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玉米常见病虫害发生特征与防治措施

2022-11-23 00:53李广辉
农业工程技术 2022年5期
关键词:黑穗病夜蛾斑病

李广辉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农业技术推广站,河南 漯河 462300)

随着玉米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玉米种植面积逐渐缩小,提高单位面积内的玉米产量和品质成为研究重点。玉米生长周期相对较长,易受气候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发生病虫害。要不断加强常见玉米病虫害发生特征的有效调查,加强防治工作经验总结,构建综合性防控体系,确保在短时间内控制病虫害,保证玉米健康生长。

一、玉米大斑病

1、发生特征

玉米大斑病又被称为叶斑病、条斑病、叶枯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叶鞘和苞叶。发病后叶片表面会形成水渍状灰色小斑点,随后沿着叶脉迅速扩展形成褐色大病斑。严重时,病斑连片导致叶片枯黄、死亡,造成大幅度减产,甚至绝产绝收。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除与玉米品种的感病性有关外,还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当外界温度超过20~25℃、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病害发生严重[1]。玉米拔节期至抽穗期,外界温度适宜,连续阴雨天气会造成玉米大斑病快速传播蔓延。玉米穗期到抽穗期,氮肥不足、地势低洼、积水较多、湿度相对较大时发病严重。

2、防治措施

当前市场中的玉米品种较多,不同品种的抗病能力存在很大差异,要选择抗病能力相对较强品种。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科学施肥,坚持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增施各种微肥。玉米苗生长到6~8 片叶子后,可以喷洒1 次光碳菌肥,增强植株自身的抗性。发病初期可以使用玉米菌克,每亩50 g,兑水30 kg,间隔10~15 天喷洒1 次,连续喷洒2~3 次,防治效果较好。

二、玉米小斑病

1、发生特征

玉米小斑病从苗期到成熟期均可发生,抽雄后发病最严重,主要危害叶片,也会危害叶鞘和苞叶[2]。7~8 月温度较适宜,小斑病易发生流行。此时处于玉米拔节抽穗期,降雨量较充足,病情迅速发展,易大规模流行。

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半透明水渍状褐色小斑点,扩散时病斑中心略褪色,后期逐渐变成褐色,湿度较大时病斑会长出暗褐色霉菌物。叶片染病后叶绿组织受到损伤,影响光合作用,引起严重减产。

2、防治措施

防控玉米小斑病应该选择高抗品种、改善种植技术,增强植株抗病能力。日常管理中做到均衡施肥,增施磷肥、钾肥,严格控制氮肥使用量;避免在低洼地带种植玉米,并做好田间的排水工作。秋季收获后及时清理田块,减少田间病原数。发病初期及时去除患病叶片,避免病原传播侵染。

玉米植株较高,种植密度相对较大,应在病害扩展前进行防控。一般在玉米抽雄前后,田间病叶达到20%以上时喷药防治。可以选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或90%代森锰锌,配制成500 倍液,每亩用药量50~70 kg,间隔7~10 天1 次,连续使用2~3 次,效果显著。

三、玉米丝黑穗病

1、发生特征

玉米丝黑穗病又被称为乌米、灰包、哑玉米,是造成玉米严重减产甚至绝产绝收的主要传染性疾病[3]。近几年春季干旱持续发生,玉米早播是抵御春旱的重要农艺措施,但春季土壤温度相对较低,玉米出苗较慢,植株抵性较差,因此易感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大多连片发生,扩展速度较快,对玉米产量危害较严重。种子发芽到3 叶期是病原菌入侵阶段,许多玉米品种染病后苗期症状不明显,抽穗后才会表现出明显发病特征。

2、防治措施

防控玉米丝黑穗病应选择高抗品种,合理早播。有条件的种植户可采取地膜覆盖技术,确保玉米快速出苗。科学施肥,以农家肥为主,防止肥料中携带病原菌,需确保完全腐熟。播种前使用2%戊唑醇可湿性粉剂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使用剂量为种子质量的0.6%~0.4%,进行种子包衣处理。发病早期应及时拔除患病株并彻底深埋或焚烧处理,防止孢子散落加重病情。

四、玉米黏虫

1、发生特征

黏虫幼虫取食玉米植株为害。1 龄幼虫多隐藏在心叶或叶鞘中,昼夜取食叶肉残留表皮,造成半透明小条斑。5~6 龄幼虫为暴食阶段,蚕食叶片、啃食穗轴。

2、防治措施

成虫发生期因地制宜进行食物诱杀、隐蔽诱杀和灯光诱杀,在产卵前消灭成虫。初产卵时可用谷草把或毒草把进行大面积诱杀,利用黏虫多产卵于枯黄部位的习性诱蛾产卵,草把每3 天换1 次,集中烧毁。化学防治一般使用80%敌敌畏乳油1000~1500 倍液、或25%甲萘威水剂500 倍液、或25%杀虫双水剂500~800 倍液,每公顷用药225~300 mL,兑水稀释3000~4000 倍喷雾防治。

五、玉米草地贪夜蛾

1、发生特征

草地贪夜蛾是重大外来迁飞性害虫,具有繁殖能力强、为害程度重、寄主范围广的特点。该害虫具有暴食性特点,发生严重时整株玉米被啃食殆尽。

2、防治措施

强化监测预警。充分利用灯诱、性诱等监测点开展监测,全面排查玉米田块,准确掌握草地贪夜蛾发生和为害动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同时做好虫情信息上传下达工作,切实做到 “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

加强科学防控。制定防治预案,加大草地贪夜蛾防控资金投入,做好防控物资储备。在草地贪夜蛾成虫发生高峰期,使用高空灯、性诱捕器诱杀。低龄幼虫期可选用甲维盐、乙基多杀霉素、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等高效低毒农药,对零星发生区开展点查点治,对普遍发生区开展群防群治,压低草地贪夜蛾虫口基数,将灾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六、结语

玉米病虫害会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会造成玉米绝产绝收。应该根据玉米各类病虫害的发生特征,在病虫害进入高发期前采取措施进行防控。病虫害发生流行后,坚持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的使用,确保防治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猜你喜欢
黑穗病夜蛾斑病
冷藏条件对夜蛾黑卵蜂繁育的影响
浅析玉米小斑病流行特点及防治技术
试论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中国南方竹区4种竹笋夜蛾的形态比较研究
谷子黑穗病的发病及防治
浅谈临夏县玉米种植常见病防治
玉米斑病综合防治要点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夜蛾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