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视域下的民间舞蹈道具功能创新研究
——以棒槌老㧟为例

2022-11-13 07:54
戏剧之家 2022年5期
关键词:棒槌秧歌民间舞蹈

徐 荣

(大连大学 音乐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一、“百姓健康舞”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优先手段

在众多的健身活动中,作为舞蹈健身手段的“百姓健康舞”,一直以来是人民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健身运动方式之一。在不同的年代里,这种以自娱性为主、有着健身价值的群众性舞蹈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种被称为广场舞、“百姓健康舞”的群众舞蹈,在祖国的城乡各地犹如雨后春笋般普及开来。特别是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逐步推行,“百姓健康舞”得到了推广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主要是因为这种健身锻炼不需要复杂的场地、设施和器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老少咸宜,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百姓健康舞”是中国舞蹈家协会面向全社会进行的舞蹈普及活动,旨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高身体健康水平而打造普及性强、娱乐性强,针对群众自发性舞蹈活动的社区舞蹈教材,以“有利于身体健康”为核心的“百姓健康舞”,以“文化惠民”“全民健身”为出发点,本着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繁荣群众舞蹈事业这一目标,自2010年以来在全国推广,至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全国各地舞协系统、群文系统、社区系统等组织的涵盖之下,注册的中老年百姓健康舞团已有3000 多个,培养的社区舞蹈教师(非职业)就有上万人之多,每年参与“百姓健康舞”活动的人次以亿来计算。在中国大地上的无数城市乡村里,在清晨或傍晚的公园里、广场上,“百姓健康舞”日益成为具有品牌号召力、广泛群众基础的舞蹈活动。在2018 年中国舞协主办的第七届中国舞蹈节系列活动5.15 群众舞蹈展演中,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群众舞蹈队伍荟萃了不同风格特点的“百姓健康舞”,是近几年来群众舞蹈蓬勃发展成就的集中展现,以这样的文化活动方式触动时代的脉搏,充分发挥全民健身的文化价值功能,繁荣中华文化、优化国民精神品质,在传播中国舞蹈文化的过程中,也在积极践行着“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目标。

二、源于传统民间舞蹈文化的“百姓健康舞”是当代人民群众的健康“大舞”

“百姓健康舞”的内容、形式丰富多样,而其中的民族民间舞蹈是主要内容和表演形式,在“百姓健康舞”中占有很大比例,这些舞蹈既体现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也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充分兼顾了自身的舞蹈健身功能性。中国舞蹈家协会推广的“百姓健康舞”教材,细致到创作理念、编创特色和创新主张、舞蹈难度分级等内容,就连每个舞蹈的健身功效都详细一一列出。例如“百姓健康舞”教材《洗衣歌》这个藏族舞蹈的训练功效,舞蹈中的踏跺动作有益于脚部与小腿血液循环流通,配合舞蹈中的喊声,起到吐故纳新、增强心肺功能的作用。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舞蹈健身的记载,在有关中国舞蹈起源的古代史籍中就有“阴康氏之乐”的记载:“阴康氏”是炎黄以前的氏族领袖,因江水泛滥、天气潮闷而导致人们气血不畅,多有患肿腿病者,影响了人们健康的生产生活,于是阴康氏创造了用于活动筋骨、促进血脉流通的“大舞”。从古至今,舞蹈的社会功能伴随着岁月更迭、文化变迁,纵有千变万化,但其为民健康的宗旨却贯穿始终、未有改变。

在丰富多样的“百姓健康舞”中,不同地域、风格特色的民间舞蹈占有很大比例,也是人们最喜爱的舞蹈形式。其中既有徒手的也有持道具的,扇子、手绢、花棍、彩带等各色不同道具的使用,为不同地域、风格的民间舞蹈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丰富了“百姓健康舞”的种类和内容,提升了广大群众学习广场舞、健康舞的兴趣。在中国舞协的大力推动下,“百姓健康舞”教材得到普及和推广,除此之外中国舞协还鼓励、倡导各地舞协立足本地特色,创作、创新各具地域特色的健康舞和广场舞,为“文化惠民”“全民健身”所用。

三、创新传统民间舞蹈道具为当代“百姓健康舞”所用

将传统民间舞蹈道具改良创新,为当下广大人民群众健身和健康活动所用,为“百姓健康舞”增添创新点和亮色,是舞蹈工作者与时俱进,不断挖掘、创新民间舞蹈的时代使命。笔者在普通高校从事舞蹈教学科研工作中,对学习、挖掘本地区的东北民间舞蹈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东北秧歌中老㧟这一人物形象和道具使用,可以说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东北秧歌中老㧟的舞蹈形象与角色担当

老㧟在东北民间舞蹈中是女丑的角色担当,是东北秧歌中极具代表性和表演特色的舞蹈形象,在众多人物形象中她以诙谐幽默、风趣搞笑的形象示人,在东北秧歌动律基础上,她迈着富有个性的“哏”“流”步伐,呈现出甩臂挽花、扭腰动胯的“大三道弯”舞姿,耸肩吊膀、挤眉弄眼等一系列动作密切配合,把女丑的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逼真,给老㧟的人物形象增添了喜剧色彩。

老㧟手中道具以烟袋和手绢居多,但也不是千篇一律,也有手持双棒槌、手拿扇子手绢或持绢挎筐的女丑形象。在以“辽南高跷”闻名的营口、海城及盖县等地方,还有“地秧歌”主要流传的抚顺、辽阳和沈阳一带,在秧歌队的表演中都有老㧟幽默风趣、泼辣夸张的舞蹈形象。老㧟在不同地区又被称为“茶婆”“老座子”“彩婆子”等,一般以中老年女丑的形象出现在东北秧歌众多的表演形式和人物中。

例如:在抚顺地区的民间秧歌表演中,每个舞队无论其繁简如何、人数多寡,最为普遍和常见的是手持双棒槌老㧟参加的《铁弓缘混场》。这个节目以小旦、丑公子和茶婆三人组成,由戏曲折子戏演变而来,表现惩恶扬善,极富生活情趣。在众多的秧歌表演中,老㧟这一人物非常活跃,她不仅要显露个人表演技艺,而且要眼观六路、总揽全场,如果发现哪一对“上、下装”(女、男)调情,就要立即悄悄赶到,背后一击,呈现喜剧效果。

(二)棒槌老㧟道具创新为当代民间舞蹈发展和“百姓健康舞”做出新的探索

在民间舞蹈文化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中,《辽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的抚顺著名秧歌艺人丁树屏的棒槌老㧟引起笔者浓厚兴趣,在研究他所塑造的老㧟人物形象以及双手持棒的舞蹈动态、动律时,发现其对棒槌道具的功能创新、改良使用有较大发展。我们都知道民间舞蹈之所以能在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源远流长,主要原因是民间舞蹈具有为民所用、与民同乐、与时俱进的社会功能和本质,使得民间舞蹈永远为人民所需、与时代同行,保持新鲜的活力。

秉承民间舞蹈始终要为人民群众服务、与时代需要同步的理念,我们着手对传统的棒槌老㧟道具进行了创新和利用。这种来自民间、源于生活的棒槌要为当下的“百姓健康舞”所用,发挥健身器材和舞蹈道具的双重功用,使它既能满足普及性的广场舞、健身舞的需要,为全民健康活动所用;又能提升群众舞蹈文化品位,强化棒槌使用的多样性和表演性,优化棒槌老㧟的表演层次和审美品质,使棒槌老㧟的道具使用能在表演舞台上绽放光彩。

依照“百姓健康舞”普及和舞台表演两方面的需求考量,经过反复研究和实验,借助3D 打印技术研制出两款新型棒槌,并申请了国家专利。一款是:按摩健身棒槌,以棒槌为健身器材,结合中医理论对具体穴位进行击打按摩,起到健身作用,可用于“百姓健康舞”等活动的推广使用。另一款为:发光颜色可调的棒槌状舞台道具,可为舞台表演所用。两款棒槌同为实用新型专利,创新点在于改变了以往民间舞蹈道具棒槌的材质和表演方式,使之更加适应当下普及“百姓健康舞”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的需要;其不同于传统东北秧歌老㧟手中的木制棒槌,更加轻便易舞动,同时内置色彩变幻的LED 彩灯带,大大提高了原有民间舞蹈棒槌老㧟的观赏性和表演性,相信经过好的舞蹈创意和作品创作,定能将老㧟这一舞蹈形象推向高雅舞台,提升民间舞蹈的社会功能和品质,使之更加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和当代审美品位。

四、结语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不仅提出这一先进理念和国策,还首次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将舞蹈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文化服务之需,响应国家倡导的“健康中国”理念和国策,为推广和普及“百姓健康舞”活动增添新的舞蹈创意和健身器械,让传统民间舞蹈在新的历史时期与时俱进、为民造福、焕发新的青春活力,为群众舞蹈文化发展和全民健身计划服务,是舞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不懈努力的新目标。

注释:

①发明创造名称:按摩健身棒槌,申请人:大连大学,申请号:201821875186.5

②发明创造名称:发光颜色可调的棒槌状舞台道具,申请人:大连大学,申请号:201821874200.X

猜你喜欢
棒槌秧歌民间舞蹈
邹汉珍十二生肖作品展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棒槌花边的传承与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昌黎地秧歌
把咱的秧歌扭起来
小棒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