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实践探讨
——以湖南工程学院为例

2022-11-14 03:02邓志英
对外经贸 2022年9期
关键词:经济学思政理论

邓志英 黄 毅

(1.湖南工程学院 经济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2.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1104)

自2014 年起,上海市在教育部指导下,率先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工作,多地高校也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一些课程被作为示范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西方经济学是西方国家的主流经济学理论,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包含丰富的思政元素。通过对湖南工程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过程进行调查,从课程思政的目的及意义、思政元素的挖掘、课程思政效果的影响因素、思政融入方式、课程思政教育评价等几个方面探讨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具体情况,为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调查对象主要为大一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经管类专业学生以及西方经济学任课教师,发放问卷452 份,其中向学生发放442 份,向教师发放10 份,回收452 份,有效率100%,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及意义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现实之需,也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通过调查,34.51%的学生认为西方经济学理论融入思政教育很有必要,48.6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83.18%的学生认为融入思政教育是必要的。课程思政在各高校及各专业试点建设多年,有49.34%的学生能够区别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但是仍有50.66%的学生不能区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课程思政教育的影响与实施力度仍有待于加强,学校必须从思想上重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大力宣传课程思政教育,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教师积极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扩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影响,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西方经济学理论产生的前提是以资本主义制度作为背景,以私有制经济为主体,基于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并且以完全理性、完全出清与完全信息作为假设前提,强调在此背景下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因此,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理论时,掌握经济运行的主要规律及基本分析方法,在分析现实的经济社会问题时,必须根据中国经济与社会制度进行整理、融合与升华,灵活处理理论与现实的差异,专业课教师用坚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仁爱之心去教育、引领、指导学生。经过调查:通过西方经济学融入思政教育,93.14%的学生认为可以形成正确的三观,89.82%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职业道德素养,87.61%的学生认为可以培育爱国主义情怀,69.69%的学生认为可以提升学习动力,76.33%的学生认为可以有助于完善人格,75.66%的学生认为通过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育,可以深刻感受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树立民族自豪感。

可以看出,依照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课程的性质,西方经济学融入思政教育是完全必要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育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完善人格、提升学习动力有较大的帮助,学生能够领悟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内容的挖掘应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时代发展对西方经济学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所提出的要求。西方经济学理论可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将供求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国民收入理论、AD-AS 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民生、法治、生态、和谐与协调发展、节俭、公民纳税等融合起来。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生态与环保融入经济理论当中。通过调查:73.45%的学生认为西方经济学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9.07%的学生认为可以融入传统文化,71.9%的学生认为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79.87%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87.5%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思政可以树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和谐发展观。如讲解消费与储蓄时,强调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要强调消费对于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因此,居民应该合理消费与储蓄。讲解生产函数时,古典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递减的特征,但是通过技术创新,生产函数可以实现规模报酬不变,甚至递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校选用的尹敬东的《中级宏观经济学》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做了调整,对经济理论讲解后,结合中国的实情增加相关内容,比如经济增长部分,增加了中国经济的转型,探讨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原因及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与源泉。教师在讲解失业时,分析奥肯定律为什么在中国失灵。讲解宏观经济政策时,分析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背景及意义等。

西方经济学包含的思政元素很多,必须将经济理论分成不同的模块,将每一模块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在教学大纲及考试大纲中体现出来,形成书面文字,教师在讲解专业理论的同时自然地融入这些思政内容,久而久之,这些内容融入专业理论,成为经济理论的一部分,通过不断地教与学,逐渐地深入人心,达到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目的。

三、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效果的影响因素

课程思政在很多高校试点,经过几年的发展,教师及学生对于课程思政有了一定的认识,95%以上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对自身是有帮助的,但是通过调查,仅21.68%的学生认为西方经济学教师经常融入思政教育,69.25%的学生认为教师偶尔融入思政教育。可以看出,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对自身帮助很大。

有关影响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效果的因素,67.27%的学生认为学生自身也应加强和重视思政教育的学习。课程思政教学只有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才能起到良好效果。

学校应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大力宣传课程思政,形成课程思政之风,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以及管理部门的工作业绩评定中,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学校从上到下加大建设力度,形成长效机制。教师必须在思想上重视课程思政教学,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与开发,必须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提高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挖掘思政元素,找到最佳融入点,以最自然、最恰当的方式融入思政元素,与此同时,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四、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的融入途径

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如何在兼顾专业理论和思政目标的前提下组织教学,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形式,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非常重要。就目前阶段,大多数西方经济学教师主要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融入课程思政,形式比较随意,没有形成固定模式,不同的教师讲授同一课程融入的思政内容有所差异,方法也有所差异,基本取决于教师个人的理解。关于课程思政融入过程的调查,36.28%的学生认为每节课课前提炼思政内容,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形成自己的思想,75.66%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讲授专业理论穿插性地讲一些思政内容,60.84%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讲完专业理论后,结合知识点总结思政内容效果比较好。可以看出,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是有必要的,课前,通过预习,挖掘思政元素;课中,通过教师的讲解,加深对思政内容的理解;课后,通过教师的总结,形成核心思想,不断内化成自己的观点,并且通过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起来效果更好。教师从教学手段实施、课程教学平台和教学软硬件使用等多方面调动学生主动性,将专业理论学习资料与思政内容上传至网络平台,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重温一遍思政内容,这样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耳闻目染,印象深刻。

关于课程思政融入方式的调查,34.07%的学生认为传统讲授是有必要的,58.98%的学生认为通过社会实践教学的方式体现出来,72.35%的学生认为通过案例教学效果较好,47.35%的学生认为通过成功人士的讲座效果比较好,65.93%的学生认为通过形式多样的互动方式,74.34%的学生认为与时事政治、经济政策相结合,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方式很多,其中案例法、互动法以及与时事政治相结合的方式更容易使学生接受。比如讲解GDP 的时候,反映中国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体现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通过案例分析,将经济理论与社会实践、时事政治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经济理论的同时,深化对思政教育的理解。

五、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评价指标

目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没有得到及时反馈,很大程度是因为缺乏系统的课程思政考核与评价体系。重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提高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就现有的文献,较少学者涉及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研究,有学者提出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有学者从几个维度建立评价体系,有学者提出从教学团队、教学管理、教学特色、教学研究4 个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在评价主体上,大多认为将教学管理者、教学督导、任课教师与学生相结合起来,形成综合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34.07%的学生认为将课程思政内容纳入课程考核的一部分,通过期末卷面成绩体现出来,60%的学生认为通过学生互评的方式给日常行为规范打分,40%的学生认为由教师对学生思政教育进行评价,还有13.05%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不好评价,难以量化。可以看出,课程思政考核必须出台考核评价标准,评分标准必须能够量化,可操作性强,而不是主观给出分数。比如,在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方面,教师要求学生课前对专业理论进行预习的同时挖掘思政元素,把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出勤率、平时作业、课堂表现、课程论文等一些指标一样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指标,并且规定各自权重,打出平时成绩。其次,通过期末卷面考试,规定课程思政部分占20%的比重,通过不同的题型体现出来,比如判断失业者收入的损失就是国民收入的损失,从思政角度说明了什么,又比如,经济学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从思政角度说明了什么。

六、结语

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育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教师必须从思想上重视课程思政,学生也应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积极学习与挖掘课程思政内容,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生态与环保融入经济理论。教师努力提高自身政治素养,提高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改革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式,多采用案例法、互动法将经济理论与社会实践及时事政治紧密联系起来。创新课程思政考核方式,将思政元素纳入平时成绩,将其与出勤率、平时作业、课堂表现等其他指标一样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期末测试规定课程思政内容占一定的比重,通过不同的题型检验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出台操作性强,容易量化的课程思政教学考核评价标准。

猜你喜欢
经济学思政理论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