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和谐与率真
——从《闲情偶记·饮馔部》微观视角探秘李渔的美食世界

2022-11-16 13:03李佳颖
食品安全导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闲情李渔鲜味

李佳颖,李 勇

(1.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福建厦门 361000;2.枣庄职业学院,山东枣庄 277000)

李渔(1611-1680 年),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擅长戏曲创作,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美食家。李渔早年隐居乡里,树立了崇尚自然的美食观,少年时生活在如皋,青年时科举不第,后因战乱隐居浙江兰溪。兰溪既是文化之乡,也是美食之乡,李渔居草堂,事农事,自誉为“识字农”,“采兰纫佩兮,观瀔引觞”,农家美食简朴而不失其真味[1]。中年后旅居杭州,当时的杭州是繁华的大都市,也是美食之都,大街小巷、戏馆书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客观上使他熟悉了都市美食的丰富与精致。李渔在这里从事文学戏曲创作,养成了严谨的作风,影响了对美食的制作技法的要求。李渔50 岁后寓居金陵,从事戏曲创作和园林设计,李渔交友甚广,喜欢亲自制作美食以飨客,但厌倦奢华的饮食作风,深谙“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古训,认为“饮酒须饮醇,结交须结真”。他游历名山大川丰富创作灵感,开阔了美食视野,形成了率真的美食观。作为文人,李渔深受传统儒释道思想的影响,加上出众的才华和丰富的阅历成就了李渔丰富的美食思想。李渔的美食观主要表现在亲近自然,讲究俭省;注重食材和风味的调和,烹饪技法精致;饮食有节,珍惜生命,善待动物;膳食平衡,追求真味,避免奢华等思想[2]。本文从《闲情偶记·饮馔部》中美食食材选择上崇尚自然、烹饪技法上讲究以和谐为原则的精致、菜品风格上追求率真等的微观多维视角,探秘李渔的美食世界。

1 食材选择崇尚自然

1.1 园中珍品之蔬

古代的菜园没有农药化肥,人们自种自食,蔬随时令,尤为新鲜。李渔认为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蔬菜的本性更接近自然,首选蔬菜而后才食肉,倡导上古之风,疏远肥腻,崇尚节俭,惜杀牲[3]。李渔认为蔬菜的美在于其“清、净、香和脆”,还有其至美所在即“鲜”,“鲜”体现了蔬菜的本味,居诸味之首。居住在农村的人,有一个菜园子,可以随摘随烹,时常体验这种乐趣,城市里的人通过菜贩买菜,无法体会到这种自然的鲜味。李渔认为,蔬菜中最鲜的味道要属笋,笋生于山林,未染世俗之气,故其味道纯粹,非俗物可比,“乃蔬食中第一品也”,任尔芳鲜,终究无法与笋比肩,大概只有隐居山林人才能品尝到,纵使再肥美的猪羊也是比不过的,李渔并非夸张,笋性确实如此,吃过笋的人都应深有体会[4]。

1.2 山川灵气之蕈

李渔认为蕈是来自于山川的至鲜极美之物,充满自然的灵气。蕈就是蘑菇类,古代没有蘑菇人工栽培技术,皆为采集野生,多数野生蘑菇有毒,如今的人们不再采摘野生蘑菇食用。李渔也认为有些蕈是有毒的,不要轻易采集食用。蘑菇需要依靠菌丝吸收腐烂的枯草木的营养生长,但古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认为蕈无根无蒂,是集山川草木之气而生,极符合古代人们近自然而追求玄妙的道家思想。蕈有形无体,入口无渣,吃起来至鲜至美,非凡物可比。现代营养学认为蘑菇类食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和多糖,吃起来味道清香、鲜美柔滑。香蕈的吃法灵活多样,荤素皆可,其汁更是鲜味无穷。

1.3 百姓寻常之米面

《黄帝内经》上说“五谷为养”,李渔认为“食之养人,全赖五谷”,南方多产水稻,北方多种植小麦、谷子,南方人喜食米饭,北方人爱吃面,因物产不同,饮食爱好不同[5]。《本草纲目》认为“米能养脾,麦能补心”,各有对人的益处。李渔青年时代曾隐居乡野,生活多有艰辛,吃米饭为家常之事,亦养成了朴实节俭的饮食习惯,米的吃法较多,做法简单,江南为鱼米之乡,一日三餐皆有米,李渔对米有一种天然的情感。不分南方北方,很多人都喜欢吃面,北方吃面多为饼,南方多喜欢做“切面”。李渔认为,一日三餐,二米一面,搭配饮食,酌南北之中,比较适合,此为“善处心脾之道也”[6]。李渔还发明了“五香面”和“八珍面”,做法一俭一丰,俭者自膳,丰者待客,节约的同时亦能品味美食,更有藕粉、绿豆粉,可做粉糕,品之回味无穷,嚼之润滑细腻。

1.4 心中挚爱之蟹

如今的人们喜欢吃蟹,视为珍馐,可能是受到了李渔的影响,蟹是李渔的最爱,古时候吃的蟹多产于湖泊,吃蟹既品尝了美味,又节约了粮食,可谓一举两得。李渔自述到,对于美食的好处,都可以用语言描绘出来,唯独对于蟹来说,可以喜欢,可以吃,可以思之,但其美妙之处却无法形容。李渔痴迷于蟹,还未到蟹成熟的季节,李渔早就准备好买蟹的钱,在吃蟹的季节,一日不能离之,蟹季已过,则涤瓮酿酒做糟蟹。他认为蟹是至美之物,鲜且肥,甘中兼有滑腻,“更无一物可以上之”。他研究蟹的吃法,怎样才能不破坏蟹原本的味道,做羹鲜味就跑掉了,做脍太油腻,油煎则真味全失,这些做法都是对蟹的蹂躏,蟹的正确做法是趁蟹新鲜,不要破坏其完整性,整个蒸熟才可以,充分证明蟹是李渔的最爱。

1.5 肥美兼得之鱼

李渔美食思想还体现在俭省食材与慎杀生的原则,在古代,牛耕地,犬护院,李渔认为,牛、犬对人是有功劳的,要戒食或慎食,而鱼产籽多,繁殖能力特别强,如果不适时捕捞,会泛滥,因此吃鱼的罪过较其他畜类要小一些。吃鱼最重要的是鲜,鲜且肥最好,为二美兼得,鱼的吃法有别,鲟、鯚、鲫和鲤味道最鲜,宜清煮作汤;鳊、白、鲥和鲢肥美,烹饪作脍较合适[7]。现代营养学认为,鱼含有优质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易消化吸收,胆固醇比红肉要少,不饱和脂肪酸中的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碳五烯酸含量丰富,益于脑的发育和降血脂,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也很丰富。

2 技法上讲究和谐的精致

2.1 美食之道,诸物相和

中国自古有“和”的文化传统,“和谐之道”“和而不同”“五味调和”等,《闲情偶记·饮馔部》认为饮食贵在诸物调和,可得美味,《礼记》云“甘受和”,甘可以和百味,为烹饪味之根本,美味需要和的功力。李渔认为,笋具有“和”的本性,“凡食物中无论荤素,皆当用作调和”。例如,无论做什么菜,调上笋汤,就会使菜更鲜更美味。《闲情偶记·饮馔部》里的“四美羹”充分体现了和的精髓,用蘑菇、莼菜、蟹黄和鱼肋一起做汤羹,气味之美,客皆食之忘箸。以椒末、芝麻粉混入面中,用煮笋、蕈、虾的鲜汁和面,做成面条,李渔名之曰“五香面”,又多加了些材料做成升级版“八珍面”。虾汤也可做高汤,烹饪出的菜品俱鲜,蟹欲羹之,以鸡汤、鹅汤做味最美,皆是李渔“和”的思想在美食实践中的应用。

2.2 烹饪之道,精工细做

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烹饪之道在于发扬工匠精神,精工细做[8]。《闲情偶记·饮馔部》中李渔认为食品的精致在于以下3 点。①要保留食物的精华。笋汤保留了笋的精华,以此调和则诸味皆鲜,而笋本身可能就没什么味道了;煮米饭中途不要加水、减水,因为加热后米的精华已溶于水中,除去米汤则去掉了米之精华,食之无味;蒸蟹时不要破坏其完整性,否则蟹的精华就随蒸气而散,真味全失。②食物的前期处理要求精细。在古代技术的局限下,稻脱壳和麦去皮并不容易,要尽量脱的干净,除净糠麸,才称之为精,面粉要磨得很细,才能适应各种加工性能,做出来的食物口感才好,精细皆擅长,才可论及工之拙巧。③细致的加工技术。如做“五香面”时,料要拌的极匀,面要擀的极薄,切条宜极细;做“八珍面”时,笋、蕈、花椒和芝麻需焙干研成极细的粉末;煮鱼时,水与鱼齐平为宜,水多一口,则鱼淡一分;蒸鱼时,要用陈酒、酱油,配以柠檬、姜片、笋和蘑菇等腌制,紧火蒸之极熟,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李渔笔下的精细的食品加工技术。

2.3 美食技法

2.3.1 “煮”出香味

我国最早发明了锅,煮是中餐烹饪最常用的方法,多种食材都非常适合煮,煮后食物软烂可口,消毒杀菌彻底,且能得到很鲜美的汤,可谓一举多得。李渔认为块根块茎食材适合煮制,如芋头、山药等,既美味,又节约粮食;煮笋的汤不失其真味,以作为烹饪的高汤,调和诸味皆鲜;煮粥煮米切忌中途加减水,否则米饭就不香。如今看来,加水后水中的离子打破了粥的胶体平衡,而煮饭半途减水,则将溶到水里的芳香物质也倒掉了。如今的人爱用鸡汤煮面,李渔发现用鸡、笋、蕈和虾的汤煮面,特别鲜美。

2.3.2 “烹”出美味

李渔描述的一些现象,古今还是比较相似的。李渔说,若宅旁有菜园,可随摘随烹,菜味非常新鲜,城里人只能到卖菜的摊位买来,虽味道尚可,但无法体会到那种极致的新鲜的感觉,现在城市居民买的都是大棚菜,蔬菜原本的味道也已经很淡了。李渔认为笋特别适合与肥一点的猪肉一起烹调,鲜笋能解腻提鲜,肥肉能化渣提香,相得益彰,而鱼要越新鲜越好,肥鱼适合烹,脂肪融化,烹出的鱼香而不柴。

2.3.3 “蒸”出鲜味

《闲情偶记·饮馔部》中记述了3 种蒸的方法,李渔认为“烂蒸老雄鸭,功效比参芪”[9]。老雄鸭要蒸烂,其味道鲜美软烂,而且很滋补,一般雄性禽类肌肉较多,脂肪少,肉质发柴,而公鸭性喜水,脂肪较厚,因此蒸起来肉质香嫩。李渔认为鱼最适合蒸,还详细介绍了蒸鱼的技巧,新鲜的鱼处理好后,置于蒸盘,加入陈酒、酱油、姜丝、蘑菇和鲜笋等调味料,放入蒸锅中,盖好盖子,大火蒸熟,也没有鲜味泄出,鲜肥迸出,而蒸蟹要新鲜完整,有损则失其味,熟后贮之冰盘,现剥现吃,方能保住蟹的真味。

2.3.4 “醉”出醇味

南方气候湿热,蔬菜难以贮藏,人们发明了各种保存菜的方法,南方多米酒,用酒糟腌菜,既能防腐,又可增香。李渔最擅长也最喜欢做糟蟹,为过了蟹季能持续吃到蟹,李渔早早准备大瓮,酿造米酒,用来做糟蟹,“每岁于蟹之未出时,即储钱以待”,时至金秋,秋风至,蟹已黄,酒已酿熟,李渔在享时令之美味的同时,备好“蟹瓮”和“蟹酿”做“醉蟹”,以便淡季有美食相伴。

3 品味上求率真

食物的灵魂在于“味”,食物的味道大都是综合的味道,如有的味综合了辣、麻、鲜,有的综合了香、甜、酸,人们并不喜欢单一或单调的味道,组成味道的化学成分非常丰富。例如,组成鱼鲜味的物质有几十种,组成白酒香味的物质有几百种。李渔对于美食每述一处必有“味”字,可见“味”是美食的根本,有的描述味道本身的属性,如“甘味”“鲜味”“辣味”等;有的描述食物本身的属性,如“菜味”“肉味”“面味”“汤味”等;有的是一种综合的体验,如“美味”“至味”“爽味”“野味”“家味”等。无论何种味道,归于自然,归于生活的本真,才是好的,总之都要归于“真味”。

3.1 “甘”之本味

《礼记·礼器》上说“甘受和,白受采”,孔颖达解释为“甘是众味的根本,不偏主某一味,故能和五味”[10]。“甘”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味道,而是指味的本源,可体验而不可形容,甘可调和众味。“甘”字从一在口,正像其味在口模样,亦即今人所言的“食物适口”。李渔认豕(猪)肉性甘,以肥豕为宜,笋性鲜可和百味,笋肉搭配最为适宜,笋能去肉之肥腻,赋予肉鲜味,肉之肥者甘味可入笋。对于如今的美食家来说,含一定的脂肪才能体现肉的本味,如五花肉、大理石纹的牛排等。《闲情偶记·饮馔部》认为鹅肥且甘才好吃,瘦则同于嚼蜡,固始之鹅好吃,原因是其除了吃野菜青草外,还要饲喂米饭和粥。按现代营养学观点,饭粥里富含淀粉,可在鹅体内转化为脂肪累积起来,故鹅肉会肥而甘。甘还代表心理喜欢和接受,李渔认为,上古之风气,人们善养生,能主动远离肥腻,食蔬以为之甘,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11]。

3.2 以“鲜”为上

李渔主张先蔬食后肉食,而蔬菜最大的特点就是鲜,蔬以鲜而居肉食之上。李渔在美食实践中认识到,含有鲜味的食物常有3 种,分别为蔬菜、蕈类和水产,与现今人们对鲜的认识是相同的。现代科学认为鲜味成分主要为琥珀酸钠、谷氨酸、天门冬氨酸、核苷酸和鲜味肽等,这些物质主要存在于蔬菜、食用菌与水产中。笋是蔬菜的鲜中之最,“任尔芳鲜,终是笋之剩义”“肥羊嫩豕,何足比肩”,鲜笋的蛋白质含量高,含有谷氨酸、甘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等丰富的游离氨基酸,构成了笋的鲜味[12]。《闲情偶记·饮馔部》中提到,蕈是集山川草木之气的至鲜之物,因其清香不足,拌少许荤食最好,如现今的蘑菇炖肉。李渔善用鲜汁,笋、蕈、虾之鲜汁做调和,诸物皆鲜,下面最为宜。食鱼重在鲜,肥且鲜最好,如鲟、鯚、鲫和鲤,都以鲜胜,论及烹饪之法,鱼要鲜活,煮鱼忌水多,蒸鱼需紧火快蒸。

3.3 “美”味之至

美味是食物进入口腔给人的愉悦而美好的感觉,是食物色香味的综合体现,汉·班固《汉书》曰“美味期乎合口,工声调于比耳”,一般要经过食材的合理搭配和精巧的烹饪技术才能获得美味[13]。李渔认为美是品味食物的一种多方面的感觉,“物之美者,令人每食不忘”,有的有形,有的无形。《闲情偶记·饮馔部》认为食物有全面之美,如蔬食之美“清、洁、芳和脆”是多方面的。有单纯之美,于笋来说,“至美之物,皆利孤行”,吃素笋白煮即可,不可加香油等他物,否则其鲜味就不纯了;有清妙之美,如蕈,集山川之气而生,有形无体,食之无渣,鲜而清香;有精巧之美,李渔常集蕈、莼、蟹黄和鱼肋精心制作“四美羹”,客皆食之留恋;有朴素之美,李渔认为,山药虽不起眼,但是食中通材,孤行并用,荤素皆可,自呈其美;有至鲜之美,鱼蟹等水产为至美之物,鱼肥美兼具,蟹鲜、香、肥和甘,其肉白似玉,蟹黄似金,达到色香味的极致。

3.4 “香”人齿颊

李渔文中提到了多种食材或食物的香,蕈具清香,故而不俗;香椿虽是淡香,却“能芬人齿颊”;初发的韭菜,味道清香,老后味道变重,则不宜食用。李渔喜欢创新美食,常用“蔷薇、香橼、桂花”3 种花露蒸饭,其花香与谷性之香相合,而品其味极佳。李渔从美食实践中认识到,面能融诸香,如面中加入芝麻、花椒、鸡、鱼、虾、笋、蕈和酱等可做成五香面和八珍面,诸物调和于面中,面可具五味之香。李渔爱吃蟹,蟹要趁鲜全而蒸之,不破坏其完整性,其香方不外泄,也是如今人们烹蟹的法则。

3.5 “辣”味至爽

李渔是辣味爱好者,夫子“不撤姜食”,李渔爱辣深受孔子的影响。据考证,当时辣椒虽已传入中国,但还未普及,李渔所食者乃辣芥汁,此物不是辣椒那种辣痛的感觉,而是辣爽的感觉,吃进去其辣味冲鼻,极其通透爽快。辣芥汁经过一段时间的存放后其醇香辣味才出来,李渔总结到,“陈者绝佳,所谓愈老愈辣是也”,吃起来才够爽快,辣味调料不仅可拌各种食物下饭,且食之困者提神醒脑,闷者开阔胸襟。

猜你喜欢
闲情李渔鲜味
鲜味的秘密
Exercise cardiac power and the risk of heart failure in men:A population-based follow-up study
春日水中鲜
《闲情偶寄》的植物美学研究
SOLES OF WIT
夏日闲情
鲜味肽与鲜味受体的研究进展
闲情
李渔的养生之道
李渔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研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