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领导农民脱贫致富典型案例的山东省规律特征研究

2022-11-14 06:26
活力 2022年11期
关键词:山东省攻坚农民

陈 林

(青岛大学,青岛 26607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脱贫攻坚摆在了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并通过五年脱贫攻坚、七年精准扶贫,使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历史性成效,体现了中共中央的坚强领导能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比较优势。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目标和理想越是遥远,我们的满腔的热血和激情就更加需要加满;任务和工作越是困难,我们牺牲自我的执着和毅力就更加需要体现。正值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年——2022年,在脱贫攻坚这场战斗中,我们取得了丰硕的胜利果实。虽然“试卷”的内容错综困难,但山东省还是交出了一张人民满意、成绩优异的答卷。

山东省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综合实力较强的省份之一,虽然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区域资源优势和经济、人文基础,但也因为区域发展不均衡和人口基数过大的问题,各地一直面临着“插花式”的脱贫难题。山东省作为东部地区脱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相关论述的指引下,积极扛起责任旗帜,坚定拿下脱贫攻坚战这一战役胜利的决心。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战斗中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是许多具有原创性和独创性的重大举措。

时代创造英雄,伟大源自平凡人的努力。农民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力军。实践证明,农民中从来都不缺少一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迎难而上的人。深入山东省农民群体,与山东省脱贫致富农民代表进行深入交流,感悟其鲜明特征,并以此为支撑浅析党领导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必然性。

一、尊重基层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我们要充分调动乡村基层的各种资源,并激活和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发挥广大乡村基层干部群众的能动作用,发挥文化教育的激励作用,创新脱贫主体,引导、支持他们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脱贫路子,利用因地制宜的脱贫方式,依靠自己的劳动致富。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数百万的帮扶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忘我献身、艰辛奋战,和广大帮扶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不惜把最美的青春岁月献给了脱贫事业,涌现出了许多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

现任坊子区坊安街道洼里村党支部书记和山东省党代表的潍坊玉泉洼种植专业合作社高级管理人员刘向东正体现出了这一特点。近年来,刘向东以强烈的工作事业心和社会责任心,积极主动地在实践中探索脱贫致富路子。他凝聚领导全村“两委”成员及合作社人员的力量,大胆创新,锐意进取,使洼里村由一个“困难村”发展为远近闻名的“亮点村”,玉泉洼种植专业合作社也成为农业战线的一个靓丽的品牌,为发展壮大区域经济、促进当地农户致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除了帮助村民致富,刘向东还一心为群众排忧解难,时时想着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洼里村多年来一直饱受水、路、电这三方面问题的困扰,严重影响了村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劳作。刘向东个人出资40余万元,带领群众整修和硬化村内街道进出村外的道路,加固塘坝护坡,铺设雨水疏通管道上百米,健全配套设施,铺设主管道上千米、分管道近万米,保障了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刘向东结合乡村建设,打造了一个新型农村社区,带领周边的群众共同发家致富。

刘向东向前来采访的记者描述道:“我们要高水平地推进智能大棚、生态牧场、培训中心等项目实施落地,在做大做强有机农业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加工业、休闲旅游、住宿餐饮和教育培训等二、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拓展、拉长产业链条,并最终实现建设生态化有机小镇的美好目标,让农民早日实现庄园式生活梦想。”他的目标就是建设美好乡村,让全体村民都能过上庄园式的生活,把土地统一流转过来,进行公司化运作,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务工等多种形式实现增收,使群众过上田园式的小康生活。

“我们整个园区让乡亲们入股,让他们都参与进来,发动他们的积极性,越干越有劲儿。此外,拿出20%的利润分给村集体,集中力量办大事。解决村民的民生难题,不是我的最终目标,怎样让村里全面富起来才是我的‘洼里梦’。”身为基层干部群众代表的刘向东深感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二、新型职业农民助力国家脱贫致富

坚持精准扶贫方略,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根源。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始终强调,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扶贫先扶智”,实现精准扶贫必须大力建设职业农民制度,鼓励高学历的新型职业农民助力脱贫致富事业。

到2022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体制的建设工作获得了重要发展,全国各地区已广泛建立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相匹配、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统筹、与带动小农户发展相衔接的新型职业农民体制架构,新型职业农民组织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明显增强,其自身功能的发挥更为明显,为脱贫致富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人力资本保障。新型职业农民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成员组成,是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相比于传统农民,新型职业农民能不断发挥自己技术高级、不断突破等优势,不断寻找新的发展途径,是当代社会农民群体中的新鲜血液。

山东省威海市的于镇榕现任威海市西铺头村休闲农业生态园经理,他是典型的新型职业农民代表。于镇榕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攻读生物技术专业,大学时就联合署名发表SCI论文一篇,并与他人合作获得了一项发明专利。

大学期间的假期,于镇榕并没有荒废自己所学的知识,他回村研究田间经济作物的种植等技术,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直接落地。在他的努力下,村里的草莓产业总产量直接翻了一倍,西铺头村草莓园成为威海市品种最多、口味最佳的优质园区。

2014年8月,于镇榕通过大学导师郑彩霞教授推荐,前往瑞典农业科学大学植物生理学科学习蓝莓及苹果M26矮化砧木的液体组织培养体系。第二年,他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并留校担任实验室的实验员。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放弃了留校的机会,回到了家乡的土地上,用所学的农业技术和知识带领村民走上了创业之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威海西铺头村休闲农业生态园有限公司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在生意扩大的基础上吸纳了周边村民就业,甚至在采摘、旅游生产旺季,还要在附近临时雇佣上百人,才能满足生态园的运作需求。周边村民在此带动下,人均收入也提高了近千元。

努力总会有回报,于镇榕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不断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技术特长,为脱贫事业增砖添瓦。于镇榕说:“期望着未来能在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大舞台上,坚持奋斗不息,步步高歌,为威海市更多地谋发展、共致富,铸就更大的辉煌。”

三、提高农民科技素养,推动脱贫事业发展

幸福和财富并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好日子是通过双手实干实现的。脱贫致富,最终还是要靠广大扶贫群众用自身的辛勤劳动来完成。要重视帮扶对象的主体地位,各种帮扶项目和扶贫活动都要紧紧围绕扶贫群体得需要来实施,全力支持扶贫群体研究创新帮扶方式办法。

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制约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原因,许多农民至今未能掌握一门致富甚至吃饭的本领。因此,面对现状,如何从实际出发,用科技知识武装广大农民的头脑,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是摆在脱贫致富事业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加快推动脱贫事业的发展,其中的一个制胜点是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

来自山东省临沂市的郭希娟,在大学毕业后拒绝了大企业伸出的橄榄枝,毅然回到家乡,创办了山东茂源家庭农场。经过近15年的农业生产和农场管理,该农场已成为采摘收获全机械化管控的现代化家庭农场。

2014年,经过郭希娟的刻苦钻研和不断创新,她带领团队开展的实验项目先后获得“一种越光水稻的栽培方法”和“一种水稻有机栽培本田除草方法”两项发明专利。在《中国农学通报》和《农学学报》上,郭希娟发表了两篇论文。她还参加起草、发布了临沂市地方标准三项,获得临沂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致富也不忘记回报故乡,为了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致富经验分享给父老乡亲,并引导和带动更多的家庭发家致富,郭希娟倡议并创办了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并吸纳了成员社员130多户,成功培育现代农业产品和万亩绿色稻麦基地。她还建成了智能型连栋温室,设计为智能化育苗工厂,每年育苗3000万株,为周边农户种植提供新型种苗;建立以精准农业技术、大数据分析、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生物技术工程中心、现代化有机蔬菜日光温室大棚,以及有机稻米示范区、农业文明体验示范区、稻文化观光区。通过技术推广,辐射带动全区发展有机稻米基地2万亩,为河东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做出示范。有机食品现代化生产基地项目和万亩有机稻麦庄园基地项目建成后,计划年销售收入20 000余万元,纯利润4000万元,可拉动示范农业范园周边4000多户农民开展有机果蔬和有机稻米生产,农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郭希娟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推动农业技术革新,引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当地特色农业经营活动是一条实现新时代对新农民、新农业、新农村提出的新要求的有效途径。同时,她本人也正在为农民致富事业满怀热切地继续奋斗着。

四、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凝聚各方合力

无论是奉献在社会各职业领域的同志,还是身陷困难正处于一线的广大人民群众,自从脱贫攻坚战打响,每个人都在为这项事业出谋划策、出钱出力。正是有了全国人民的自发行动和大力支持,中国共产党的脱贫攻坚力量才如此强大,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念也才这么坚定。

充分调动多方合作能力,促进构成了整个社会参与的强大扶贫布局。人心齐,泰山移。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全社会各行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帮助贫困地区脱贫。

作为山东省青岛市广大果蔬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赵立国始终砥砺奋进,不忘初心,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政策,投身扶贫事业,做一个真正的扶贫事业带头人。全国各地哪里蔬菜水果滞销,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赵立国率领全体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在最困难的条件下也咬紧牙关坚持工作,为当地农户解决了农作物外销困难的问题,为北京、天津、苏州、青岛、杭州等大中城市不断输送优质农产品。当赵立国听闻湖北的农产品滞销,不少农作物都烂在地里这一消息后,在第一时间率领公司职工赶赴湖北松滋地区,并发出了湖北农产品外销的第一单。后来,他又率领工作队伍担负起山东省粮食保供的重大任务,并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2020年,赵立国被评为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抗击新冠肺炎先进个人;2020年,他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授予中国扁担传人“红背篓精神传承奖”。赵立国经常跟大家说:“什么叫男人?难不住的才叫男人!”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无私无畏,勇往直前。

回望历史,中华民族被“穷困”这一问题折磨了漫长的岁月,而对于克服这一问题的斗争,人们从未停止脚步,同时也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的脱贫传奇。展望未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已成为我们的坚定目标,每个人都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征途漫漫长路,唯有不懈奋斗。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要紧紧地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坚持信仰意志,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进姿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继续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脱贫攻坚精神,仍然保留闯关夺隘、一往无前的干劲,工作责任保持稳定、准则不减,力量有增无减,劲头不松、激情不退,一年接着一年地干,一个事情接着一个事情地办,按照锚定目标平稳过渡,开创更壮美的发展新图景。

脱贫不代表我们要停下脚步,而是要对新目标、新高度保持新期待。如今,山东省正不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做好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用行动书写新的历史!

猜你喜欢
山东省攻坚农民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小酸枣打开农民就业增收路
耕牛和农民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蹬伞》
再见,雪姑娘
农民
攻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