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优秀的不可移动文物志
——《石峁遗址志》

2022-11-16 07:11
广西地方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志书石雕器物

王 晖

(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安徽 合肥 230001)

2018年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宣布,石峁与良渚、陶寺、二里头文化遗址一起成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要成果,相关内容编入中学教材。2021年12月,由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与陕西省文物局联合编纂、方志出版社出版的《石峁遗址志》全面系统记录了石峁遗址的考古成果,它的出版发行实现了方志文化和考古文化的协同传播,让历史复活起来,为古老的石峁遗址插上腾飞的翅膀,走向世界;也为方志园地增添了一部独特优秀的文物志。这部文物志是由石峁自然实体与人工建筑石城遗址合成的一部大型不可移动文物志。所谓不可移动文物,是指“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①2013年6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条。。编纂不可移动文物志的体例不同于一般的馆藏文物志,它具有自然环境与人工建筑双重属性。《石峁遗址志》采用纲目体,首设“概述”“大事记”,卷末有“附录”,正文从自然环境到考古发掘、石砌城址、文物收藏、学术研究、保护管理、宣传展示、艺文、杂记、人物,大类为纲,类为一志,“志”分十类,特色鲜明。

一、突出自然实体特色——设置“遗址环境”志

不可移动文物是坐落在一定的自然实体之上的。编修《石峁遗址志》,首先要考虑到不可移动文物的自然实体,以确定志书的区域性和记述空间范围。《石峁遗址志》第一大类即设置“遗址环境”志,下设两个分目“自然环境”“人工环境”。“自然环境”记述的是这一自然实体状况,故设置“区位交通、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气候植物、矿产资源”等目。“人工环境”无疑记述的是自然实体之上的社会环境,设置“政区建置、名镇荣誉、村庄人口、经济业态、文化教育、名胜古城、风土民情”等目,人工环境的内容是从石峁遗址向外放射状扩散,将石峁村和高家堡镇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囊括其中。“遗址环境”志这样的设置,使志书的首要特征地方性和大型不可移动文物志的自然属性得到很好的体现,万事万物都赋存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因此,“遗址环境”志的设置是非常必要的,科学的。

二、突出文物考古特色——设置“考古发掘”志

文物是静态的物体,而对其发掘是动态的活动。《石峁遗址志》第二大类设置“考古发掘”志,成为《石峁遗址志》中最吸引眼球的鲜活内容。该类首列“考古调查”分目,将历次调查分别设置条目;然后依次设置“发掘项目”分目,记述历次发掘地点;“重要荣誉”分目,设置“中国考古新发现、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田野考古奖、世界十大考古发现”条目,一个个令世人震惊的考古发现,读之满目惊喜和骄傲;最后一个分目“考古工作队”,记述人员结构、考古工作平台、石峁文物医院以及考古实习生、雇工等条目,这个分目是专门记述考古队伍的,突出了人在考古工作中的作用。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每次参与调查的人,即便屡次参加学术研讨会的人,都有单位和人员姓名记载,见事见人,既突出文物考古特色,又彰显志书人文精神,此志堪称是以事系人的典范。

三、突出建筑物体特色——设置“石砌城址”志

不可移动文物基本特征是属于人工建筑的遗址。《石峁遗址志》的主体内容是石峁城遗址,志书第三大类设置“石砌城址”志,分别记述石峁城核心区“皇城台、内城、外城、城外地点”。皇城台位于石峁内城中部偏西的高阜台地,为四围包砌护坡石墙的建筑,面积达24万平方米,顶部面积达8万平方米,最大垂直高度超过70米,9至11层级护墙逐渐内收,阶阶相叠,呈底大顶小覆斗状“金字塔”结构。皇城台为大型宫殿及高级建筑基址,构建年代在公元前2300—前1800年之间,人们想象当初宫殿错落有致、坚固巍峨、雄伟壮丽,凸显威仪感和震慑力。“内城”面积210多万平方米,已发现城门4座、马面6个、角台3个、残存城墙60余段;“外城”面积约190万平方米,已发现城门4座、马面9个、角台3个,残存城墙20余段。“外城地点”两处。每个城址记述有经纬度、城墙、门址和出土文物介绍,配有精美图片,图文并茂,叙述简明。“石城”是石峁遗址的核心,“石砌城址”志也是《石峁遗址志》的核心,为全志之魂所在,十分珍贵。

四、突出石峁文化特色——设置“出土器物”志

石峁文化不见诸多少文献,其标志完全在于出土文物。《石峁遗址志》第四类即设置“出土器物”志。自2012年石峁遗址系统考古发掘以来,石峁遗址出土了玉器、石器、陶器、骨器、铜器、壁画、纺织物、水晶、松绿石等各类器物。志书分5个小类记述,用文物说话,这些实物证实了石峁璀璨的历史。皇城台遗址出土的玉钺、玉环、玉琮,标志着龙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石峁是继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之后,与齐家文化、后石家河文化鼎足而立的一座史前玉器宝库。陶器是新石器时代先民日常使用的生活器皿,又是判断考古学年代和考古学文化的标准器物。石峁出土的“双鋬鬲”为代表的陶制稳定器物成为“石峁文化”命名的最重要依据。石峁城是石头的王国,石雕品种多样,有直立一米多高的双神面大石雕令人震撼,横置神面石雕长达2.67米,双虎面石雕长达1.79米,还有人面石雕、牛马石雕、人射马石雕、眼形石雕、对兽石雕、蛇纹石雕、石镞等,其形状自身是时代的产物,有待人们与石对话,进一步发现其中的奥秘。其次还有骨器,卜骨、针具、口簧、管哨、箭镞等。至于其他类的铜刀、铜镞、壁画残片、麻布残片、海贝等,这些文物在志中没有记载考古认定的年代,但它能告诉人们,石峁的遗物并非某一时期某一地的产物,而是多个历史时期多个地方的器物随着人类文明往来活动而遗存下来,因此,考察发掘无穷期。

五、突出人文科研特色——设置“学术研究、人物、艺文”志

《石峁遗址志》记述的实体是石峁城址,对于石峁城址本体的考古发掘离不开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志书为突出人文科研特色,设置了“学术研究、艺文和人物”等类志。“学术研究”设“学术会议”“研究成果”两个分目。文物考古界召开多次学术会议,通过对石峁遗址考古新发现进行深入交流和研讨,石峁文化的概念属性及年代特征也逐渐明晰,取得丰硕成果。“艺文”类设置“文献书目、诗文选萃、书法题词、石雕拓片”4个分目,内容十分丰富,是全志分量最重的一类,56个页码,其中“诗文选萃”41个页码,诗只有2首,文的篇幅就显得收录过多,有些考古纪事、工作汇报内容可记入考古发掘类目,用不着不加提炼地收入“艺文”中。“人物”志设置6个目,全是参与考古的专家学者,收录面不够广,还应该收录历史上在石峁留下足迹的有影响的人物。

人文活动方面还设置了“保护管理、宣传展示、杂记”三类。这些类目设置有必要,但微观上出现交叉现象,例如“宣传展示”中的文物,比前面“出土器物”类中记述的品种还要多,“出土器物”中的“玉器”只有2页7个目的介绍,而在“宣传展示”类中的“玉器”就有8页33个目的文字介绍,明显归属不当,可以合并到前者,“宣传展示”综合简记展示概况,不必具体到每个器物。再如“杂记”类没有分目,下设5个条目,14个页码,篇幅单薄,难以支撑一个大类,其中“学术争鸣”文章完全可以移入“学术研究”类目中,“周边同期遗址”可以移入“石砌城址”类“城外地点”分目中,其他条目可以移入“附录”下“资料文献”中去。

形式为内容服务。体例设置微观上出现小交叉不影响资料的记述。瑕不掩瑜,《石峁遗址志》是一部总体结构合理、文字叙述精准、图片设置精美、出土文物辉煌、历史厚重深邃、以人为本鲜明、学术性与通俗性并举的好志书。

猜你喜欢
志书石雕器物
中华传统器物制作文明的现代创造转换与现代美育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身如器物
漫话国宝·陕西历史博物馆
情系志书藏古今
志书图片的放置原则
略议年鉴资料在第二轮贵州省《科学技术志》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轮志书编纂应避免年鉴化倾向
曲阳石雕作品选
方兴未艾的曲阳石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