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机插侧深施肥农机农艺融合技术

2022-11-23 00:53李春芹方怀信宋正华
农业工程技术 2022年5期
关键词:穗肥机具施肥量

李春芹,方怀信,宋正华

(1.江苏省响水县运河镇农业农村局,江苏 响水 224621;2.江苏省响水县土壤肥料管理站,江苏 响水 224600)

水稻是江苏响水县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3.6万hm2左右。响水县地处淮北地区,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雨水多而集中,水稻过量施用基肥或在移栽期大水、大肥则肥料流失风险较大。水稻侧深施肥技术能够实现机插秧与施肥一体化,做到精准施肥,既减少用工,解决目前劳动力紧张、劳动力用工成本过高问题;又减少肥料用量,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工作开展,是水稻施肥技术的重大变革,对提高优质稻米品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

一、江苏响水县水稻施肥存在的问题

1、氮施肥量偏大

对响水水稻施肥水平调查分析可知,目前普遍氮肥施用量偏高,不少农户每亩除撒施45%复合肥40~50 kg 外,还施用尿素75~100 kg,氮肥施用量过多,每亩施用纯氮超过30 kg,后期容易造成水稻贪青且易倒伏,影响稻米产量和品质。

2、施肥次数多

通常高产分次施肥包括“一基三追”,即基肥、分蘖肥、促花肥和保花肥,需施肥4 次。机插稻一般在插后5~7、10~12和18 天左右多次施用分蘖肥,总施肥次数4~5 次。目前农村劳动力紧缺,用工成本增加,用工难[2]。

3、施肥方式不合理

栽后返青至分蘖期尿素施用量大,采取“一炮轰”,不能够按照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理论“三适宜三定量”要求科学施肥,盲目施肥问题严重,基本以撒施为主,养分流失较多,肥料利用率较低。

二、水稻机插侧深施肥

1、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概念

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是指水稻机插秧时,配套侧深施肥装置同步完成开沟、施肥、覆土等作业,实现在秧苗侧深处定位、定量、均匀施肥的技术。以水稻机插侧深施肥和专用缓混肥为核心,结合穗肥精确诊断,达到水稻“一次轻简施肥、一生精准供肥”的技术效果,是实现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生产综合目标的轻简高效管理技术[3]。

2、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的优势

水稻机插侧深施肥具有化肥施用量少、施肥次数少、肥料利用率高、作物高产稳产的显著特点。具体体现为“两节、两减、两提、一稳”。

“两节”即节工、节肥。水稻机插侧深施肥将基肥和分蘖肥合二为一,甚至将后期的穗肥(促花肥与保花肥)合三为一,不仅减少了施肥工序、人工、化肥投入,而且提高了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调查可知,平均每亩节省人工成本40 元左右,施肥量较常规施肥减少15%~30%。

“两减”即减少施肥次数、减少氨挥发。实践证明,采取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施肥次数由常规的4~5 次减少至1~3 次,即高肥力土壤仅需1 次,低肥力土壤或砂性土壤2~3 次,整地插秧前不再施用基肥。与常规施肥相比,水稻机插侧深施肥可有效减少氨挥发以及径流氨排放。

“两提”即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稻米品质。侧深施肥应用的缓控释(混)肥料可在土壤中缓慢分解,延长肥效,有效提高肥料利用效率,较常规分次施肥利用率提高15%,稻米食味值显著提高。

“一稳”即稳产或增产。在减少化肥投入的基础上,应用侧深施肥技术可实现稳产甚至增产。

三、水稻机插侧深施肥关键技术与农机农艺的融合

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涉及栽培、农机、农艺等多学科,是多种技术的融合,要掌握好关键技术措施。

1、提高整地质量

(1)水耕水整秸秆还田作业技术路线

收割机留低茬收割、切碎匀抛麦秸秆→施基肥(有机肥)→放水泡田→秸秆还田机还田作业→起浆平整→沉实→机插秧。

机具配备:收割机配备秸秆切碎抛撒装置,采用80 马力以上拖拉机配套相应幅宽的旋耕机、水田埋茬耕整机。

(2)旱耕水整秸秆还田作业技术路线

收割机留低茬收割、切碎匀抛麦秸秆→施基肥(有机肥)→秸秆还田机旱耕(犁耕、旋耕或犁旋一体机耕作)还田作业→旋耕机或重型耙碎垡(旋耕和犁旋一体机可省略这一步骤)→放水泡田→起浆平整→沉实→机插秧。

机具配备:收割机配备秸秆切碎抛撒装置,采用90 马力以上拖拉机配套相应幅宽的铧式犁、驱动耙、反转灭茬旋耕机、犁旋一体机、埋茬耕整机。

(3)麦秸秆还田关键技术措施

前茬作物秸秆切碎均匀抛撒还田,联合收割机收割留茬高度≤15 cm,秸秆切碎长度≤10 cm,秸秆切碎合格率≥90%,抛撒均匀度≥80%。高留茬和粗大秸秆应用秸秆粉碎机粉碎后再耕整田块。

犁耕深翻整地时,秸秆残茬埋覆深度8~25 cm,秸秆残茬漂浮率≤5%,8 cm 耕作层内无杂物。旋耕整地时,秸秆残茬残茬混埋深度6~18 cm,秸秆残茬漂浮率≤10%,整地达到田平如镜、田面无杂物要求。田块内高低落差≤3 cm。

(4)整地后适当沉实

整地后应适当沉实,达到手指划田面成沟可缓慢恢复状态即可。或采用下落式锥形穿透计测定土壤坚实度,锥尖陷深8~10 cm,达到上细下粗、细而不糊、上烂下实即可,保证插秧作业时不陷机、不壅泥。泥浆沉实达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结,水清不浑浊。泥浆沉实时间根据土壤性状和气候条件确定,一般沙土泥浆沉实1 天左右,壤土沉实2 天左右,粘土沉实3 天左右。

2、提高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作业质量

(1)检查机具运行质量

作业前检查机具,确保施肥装置运转顺利、排肥通道畅顺。进行暖机运转,确保机具各运行部件转动灵活,无碰撞卡滞问题。确保插秧机运转正常,尤其是插秧爪正常运转,调节好取秧量和株距。作业前除去肥料中的结块,并均匀装填到肥箱中,盖上箱盖。肥料中防止混入杂质。

(2)提高插秧同步侧深施肥作业质量

作业起始阶段应缓慢前行5 m 后再按照正常速度作业;中途停车、转弯掉头应缓慢减速。肥料定位、定量、均匀地施在距离秧苗一侧3~5 cm、深度4~5 cm 区域,并用泥土将肥料完全覆盖。作业过程中,应及时补充肥料和秧苗,提高作业质量。当天作业完成后及时排空肥箱及施肥管道中的肥料,并做好肥箱、滤网、排肥部件、排肥管、开沟部件等的清洁。

3、提高机插秧栽插质量

育壮苗适期栽插,毯苗机插秧栽插秧龄一般要求18~22 天,叶龄3.5~4.0 叶;栽插深度要求为“不漂不倒,越浅越好”,一般栽插2 cm。栽插密度一般为行距30 cm,株距11.7 cm,每亩栽1.8 万穴以上,每穴3~5 苗,每亩栽插6~7 万苗。机插缺穴和漂秧率<3%,栽后人工补缺,确保缺穴率≤1%。

4、科学肥料运筹

(1)侧深施肥肥料品种选择

肥料应选用氮磷钾比例合理、粒型整齐、硬度适宜即手捏不碎、吸湿少、不粘、不结块的圆粒配方肥,或复合肥、或缓控释肥料,粒径2~5 mm 为宜,以防肥料通道堵塞。

(2)肥料用量与比例

增施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推进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根据作物品种、地力水平和目标产量等制定施肥方案,确定施肥量、配方和比例。

按照机具说明书调节施肥量,调节时应考虑肥料性状及田块滑移率对施肥量的影响,调节完毕应试排肥确认实际施肥量。试排肥应实地作业测试,正常作业50 m以上,根据实际排肥量进行修正。

侧深施肥的氮肥投入量一般可比常规施肥量减少20%~30%,投入总量为21.0~22.0 kg/亩,原则上基蘖肥和穗肥比例控制在6.5:3.5。磷肥可一次性施用。钾肥根据土壤质地和供肥情况,选择一次性施用或分期调控。

(3)穗肥诊断技术

由于生态、气候、土壤的差异,机插缓混一次性施肥可能存在总肥量偏少的问题,在倒3 叶期追施1 次穗肥,以满足水稻穗期对氮肥生长的要求。

5、精确灌溉

移栽返青活棵期湿润灌溉,秸秆还田田块注意栽后露田,无效分蘖期至拔节初期及时搁田,拔节至成熟期干湿交替,灌浆后期防止过早脱水造成早衰。

6、绿色防控技术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以及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防治病虫草害。

猜你喜欢
穗肥机具施肥量
蔬菜施肥量控制技术指南
试论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发展
lMLQS-40/70起垄铺膜施肥联合作业机操作使用及维护
水稻侧深施肥技术试验总结
不同叶龄期穗肥施用尿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不同时期施用穗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紫泥田早稻“3414”肥料效应试验报告
膜下滴灌水稻不同穗肥运筹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穗肥对机插超级粳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辽宁省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推广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