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英语教学与政法类高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法律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

2022-11-20 06:02徐文姣
现代英语 2022年12期
关键词:法学专业英语专业法治

徐文姣

(上海政法学院语言文化学院,上海 201620)

一、引言

在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其中,“建设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是涉外法治工作推进的重要保障。由于法律英语是涉外法律服务的主要工作语言,法律英语的学习应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起点和关键。[1]政法类高校作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法律英语教学效果已经成为影响人才培养成效的基础性和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研究如何加强政法类高校法律英语教学的实际成效对提升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已有400多所高校开设了法律英语课程或设置了法律英语专业或方向。[2]部分学者就法律英语的学科定位、法律英语专业课程需求、法律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法律英语教学理论、内容和方法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这些既有研究大多聚焦于英语专业或法律英语专业的法律英语教学及人才培养,较少关注针对法学专业的法律英语教学实践。而“涉外法治人才”作为“法律+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其重点培育对象既应包括(法律)英语专业学生,也包括法学专业学生。因此,在探讨法律英语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强化路径时,也应考虑不同专业教学对象的差异性。

文章基于法律英语教学实践和问卷调查,探讨针对法学专业和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的《法律英语》课程在教学内容、先修课程、教材和实践环节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同挑战,为完善更具差异化、层次性和实践性的法律英语教学体系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二、法律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法律英语是以普通英语为基础,在立法、司法及其他与法律相关的活动中形成和使用的具有法律专业特点的语言,是表述法律科学概念以及从事诉讼或非诉讼法律事务时所使用的英语。[3]法律英语的学习相对普通英语难度更大、专业性更强。对法律英语教学的目标,杜金榜认为要实现法律和英语两大系统的融合,培养法律基本功和英语交际能力“双高”的教学目标。[4]而张法连则提出法律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精通法律英语、明晰国际法律的“精英明法”复合型人才。[5]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是否能实现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是否存在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又面临哪些挑战?基于对法学专业和英语专业本科生《法律英语1》课程的教学实践和访谈及问卷调查,文章试图回答以上问题。

(一)调查对象与问卷内容

调查对象是上海政法学院修读《法律英语1》必修课程的118名法学专业大二本科生(3个平行班,平均40人/班)和108名英语专业本科生(4个平行班,27人/班),均由同一名教师授课。

调查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课堂实时反馈调查,二是期末课程反馈调查。调查方法主要包括:①课堂观察,通过随堂提问和小测验了解学生对当堂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②期末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学习目标、课程(教材)难度的认知,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反馈。③访谈调查,对部分问卷调查对象进行访谈以补充问卷调查结果。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①被调查者基本信息,包括性别、主修专业(方向)和年级。②对课程、教材难易程度的评价。③对学习难点、学习目标的个人界定。④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的反馈。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此次调查主要反映出在法律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四方面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专业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差异。

第一,对以英美法、国际法及其法律语言为主的教学内容,学生法律基础知识严重不足,英语语言能力也备受挑战。涉外法治专业人才需要既懂法律英语,又精通国际法律。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法律英语教材和授课内容以英美法律(文化)、国际法及其语言知识为主。[6]对此,参与调查的21%和55%的法学专业学生,17%和43%的英语专业学生评价课程难度“非常难”和“难”,且两个专业中均有超过80%的学生认为难点在于“专业性强”“需要相关英美法律知识”,而“法律英语术语多”和“对英语基础能力要求高”也成为第二、三大难点。造成这一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修读法律英语之前,学生并未学习与英美法律(文化)相关的先修课程,缺乏基本法律知识框架。即便对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国际法方向的学生,其他学生主要修读的是国内法律,对英美法律和国际法的了解也十分有限。

第二,法律英语课程缺乏体系化建设,覆盖学期少,不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法律英语水平。以本调查对象为例,由于专业培养方案不同,《法律英语1~2》作为法学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在第3~4学期开设,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在第5~6学期开设。除英语专业开设了《法律时文选读》《法律文本翻译》等其他同类课程外,针对法学专业的其他法律英语类课程还较为匮乏。这种课程设置很难满足学生对法律英语学习目标的设定需求。问卷调查中,“能够具备阅读英文法律文本及相关资料的能力”“能够开展法律翻译”“能够用英文撰写相关法律文本”“能够用英语处理立法、司法、诉讼等涉外法律事务和开展涉外法律研究工作”是学生设定的前四大学习目标。显然仅通过当前两个学期的法律英语课程学习难以达到以上目标。

第三,相当一部分法律英语教材的编写参考了国外原版法学书籍,教材语言难度高(外来词汇多,句式冗长复杂),专业性强(行话和专业术语多)。虽然这有利于学生学习原汁原味的专业英语表达,但不适合法律英语学习的起步阶段。调查中,17%,59%和24%的法学专业学生,5%,35%和56%的英语专业学生分别认为所用教材《大学法律英语教程》“非常难”“难”和“难度适中”。可见,法学专业学生在法律英语的学习中面临更大的挑战。这也导致法学专业的法律英语课程容易变为以英文词汇与课文逐句讲解为主的“大学英语课”。而对于英语专业而言,则变成了“用英文教法律”的“英语法律课”。这两种模式在学生法律基础知识和专业英语技能“双缺”的情况下,都难以达到培养“精英明法”人才的教学目标。

第四,当前的法律英语教学实践环节较为薄弱。法律英语是法律科学与英语语言学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学科,但目前教学安排和教学内容与国际法律实务较为脱节,学生在涉外法律机构,特别是国际组织实习非常缺乏。在问卷调查中,两个专业中超过一半的学生均建议“采取项目式和案例为主的教学方法”。同时,34%的法学专业学生和41%的英语专业学生都建议“增加实践环节”,这反映出学生对法律英语学习学以致用的广泛需求。

三、提升法律英语教学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文章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五条路径提升法律英语教学实效以推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第一,分专业、分阶段地开设法律英语课程及法律知识先修课程。鉴于不同专业学生在英语基础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建议将针对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英语》课程安排在高年级(如大三年级)开展,届时学生已通过四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学习建立起了较好的英语基础(且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而针对学生普遍缺乏英美法和国际法基础知识的情况,可在低年级开设通识类的先修课程供学生修读,如《中西法律文化比较》《英美法概况》《英美法律文化》《国际法概况》等,帮助学生构建基本的中西方法律知识框架。

第二,完善法律英语的课程体系建设,将法律英语类课程覆盖2~3个学年,确保有梯度的教学。法律英语不是一门单独的课程,而应是一个由课程群组成的学科体系。除《法律英语》课程外,应根据学生的英语和法学水平逐步开设侧重不同的方向性课程。比如在学生完成相应法律概况类先修课程的情况下,《法律英语》课程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教会学生用英文理解和表述英美法律文化知识及其主要部门法概况,为今后处理涉外法律工作的听、说、读、写、译打下语言和法律基础。之后再全面开设《法律英语视听说》《法律翻译》《英美案例选读》《法律英语写作》《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等专业方向课程。最后才是《涉外法务谈判》《法庭演讲与辩论》《模拟法庭》等实践类课程。[7]也就是说,《法律英语》作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中的一门关键课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但我们无法把一门法律英语课按照一个专业来讲授,必须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授初级、中级或是高级的法律英语内容。[8]

第三,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和重点,选择难度适合的教材,同时加强法律英语教材建设。例如,在法律英语学习起步的第1~2学期选择双语教材,便于学生中英对照学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和法律术语的双语表达,这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及热情。在第3~4学期,可选择全英文教材或原版教材,便于学生学习地道的专业英语。此外,法律英语教材建设也应与时俱进,相关院校和研究机构可结合国际法律实践及最新的法律案例,编写体现国家发展需要的全英文教材和案例教程。

第四,改革教学方法,加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同时拓宽学生实践、实习和实务操练渠道。法律英语作为语言学和法律学科的交叉学科,其教学主要是一种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教学目标应当服务于学生处理涉外法务这一实践能力。[9]因此,法律英语不宜过多采用灌输式的讲授方法,可参考国外法学教育中主要采用的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来加强课堂讨论及互动。还可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庭审辩论等实践性活动促进学生法律英语知识到法律英语能力的转化。同时,学校也应充分利用兄弟院校、校企合作、校友资源等,为学生拓宽实践实习渠道,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前往法律机构、专业翻译机构、国际组织等进行观摩实习,锻炼其法律知识和语言技能实际运用能力。例如,上海政法学院就利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为学校师生提供了涉外法治工作研讨、交流和实践的机会,着力推进涉外人才培养的机制体制创新。

第五,进一步加强法律英语师资队伍建设。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专业师资的支撑,法律英语师资本身应具有“法学+语言”的复合型背景。但目前高校的法律英语师资主要还是外语学院的英语专业教师,其学科背景多为语言学和外国语言文学。对此,政法类高校应充分利用本校的法学学科专业和教育资源优势,加强对法律英语师资的专业培训,包括引导英语教师进修法律课程或攻读法律学位,同时鼓励法学和英语专业的教师协同开展教研工作,共同育人。此外,可以选聘一定数量具有涉外工作,特别是国际组织工作经验的实务人员或外籍专家担任专业教师。

四、结语

法律英语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关键起点。政法类高校作为“法律+外语”复合型人才的主要孵化地,应完善法律英语类课程和教材的体系化建设,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分层次、分梯度地开展法律英语课程群教学。并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学校院系之间的跨学科、跨专业合作来切实拓展学生实践渠道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这样才能切实担负起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

猜你喜欢
法学专业英语专业法治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贵州师范大学书法学专业学生作品选登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Structure and context in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
Pragmatic Analysis of Cat in the rain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职法学专业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