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流行性腹泻的研究进展

2022-11-22 18:23朱向东
猪业科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流行性活疫苗毒株

朱向东 ,高 冉

(1.天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 300402;2.天津瑞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天津 300000)

猪流行性腹泻(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猪肠道传染病,以腹泻、呕吐、脱水和哺乳仔猪高死亡率为临床特征。自2010年12月以来,PED在我国大面积暴发,2013年又席卷美国,给我国乃至世界的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文章总结了PED的发现及流行、病原学、临床症状、致病特征、诊断、疫苗、防控等,为科学防治猪流行性腹泻提供参考。

1 PED的发现及流行

1971年,PED首次发现于英国一个育肥猪场,临床表现与猪传染性胃肠炎(TGE)极其相似,发病猪也表现为水样腹泻。随后,PED在欧洲几个国家发生流行,但直到1982年,该病才被统一命名为猪流行性腹泻。从1973年开始,中国陆续出现关于PED的报道。但直到1984年,研究人员才通过荧光标记抗原和血清中和试验首次证实了PED在中国的存在。2010年以前,我国PED主要以区域性流行和零星暴发为主。2010年10月开始,PED的流行逐渐呈现上升趋势。PED疫情首先出现在华南地区,随后迅速席卷全国,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接近100%,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13-2015年,PED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国暴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到目前为止,PED仍在我国和世界广泛流行,是影响养猪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疫病之一。

2 病原学

PEDV属于尼多病毒目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成员,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基因组全长约为28 kb,主要的结构蛋白为纤突糖蛋白(S蛋白)、小膜蛋白(E蛋白)、膜蛋白(M蛋白)和核衣壳蛋白(N蛋白)。S蛋白是病毒的囊膜蛋白,与病毒的组织嗜性和毒力改变相关,其中S基因1~2 367 bp(S1)包含病毒主要的中和表位和受体结合域,这个区域的变化最能体现病毒的变异情况,是PEDV遗传进化分析最常用的基因。N基因在各个结构蛋白中保守性最高,常被用于病毒鉴定实验的目的基因。

3 临床症状

猪自然感染PEDV的潜伏期一般为5~8 d,人工感染潜伏期仅为8~24 h。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年龄呈负相关,年龄越小,症状越严重。保育猪和哺乳期猪感染PEDV的主要症状是食欲不振、水样腹泻和进食后呕吐,病猪体温略有升高,腹泻持续3~4 d。育肥猪感染PEDV会出现腹泻,持续1周左右,逐渐恢复正常,少数猪生长发育迟缓后恢复正常,病死率为1%~3%。母猪感染PEDV后临床表现为厌食、嗜睡、反应迟钝和持续腹泻,约1周后恢复正常;成年猪感染PEDV后症状较轻,有的仅表现为呕吐,感染较严重时会出现水样腹泻,一般3~4 d自愈。

4 致病机制

PEDV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进入猪体,但粪口途径并不是该病唯一的传播途径。一些研究表明,乳汁、精液、含有PEDV的气溶胶等都是PEDV潜在的传播途径。

当病毒表面的蛋白质吸附在靶细胞膜上并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通过内吞作用和膜融合侵入细胞,完成病毒复制、病毒颗粒组装等增殖过程。病毒在小肠上皮细胞的复制过程中,细胞器遭到破坏,肠道环境紊乱,病原体滋生,上皮细胞丢失增多。小肠是猪体吸收营养的主要部分,接触面积减少,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食物未经消化吸收进入大肠,大肠内渗透压升高,引起腹泻、脱水,最终导致病猪死亡。

PEDV感染不同年龄和不同环境条件的仔猪,不同的毒株有不同的临床和病理表现。典型的病理变化包括胃内未消化的白色凝乳,小肠扩张,充满空气或充满淡黄色液体。肠壁扩张无弹性、松弛、变薄和透明,小肠绒毛萎缩、缩短和减少,除胃底黏膜和肠黏膜充血外,绒毛长度和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减小。

5 诊断

PED的快速准确诊断对于有效控制疾病非常重要。目前临床症状和组织病理学病变可用于初步诊断,结合病原学诊断或血清学诊断做出最终诊断。病原诊断技术包括:病毒分离、免疫荧光检测(IF)、免疫组化检测(IHC)、抗原ELISA检测和病毒核酸RT-PCR检测。血清学诊断技术包括:间接免疫荧光抗体(IFA)试验、病毒中和试验(VNT)、抗体ELISA检测、流动微球免疫荧光法(FMIA)等。

6 疫苗

疫苗免疫是目前控制猪流行性腹泻最有效的方法,目前用于猪流行性腹泻临床防控的传统疫苗主要包括细胞灭活疫苗、组织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等。王明等人最初制备PEDV组织灭活疫苗,经后海穴位免疫后猪体可以获得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1995年,马思奇等制备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双重灭活疫苗,仔猪主动免疫保护率达到88.89%,免疫保护期也持续6个月。佟有恩等成功制备CV777株减毒活疫苗,研制TGEV和PEDV二价减毒活疫苗,2003-2006年间该疫苗在中国市场广泛使用。2015年3月,冯力研究员研制的猪传染性肠胃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三联活疫苗保护率可达96.15%,仔猪被动免疫后保护期可达断奶后7 d,主动免疫持续长达6个月。

目前,我国共有8个PEDV联苗获得了新兽药证书,涉及PEDV疫苗毒株7个,分别为CV777株及其致弱毒株弱毒CV777株,AJ1102株及其致弱毒株AJ1102-R株,弱毒株ZJ08株,SCSZ-1株和LW/L株。PEDV毒株可以划分为2个基因群:GI和GII。其中它们又可进一步划分为GI-a、GI-b、GII-a和GII-b四个亚群。在这个分群体系中,经典株集中在GI群,流行株主要集中在GII群中。对PEDV疫苗株基因群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V777株及其致弱毒株弱毒CV777株作为经典株,属于GI-a亚群;ZJ08株属于GI-b亚群;AJ1102株及其致弱毒株AJ1102-R株则属于GII-b亚群。目前针对PEDV经典毒株及其致病机制的疫苗研究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但PEDV变异毒株频繁出现,现有商品化疫苗与变异毒株的抗原性不匹配,导致保护效力和免疫效果不足。如果做的不好,将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养猪业造成严重的影响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7 防控

做好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控,首先应做到确诊病因。猪流行性腹泻病因复杂,其中病毒性致病因子至少包括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A群轮状病毒(PoRA)、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和猪急性腹泻综合征病毒(SADS-CoV)等;细菌性致病因子至少包括大肠杆菌、沙门菌和魏氏梭菌等。各种致病因子导致的腹泻症状非常相似,难以通过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加以区分。此外,2种以上病因混合感染情况较为普遍。因此,快速、准确确诊病因对于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控十分重要。

做好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控,其次应加强诊断能力提升。养猪场户应提高自身检测水平或寻求专业实验室进行技术支撑。坚决避免出现仅凭临床症状进行判断和一次检测结果用几年的情况出现。应建立定期监测和紧急检测制度,及时进行场区内新毒株及流行特征分析,及时更新升级检测方法以免造成变异毒株漏检带来较大风险。

做好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控,还要持续做好免疫和生物安全。坚决摒弃将疫苗当治疗剂和返饲等不科学的免疫行为。应在场区病原学和血清学调查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定免疫程序,要对不同猪群的免疫进行统一规划。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要做到多点饲养和全进全出,做到严格的消毒与空舍。此外,还要做到产仔舍保温、避免应激等。

猜你喜欢
流行性活疫苗毒株
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诞生记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奥密克戎毒株为何“需要关注”
感染两种新冠变异毒株比利时九旬老人病逝
大学生流行性感冒防治知识、行为及中医知识调查研究
什么是减毒活疫苗
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有何不同
中国实施脊灰疫苗免疫新策略
《流星花园》的流行性因素
兴国县2007~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