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表演中的方法派训练研究

2022-11-13 07:54苏永豪
戏剧之家 2022年5期
关键词:斯坦尼理论体系戏剧

苏永豪

(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 杭州 322100)

我国的戏曲与西方戏剧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体系,因此我国的戏剧表演教学长期以来一直以西方的戏剧表演理论以及训练方法为主。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国内各大艺术院校的戏剧表演专业的教学理念以及思想基本上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体系为主,即所谓的体验派。在体验派理论指导下,我国各大艺术院校戏剧表演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演员,有力推动了我国戏剧表演行业的发展。但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体系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在虚拟以及超现实类的戏剧方面,由于演员无法进行角色体验,因此塑造角色相对较为困难。基于此,国内各大艺术院校戏剧表演专业又引进了欧美的方法派表演理论和训练方法,该理论体系在继承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弥补了它的缺陷,为演员塑造角色、创造角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一、方法派理论概述

方法派理论的缔造者之一是迈克尔·契诃夫,其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学生。从根本上而言,方法派理论仍未脱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体系的范畴,其核心也是强调体验,严格意义上而言,方法派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延伸。方法派训练看似更为关注演员的身体,实则重心集中在演员心理层面,强调演员内心感受与身体表现有效结合。在方法派的训练下,演员能够获得更为强烈的心理刺激,这能更好地帮助演员塑造角色,创造戏剧人物。方法派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沿袭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仍是以体验为基础,这与戏剧表演极为契合。迈克尔·契诃夫将方法派理论概括为激发表演灵感解释图,图的核心是演员本身,周围围绕着包括真实感、目标、心理姿势、性格刻画等,这是方法派训练的关键点,具体如下所述:(1)人物性格刻画:要求演员要刻画出角色的性格特征,演员自身需要在想象中构建一副身体,并赋予这个身体特定的性格特征,进而塑造出演员需要出演的角色;(2)心理姿势:可以理解为演员为表现人物心理特征所作出的动作,从而使演员根据剧本设定融入相应的情绪中;(3)真实感:这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演员心理现实、历史现实、剧本设定的情景现实、剧本体裁现实、人物关系现实以及人物现实等;(4)结构:在现实中存在着平衡实物的定律以及法则,结构指导着演员以及观众进入创造力与理解力的领域;(5)美感:包括内在美感与外在美感,演员需要意识到角色的内在与外在美感,并渗透到自己的表演当中;(6)想象力:体验派训练在虚拟以及超现实类的戏剧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方法派中将想象力作为训练的关键点之一,充分激发演员的想象力才能塑造出特定的角色;(7)焦点:在表演过程中演员必须意识到整个剧本当中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点,同时也要认识到自身塑造的角色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点;(8)目标:即剧本角色塑造的目标,也可以理解为对演员的要求。不同剧本角色具有不同的特征,包括形象、性格、心理等,演员应当以完整刻画角色为最高目标。

二、戏剧表演中的方法派训练研究

(一)心理训练

方法派所提出的心理训练本质上是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其核心是让演员通过理解、想象以及感悟将剧本角色的心理反应表现出来。迈克尔·契诃夫认为演员在塑造角色的过程中应当立足于角色本身,通过自身的理解和感悟走进角色甚至超出角色,其强调表演的最高目标应当是超出角色之上,而并非突破演员本身。心理训练的关键是对演员想象力的训练,其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类型化人物,根据方法派的理论分为感受型、思考型以及意志型人物三种。思考型人物即强调大脑思考的人物,此类型的人物多运用耳朵、鼻子、下巴、头部等身体部位;意志型人物强调意志表现,运用较多的部位为手肘、腰部、大腿、大拇指以及脚后跟;感受型人物强调以感觉带入,运用较多的部位包括眼睛、手臂、胸、膝盖等。其二是类型动作,方法派理论在关于类型动作训练方面强调演员通过想象感受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并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演员在想象的过程中可以帮助演员把握不同角色的特征。关于类型动作的训练,可以使演员更好地把握角色,从而解决演员表演不到位的问题,对于演员而言这是最为核心的问题,可以使演员在动作表现上更为准确,更好地突出角色的内心情感。其三是五官感知,方法派提出的五官感知练习和目前国内戏剧表演领域的五官感知练习存在较大差异,方法派强调演员收缩或者扩张自身的五官感知,这里所说的扩张或者收缩并非简单意义上的扩张或者收缩,而是在内心完成相应的动作,通过心理感受的变化带动内心情感与外部动作的变化。其四是氛围训练,人在不同的氛围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这是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所致,氛围训练的实质是让演员想象自身处于特定的氛围中,然后感受情绪的变化。氛围训练可以强化演员的对于角色的感悟,激发演员的灵感,从而在角色塑造方面更加契合剧本角色定位,同时这也能强化观众对于角色的感受。此处所说的氛围包括欢乐、仇恨、悲愤、痛苦、激动等,侧重于情绪方面的感悟。其五是心理姿势,这是方法派理论中最为核心的环节之一,通过心理姿势训练可以使演员熟练驾驭不同风格、不同性格特征的角色,最终达到超越角色的目标。心理姿势训练包含九种,借助于九种物体感悟并塑造特定的角色形象,包括棍子、刀剑、丝巾、面条、气球、湿毛巾、布、台球、球。其中棍子代表强硬、坚挺;刀剑代表无情、锋锐;丝巾代表飘逸、灵动、丝滑;气球代表轻巧、脆弱;布代表柔韧、柔和;台球代表高贵、质感;球代表顽劣、活泼。在这九种物体的基础上,还可以引申出其他物体进行训练,演员通过想象和感受物体的特征、质感融入物体当中,或者说将自己替换为相应的物体,从而塑造出新的角色。通过这种训练方法可以使演员熟悉不同特质的角色,实现大量角色积累,从而为塑造甚至创造角色奠定基础。

方法派提出的心理训练本质上是促使演员实现身心合一,通过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在想象空间中把握角色的核心,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表演。方法派认为当演员拿到剧本时,首要任务应当是分析角色的特征,进而明确角色所属类型,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最终完成角色的塑造。

(二)身体训练

演员在塑造角色过程中,首先会通过想象分析角色特征,明确角色定位,最终通过自身的肢体语言以及声音将角色特征展现出来,因此身体训练必不可少,这是演员塑造角色的关键。方法派认为身体训练本质上就是在培养和提升演员肢体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将能量贯穿于自身,并通过特定的肢体动作释放出来,从而感染观众。方法派将身体训练分为身体姿势、身体位置、身体方向以及质感变化四方面。首先是身体姿势,这涵盖了两方面,分别是扩张与收缩,其中扩张指的是不断扩张肢体直到整个肢体完全伸展;收缩则指的是收缩四肢。方法派认为,每个演员都必须熟悉自身的身体,能够最大限度利用身体,可以自如进行扩张和收缩,肢体动作的变化会刺激演员心理发生变化,二者最终会改变演员所塑造的角色形态。其次是身体方向,这也被称之为放松训练,要求演员身体朝着每个方向进行伸展时深呼气,要求是两慢、两快、一慢、一快。通过这种方式完全放松身体,同时又要使身体保持能量充盈,每个方向代表着特定的情绪,向上代表高兴、快乐;向下代表悲伤、难过;向前代表渴望、希望;向后代表恐惧、害怕;向左代表推开、甩开;向右代表拉扯、牵引。再次是质感变化,要求演员通过身体特定部位的变化使角色更为生动、形象、立体,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肢体变化必须自然而然,如同与生俱来一般,不能产生任何不适或者出现违和感。最后是身体位置,关于身体位置的训练主要是帮助演员塑造出具有不同外部特征的剧本角色,比如塑造一个极度疲劳的人物时,演员身体重心应在下肢,整个人的状态应当下沉,在唉声叹气之余表现得特别沉重、疲惫;塑造无所谓、随便的人物形象时,演员身体的重心应当集中在胯部,外部状态看起来随意、放松,无可无不可;塑造死后僵硬的尸体时,演员整个人核心应放在头部,完全屏住呼吸。在进行身体练习的过程中要求演员必须全程放松,抛开杂念,摒弃自己的思考分析能力,核心放在肢体动作上。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方法派虽然源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理论体系,但是其也有自身的创新性,对于戏剧表演训练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至少在目前看来,这是一种更加科学、有效的戏剧表演训练方法,对于推动我国戏剧表演领域理论研究以及表演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斯坦尼理论体系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浅谈在综艺节目多机位拍摄中斯坦尼康的定位和使用技巧
戏剧类
真正的谦卑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
文学语用理论体系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