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点亮班级德育教育活动

2022-11-21 04:28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汇学校毕杰杰
亚太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道德德育班级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汇学校 毕杰杰

班级德育活动是新时代德育推广式教学的基本板块。将互联网导入班级德育活动,不能仅把互联网当作一个德育资源复制或粘贴的平台,而应该利用互联网互联互通等特性,增强网络德育资源提取能力,整合德育资源,让学生获得更充分的德育知识给养。此外,还要切实通过网络平台选择、网络互动渠道拓展,开展线上班级德育活动,通过由学校构架或者社会教育的线上平台,拓宽和创新教育沟通途径,进而有效进行德育知识推广、构筑班级联合沟通平台、广泛组织吸纳德育建设力量,线上线下联动,增强德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一、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当前,德育工作常常因为教师对德育的认识不足而导致实际教学“跑题”,一些工作经验不足的教师,在拟定教学目标时会忽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无法确定其是否能适用所定的目标。不同学段的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制订相应的德育教育计划。同时,有的教师认为,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状况,在开展德育教学时,越简洁明了越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但却忽略了德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品性。事实上,德育教育理论知识、实际情况都不能缺少,一味浅显化的德育内容只会让德育教育效果越来越差。

二、德育面临的困境

当前,由于部分教师对德育教育的认识不足,其教育形式和方法都较为单一,通常只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在知识学习中,学生很难参与到课堂中,更别说使用互联网开展德育教学了。此外,德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性也较强,在开展德育教学中,教师讲解的内容并没有根据不同学生对相同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致而进行分门别类的针对性讲解,而是只根据教学目标的相关要求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取得不错的学习成效,会让德育教育变得事倍功半。

在当前的德育教育中,有的教师常常会选择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定和课后心理疏导的方式对其进行德育教学,这样的方法十分适合知识性内容的传导,但却缺乏实践性内容的补充。使用这种方法进行德育教学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认知不到位,没能完全贯彻落实相关的教育方法,导致教师对德育教育的实践活动重视不够,即使组织了活动,也大多只是应付了事,没有起到补充教学的作用,德育教育的效果也难以发挥。因此,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也往往浮于表面,未能进行深挖,导致教育效果不好。

三、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学生绝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在学校,所以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且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虽然学生每天有很多时间需要在校园读书和生活,但这种长时间的单调生活也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德育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的重要基础,在具体的德育中,班主任更应该注重品德给学生带来的思维上的变化,尤其注重优秀思想品德的产生。而优秀的校园文化,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言谈与行为,帮助学生将德育的思维融入头脑。

除此之外,社会的发展对人有一定的影响,人们可以在社会中不断发展和进步,同时社会也要求人们和谐稳定地发展,以共同进步。在校园环境中,学校制定的合理的规章制度、促进学习的办学理念、不断创新的教学方法等都会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认知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因此,学校的德育实践活动、整体的校园环境以及树立学生正确的意识都有着直接的联系。

四、利用互联网开展班级德育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聚焦教育本位,凸显道德精神

德育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考察的一项关键指标,推行德育教育,首先要关注学生基本德育知识的获取,即通过定量、高质的德育教学课程设置,让学生了解德育的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从微观、宏观层面透视德育发展脉络,以历时性纵向视角和共时性横向视角构建德育教学框架,让学生找到个人德育和时代价值的恰合点。德育是一个长期且宏大的工程,小学时期的德育教学,首先要注重基础框架和基础德育知识的传输,即重视课堂德育知识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设备,通过可视化教学,将德育案例具体化,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阐明德育价值,传授基础德育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在给学生初步进行德育导入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在班班通等投影设备上播放一些道德培养案例。鉴于这个时期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在初步培养阶段,案例应该尽可能以视频的方式呈现,可以先给学生展现一些校园中、生活中讲道德的行为,如礼貌问好、积极劳动、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帮助他人等,借助发生在真实生活场景中的活动,快速拉近学生与德育课题的心理距离,让学生能对德育有更切实的感知。接着,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向学生提出相关的德育问题,如:“德育应该包括什么内容?怎样才算有道德?德育和知识学习冲突吗?我们需要道德吗?”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

导入课的内容相对抽象,而在具体的德育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分类法进行教学,围绕勤劳、礼貌、热情、节俭等具体道德品质设置不同的教学板块,拓展到劳动、人际沟通、互助等具体情境,在具体情境中设置具体问题。如劳动中道德素质培育,教师可以围绕家务劳动、班级劳动、社会志愿劳动展开分析,建立教学的嵌套式框架,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不断扩充对德育的感知,了解德育建设是一个长期、不断创新和拓展的过程,了解道德教育和现实生活的密切相关性。

(二)网络平台选用,拓展德育渠道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网络平台涌现,尤其是各种教育平台,它们逐渐成为教育的“新园地”。这些网络平台整合了更丰富的德育资源,依托强大的社交网络和数据处理能力,建立起一个实时互动、资源共享的新型信息生态环境,具备资源共享、线上互动、宣传组织等功能,这对德育资源的获取和德育活动组织帮助很大。道德资源获取方面,教师可以借助这些网络平台,引导学生进行网络德育资源检索,也可以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进行整合,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教学大纲进行改造;道德活动组织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平台的社交网络,将学生调动到线上平台,建立“线上德育班级”,在线上完成一系列的信息发布、活动组织、宣传引导工作。

例如,教师可以在微信等社交平台建立班级微信群,建立个人或班级公众号、视频号,打造班级“名片”,围绕“道德教育”这一主题,建立新的线上德育教学体系。在微信群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以及家长取得联系,打造家校联合平台,通过家庭和班级两个德育主阵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自觉。教师可以定期在群内发布德育学习分享和实践任务,分享德育知识和心得,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学习、互相交流,同时积极获取家长和学生对德育工作的反馈,及时调整、改进德育工作;在公众号中,教师主要负责德育信息传播,如定期上传一些德育教学资源推荐、德育活动链接、德育情况总结,让学生了解德育的最新动态,通过公众号学习对德育知识进行复盘,教师还可以上传一些学生关于道德教育的反馈和思考,动员更多学生和教师一起思考自身德育进度和道德学习的价值;在视频号中,教师可以上传一些日常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的视频,让学生成为德育的践行者,树立日常“道德标杆”,引导全班德育风气建设。

(三)个性为导向,联合互联网巧育人

在这个时期,学生的思想在快速成熟和变化,因此,正确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德育思想十分有必要。青少年阶段是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三观”的重要时期,故而在这个阶段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培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结合互联网和学校资源,并根据学生个性开展相关德育实践活动也是很有讲究的。就校内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来说,开展形式十分多样且灵活。最为直接且共性的宣传是让全校师生共同参与进来,集合在同一场地,共同学习从互联网上搜集的有关德育教育的视频。为了进一步深化视频教育效果,负责德育教育的教师可以对视频展示内容进行深化和总结阐述;为了验证学生的视频学习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德育视频观看中的收获。从多个角度进行不断分析,让学生对德育的认知更加深刻。同时这种全员共同参与的德育实践学习,能让学生在心理上真正接受德育,得到个性化的德育成长。

此外,教师还可以创新自身对教学活动开展的设计思路,联系一些具有丰富德育经验的社会人士以及教师,举行线上德育实践相关的报告会、讲座等,甚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和人手,联合其他学校进行线上德育实践知识竞赛和德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等活动。丰富多样的活动开展形式可以不断深化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印象,还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德育的重要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学生都有其性格的发光点,善于利用学生的性格并且制定独特的教育方法能更好、更快地帮助他们学习、成长。只有让学生的性格成为激励他们不断向前的动力,才会让学生伴随其独特性格全面发展,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具体来说,教师教育一些德行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时,不能采取严加管束或者责骂的形式令其改正,因为这会加重学生的逆反心理。正确的做法是先深入了解学生,进一步探解学生,找出学生做出各种逆反行为的根本原因,从根本上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

(四)线上线下联动,增强道德感知

德育知识不是冰冷呆板的文字排版,而是富有生气、富有人情味的真实生活:“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人的心灵深处。”笔者认为,德育的根本宗旨是“立德树人”,是提高学生的德育感知,让学生成为更有温度和深度的人,通过人和人的互动、人和社会的互动,建立长期的道德联系,将德育常态化、生活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给养。

简而言之,在教学活动中更强调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道德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的知识传授上,还需要通过道德活动的拓展实现。为提高道德互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教师应该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进行探索,通过多样化的活动组织渲染德育氛围,通过合适的活动设置让学生找到喜闻乐见的德育方式,提高德育参与的积极性和德育感受的敏感度。

例如,教师每进行一次课堂教学后,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线上进行竞答,回顾课堂上的一些基础知识点,帮助学生及时查漏补缺。在动员学生参与道德实践活动时,可以选择更具趣味性、接近性的活动形式,如生态环境这一主题德育活动,可以让学生观察校园内各生物群落的组织形态,了解生态保护对校园建设的重要性,通过观察和记录了解到生命的奇妙,珍惜生命,热爱自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校园环境保护,进行垃圾清扫、动物保护、修剪花草等校园劳动,通过清洁整理,了解到校园生态维护的不易,自觉抵制乱扔垃圾等不良习惯,培养热爱劳动等良好道德品质。教师还可以将德育和其他学科教学进行融合,语文教师可以围绕道德品质培育开展相关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围绕德育话题进行课堂展示;心理教师可以设计“许愿树”“表白墙”等栏目,让学生在上面记录德育心情和对德育活动的期待,关注学生德育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同样是德育的重要考察指标。教师还可以利用线上小程序或者应用,让学生建立自己的德育ID,在上面分享自己的德育学习“心情帖”,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实现更大范围、更具影响力的道德传播力塑造。

此外,加强家校联合同样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推手,通过微信群等线上联合,教师、学生、家长可以实现德育主题下更深入的沟通。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道德实践活动安排,打通线上线下学习壁垒,让德育真正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以家务劳动为例,教师可以在线上发布关于家务劳动的具体安排,如持续时间、具体操作方式、对家长和学生的基本要求以及其他注意问题等,让学生首先进行一段时间的家务劳动实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和父母一起完成,父母可以帮忙记录学生的劳动时长、劳动方式,学生则可以通过日记记录自己的劳动心得和心理历程。在持续一周或几周之后,教师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家长会的方式,总结学生的劳动情况,给出下一个阶段家务劳动能力培养方案,让家长参与到活动的设计中。并且,定期给予学生一定的激励和引导,帮助他们养成积极参与家务劳动的好习惯。

教育领域的网络信息化如火如荼,在德育过程中,不仅要强调德育资源的信息获取和信息共享,更要坚守道德教育本位,以德化人、以情动人,发掘学生内心的道德感知,通过具体的活动实践提高德育深度,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德育的时代内涵。

猜你喜欢
道德德育班级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班级“四小怪”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不称心的新班级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