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曲《晓雾》的演奏技法与创作风格分析

2022-11-13 07:54
戏剧之家 2022年5期
关键词:古筝曲轮指古筝

席 楠

(佳木斯大学 音乐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

古筝又名瑶筝、汉筝,是我国传统汉民族乐器,它音域宽广、声音优美、演奏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深受民众喜爱。古筝音乐佳作较多,如《渔舟唱晚》《出水莲》《寒鸦戏水》《井冈山上太阳红》等,不仅有古风之美,还能融入红色文化、现代文化,使古筝乐曲更具新时代赏评价值。《晓雾》由王中山先生所创,属于现代独奏古筝曲,此曲演奏难度较大且构思独特,深受演奏者及听众喜爱。《晓雾》温婉且诗情画意,用音乐语言描写了京城的晓雾、紫禁城的角楼、什刹海的烟柳、雾霭里的京韵等动人场景,作品巧用京剧元素,强化本曲主题,快板乐段弹奏速度极快,充分突出乐器特性。《晓雾》是古筝曲“新”与“旧”的碰撞,是古筝曲创作的成功探索,具有赏析意义。基于此,为提升古筝曲演奏水平,提升演奏者的音乐修养,助推筝乐发展,探析《晓雾》的演奏技法及创作风格显得尤为重要。

一、古筝曲《晓雾》创作背景

(一)王中山简介

王中山是河南南阳人,是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自幼学习古筝,河南筝曲基础深厚,代表作品有《汉江韵》《彝族舞曲》《水墨》等,其作品涉及改编、独奏、双筝伴奏等艺术表现形式。王中山曾师从赵曼琴(古筝演奏家),赵曼琴提出“快速指序技法”,能用“快弹”代替“慢弹”,使古筝演奏技法有较大突破。通过学习实践,王中山掌握了“快速指序技法”精髓,这成为他今后艺术创作的重要基础。演奏技法创新是器乐艺术创新最为显著及直接的表现,王中山致力于研究创新演奏技法,使古筝作品演奏难度系数不断增大。《晓雾》在弹奏中用左手使用“快速指序技法”,这是对《庆丰年》(赵玉斋)中左手弹奏技法变革的又一次突破。在弹奏中,《晓雾》借鉴琵琶的“轮指”,使古筝音色更为松弛、灵动,本曲多次用到“轮指”,使乐曲更为柔美。

(二)创作动机

《晓雾》主要描写什刹海在清晨的薄雾笼罩下苏醒过来,街道车水马龙,后海花园京韵缭绕,古老的京剧艺术成为北京靓丽的风景线,传统与现代碰撞,充分体现出北京这座国际化都市的包容性,这深深触动作者,成为本曲的创作动机。中国京剧历史悠久,京剧独特魅力渗入古筝乐曲,赋予后者生机活力。《晓雾》依托京剧《卖水》曲牌创作而来,《卖水》音乐素材出现在本曲各个段落并予以延展。为更好展现京剧魅力,本曲立足主题音乐素材,在京剧“字”“气”“劲”“味”基础上五次变奏发展,尽显京剧韵味。本曲是古筝音乐创作的成功尝试,在新时代审美体系下灵活运用传统文化素材,使古筝乐曲更具艺术性及感染力。

二、古筝曲《晓雾》音乐结构

本曲为复合乐段主题变奏曲式结构。散板为1-27 小节,慢板为28-45 小节,中板为46-116 小节,快板为117-281小节,尾声为282-301 小节。引子部分为1-18 小节,a 为19-27 小 节,a1 为28-45 小 节,46-52 小 节 为a1 到a2 的连接部分,a2 为52-61 小节,61-103 小节为a2 到a3 之间的插段,a3 为104-116 小节,a4 为117-148 小节,148-205 小节是a4 到a5 之间的插段,a5 为206-223 小节,a5到尾声之间的插段为224-281 小节。

散板段由a 及引子材料构成,从G 宫调式开始并发展到D 宫调式结束,十六分音均匀规整切入,二度环绕模式上下行稳定演进。7 小节处左手第一次展示京剧特色乐汇材料,9 小节处用高八度的方式再现主题材料。19 小节处右手旋律声部第一次演奏主题材料a,紧跟四个八度模进,旋律随之推向高潮而后归位于主音,同时巧妙衔接慢板乐段。慢板段由a1 构成,依托主题材料进行一次变奏,继续延展旋律声部,节拍用二四拍替代四四拍,在31 小节处应用五度模进处理主题材料。中板段由连接部分、a2、a3 及插段构成,依托主题材料进行二次变奏,和声织体及旋律声部变厚,通过弹奏、轮奏结合的方式拓充主题材料,低声部伴奏丰富,在更加紧张的状态下推进主题音调。a3 是在a 的基础上针对主题材料进行三次变奏,逐渐转为高声部,在主音上结束。快板段由a4、a5 及插段构成,a4 是对主题材料的四次变奏,用二四拍替代四四拍,在演奏中使用拍击琴盒、刮奏止音、扫弦、拍击琴盒侧面等诸多技法,旨在丰富主题材料,达到拓展变奏空间的目的。此种演奏技法实则模仿京剧伴奏乐器风格,在本曲中凸显京剧意蕴。a5 为主题材料末次变奏,在此次变奏中演奏者用到“双声部复调”处理模进,主题材料低声部、旋律声部交替出现,京剧《卖水》旋律再现,在古筝乐曲创设基础上予以拓展。第五次变奏及插段后的散板段由尾声部分构成,乐曲再现引子材料中的一部分,在“梆子声”中全曲完结。

三、古筝曲《晓雾》演奏技法

在现代审美观念改变及艺术文化交融背景下,古筝在音乐界乃至国际上的地位攀升,古筝音乐作品创新成为发展动能,有关作品深受社会各界关注,古筝音乐更加追求音响效果,丰富演奏技法,使古筝曲能与时俱进。《晓雾》演奏技法上较为丰富,能为新时代古筝乐曲创编给予支持。

(一)快速指序重音时隐时现

在演奏古筝乐曲进程中快速指序对手指独立性提出更高要求,演奏者需处理好连续、过弦、运指、变化指序之间的关系。《晓雾》自引子部分开始就使用十六分音,弹奏需注意既要连贯协调又要避免过于规整,赋予节奏条理性及灵动性,保障乐曲依托渐变的线条型旋律得到发展。例如,第1 小节弹奏用到不规则的重音演奏方式。旋律线条依托二度模式进行并上下环绕,重音在5、#4、3 及#4 上,此种均衡模进并带有音色差别的音效旨在描写薄雾中角楼时隐时现的场景。弹奏前需注意肩部、手臂要自然下垂,手腕放松,手指微弯,手指指尖在弹奏中触弦,触弦不可过深,以免影响音色,用“离弦摸弹”的形式演奏。在此过程中使用提弹法,手指拨弦后琴弦上的义甲要离开,指尖朝掌心方向延展,通过提弹减少一部分杂音。“摸弹”是指在演奏中手指幅度较小,要主动发力,在气息驱动下犹如抚弦般弹出旋律音,此时不能让手掌的幅度过大,如翻转、跳动等,手掌保持稳定,确保旋律、气息统一和谐。本曲第三部分在演奏双声部旋律时用到“复调”弹奏,这亦是本曲亮点之一,此乐段变奏建立在主题音调前提下,旨在把乐曲主题发展至高潮,在演奏中双手均用到“快速指序技法”,旋律快速发展时伴有重音转换,需要演奏者双手力度、速度保持一致,在平稳的状态下增强乐曲张力。快速指序在弹奏中渲染北京都市热闹的生活气氛,加入重音提升本曲表现力,使之旋律性更强,赋予音乐激昂热烈之感。

(二)左手止音抑扬顿挫

止音是指为使古筝发声干净,人为制止琴弦振动发声的演奏方式。止音方法较多,如手掌止音、按压止音、义甲正面止音等。《晓雾》中止音技巧用到多次,例如在右手弹奏中左手小指侧面通过按压止音,还用刮奏止音,在上下刮奏中左手迅速止音,旨在发出空灵、短促的声音。刮奏止音赋予本曲京剧色彩。值得注意的是止音需先弹奏后用按压琴弦的方式达到琴弦停止振动的目的,弹奏与按压不能同时进行,二者出现的时间应协调好。运用止音能使乐曲格外清晰干净,节奏更有抑扬顿挫之感,渲染欢快、空灵气氛,使乐曲更具感染力。

(三)轮指在旋律中穿插自由

在古筝演奏中轮指主要分为短轮、长轮两种,其中长轮弹法要求无名指、中指、食指以及大指按照弹奏顺序及时值要求保持手指高密度、来回、持续弹奏;短轮弹法则要求中指、食指、大指按照顺序依次弹弦。本曲轮指技法应用多次,既有借鉴“摇指”的持续长轮,又有三指轮,使本曲轻盈悦耳、柔和细腻,乐曲音效更为悠扬。在应用轮指演奏时需要注意手腕、肩部状态松弛,轮指弹奏需均衡平稳,手指是发力点,弹奏要保障力量灌注到指尖,要求旋律点与线结合,避免出现抢拍、拖拍现象,拉开乐曲层次,提高乐曲灵动性。在应用“反轮技法”时要求弹奏过程中小指、无名指及中指、食指位于琴盒上有顺序地向外弹敲,此技法的应用与《西域随想》华彩段落演奏模式相似,在本曲中该技法应用灵感源自京剧中的打击乐伴奏。《晓雾》中轮指出现次数较多,主要集中在中板段,典型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注重突出音色的清脆明亮;二是突出强调后半拍重音加强的作用。轮指使乐曲具有颗粒感,与“摇指”相比,轮指音色更加灵动,增添柔美之感。

(四)灵活运用特殊音效

《晓雾》自问世起,关于它的热议与研究不断,主要因为其音乐结构巧妙、音乐张力较大。再者,本曲中京剧元素的完美融合,使京剧意蕴更加鲜活。作者通过积极创新演奏技法,发现了诸多新的音效。例如,本曲融入能表现京腔格调的音效:擦奏、反轮、长轮、拍板等,赋予本曲新鲜感,带给听众无限遐想。

综上所述,本文围绕《晓雾》创作背景以及演奏技法、创作风格进行分析,从“字”“气”“劲”“味”四大方面出发着重解析本曲与京剧的融合关系,揭示古筝、京剧交融发展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基于《晓雾》的成功,思考筝乐未来的发展,认为传统、现代融合是古筝音乐发展主流,在运用新音响的前提下借助筝乐抒发思想感情,同时诞生更多弹奏技法,增强古筝音乐感染力。古筝创作风格将不断丰富,演奏技法、创作素材、创编思路将更为多元,作曲家需在学习进取、刻苦钻研的过程中挖掘古筝无限潜能,提升专业素养,对美有更加深刻的领悟,以古筝为艺术载体,让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猜你喜欢
古筝曲轮指古筝
论20世纪琵琶“轮指”技法的演变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浅析琵琶演奏技法
第一次弹古筝
民族器乐教学中文化内涵探究的途径分析——以古筝曲《行云流水》的分析为例
古筝
刍议传统古筝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琵琶轮指演奏技法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
我的古筝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