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

2022-11-14 06:26雷安娜
活力 2022年11期
关键词:城镇城镇化文明

雷安娜

(中共闻喜县委党校,运城 043800)

引 言

我国城镇化建设经历过以牺牲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由此遗留下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要求城镇化建设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重视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提高城镇经济发展质量,扭转传统城镇化建设陷入的困境,不断积极摸索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一、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概述

(一)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一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和谐统一为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将生态文明理念落实到实践活动中,具体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态思想。生态文明建设要从文化、道德、意识等层面渗透生态思想,发挥生态思想的引导性作用,将其作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二是生态经济。生态文明建设要处理好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促使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相辅相成,即生态文明为经济建设提供资源供给,经济建设为生态文明提供物质保障,进而促使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的生成。三是生态制度。生态文明建设要以生态制度为执行依据,明确划分权责关系,解决利益冲突问题,运用法律、政策等手段强制管控生态保护红线,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

(二)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应以人为中心,以提高质量为关键,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走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之路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与传统的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具备以下三个重要特征。一是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把人作为建设发展的核心,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保障人民群众在城镇化建设中享受到应有的权利,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到社会发展中来。二是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要重视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处理好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城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在城镇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开展经济建设,强调低碳、环保、绿色、生态的建设理念。三是文化传承。新型城镇化要关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将文化作为城镇建设的灵魂,充分挖掘城镇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积极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宜居城镇。

二、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一)生态文明理念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生态文明理念包含和谐、平等和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的内涵,将其引入新型城镇化发展中,能够为城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化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运用和谐的观念处理经济与自然的关系,从过去征服自然的守旧思想转变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先进思想,有助于城镇化建设少走弯路;二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运用平等的观念解决资源分配与利用的问题,将自然生态保护放到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能够保证公民公平享受到现代社会发展的重大成果;三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城镇的长远发展做出科学规划,积极探寻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避免新型城镇化建设出现短期利益行为。

(二)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当前,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部分地区出现过度资源消耗,导致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发展要转变传统城镇化发展的模式,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运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方式,将社会经济发展置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下,促进城镇社会经济与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由此表明,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向全社会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途径。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覆盖范围广、涉及层面多,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基于生态文明视角建立有序的生态机制,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遵循人与自然的发展规律,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还要从保护生态文明成果的角度出发,优化城市空间格局、调整产业结构、倡导绿色消费方式,从而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积极创建生态宜居的城镇生活环境。

三、生态文明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合理布局新型城镇化发展

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对城镇规模、空间结构、城镇定位进行合理布局,将智能化、低碳化、绿色化的思路贯穿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生态文明水平。具体实践策略如下。

1.合理划定城镇规模

新型城镇化发展要统筹兼顾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划定城镇发展规模,避免城镇规划无序扩张,阻碍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提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重点关注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确定人口规模,协调处理好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城镇统筹规划中,要科学编制城镇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利用等方面的专项规划,控制建设用地增长,避免农业耕地被无度占用,保证生态红线不受破坏。

2.低碳智能化城镇规划

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树立全局观,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合理布局城乡空间,明确城乡定位,促使城乡优势互补,形成以生态文明为保障的长期发展布局。新型城镇规划要体现生态、环保、低碳、智能的特点,将城镇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合理规划交通、能源、商业、水资源、通信等子系统,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能化管理,逐步实现低碳排放目标。新型城镇要推进智能微网建设,整体安排冷热电能源,推广分布式能源系统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二)发展生态经济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在经济建设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着重于发展生态经济,借助生态经济优势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全面打造生态经济结构体系,促进新型城镇步入内涵式发展轨道。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发掘本地区潜在的生态资源,用生态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生态高效产业发展。新型城镇要建设复合型生态系统,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发展经济,具体实践策略如下。

1.发展生态农业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在传统农业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向农户全面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减少化学品、农药的用量,扩大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规模,减少农业生产产生的面源污染,保护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在生态农业中,各地区要创新发展农业生态园、农业生态旅游等新型产业,利用农业资源为本地区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2.发展生态工业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转变传统工业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摈弃牺牲自然资源换取经济短期快速增长的落后观念,真正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工业生产中,运用清洁生产技术、新能源技术、循环可再生技术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工业生产中的污染浪费,促进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互利共赢。

3.发展生态服务业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全面掌握本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状况,积极探寻生态环境资源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之路,创新第三产业经济模式。例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绿色商业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绿色公共管理服务业等,为城镇第三产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三)有效利用资源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将节约资源作为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的根本策略,转变传统的资源利用方式,实现对资源的节约利用、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利用,满足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具体实践策略如下。

1.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在城镇经济发展核心考核指标中,将资源消耗力度纳入指标体系,提高政府部门对资源利用的重视程度。政府部门要加大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尽快淘汰能耗占比过高的产业,降低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程度,优化调整城镇的能源消费结构。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支持技术集约型、知识密集型行业企业发展,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对资源消耗进行全过程控制,有效减少资源浪费现象。

2.发展新能源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提高风电、水电、核电、光伏等新能源在能源消耗中的比重,有效控制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例如,地方政府采用优惠政策引导居民购置新能源汽车,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

3.节约资源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遵循有限、有偿、有序的原则开发利用资源,建立起资源节约利用机制,引导各行各业和广大群众形成节约意识。新型城镇要推广使用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延缓能源、水、土地等资源的消耗速度,控制生产生活产生的废料量,从而促进低碳经济快速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四)强化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推进生产生活方式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全力打造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积极倡导绿色生活、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方式,促使社会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之间形成良性发展的关系,为新型城镇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具体实践策略如下。

1.推行绿色生活方式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向广大群众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带动每一个公民自觉成为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全面提升公民的综合素质。具体实践策略如下:一是发挥主流新闻媒体的传播功能,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传播途径,向社会公众广而告之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引导社会公众形成绿色生活思想观念,主动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中来,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活品质;二是政府要整合科研力量研究绿色生活方式,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中来,用于指导绿色生活方式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确保取得教育宣传的实质性进展;三是政府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要求机关部门、事业单位及下属企业单位在节能环保方面做出表率,积极开展绿色示范性工程建设,引导社会各界、组织团体向政府部门学习,营造共建城市良好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

2.推行绿色生产方式

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绿色生产激励政策,结合采用经济奖励与处罚机制,引导企事业单位重视绿色生产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发绿色产品,带动绿色产业发展,增强企事业单位的生态责任意识,逐步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体系。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将绿色生产方式覆盖生产资源、生产过程、废物处理、包装运输等环节,要求各个环节均能够达到绿色环保的要求,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生产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

3.推行绿色消费理念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优化调整消费结构,从需求侧入手引导消费群体形成绿色消费观念,产生绿色消费行为,进而带动绿色产品供给量的稳步增长。政府要重视绿色消费市场建设,对盲目高消费、奢侈消费、攀比消费、过度消费进行限制,从根源处提升群众消费中的绿色价值含量。

结 语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推进城镇发展模式向生态型、节约型、环保型模式转型升级,确保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实现城镇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合理规划布局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实现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的永续发展。

猜你喜欢
城镇城镇化文明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试论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相关要点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城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探讨
在钟鼓楼上回望——宾川县州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