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使命,守正创新:出版强国视域下的出版学科共同体建设

2022-11-15 12:20周卓陈丹
出版广角 2022年17期
关键词: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出版业

周卓?陈丹

【摘要】围绕建设文化强国与出版强国的使命和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深入推进出版学学科建设为目标,在出版学科共建背景下,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智库建设、国际交流等方面探讨出版学科共同体建设的必要性、发展模式和建设内容,以期为新时代我国出版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关  键  词】出版强国;出版学;学科共建;出版学科共同体;出版学院

【作者单位】周卓,北京印刷学院;陈丹,北京印刷学院。

【基金项目】北京印刷学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2150322031)。

【中图分类号】G642.3;G230-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17.003

国家新闻出版署在2021年12月印发的《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中将“深入推进出版学学科建设”列入“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工程”,并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学学科体系”。2022年7月,首届全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会议召开,包括北京印刷学院在内的5所高校成为全国首批共建出版学院(研究院)的高校。这是出版学界和业界为建设文化强国和出版强国,以出版学科共同体建设为抓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举措。中宣部副部长张建春在大会讲话中对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希望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发挥专业院校长期扎根出版、深耕出版全产业链办学的优势,整合出版领域优秀校友资源,进一步贴近行业需求做强优势学科,在出版专业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再上新台阶,创造出版院校学科发展新气象。”在此背景下,北京印刷学院与中国出版协会共建出版学院,将在人才培养、师资引育、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智库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建出版学科共同体,努力为全国出版教育实践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一、出版学科共同体建设的必要性

1.建设文化强国和出版强国的需要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作为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出版工作肩负着建设文化强国和出版强国的重要使命。北京印刷学院作为长期扎根出版、深耕出版全产业链办学的行业特色院校,围绕这一目标和任务,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撑,在出版科技创新和出版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蓬勃发展,由出版大国迈向出版强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驱动下,出版业的深度融合和转型升级面临新任务和新挑战,这也对出版业高等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人才培养方面,出版业新理念的提出、新技术的应用、新业态的创生、新场景的开发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思想理念、能力目标、知识结构以及培养层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科学研究方面,数字出版科技创新、出版走出去、出版治理能力与管理水平提升、出版业与其他行业融合等一系列行业关键问题的解决,需要建立能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更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研人才的高效聚集。在学科建设方面,出版学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作为学科建设的主体力量,应结合我国出版实践多年积累的思想、经验、成效、方法,以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为指导,凝练学科理论、设计课程体系、优化学科结构,提升出版学的学科地位,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学学科体系。因此,出版学科共同体的建设能有效打通政府、行业、高校在出版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行业服务方面的壁垒,发挥各方资源优势,以创新为内在动力,实现出版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化,形成适应建设文化强国战略需求、推进出版强国建设的核心创新力量。

2.适应数字时代出版产业变革的需要

《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要“更好抢占数字时代出版发展制高点”,并对数字出版人才建设作出了专门部署。2022年人社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首次标注了“数字出版编辑”,标志着全国从事数字出版产业相关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有了正式的职业名称和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而出版业和其他产业的结合,又使得如今出版的范畴不再局限于传统出版领域,在线教育、游戏动漫、数字音乐、短视频、数字艺术、数据库、在线直播等也纳入出版学科的视野。以内容为核心、以技术为主导的数字出版成为出版产业的新增长点和重要引擎。为此,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将迎来较大的专业人才需求缺口。

北京印刷学院在2008年开设了全国首个数字出版专业,近十余年来已经向全国数字内容传播行业输送了多批专业人才。面对新时代出版进一步深度融合发展和数字出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人才培养应适应行业需求,系统化统筹推进。一方面,要在校培养具有较高政治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且能适应数字出版新业态和新生态的复合型出版人才;另一方面,要对在职从业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和职称教育,提升其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数字内容创编能力和数字产品营销能力,促使其实现数字化转型。出版学科共同体的建设能够更好地协同调动高校和行业的资源,共谋人才培养的远期规划和近景目标,通过实践实习、人才互聘、课程共建、教材合编等联合培养方式,为数字时代下的出版产业变革输送高端专业人才,实现人才供需平衡和供求匹配。

3.构建出版学学科体系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学是建立在出版业基础上的一门应用型学科,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出版活动的规律,探索出版发展历史及其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1]。然而,出版学当前的理论体系和学科地位难以指导和满足我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和出版转型升级的需求,因此,亟须完成学科知识逻辑与学科范式构建的“去西方中心化”和学科类属重构、学科地位提升两大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出版学建构自主的学科体系指明了方向,即立足中国出版事业的实际和出版业的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构理论,梳理学科史,凝练核心概念,建立分析范式,避免从西方理论或新闻传播学理论预设出发的研究。因此,出版学学科建设应重视本土经验的独特性,从出版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建构新理论[2]。此外,出版学学科建设,特别是学科地位的提升近年来不仅是学界聚焦和倾力的核心任务,还得到出版业界的普遍关注和极力呼吁。聂震宁认为:“实现出版学的学科升级,不仅事关一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更关乎我国出版业的创新发展,关乎我国向出版强国迈进,关乎国家文化建设的大局。”[1]因此,出版学学科建设需要学界和业界在共建模式下实现资源共享、理论共创、人才共育、生态共建,将过去“相对分散、碎片化、很不齐整”[3]的出版学学科建设成整体统筹、开放动态和自主独立的一级学科体系,强化思想引领,加强顶层设计,使其实现内涵式发展。中宣部指导下成立共建的全国首批5所出版学院(研究院)正是应当前的大局之需、时代之需和行业之需而建,将成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学学科体系的核心主体力量。

4.培养新时代复合型出版人才的需要

随着出版业的进一步深度融合,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链不断涌现,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显著扩大,初步测算缺口在70万人左右,而且还在继续扩大[4]。面对出版业的变革,出版专业教育面临四重挑战:一是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对出版专业人才数字化应用技术技能的要求日益提高;二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运用于出版领域后,传统出版所强调的编校技能在人才竞争中不再占据优势;三是在出版市场的细分化、差异化和个性化趋势下,人才需求具有“精专特新”的特点,然而现有课程体系同质化、单一化和陈旧化,无法适应当前行业需求;四是在我国出版走出去的背景下,国际出版工作的侧重点从引进国外图书转向对外推介我国的优秀出版物,相应地,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即在具备国际视野的基础上更应具备国际竞争力。

此外,出版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在学科专业设立之初就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当时不少专业教师是来自出版业的业务或管理人员。然而近年来受到“出版无学”观念的影响,专业教学过多强调知识的学术性,专注于组织概念和创新术语,对出版实践中的真问题关注较少,与此同时,不具备行业实践经验的师资也不在少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逐渐割裂。在此背景下,打通政、产、学之间的壁垒,紧贴甚至预知行业需求,重启出版人才培养的“职业旋转门”,创新“政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机制显得尤为迫切。出版学科共同体的建设,有助于在高校和行业之间形成双向的师资流动制度,从而实现课程、教材、数据库、实验室、实践基地的共享共建,构建竞合共生、协同演化的创新人才培养系统,为我国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出版学科共同体建设的发展模式

北京印刷学院和中国出版协会合作共建出版学院,得到了中宣部、教育部和北京市教育两委的高度重视,出版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北京印刷学院“围绕出版传媒全产业链”的办学定位和资源禀赋,从“政治引领、质量为本、融合发展、开拓创新、协同互促”五个层面统筹设计出版学院建设发展模式。

1.坚持政治引领,打造“以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为统领”的思想育人模式

《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打造更多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出版精品,更好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始终把出版作为党的事业的一部分,出版人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大力宣传党的理论、政策和主张[5]。

出版学院的建设应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长期重大政治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出版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学学科体系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为目标,以全面提高政治素质为关键抓手,建构以思想政治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育人体系,努力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研究方向以及根植中国的思想体系,融入时代的学术体系,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并将其落实到凝聚发展共识、深化综合改革、促进内涵建设的全过程。

2.坚持质量为本,打造“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既是党和国家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大政方针,也是高校办学的基本要求[6]。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以后,发展聚焦点从规模转向质量。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所肩负的新使命、新任务,出版学科的内涵式建设需要从两个层面发力。一是深入推进教学改革,通过完善学科体系、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课程教材质量、优化管理机制等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二是提升培养层次和规格,形成完整的本、硕、博出版教育体系,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应用人才、研究人才以及行业领军人才。

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已具备了内涵式特色发展的良好条件,编辑出版学和数字出版两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这些行业特色专业在长期办学历史中形成了良好声誉和广泛影响。一方面,在共建模式下,专业人才培养可延续建校之初行业办学的传统,建立深层共建机制。另一方面,“出版”增列进入教育部印发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为建立完整的出版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带来了重大契机。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将以出版专业博士点建设为目标,突出学科特色,以共建促提升、补短板,开展“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培养,建构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打通一体化人才培养路径,实现出版专业人才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3.坚持融合发展,打造“出版学科+”交叉融合模式

新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从来都不是沿着其初生目的那一方向线性延伸的,而是对整个社会有机体的系统性大手术[7]。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创新应用,出版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在创生新业态、重构新生产关系的同时,也为出版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出版学已经成为“融合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以及技术科学等于一体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8]。出版业实践中面临的难点和痛点已无法依靠某一门学科知识或理论来解决,過去有着严格学科壁垒和知识分野的单一学科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和行业的进步和发展需求。“若想让学科发挥作用,就必须围绕着学科界限的有效性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9]。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或者以项目为抓手的科技创新需要多门学科的交叉应用以及多个创新主体的共同发力。出版学科不仅要加强与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等密切相关学科的融合,也要加快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学科的交叉发展。在特定出版领域,还要关注与某个关联学科的融合,如少儿出版研究应注重与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等学科的融合交叉。

2020年,教育部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推动融合发展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选择。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新文科建设的提出为“新出版”学科的建设明确了任务,指明了发展方向。北京印刷学院将在继续巩固出版学核心学科以及编辑出版、数字出版、国际出版核心研究方向的基础上,打破学科和学院限制,整合“工、文、艺、管”等多学科,探索“出版+管理”“出版+技术应用”“出版+美学”等学科发展创新模式,形成以出版学为头雁,率领众多交叉学科一同前进的态势。

4.坚持开拓创新,打造“出版国际化”外向拓展模式

《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要“增强我国出版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这要求出版业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国出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新格局,强化中国出版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10]。相应地,作为支撑和引领出版业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建设的出版学学科,也应该探索“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双向路径。

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坚持开拓创新,基于国家文化战略需求和国际意识形态竞争而主动作为,实现出版“学术走出去”“人才走出去”“学科走出去”,在国际出版教育和研究领域传播中国声音、介绍中国经验、构建中国话语。“学术走出去”是指在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的基础上,增强国际学术话语权,在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眼于中国出版实践的基础上,掌握解释现实的学术话语先机,主动设置学术议题、构建理论。“人才走出去”是指面向国际出版业培养高质量版权贸易人才、出版管理人才、数字出版人才等,创新出版国际化联合培养模式,助力我国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学科走出去”是指将我国出版学学科建设积累和创新的成功经验、成熟模式、培养理念和评价机制等推向国际教育出版领域,贡献中国出版教育的方案和智慧。

5.坚持协同互促,打造“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模式

出版学科共同体的建设是行业特色高校主动服务行业、紧密联系行业的必然选择,也是出版业参与办学,从协同协助到深层共建的转变。在适应创新转型的新常态背景下,出版学学科建设和出版人才培养应坚持自我完善与产业促进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政府、行业和高校多维协同的共建模式,通过开放行业共建资源、拓展行业共建项目[11]、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实现合作开放和良性互动,产生有应用价值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作为出版传媒特色院校,北京印刷学院在长期建设中密切围绕行业及首都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形成了与出版业密切关联的特色学科,以及解决行业前沿问题、重大问题的科研优势。未来,北京印刷学院将坚持服务社会和行业,立足首都出版传媒行业,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为行业提供报告与标准,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撑;强化理论与应用研究,根据学科方向与研究方向,建立科研团队,依托科研平台,取得科研创新成果。

三、出版学科共同体建设的内容

综上所述,出版学科共同体的建设将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育人为目标,以科研为支撑,以学科为抓手[12],以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内涵发展、坚持统筹协调为原则,努力建成出版领军人才和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汇聚的育人高地,出版强国建设和出版业亟须的高端智库,服务出版学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1.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构建覆盖“出版传媒全产业链”的学科布局

任何学科既是一个研究领域,又是一种社会规范[13]。出版学学科体系的建设既要遵循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又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精神,立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强调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出版学院的建设将对北京印刷学院学科建设和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起到引领性作用:一是以出版学科为龙头,统筹构建“出版传媒全产业链”的学科布局,形成以出版学为核心的知识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二是夯实出版基础理论研究和出版本体研究方向,在为相关学科方向提供学理支撑的同时,引领带动相关交叉学科方向的拓展和凝练。

2.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高素质人才培养能力

当前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的同质化、单一化和陈旧化无法满足出版业对高质量、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难免出现学生还未走出校门就面临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落后于行业发展的状况。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将积极探索出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高精尖学科建设、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和培养模式改革,形成符合出版人才培养规律的“政产学研用”协同教育教学体系。一是在本、硕、博出版人才贯通培养模式上形成品牌;二是创新“政产学研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三是提高国际出版人才培养能力;四是提升出版大思政育人格局,提高红色出版教育的层次和水平,扩大影响力。

3.以师资建设为关键,建设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应根据行业需求和学科特色进行人才规划和配置,引进师资既要注重与学科未来发展方向的匹配性,又要注重其后期的发展潜力。在引进高层次学术人才的同时,也要从行业柔性角度考虑,引进实践经验丰富、获得高水平行业成果的出版领军人才,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统筹兼顾、引育结合的原则,努力建成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强化人才工作统筹设计,加大高层次人才引培力度,提高师资育人能力水平;实施创新人才管理机制,跨平台、跨地域、跨国界选拔人才,并且鼓励校内学科之间的人才流动,从而达到高水平队伍的配置。

4.以科研创新为抓手,大力提升服务首都和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

行业特色高校的科研水平是提高服务行业及服务所在地区产业发展水平的前提,也是行业创新发展驱动的核心动力和“原动力”。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将充分利用首都的区位优势和行业资源优势,以解决出版业的前沿问题和重大问题为导向,以科研创新项目为抓手,发挥出版高质量智库的作用,在科研团队匯聚、科研平台建设、科研成果产出方面取得有行业影响力的成效。一是打造高端智库,抓住北京印刷学院获批国家新闻出版署2022年度“出版智库高质量建设计划”的契机,整合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加快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二是加强科学研究团队建设,以打造“出版学院科研矩阵”为目标,优化整合科研力量,发挥人才积聚效应,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三是创新科研攻关模式,聚焦现代出版传媒行业跨界融合发展要求,加强学科交叉、应用技术研究,完善与政府、企业及行业协会联合建立研究所、协同研究中心等多元化多主体校企合作模式。

5.以开放共享为目标,大力提高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社会文化交流、推动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国际化有三个特点,具体来说就是视野开放、内容同一、目标现代化[14]。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以服务出版业高质量走出去为导向,从国际化师资引育、国际课程打造、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建设和国际学术组织构建等方面推进国际化发展;进一步从顶层设计明确国际化发展方向,在保持与国外出版教育资源密切联系的基础上,借助中国出版协会的国际影响力,加强与国外行业、企业的合作,创新国内外联合培养模式,为培养造就国际化人才提供创新路径;通过深化国际出版高质量学术研究,拓展国际出版联合培养渠道,探索成立国际出版教育联盟,提升北京印刷学院在国际出版领域的影响力。

6.以思想政治为引领,做好特色鲜明的红色出版育人工作

红色出版精神不仅是我党在出版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还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将其融入育人工作中,对引导学生加强政治意识、树立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在建设中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长期重大政治任务,将全面建设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主阵地”、思政课程“主渠道”、课程思政“主战场”、教师队伍“主力军”;推动出版特色育人育才工作实现有灵魂的质量提高、有方向的价值引领、有坐标的内涵发展、有特色的引领创新;进一步加强出版思想理论武装,进一步提升出版大思政育人格局,进一步加强出版文化和重点工作融合,打造“以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为特色”的思想育人模式。

出版学科共同体建设将围绕上述目标和内容,“高站位谋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产出”地推进工作,努力推动出版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构建出版人才培养新格局与新模式,推动形成出版高等教育与出版业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聂震宁. 出版学应该成为一级学科的五个理由[J]. 现代出版,2020(3):5-10.

[2]赵春丽. 西方社会科学学术话语权建构路径分析[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1):146-156+164.

[3]郝振省. 关于把出版学设置为一级学科的必要性思考[J]. 出版发行研究,2021(1):1.

[4]陈丹,宋嘉庚. 构建中国特色出版学体系理论思考和现实期待:增设出版学一级学科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分析[J]. 中国出版,2020(4):8-11.

[5]张养志.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中国化的新论述[J]. 科技与出版,2021(10):5-20.

[6]别敦荣. 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 中国高教研究,2018(6):6-14.

[7]马歇尔·麦克卢汉.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 何道宽,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

[8]周蔚华,方卿,张志强,等. 出版学“三大体系”建设(笔谈)[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3):68-82.

[9]华勒斯坦,等. 开放社会科学[M]. 刘锋,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10]戚德祥,孙红. 中国出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基于文化、商业、技术的三重视角[J]. 科技与出版,2021(11):6-12.

[11]张东亚,董立平. 交通运输行业院校省部共建的办学逻辑与纵深进路[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5):62-67.

[12]邬书林. 推进学科共建 为出版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J]. 中国出版,2022(17):5-6.

[13]米歇爾·福柯. 知识考古学[M]. 谢强,马月,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14]刘升学,刘亚华,王莉芬.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18-121+126.

猜你喜欢
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出版业
窦新宇作品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出版学的学科分析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南宋出版业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