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在“双减”中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2-11-21 19:14
江苏教育 2022年50期
关键词:南通市双减高质量

成 宾

江苏省南通市自2021 年秋季学期起,在全市中小学落实并推进“双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根据南通市教育局有关南通市2021 年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家长网络调查问卷的分析诊断报告,截至2022 年1 月8 日,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控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小学占97.3%,初中为86.6%。小学93.6%、初中75.1%的学生家长反映,本学期教师没有再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者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课后服务实现100%覆盖,课后服务项目吸引力有效性显著提升。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部注销或转型,压减率达100%。家长焦虑有效缓解,对“双减”工作满意度达98.5%。南通正在“双减”中有力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系统谋划:“双减”与教育高质量发展同向而行

南通成为全国“双减”试点城市后,我们在率先贯彻落实党中央和教育部关于“双减”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中,深刻地认识到:“双减”是以“小切口”推动的一场“大改革”,是观照影响教育内外要素的系统性改革、综合性改革。在这场改革中,“减负”只是手段,目的在于推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我们聚焦国家“双减”政策的价值取向,坚持把“双减”与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目标联系起来,奉行“双减”与教育高质量发展同向而行的思路。

尽管学界对何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持不同看法,但从“教育质量”到“高质量发展”,其突出之处就在于强调“发展性”。发展意味着“纯内在的前进运动”,即指向内部的、流动的、向上生长的积极状态。[1]最能体现“纯内在的”,则是教育对象——人的发展性。所以,我们认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然是服务于人的这种“发展性”。实现人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人的自主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为前提。正如北京开放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褚宏启所说,只有“双减”,才能“把学生从机械作业、重复作业、强化训练、题海战术、纸上功夫、唯分数、唯升学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2]。“双减”政策的核心是要避免教育的短视化和功利化取向,为学生的“发展性”构筑新的“时空”。“双减”政策执行好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才不是一句空话。

正是在厘清了“双减”与“教育高质量发展”同向而行关系的基础上,南通市周密部署、系统谋划“双减”工作。市委市政府将“双减”工作写入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列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议题,主要领导先后12次开展现场调研、听取专题汇报;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28 次,制定出台全市“双减”实施意见、45 项配套政策和工作方案,完成区域“双减”工作政策的顶层设计。市委市政府还将“双减”工作列为重大民生工程,30 个部门协同联动,10个县(市、区)同步行动,均在2021年秋季学期开学前召开动员部署会,出台实施方案。正是这样系统谋划、主动作为,南通市才顺利实现全国地级市第一个出台实施意见、第一个成立监管机构、第一个建立“双减”监管和服务平台、第一个发放教师补助、第一个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达100%的试点城市等“五个第一”目标。到目前为止,南通“双减”工作社会满意度高、支持度高、认可度高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

二、以学立人:确保学生校内课内学足学好

当前,“双减”特别关注学生作业的减量,这必不可少,但若仅此又不够全面。我们所理解的学生作业,一般是将其视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当课堂教学低效时,教师只能通过布置大量的作业去弥补;如果课堂是高效的,作业自然就能少布置,学生负担也会相应减轻。在我们看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是“治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治本”。治标与治本是“双减”工作的两翼,只有标本兼治,才能实现“双减”工作的终极目标。所以,我们在研制《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意见》时,把“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作为“双减”工作的首要任务,体现出我们对“双减”政策“学校主阵地、课堂主战场”要求的深刻理解。

2021 年,南通市中小学推进的“立学课堂”教学改革项目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其核心思想是“以学立人”,即从知识的教育学立场出发,建立起知识学习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联。我们认为,这是学校减负提质的关键。教育如果沦为升学、考试的附庸,就偏离了育人初心、违背了教育规律,将导致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立学课堂”坚持把学生及其学习活动立于课堂的中央,采取“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等操作策略,坚持“为了学习”课堂评价导向,旨在实现教学的优质高效和学习的低耗轻负,进而以“立学”实现“立人”的目的。因此,我们将“立学课堂”建设列为全市教育“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深入开展“立学课堂”学术研究,初步形成“立学课堂”理论架构与操作体系。我们承担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实验项目“‘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教学体系重构与育人质量提升研究”,以项目助力“双减”工作,探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新路径,通过行政推动、学术引领、专题研讨、样例示范、活动展示、考核评价、专项培训等举措,整体优化区域学生学习生态,确保学生在校内课内学足学好。我们开展了“南通市中小学‘立学课堂’先进学校、先进教师”评选活动,即将出台《南通市中小学“立学课堂”建设标准》,进行全市中小学“立学课堂”建设达标验收工作,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全市课改现场会,形成完善的“立学课堂”区域推进保障机制,让课堂成为南通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如果缺少有效的教学管理,则很难出质量、见成效。为此,南通市教育局出台了《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推出13 条具体提质举措。例如:以“四精四必”(“四精”即精选、精练、精批、精讲,“四必”即有练必躬、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强化作业管理,每天各科作业教师面批率为20%左右;加强德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每个学校建成1个以上学科育人示范项目;推进常态化巡课视导、学科组集体教研、备课组互学评议等机制完善,全面跟踪课堂教学和作业管理情况;组织开展市域视导评估,对学校“课程开设情况”“立学课堂推进情况”“作业管理机制建设情况”“学校课后服务情况”等进行评估,以评价助推“双减”政策落地。

三、课后服务:全面提升学生学校生活质量

课后服务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已经正式进入我国义务教育体系,成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3]同时,课后服务也是“双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顺民意、暖人心”的民生工程。自2021 年秋季学期开学后,我们全面实施了工作日课后服务制度,服务范围覆盖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覆盖所有有服务需求的中小学生。小学开展工作日“5+2”(每周5天、每天不少于2 小时)课后服务,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不早于17:30;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由家长或监护人提出申请后,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初中提供工作日晚自习服务,服务一般到20:30 左右结束。我们还遴选有条件的义务教育学校,围绕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开展周末托管服务试点。

为了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我们着力于课后服务课程化推进。统整优化既有课程育人体系和学校课后育人体系的关系,重构学校课程供给体系,在提高国家规定的必修基础课程实施水平的同时,加强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化建设水平,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别化、实践性学习需求。我们要求每所学校研制课后服务课程实施方案,课程内容包括学业辅导、艺体训练、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以学期为单位,每学期开学前将课后服务安排一览表向家长公布,供学生选择;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强化基础性学习,加强作业辅导,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适当增加拓展学习空间;对部分学有困难的学生,“点对点”提供辅导;严禁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同时,全面实施“一校一品”“一生一运动项目”“一生一艺术特长”体育艺术素养提升工程。

挖掘各类教育资源,让课后服务活动丰富多彩。充分利用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科技馆等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依托社区教育中心、校外辅导站等平台,充分发挥关工委、“江海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提供公益服务。学校聘请退休教师、学生家长、高校优秀学生、体育教练、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具备条件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参与校内课后服务。我们出台了《公开招募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加学校课后服务的实施办法》,首批40 家审批准入资质齐全、行为规范、信誉度高、无违法违规记录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被列入准入校园课程目录,供学生自主选修。2022 年以来,我们还开展了“双千银发助‘双减’”活动,立足本校本地实际和退休教师身体状况,组织退休教师重返校园,参加学校课后服务。退休教师根据专业特长,协助学校和在职教师,重点在德育、美育、体育、科普教育等方面发挥作用,当好“编外教员”;参加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工作,当好义务监督员;参加“双减”政策的宣传、讲解,当好“双减”宣传员;参加家庭教育、家长教育的辅导工作,当好家庭教育辅导员。

积极利用“慧学南通”等资源平台,免费提供覆盖各年级各学科、与课堂教学相匹配的序时学习资源和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每周末,将与本周教学内容相对应的名师课堂实录上传至“慧学南通”平台,供学生巩固复习。至2022年4 月,共组织1189 名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开发并向学生提供公益性序时教学资源2656 节,在线答疑9 万余人次。一年来的课后服务实践,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课后校园生活质量,得到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认可。

四、多元共治: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根据国家“双减”政策的要求,校外学科类培训要大大压减,压减之后要转型,转为非营利性质。而校外非学科类培训也明确了范围,包括科技、艺术、文化、劳动、社会实践等。[4]南通市对原有学科类培训机构,采用分片包干制,将教育部门工作人员分成若干组,“一对一”进行政策宣讲,引导其注销或转型发展。加强区域整体联动,每两周召开一次全市“双减”工作推进会。统筹协调培训机构租赁国有资产的退租纠纷,及时有效化解矛盾。全市765 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部完成注销或转型,压减率为100%。在率先实现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面清零的基础上,我们坚持多元共治、综合施策,学科、非学科培训机构治理两手抓,取得了一定成效。当前,南通市通过四大举措推进校外培训行为规范常态化建设。

一是强化队伍建设。在全省最早设立市、县两级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处(科),按2 万名中小学生配置1 名监管人员的比例,累计核增编制40 个。第一时间成立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非学科类鉴定专家组,组织多轮专家鉴定培训会,在鉴别学科类别和推动学科类转型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建立校外培训机构联合治理联席会议机制,教育、司法等部门联合编制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执法应知应会、治理指引和行政执法简易流程手册,对全市新上岗的40 名专业执法人员进行全员培训,组织开展“厚植为民情怀、提高执法水平”主题教育活动,对全市新上岗教育行政执法人员进行全员培训,提升专业素养和执法能力。

二是强化平台建设。在全国率先建成地方“双减”平台并上线运行。南通市“双减”监管与服务平台对所有校外培训机构的证照信息、场地条件、从业人员、培训材料、课程管理、资金情况实行全方位综合监管。建立支付、分账和消课系统,实现监管服务平台与20 多家银行间的互通,实行“一课一消”。平台融入南通市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系统,统一校外培训机构监控设备,联通市场监管、民政、公安、教育等数据库,实现对机构24小时全覆盖监管。

三是强化制度建设。明确由体育、文广旅、科技等部门对相应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进行审批,严格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准入。市级教育、体育、文广旅、科技等部门多次研讨并出台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和管理办法,在落实部、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管理办法和设置标准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要求,严格设置标准,严把准入关,从源头上加强管控。建立由30 个部门组成的校外培训机构联合治理联席会议机制,全面加强校外培训治理联合检查,重点查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变相开展学科类培训行为。坚持非学科类培训的公益属性,由发改(物价)部门牵头,探索研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标准,遏制非学科类培训价格违规上涨,形成新的培训负担。2022 年寒假期间,多部门协同开展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恶意涨价专项治理行动。建立由11 个部门组成的校外培训机构涉稳风险处置工作专班,聚焦治理工作中出现的涉稳问题,发挥涉稳专班作用,强化部门协同,处置化解涉稳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加强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场所的全面监督检查,压实各方责任。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纳入属地网格化管理,进一步细化统一的具体化、可操作、易执行的执法、处罚规则,对各类违规、变异学科培训从严处罚。

四是强化环境建设。构建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全域育人环境,发挥学校主体作用,构筑家校社协同减负新格局。通过减量提质增效给学生发展以“留白时间”,为学生生命成长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将人文关怀渗透到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双减”全过程,突出情感导向、氛围营造、心理干预等因素在育人中的价值和作用。积极探索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课业负担动态监测机制、完善落实“双减”政策教育综合执法监管机制、提升多元化的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供给水平。同时,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组织开展“无师生参与违规培训示范校(园)”创建工作。

南通市勇当“双减”工作全国试点的探路者、先行者,主动作为、自我加压,义务教育“双减”工作初战告捷,有力推进了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教育之乡,现代化教育高地”注入新内涵、提供新动力。一幅以“双减”助力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美丽图卷正在南通大地徐徐展开。

猜你喜欢
南通市双减高质量
南通市三举措扎实做好当前综合防灾工作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