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2022-11-21 06:42武汉传媒学院应祯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2022年30期
关键词:群体政治思想

武汉传媒学院 应祯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以及手机、平板等可移动设备的普及,对大学生的思想与文化造成了巨大影响,信息的飞速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推动着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以及多样化的教育方式。然而由于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加上大学生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相对不够成熟,导致大学生难以对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加以识别,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和文化的侵袭,进而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态带来消极影响[1]。对此,高校需要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融入大学生群体中,结合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为大学生的成长指引明确方向,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机遇

(一)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新媒体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多样化的渠道,同时也为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新媒体具有信息内容广泛、多样,信息传播渠道灵活、丰富,信息传播载体便捷等众多优势,不仅能够有效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还可以提升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深化思想政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帮助大学生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全方位地接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2]。例如,随着“慕课”等线上教学渠道的开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实现线上网络课程教育与线下传统课程教育的融合发展,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还可以满足大学生群体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由此可见,新媒体时代丰富多彩的媒介形式,为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活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也为培养高质量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保驾护航。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推动着高等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同时也不断优化着高等教育理念,促进了高等教育质量与效率的不断提升。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新媒体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推进了思想政治教师与大学生群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学习进度,进而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例如,新媒体时代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形式强化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朋友圈等开放性空间了解学生的实际思想状态,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借助新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将传统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具备视听表现的视频或者图片,能够使学生多感官接触来加深对思想政治知识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最大限度上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三)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般采用教师“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将思政知识直接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导致大学生整体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侧重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由传统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在教学中能够最大限度上体现出大学生群体的主体地位,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的热情以及潜能,发挥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学情,通过互联网平台挖掘满足自身需求的网络学习资源,并且通过开放的网络环境与其他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实现思想状态的自我提升,帮助学生高效成长[3]。此外,借助新媒体时代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思想政治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引导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思想政治相关知识的学习指引明确的方向,进而为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深化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四)开发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

新媒体时代开放的网络环境能够为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保障思想政治教学目标能够紧跟时事动态,在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热情的同时增强思想知识的实践性,为学生“学以致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教师而言,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师能够借助信息资源开发脱离课本之外的更加多样性的教学资源,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实现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状态的稳步提升。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录制思想政治相关重难点知识的音视频资源,为大学生群体能够巩固知识提供丰富的客观条件。对学生而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群体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吸引到志同道合的同学自发组织多样性的思想政治相关实践活动,通过群体效应实现思想政治相关理论知识的实践转化,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态,帮助大学生群体能够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限度上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与能效。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挑战

(一)对于新媒体平台利用不充分

新媒体时代许多高校都加强了针对新媒体平台的架构与建设,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高校对于新媒体平台的利用仍然不够充分,难以在新媒体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与价值。一方面,现阶段高校创设的官微、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对于大学生群体缺乏吸引力,发布的内容不够新颖、独特,并且缺乏趣味性,导致高校自身的新媒体平台仅仅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出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与价值,新媒体平台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失去了公信力,对新媒体平台在高校的长期发展起制约效果。另一方面,在许多高校现有的新媒体平台中,缺乏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版块,并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信息发布缺乏连续性以及时效性,发布的内容缺乏原创性,难以吸引大学生群体的浏览热情,极大地降低了新媒体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教育效果与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新媒体平台属于新兴的教学应用,高校对于新媒体平台的开发缺乏有效地认识,并且与此对应的人才也较为匮乏,因此,新媒体平台在教育领域的发展仍旧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难以在新媒体平台实现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对于多样化的网络信息缺乏管控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与渠道种类繁多,并且信息的接受者与信息的传播者之间的身份能够随时转化,造成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既存在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正向引导,也存在消极、陈腐的负性信息刺激。由于大学生群体心理接受能力以及分辨能力较之成年人相对不足,导致大学生难以有效分辨多样化网络信息中的负性信息,造成对大学生群体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负面引导,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影响,甚至可能会引导大学生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然而在现阶段许多高校管理中,缺乏对网络信息有效地管控手段,导致网络信息呈现出爆炸式发展趋势,信息质量良莠不齐,难以形成高质量的网络环境,不利于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状态的长期引导与教育。高校对于多样化的网络信息缺乏有效管控,加大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是现阶段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重大现实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现阶段高校对于网络信息的管控缺乏有效的手段,同时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传力度不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不足,使大学生整体综合素养难以达到理想的标准,制约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脱离实践

新媒体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不断深入,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高校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断深化在互联网环境中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现阶段实际生活中,许多大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与现实生活中使用者两套不同的思想政治价值体系,一些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中呈现出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正确的价值理念,但在实际的生活中难以将这些品质融入现实世界中,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4]。其次,互联网繁杂的信息以及虚拟的空间环境容易让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空间迷失自我,产生形式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思想,在回归现实环境以后容易对大学生群体产生挫败感,进而产生严重的消极情绪,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态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现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于侧重于理论课程教学,导致大学生群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并且难以将枯燥的思想政治价值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四)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滞后性

新媒体时代需要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及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凸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然而在现阶段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很多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中占据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并且教学方式刻板单一,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整体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都难以达到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诉求,造成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进程。新媒体时代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拓展增加了教师的教学任务,许多思想政治教师由于工作繁忙、缺乏基础的信息素养、创新积极性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对于新兴的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制约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媒体时代的落实。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的教学理念过于传统,难以适应多样化的教学环境,并且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系统性培训,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滞后于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化路径

(一)转变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模式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坚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模式,打造轻松愉悦、通俗易懂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念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兴趣[5]。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需要构建和谐平等互助的教学环境。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由传统的知识主导者转变为知识引导者,强化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活跃思想政治课堂的氛围,也可以在教学内容中设置与学生互动的环节,通过趣味性的内容引导激发思政课堂的活力。其次,提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信息多元化优势,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将复杂、烦琐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性分类,进而简化、形象化、生动化思政理论知识的重难点,帮助大学生建立学习自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最后,提升思想政治相关知识的实践性。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挖掘与思政教育工作相关的实时热点信息融入课堂教学中,深化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大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分辨能力以及综合素养,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二)深化新媒体应用,强化信息监管

新媒体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快速、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模式有助于大学生突破时空的桎梏,全方位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最大限度上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首先,高校需要深化新媒体平台的开发与应用。高校需要完善官微、公众号的内容,指派专业团队在新媒体平台进行运营与维护,保障官方账号具有正确的文化导向以及完善的内容支撑,加大新媒体平台的宣传力度,扩大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其次,在教育活动中应用新媒体。教师可以增加对新媒体平台的应用频率,借助信息技术促进思政课堂内容的高效转化,通过视听形式具象化表达传统的思政理论知识,促使大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思政教育的内涵与价值。同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加深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然后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推动大学生群体的整体成长。最后,高校需要加强网络舆情控制。面临新媒体平台海量的信息,高校可以健全校园网络监管机制,构建一个安全稳定的网络安全环境。一方面高校需要大力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群体的法治化理念,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完善网络舆情监管机制,防止负面信息的广泛传播,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加强教师培训,打造高素养团队

新媒体时代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够推动信息技术充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大限度上发挥思政教育工作的能效与价值。首先,高校需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师的培训力度。

一方面,高校可以组织定期的教师培训活动,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及信息素养培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鼓励教师自主学习,设立系统化的奖励措施激励教师进行自我成长,引导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其次,高校需要打造高素养的思政教育工作团队。一方面,可以引进高质量的复合人才参与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为传统的教师团队补充新鲜血液。另一方面,鼓励教师组织或者参与多样性的实践活动,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进而推动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政实践能力培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不仅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还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教师开发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现阶段高校对于新媒体平台利用不充分、对于多样化的网络信息缺乏管控、教育理论脱离实践、教育模式存在滞后性等因素制约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高校可以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优化思政教学模式,深化新媒体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强化网络信息监管,加强思政教师培训,打造高素养团队,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群体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