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推进新时代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

2022-11-14 06:26赵瑞雪周德刚
活力 2022年11期
关键词:城乡基层社区

赵瑞雪 周德刚

(沈阳理工大学,沈阳 110159)

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必由之路。遵循新时代社会治理模式的发展规律,立足未来社会有机体的系统性发展,为“十四五”规划及我国经济未来工作进行全局统筹。我国公民思想境界提升将会逐步斩断城乡数字鸿沟,打破传统城市的虹吸效应。城乡协同治理模式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城市社区治理为辐射点,带动城郊、城乡一体化建设,满足人民对和谐幸福、安全绿色、文明有序生活的向往,以“稳、韧、强、智”为发展驱动,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一、影响“人”主体利益的社区治理因素

(一)新生代生活质量是影响我国城乡人口生产发展的现实因素

以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特点为起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公共服务等基层治理措施的改革落实。及时解决生产力发展中的现实瓶颈,如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容纳问题、落户政策及流程的可行性问题、城乡人口工作稳态发展问题。居住及就业质量的高低是新生代内心获得感的价值指向,良好的就业和公共服务体验是新生代价值创造感的归属认同。通过完善人才落户、积分落户、就业补贴、住房公积金、创业基金等不同政策,解决当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保障、职业技能培训、老年文娱体健、社会服务管理,以全局性、战略性、系统性的战略思维规划城乡地区配套措施。

(二)“人钱地居”的矛盾是影响城乡经济发展内稳性的重要因素

通过当前已形成的城市群为主轴,把“当前在做的”放到未来更长远的“将会发生的”战略基点,合理规划、科学部署城乡空间格局。城市中心带是当前人口、空间建筑、工业园密集区,随着中心圈的外泛,必然会造成人口与土地不平衡、居住与购买力不匹配的矛盾。揭开“斯芬克斯之谜”,人经历社会化的“人—从—众”到个性化的“众—从—人”的发展阶段,越来越重视对自我的认知,“以人为核心”的社会治理模式是满足一切社会关系中的人的个性化需求,满足人们对美好物质生活和丰富精神生活的内心需求。

(三)人口的地域分布是影响就业质量及治理效能的关键因素

不同城市、不同乡村人口覆盖率不同,以都市为外泛圈,延伸波长,进一步规划工业园区、企业园区,将孵化器合理分布城乡。在人口规模布局上,以提升人口技能及人口素质为重点,把孵化力转为创新动力、就业实力,保障公共服务设施落实基层。以基层保障服务建设拉动人口合理流动,改变都市扎堆、乡下空巢、儿童留守的中青年工作现状,争取实现离家近、心里暖、不折腾的上班模式。同时要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进行总体部署,实现当地人口的合理布局,创造能够留下新生代就业和发展的宜居环境。

二、坚持“以人为中心”社区治理服务的原则

(一)人民中心性原则

社区治理发展的成果为了人民,社会服务原则为“人民利益至上”,这是新时代社区治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出发点和决策落脚点。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共生活质量的需求,社区网格员及工作人员、志愿者等要始终坚持时时把百姓放心上。坚持人民利益无小事,坚持事事为百姓而谋,做好百姓的“知心人”和“贴心人”。以最广大人民为治理主体,坚持以人为本,睦邻友好。

(二)党建引领性原则

将党建引领落实到基层服务、深入城乡,发挥基层党组织治理优势,把基层保障措施做实做稳。健全有利于城乡发展的基层治理机制,统筹城乡之间、小区之间、村村之间协调联动,使社会治理结构更加富有亲民性。完善党的组织体系,促进社会不同的资源整合,加强社区权责管理职能的划分,依靠坚实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搭建全面覆盖的组织体系。

(三)统筹协调性原则

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是多元主体构成的协同联动有机体,必须织好社会治理与集成服务的系统性网格,把社区基层、物业管理、网格人员、居委会、志愿者等联合起来,形成合力。社会治理要坚持整体性发展、协调性发展、持续性发展三者的统一,综合地域、人口质量、环境发展、经济增利等多方面因素,提升工作队伍的质量水平。借助法治、德治,以“良法善治”“德法兼治”“合德向善”为发力点,做好精细化、基层化、制度化的基层服务工作。

(四)绿色生态性原则

社会治理体系要坚决保护好“绿水青山”,为国家现代化的“金山银山”做好持续稳健的工作。杜绝病态扭曲、牺牲环境、拆拆补补的功利式治理,打造有利于人民身心健康的绿色生态治理体系。充分利用社区面积扩大绿化,做好有关绿色植被的后期养护管理工作,打造“有氧”生态的宜居环境。提高城乡内部的稳健性和发展性结构,以高利用率为标准、高品质居住环境为标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存空间的追求及“田园牧歌”式的怡然生活。

(五)创新发展性原则

创新发展是以持续性为主线的发展,新时代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从社会发展中的新变化出发,将社区治理的新策略和新事物放到当时的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发展背景中。改变社区治理的单一模式,增强社区治理的活力,促进治理主体从单一型向多样型的转化。人民是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的主体,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体能动性,引导公民通过自我学习提升社区治理工作的参与度,提高社区治理的居民自治水平。

三、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社区治理服务的实践路径

(一)利用大数据整合社区资源,建设智慧社区

首先,建立以“微服务”实现“大服务”的共享互助平台。对海量社区资料进行大数据分析,将社区居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各类民生意向精准分析、针对出策、科学统筹。通过社区的微信公众号、政府平台号实现资源分析和数据共享,以各类“云平台”为媒介实现社区治理的主动防控和群众自治。其次,整合公共资源共享平台。社区治理要加强信息技术整合,搭建城乡居民共建共享公共资源的智慧平台。在不同场景构建智慧交通、智慧服务、智慧能源、智慧政务等,让智慧平台成为“福宝”。最后,“多窗口”变“一窗式”便捷高效,节省群众办事时间。通过互联网的信息联动,实现平台信息共享,改变以往“这跑完了哪里跑”“这个窗口到哪个”的烦琐步骤,将居民信息(身份证、社会保险、就业信息、医疗病例等)网格联动,实现“零复印”“零等待”“零材料”“零距离”的简易办事模式。打造从“微治”到“精治”再到“善治”的升级版,切实提高城乡治理水平。

(二)优化社区行政区域规划,建设便利社区

首先,打通社区治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以城市中心人口活动密集区域为辐射点,发挥城市对农村以点带面的促进作用,整合协调机制、共享机制,努力实现城乡之间的平衡和利益共担,推动不同区域实现经济增长,提高环境承载的蓄发力。其次,打造现代城乡新模式。完善公交车、地铁的覆盖轨迹和辐射面积,保障人民生活实现最大的便利性。打造都市和乡村上下联动、双向互动的交通圈,实现“快捷通勤”,拉动区域就业。最后,树立全周期管理理念。强化社区管理服务,及时解决隐性风险和当前突出问题,进一步补齐管理短板,建设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城乡一体化社区治理体系。强化风险防控和应急能力,做好应急救援物资系统和应急预警机制,提高公共卫生防御体系和城乡居民的应急保障能力,定期开展城乡风险自查,急群众之急,解群众之需。

(三)坚持走稳绿色文明生态路,建设节能社区

首先,优化部署城乡交通指挥网络蓝图。延长地铁运营里数、城际城郊城乡公交线路。利用大数据信息系统分析线路人口结构,推动公共交通工具普惠便捷化发展,打造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其次,完善城乡融合机制和基础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地区的水电煤气供应系统升级,加强农村灶台改造、“厕所革命”、电网设施的优化配置、出行道路的地面硬化、园林工艺环境美化,打造绿色宜居、安全便捷、环境优美、设施便利的新农村。最后,完善绿色循环系统和大数据信息技术普及方案。做好城市排污系统、垃圾分类及城乡污水排放处理工作,通过对生活垃圾公害化处理、化学垃圾科学处置、污水系统净化装置更新、塑料颗粒难分解垃圾循环利用等措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使百姓住得安心、吃得放心、生活开心。

(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内容,建设文情社区

首先,加强历史古建筑物的保护和现代主流文化宣传。以器物文化、文本文化、乡土文化、地貌文化等综合因素为规划,因地制宜、科学部署,营造富有本地特色、文化底蕴浓厚的风貌。其次,扎根现实生活,打造高质量的文艺精品。文艺质量大于产量,在影视、诗文、歌曲等不同领域借物抒怀、借景抒情,写好给老百姓的“情书”,让红色血脉流淌于人文经络。把文艺质量作为一切文娱工作长期发展的生命线,瞄准定位,透过新的历史现象挖掘其本质,凝练出群众所需的高质量作品。最后,补齐文化短板,建设公益文化普惠事业。“防返贫必重智”,必须加强对贫困山区的文娱活动改造,在全面脱贫后考虑“后脱贫时代”如何预防返贫的同时,丰富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如广场舞、健身操、广播电视等,坚持以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生活现状为素材,拍摄宣传如《山海情》《觉醒年代》等反映新时代新气象的文艺作品。

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社区治理服务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基层群众自治,保障实现人民的社会权益

城乡社区作为社会治理服务的基点,治理服务创新能力越强,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基础就越扎实。通过社区治理服务体系的不断升级,推动关乎人民医疗、健康、社保、就业、生育等的重大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例如:在居民健康问题上,举办红色趣味运动会、社区健美操比赛、广场舞大赛等各类社区活动,保障人民健康权,增强群众参与度;在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上,把家庭子单元和社区大单元相协调,完善医疗养老体系。把群众自治、社会法治、德法兼治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和技能化的网格员,分区协调、有序处理社区基层的群众事务。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工业行会的作用,促进基层群众治理能力现代化和社会的治理体系现代化多向度联动,最大限度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基层治理及基层权益保障。通过激活基层群众自治活力,建成群众自我约束、自我提高、互相监督、真诚服务的广泛渠道,真正保障人民在社会治理中当家作主的权利。

(二)有助于政府职能优化,实现单向管理向多维治理过渡

管理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度模式,要想建设活力有序的社会大环境,必须将社会治理服务职能重心向社会城乡基层下移,“放、管、服”落到基层。将企业、学校、小区、街道、城乡、基层党支部等力量聚合起来,实现政府职能从单向管理到多向度治理的转变,增强群众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对公共事务的管理热情。居民的广泛自治有助于促进基层民主权利落实,实现基层自治制度规范科学、程序明朗。基层职能越实,地基就越稳,国家大厦才能固若金汤。深化政府简政放权,实行放管结合。进一步优化社区治理服务改革,向人民公开政府权责的大清单。坚持法治化建设,从社区基层治理到社会优化治理,营造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国内环境。通过体系职能的优化完善重大事宜、重大政策的评估机制,畅通百姓广泛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注重对公民具体的、直接的生活与发展需求的满足,从而避免宏大政治叙事对微观社会个体的遮蔽,实现国家治理的政治诉求与公民生活具体需求之间的平衡。

(三)有助于社会治理进步,促进社会有机体良性有序运转

社会治理是一潭活水,既不能停滞不前也不能波涛汹涌,要“为有源头活水来”。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必须从一而终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关心群众的利益和生活质量,建设健康中国、绿色中国、平安中国,强化社区的治理效能,以中国方案为社会治理贡献良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多变,新老矛盾叠加交错,整个社会面临的治理环境更为复杂。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海洋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通过提高社区治理水平,尤其疫情防控期间社区、物业、网格员、志愿者、居委会等多向联动,共同为抗击疫情贡献良策,彰显了“中国面孔”的责任与担当。社区治理的优化有助于为国家治理、社会治理提供基础经验,我国以“丝绸之路”为起点,开拓新时代的“一带一路”,拉动周边地区经济增长,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我国采取综合措施争取实现碳中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为实现社会良性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结 语

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缩影,是检验政府职能的试金石。社区治理过程唯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基层治理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层权益保障,才能调动最广泛的力量共画“同心圆”。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真正提升人民的主体性、参与度、幸福感。

猜你喜欢
城乡基层社区
预计到2050年中国城乡消费水平将无明显差距
基层巡览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三思维”+“两化”+“三低”,看怡境如何用设计引领未来城乡生活新方向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走基层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基层治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