紧密结合

目前,部分高校对专职组织员建设程度不够、体系不完备,存在高校专职组织员“被边缘化”,更无从谈及参与到乡村治理工作中。根据前期对24 所高校开展结对帮扶的调研中发现,高校组织员要参与到乡村治理工作中有以下几个路径。

一是参与到高校选派“第一书记”挂职序列,把高校的管理效能链接到农村的综合治理,推进基层乡村治理。二是组织开展乡村治理培训工作。传统的授课式党性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农村党员培养工作的需求。高校组织员整合学院乃至学校党建资源,尝试开展乡村治理能力培训班、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工作、中央一号文件宣讲工作等,把高校党建资源带入乡村治理中,点拨和启发结对帮扶地区农民投身乡村振兴的“主人翁”意识。

3.3 高校组织员与乡村建设工作紧密结合

目前,普通高等学生通过“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特岗教师”“万名学子扶千村计划”等社会实践融入到乡村建设之中,“志愿帮扶”涉及面广、参与度高、项目丰富。高校组织员可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点,提高学生赴村志愿服务重视程度。

一是重视专题党课、团课平台,宣讲脱贫攻坚精神和乡村振兴最新理论实践。二是搭建学生就业指导平台,鼓励支部优秀学生党员毕业后赴乡村和祖国边疆建功立业,积极主动投身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各个环节中,从而实现城市对农村的“反哺”。三是彰显实践创新智慧,打通学校-社会-地方政府的沟通渠道,通过学校结对帮扶地区的市、县、镇、乡,帮助其建立科学严谨的工作制度,与当地党组织紧密配合。站在高校管理教师的角度,应积极探索新时代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的新途径。

3.4 高校组织员与推动乡村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建设紧密结合

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建设是高校开展乡村振兴结对帮扶共建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产学研实践基地之于高校是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实践观的重要途径。高校组织员在推进“产业帮扶”、打造科技帮扶引推“新业态”兴起的模式发挥中略显不足。高校组织员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建设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推动红色阵地效应,做好红色传承。二是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密切联系群众上下工夫。三是突出亮点辐射、示范带头作用。力求盘活高校资源,利用好乡村建设的红色资源,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在农村群众中的辐射作用,联系新时代乡村振兴大背景,打造“红(红色教育)+绿(绿色发展)”示范基地建设,努力为当地产业发展、转型走出一条新路,将产学研实践基地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3.5 高校应完善和健全高校组织员培训体系

高校党委应整合多方教育培训资源,遵循高校组织员各个阶段需求,为高校组织员提供定期专业化培训。将高校组织员培训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和干部队伍培训整体规划,以坚定职业理想、提升专业素养、提高履职能力、增强工作实效为目标,科学合理、分层次制订可实施的培训计划和方案。对高校组织员开展乡村振兴时事政策解读、基层党建工作能力提升、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等专业知识,培养高校组织员关于基层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党员教育与管理等相关业务知识。同时,培训的形式和思路应根据工作需要拓展,例如,开展乡村现场实践、与帮扶地区开展在线研讨、赴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基地交流经验等形式,从而确保培训全覆盖、范围广、内容足、形式新,真正把培训的作用发挥至最大化,尤其是针对乡村振兴实践的培训,以推动高校组织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进步和业务工作水平提升。

4 结束语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高校组织员在高校助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组织员应掌握乡村振兴工作的新要求新目标,结合自身职业发展,发挥学校学科优势,整合各项资源,以巩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目标,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

猜你喜欢
基层培训建设
教师培训
基层巡览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走基层
基层治理之路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