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艾略特“非人格化”理论与袁可嘉的新诗学

2022-11-13 07:54肖丽华
戏剧之家 2022年5期
关键词:艾略特新诗诗学

郭 珺,肖丽华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浙江 慈溪 315300)

袁可嘉是20 世纪40 年代中国新诗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在《论新诗现代化》一书中详细地阐述了“新诗现代化”的方向和具体策略,强调“诗歌本体论”“有机综合论”“艺术转化论”与“戏剧化论”等。他用综合的、辩证的思想表达了其“新诗现代化”的意义,从思想倾向和艺术技巧两方面阐述了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针对当时诗坛上泛滥的“感伤”“说教”等弊病所提出的解决方法。他的这一见解受到了西方现代派诗歌以及新批评理论的影响,“我所提出的诗的本体论、有机综合论、诗的艺术转化论、诗的戏剧化论都明显受到了瑞恰慈、艾略特和英美新批评的启发,而且结合着中国新诗创作存在的实际问题”。袁可嘉受到这些西方理论的影响,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坛对西方文艺理论的译介以及袁可嘉本人在西南联大的求学经历是分不开的。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袁可嘉渐渐受到了与西方现代诗派密切相关的英美新批评的诗学思想的影响,本文着重讨论艾略特的诗歌理论与袁可嘉新诗学的关系。

一、艾略特“非人格化”艺术情感理论与袁可嘉的诗歌本体论

艾略特艺术情感的“非人格化”,将注意力由诗人转向诗歌本身,研究关注文学作品的内部过程,而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和读者的感受。他将个人情感和艺术情感进行了严格区分,认为:诗歌创作灵感来源于诗人的个人情感,个人感情可以是单纯的,但是诗歌中的情感必然是复杂的并且经过加工的艺术情感。艾略特认为诗人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不是因为诗人个人的感情,强调诗歌的独立价值。

袁可嘉的诗歌本体论,同样肯定诗歌的独立价值,但与艾略特不同的是,他将注意力由诗歌外的附加情感转向诗歌本身,研究诗歌的外部即诗歌与其他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诗歌的独立价值。他根据诗歌自身决定诗歌的价值,不靠其附加情感来评判诗歌本身的价值高低。他确认各价值体系之间的不同分工,如:诗歌与科学、宗教、政治等分工明确,防止各不同价值体系之间因相互消耗而降低各价值体系自身的价值。他表示:艺术作品的意义在于它对人生经验的推进,而不在于对任何其他价值体系服役。这是针对战争年代诗人将诗歌与政治融合,将诗歌作为歌颂政治的工具,放大诗歌的功利性的观念而提出的,他坚持诗歌具有自身的独立艺术价值。诗即诗本身,与其他无关。这样的观点使诗歌在固定范围内发挥自己纯粹的价值,让诗歌不再受困于政治、哲学等其他因素,使诗歌重获新生。但由于当时敏感的政治背景,袁可嘉表示要肯定政治与诗的平行密切关系,但是要坚决否认两者之间具有从属关系。这是袁可嘉对于艾略特理论的创造性改造,将其与中国社会政治背景结合,既不否定政治与诗歌的相互影响,也突出了诗歌除去附加因素以外自身的艺术价值,使二者有机统一。

袁可嘉与艾略特最终都将目光停留在了诗歌本身的价值上,但二者不同的是:袁可嘉从诗歌外部入手,剥落了诗歌的附加意义,不仅让诗歌具有自己独立的艺术价值,并且从当时中国现实中解救了中国新诗。袁可嘉认为,正是因为有了界限的划分,让诗歌回归本体,才使诗歌重获新生。

二、艾略特“非人格化”个人与传统的关系与袁可嘉的有机综合论

艾略特认为,作家创作的过程中,既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也要理解过去的现存性。由此可见,传统是一种“共时”的存在,任何人只能在传统中创造性地改变,而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创作出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也就是说,诗人的创作始终是综合现实观念与传统观念的。艾略特在不断对比现代与传统的过程中认为传统具有两种功能:一是过去的生命可以由现在来延续,二是现在从过去汲取创作灵感。

在袁可嘉的理论中,这两部分也得到了深刻体现。袁可嘉在其有机综合论里提到“现代诗歌是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他表示:综合的作品要将不论是西洋的或中国的,古代的或现代的都进行多种意义的有机配合,突出其中的社会意义且从中获取能量。袁可嘉的有机综合论中的“综合”一词有“取各家之所长”的意味,这也与艾略特所定义的传统的功能遥相呼应。袁可嘉认为,传统诗学理论以及诗歌是现代作家应当学习的、吸收的力量,他将艾略特的观点更加扩大化,无论古今、中外,从有机配合之中吸取自身需要的力量,不仅只在传统的影响下创造性转化,更在各方面不同因素的影响下转化、升华。在袁可嘉的《论新诗现代化》中,有很多关于中国古典诗词以及其创作技巧的论述。在《诗与主题》一文中,针对当时诗坛过于注重诗歌的主题、强调诗歌的政治意义等问题,袁可嘉引用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以及《诗经·采薇》里的名句进行分析解读。在《诗与意义》一文中,袁可嘉以李白的《静夜思》等中国古代经典诗歌为论据,批评当时诗坛一部分人把诗的意义从诗中抽出来简化为一个说明或命题的看法。他在《论诗境的扩展与结晶》一文中表示:我国古代诗歌大部分都是运用了诗境的扩展的,他以杜牧的《泊秦淮》为例,阐明如何进行诗境的扩展:用意象的层层展开,步步推延,创造诗歌的意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袁可嘉的诗歌批评不只是单纯学习西方的思想,他灵活运用了艾略特的理论,对传统进行了深度思考,辩证地看待古代诗歌文化,让其自身的理论也牢牢扎根在深入分析、研究大量中国古典诗词的基础之上。艾略特对于传统的看法让袁可嘉重新重视中国传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使中国新诗更加丰富饱满。袁可嘉在《新诗现代化》中讲得十分明确,即中国新诗的现代化应该是在接受西方先进思想的同时,重视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对古代诗歌——我们的宝藏——予以重新估价,指出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现代诗歌对于古典诗歌传统的学习是古典诗学在现代的生命延续,现代诗歌也因为学习了古典诗学传统而更加饱满。

《九叶集序》中也曾提出:不光要借鉴欧美诗歌也要认真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民族诗歌。袁可嘉不仅借鉴欧美的先进思想,也将我国民族诗歌与传统融进其诗学理论中,达到传统与现实的有机统一。

三、艾略特“非人格化”客观对应物理论与袁可嘉的戏剧化论

艾略特提出的“客观对应物”概念,即“用一组实物,一个场景,一连串的事件,来表现特定的情感。”艾略特的观点主要强调情感间接、含蓄、客观的表达。

在袁可嘉的戏剧化论中,他首先强调“客观性”与“间接性”。这与艾略特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在创作时应该尽量避免直接陈述作者的意志与情感,这也是戏剧性的根本特征。在当时战乱的背景下,九叶派诗人们的诗歌反映现实,但袁可嘉又强调诗歌并不是政治宣传的武器。因此,诗人通过转化自己内心的情感,运用象征、暗示的手法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样克制的情感抒发也可以用艾略特对于诗歌情感的看法来阐释。袁可嘉等九叶诗人通过学习、运用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理论所建构的“新诗戏剧化”理论来纠正当时新诗创作的两个倾向——感伤与说教。艾略特同样反对浪漫主义的感伤与说教。历史背景的相似造就了新诗理论家们全面学习艾略特思想理论的局面。除此之外,袁可嘉在有机综合论中提出的“现代诗歌是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中的“象征表现于暗示含蓄”这一观点也很明显来自于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理论,袁可嘉认为,浪漫派的意象比喻空洞含糊,他发现只有间接的看似抽象的意象或比喻才能精确有效地表现自己想表达的。他所提到的这样抽象的“象征”与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有异曲同工之妙。

袁可嘉不仅在诗歌理论中学习了艾略特的理论观点,而且在其诗作中同样注重运用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理论,表达内心情感。如《走近你》虽然是一首爱情诗,但没有一个表达爱情的字词,而是通过一些“客观对应物”来表达的。写两人之间的距离袁可嘉没有使用相隔万里之类的字句,而采用“走近你,才发现比例尺的实际距离”,间接表达出两个人的距离之远。这样就将诗人的感受含蓄又丰富地表达出来,让诗句不光含有热情,同样也富有理性。用袁可嘉自己的话来说,注重运用象征或“客观对应物”来表情达意,就是注重用与自己感觉相似的具象化的事物来代替情感的直接抒发。

袁可嘉作为九叶诗派理论建构者之一,充分学习了艾略特的思想理论,并加以特色化改变,建构起了中国新诗独立创新的理论体系,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新诗的发展。艾略特的理论是中国新诗现代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样也是袁可嘉理论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猜你喜欢
艾略特新诗诗学
英语世界的托·斯·艾略特反犹主义研究
背诗学写话
从《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特定意象的含混意义谈艾略特“创作前意识”
新诗画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剖析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悲剧性特征
两种翻译诗学观的异与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