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生殖健康状况、认知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2022-11-15 03:20唐海英唐莹杨洁马娟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2年21期
关键词:保健知识疾患生殖

唐海英 唐莹 杨洁 马娟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0507

高校青年女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趋于成熟,伴随着社会性观念的开放,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婚恋关系、两性关系,由此带来的婚前性行为及非意愿妊娠等问题,导致生殖道感染、继发性不孕症、慢性盆腔炎等疾病的发生[1]。为掌握高校女大学生生殖健康现况、认知等相关情况,于2022 年5 月9 日至31 日对高校女大学生生殖健康相关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为高校开展生殖健康教育及保健指导提供依据,科学有效地促进女大学生生殖健康。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女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回收问卷1 256份,其中有效问卷1 247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9.28%。问卷中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分别为447名(35.85%)、434名(34.80%)、366(29.35%)名;来自城市、县城和乡镇的学生人数分别为418 名(33.52%)、182 名(14.60%)、647(51.89%)名;年龄分别为 18 岁 119 名(9.54%),19 岁 294 名(23.58%),20 岁382 名(30.63%),21 岁 288 名(23.10%),22 岁 134 名(10.75%),23岁27名(2.17%),24岁3名(0.24%),平均年龄20 岁;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人数分别为1 106 名(88.69%)、141(11.31%)名。

2、研究方法

参考相关文献,设计《女大学生生殖健康相关疾病调查问卷》,使用问卷星进行答卷,采用无记名自愿填写,完成调查后,课题组工作人员统一标准后剔除无效答卷。问卷的内容包括女大学生一般情况、生殖健康疾病情况、生殖健康保健知识知晓情况、获取生殖健康知识来源与接受情况、患病就医情况。调查对象纳入标准:高校女大学生;自愿参与问卷调查研究。排除标准:未能完成全部问卷的女大学生;未能按问卷要求填写的女大学生。

3、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 26.0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分类资料采用例数和率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 精确检验。单因素中P<0.05 的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大学生女生生殖健康疾患的危险因素。检验水准α=0.05。

结 果

1、女大学生生殖健康疾患情况

调查显示,48.28%的女大学生曾患有生殖健康相关疾病,37.69%的女生患过2 种妇科疾病数目;其中,痛经和月经不调的患病率分别为68.72%、66.48%,远高于其他生殖健康疾病。见表1。

表1 1 247名女大学生生殖健康疾患情况

2、不同年级与来自不同居住地的女大学生生殖健康疾病情况

调查显示,大多数不同年级的女大学生曾患过生殖健康相关疾病,大一女生月经不调较大二、大三女生比率高;大二女生患痛经、外阴瘙痒、盆腔炎、白带异常、尖锐湿疣、尿路感染的比率较大一、大三女生高;不同年级女大学生生殖健康疾病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来自城市的女生月经不调、痛经、外阴瘙痒、盆腔炎、白带异常、尖锐湿疣、尿路感染疾病患病率较来自县城、乡镇的女生低;来自乡镇的女生白带异常患病率为12.36%,高于县城的7.69%和城市的7.66%,不同居住地女大学生白带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1 247名不同年级与不同居住地女大学生生殖健康疾患情况[名(%)]

3、生殖健康疾患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发现,饮酒的女大学生生殖健康患病数目≥3 为20.77%,显著高于不饮酒的13.25%(P<0.05);有性生活的女大学生生殖健康患病数目≥3 为21.74%,显著高于无性生活的13.07%(P<0.05);居住地在城市的女大学生生殖健康患病数目≥3 为10.29%,显著低于来自县城的16.48%和乡镇的15.77%(P<0.05)。见表3。

表3 1 247名女大学生生殖健康疾患情况与一般资料的关系[名(%)]

将表4单因素中P<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结果显示,饮酒、性生活和居住地是女大学生生殖健康疾患病数目的影响因素。饮酒的女大学生生殖健康疾患病数目≥3 的危险性是不饮酒的1.804 倍,P<0.05;有性生活的女大学生生殖健康疾患病数目≥3的危险性是无性生活的1.814 倍,P<0.05;来自县城和乡镇的女大学生生殖健康疾患病数目≥3 的危险性分别是城市的1.789 倍和1.814 倍,均P<0.05。见表4。

表4 1 247名女大学生生殖健康疾患病数目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4、生殖健康相关保健知识知晓情况

53.81%的女大学生不知晓乳房保健知识,36.57%的女大学生对性生活时要预防生殖器官损伤不知晓,29.51%和28.95%的女生对性生活要采取措施预防性传播疾病、性生活时要避孕以防止非意愿妊娠不知晓,23.66%的女生不知晓要记录月经周期。来自乡镇的女大学生对于乳房卫生保健知识、性生活时要避孕以防止非意愿妊娠、性生活时要注意预防生殖器官损伤方面的知晓率分别为42.97%、68.16%、59.35%,均低于来自城市和县城的女大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5。

表5 1 247名女大学生生殖健康相关保健知识知晓情况[名(%)]

4、女大学生获取生殖健康知识来源与接受情况

调查显示,有44.83%的女大学生未接受过生殖健康保健知识教育,75.14%、54.13%的女生分别通过网络微信及在学校接受生殖健康教育,高于来自同学朋友、报刊书籍、家庭及其他方法获取生殖健康知识的途径。见表6。

表6 1 247名女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获取来源及接受知识情况[名(%)]

64.59%来自城市的女大学生接受过生殖健康教育,高于来自县城的52.75%和乡镇的49.77%,提示来自不同居住地女学生接受过生殖健康知识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72.25%、76.92%、76.51%来自城市、县城、乡镇的女学生均是通过在网络微信上获取生殖健康知识,较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同学朋友等途径获取生殖健康知识的方法占比高。见表7。

表7 1 247名不同居住地女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获取来源及接受知识情况[名(%)]

5、女大学生患病就医认知情况

调查显示,45.71%的女大学生对待疾病选择观察看看,9.78%的女学生会待其好转,7.54%的女学生会自行用药处理,不同年级女大学生患病就医认知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8。

表8 1 247名不同年级女大学生患病就医认知情况[名(%)]

讨 论

调查发现,大多数不同年级的女大学生都曾患过生殖健康相关疾病;在生殖健康疾病中,月经不调和痛经的患病率分别为66.48%、68.72%,高于其他疾病,其次是外阴瘙痒及白带异常,说明女大学生生殖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加强生殖健康与卫生保健知识教育预防疾病发生。目前,女大学生为了身材的美观度,易出现饮食不规律现象,如用餐时间不规律,过分节食,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均会使患者生活状态出现紊乱,同时,辛辣刺激生冷食物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月经状况[2-3]。从月经初潮到出现规律月经是女性生殖功能成熟的标志,月经具有周期性、规律性,有月经失调家族史、睡眠质量差、不规律饮食及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差均为高校女大学生出现月经失调的主要危险因素[4]。患者发病后表现为长期持续的月经周期紊乱,月经量异常增多或减少,并伴有经期前后腹部疼痛及全身不适,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5-6]。女大学生在校可受生活学习压力、环境改变等因素影响,引起神经内分泌紊乱,导致月经失调,出现不规律月经、异常子宫出血、闭经、贫血等情况,严重影响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因此,要降低诱发痛经和月经失调的各种因素,需要教育引导女大学生注意调整心理情绪,养成保持乐观平和的良好心态,注意合理安排学习、作息规律、合理膳食等良好习惯,以及经期注意保暖等卫生保健措施,并告知其有效方法以预防痛经发生,降低痛经发生率,减轻痛经的发生程度,以避免相关疾病的发展及减少痛经发生给广大女学生带来的痛楚[7]。由于女大学生的年龄大多集中在18~24 岁,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但往往由于生殖健康知识的缺乏、生活习惯的欠佳而面临生殖道感染等健康问题[8]。个人生活卫生习惯与生殖健康是密切相关的,对经期卫生知识掌握不够或者不合理的生活卫生习惯也可导致生殖系统疾病发生。因此,掌握经期及外阴清洁保健知识与培养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对避免发生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有重要作用。

从调查结果中看到,饮酒、有性生活和居住地是女大学生生殖健康患病数目的影响因素。不良嗜好及过早性行为对生殖健康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应尽早、正确给予健康教育宣传及引导。宫颈癌、卵巢癌的发生逐渐呈年轻化趋势,与过早性生活及生活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息息相关[9]。不同居住地域的个体不良卫生习惯、生殖健康低认知水平基础上的性行为与不良嗜好、家庭教育当中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教育的缺乏、学校教育当中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教育的不足、同辈同伴中可能存在的不正确的性观念及不良嗜好的行为模仿等均可对生殖健康疾病的发生造成影响。女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意外妊娠、人工流产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女大学生的生殖健康不仅与女性自身未来发展息息相关,还会对其未来的家庭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进而影响整个民族的人口素质[10],人工流产对女性损伤很大,容易出现生殖道感染、月经不调、习惯性流产、异位妊娠、继发性不孕等并发症,严重影响女性的生理和心理健康[11]。因此,及早改善不良嗜好及行为,促进提高不同居住地域的个体不良卫生习惯与生殖健康认知水平,可有效减少生殖健康疾病发生。

在生殖健康相关保健知识知晓方面的调查看到,女大学生对于性生活时要预防生殖器官损伤、性生活要采取措施预防性传播疾病、性生活时要避孕以防止非意愿妊娠、乳房保健知识、记录月经周期的知晓率较其他健康保健知识低,来自乡镇和大一的女大学生知晓率较低,进而生殖健康教育及保健指导在大学一年级开始进行较为有利,更能有效地避免女学生生殖健康危害发生[12]。由于生殖健康知识的缺乏,多数女生并不懂得如何正确对性病进行防护和有效避孕,造成意外妊娠发生率和流产率逐年上涨,这对女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13]。同时,在一项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患者趋于年轻化[14]。因此,在高校健康教育中也应重视女学生乳腺疾病的健康宣教,积极全面开展普及生殖健康相关疾病的防治、防护知识教育。

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从最初的家庭开始,到进入学校学习,接受的教育来自家长、教师,以及同伴的互相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可接触更多的方式来增长知识,高校的环境对大学生有利于开展生殖健康教育。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平常大多是通过在网络、微信平台上获取生殖健康知识,有98.80%的女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生殖健康保健知识。因此,对于大学生的生殖健康教育,可与现阶段大学生在学校常规教育外的常用接收途径结合开展健康教育,健全生殖健康教育体系及内容,可以从生殖健康概述、生殖系统及功能、性传播疾病与防治、妊娠、避孕与节育、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生、危害与预防、生殖健康保健等展开介绍,使高校生殖健康教育指导的内容全面化、规范化,形式多样化,师资队伍多元化,通过积极探索规范、丰富、有效的生殖健康教育指导,促进高校生殖健康教育、保健指导有效持续发展,让青年学生避免生殖健康危害。

长期以来,大学生群体的就医行为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15]。该群体具有较好的健康状况,就医行为容易被忽视[16]。从女大学生在遇到身体不适状况时的行为举措来看,有不适却不去医院就诊,这种行为给同学们的生殖健康带来的潜在隐患我们是无法评估的[17]。有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基本知识与理念、基本技能、健康素养与就医时机呈正相关,健康素养水平越高,就医延迟意向发生概率越低[18]。高健康素养的大学生对自身健康关注程度高,患病后更愿意寻求医疗卫生服务的帮助来缓解或治愈疾病[19]。有相关研究显示,健康素养与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健康产出、卫生服务利用及卫生费用存在密切联系[20-26]。

疾病是需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由于缺乏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以致于女大学生不能正确判断身体的生理与病理状况,由此可能耽误疾病的最佳治疗时间,导致疾病迁延加重。前往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给学生就医带来一定的顾虑,因此,有必要考虑在高校设立大学生生殖健康门诊、大学生生殖健康服务站,开设健康信息素养培训,通过开展针对大学生的生殖健康服务来增强对该群体的健康指导,以及健康信息素养的培训来提高学生们的健康素养,增进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和形成合理就医行为,提高大学生对良好生活习惯及行为的遵从性,改善大学生们需医就诊的观念。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校外同居、女生怀孕等社会问题已日益突出,妇科疾病的发生率急剧上升,甚至感染艾滋病也已是不争的事实[27]。大学生是社会中的精英人群,一个国家大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个国家的发展潜力[28]。因此,大学生相关生殖健康问题是中国公共卫生的重要部分[29-30];高校生殖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长与大学生们的共同努力,是一项长期的健康教育工程,提供必要的生殖健康知识、咨询服务,以及正确引导,可促使学生主动维护自身身心健康,为其今后健康、幸福的生活打下基础。

猜你喜欢
保健知识疾患生殖
针灸在辅助生殖促排方案中的应用探讨
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女性人工流产术后保健知识掌握情况的影响研究
系统口腔护理干预对牙周病患者口腔保健知识认知率的影响研究
“辅助生殖进医保”彰显的双重积极意义
未婚青年的生殖健康咨询经验总结
普及眼保健知识
安阳市殷都区计生委关爱更年期妇女健康
小狗挨针
恶心呕吐-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