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阿拉伯世界研究》创刊200期感言与寄语

2022-11-23 16:21朱威烈
阿拉伯世界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阿阿拉伯刊物

朱威烈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阿拉伯世界研究》顾问

光阴荏苒,《阿拉伯世界研究》从其前身《阿拉伯世界》于1978年创办,到1982年获教育部批准公开发行,至今已出到总第200期了。现任主编丁俊教授和编辑部都希望我作为创始主编能撰文以志纪念。盛情难却,这里谨就记忆所及稍谈一点往事和感受,权作200期感言与寄语。

我在漫长的教师生涯里总共创编过三种刊物,它们是1978年起创办的《阿拉伯世界》、2007年起与国外合作出版的《亚洲中东与伊斯兰研究》(英文版)和2015年教育部批准出版的《中东地区发展(年度)报告》。其中,我最看重且用心用力最多的是《阿拉伯世界》(2006年更名为《阿拉伯世界研究》)。它对我个人以及我从事的学科建设而言,都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我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工作了半个多世纪,经历并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应是同龄人中的一个幸运者。1980年,承蒙王季愚校长器重,我被聘为《阿拉伯世界》期刊主编。这大约是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外语类高校首次创办的非语言类专业刊物,也是我第一次获得社会学术身份并由此踏入学术界的起点。

这本刊物更重要的意义,体现于它在上外申报阿语二级学科硕士点(1987年)、博士点(1998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07年),以及申请中东研究所跻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0年)的各个阶段中,都发挥了突出的学术平台支撑作用;在学校推动构建国际关系博士点(2003年)和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09年)的过程中,该刊发表的相关学术成果也作出过贡献。我很珍惜创办这本刊物的实践锻炼,它不仅为阿拉伯语专业师生和同行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学术园地,而且为对阿拉伯世界感兴趣、潜心研究的人士和广大读者搭建了一个学术平台、打开了一扇知识之窗。它为我后来提出高校阿拉伯语建设要走“小学科大内涵”的发展道路,致力于推动中东区域国别研究,倡议要建立中国特色的阿拉伯学、中东学和伊斯兰学等想法增加了底气。

《阿拉伯世界研究》40余年的成长,始终得到教育部、外交部以及上海市和上外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关心,也得到学术界众多师友同仁的厚爱和襄助。在我作为办刊人与他们的交流互动中,有许多往事令人感念难忘。外交部的杨福昌大使、翟隽特使以及安惠侯、姚匡乙、刘宝莱、吴思科、詹世亮、时延春等多位资深大使都曾为刊物撰写过文稿,多年来他们一直对刊物的发展给予宝贵支持和指导。记得翟隽特使曾是外交部第一位撰文投稿的作者,他的文笔流畅生动,令我印象深刻,非常钦佩。学界前辈师友刘麟瑞、纳忠、林松、仲跻昆、李振中等很多先生也都曾惠赐大作给予扶持。潘光、杨光、周烈、肖宪、李绍先等多位中东学界知名专家多年来一直担任刊物编委,为刊物的发展奉献出智慧。

我也一直很感谢和怀念从办刊开始到新世纪初刊物更名转型发展那二三十年间一起共事合作过的老师,如郭黎、赵海银、刘开古、钱学文、庄素雯、何惠安、梁国诗、李国发等诸位老师,以及中东研究所建立后不久就加盟负责编辑工作的李意、马丽蓉老师,没有他们在不同时期的支持和合作,刊物就不可能实现一步步的发展。2011年10月起我不再担任具体行政和期刊职务,由刘中民教授接任所长和主编。十多年来,编辑部的规章制度建设更加规范,刊物编委会的人员、专业知识结构更全面也更有朝气。尽管国内阿拉伯研究、中东研究的机构、人数规模都还赶不上其他区域国别研究的水平,但《阿拉伯世界研究》已多次进入CSSCI扩展版行列。这并不容易,我是深感欣慰的。丁俊教授接任主编职务后,已组建起了新的编辑团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他们坚持与时俱进,集思广益,努力争取在新时代开创新局面,使中东所主办的几种刊物都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阿拉伯世界是国际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阿拉伯国家与我国传统友好。进入新时代以来,中阿友好关系提速发展,双方已建立了“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中国高度重视与阿拉伯国家关系,2014年以来,习近平主席连续三次面向阿拉伯世界发表重要讲话,对新时代中阿关系发展做了战略规划和展望。2022年,中阿双方还将举办首届中阿峰会,这是中阿关系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项。中阿关系快速发展的现实对我国的阿拉伯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我们对阿拉伯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依然比较薄弱,相关领域的学科建设任重而道远。

学术期刊是促进学术发展与学科建设的重要平台。多年来,《阿拉伯世界研究》为促进我国的阿拉伯研究和中东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了不少学术新人。如今活跃于中东学界的不少专家学者,就是从在《阿拉伯世界研究》发文开启自己的学术历程的。因此,在今后,编辑部团队要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精神,坚守初心使命,坚持守正创新,一如既往地致力于推动我国阿拉伯学和中东学的学术发展与学科建设,注重培养青年学术新秀,坚持学术性、自主性和时效性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强化中国叙事方式和话语体系建设,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扩大学术影响,推动期刊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当下的世界,正值百年大变局和全球大疫情相叠加,阿拉伯世界和中东各大力量都面临巨大挑战和机遇,对中国的倚重和期望值都在上升。《阿拉伯世界研究》是阿拉伯国家学界都关注重视的中国刊物,对阿讲好中国故事义不容辞。我希望刊物能通过各种课题研究,宏观的或微观的,基础性的或应用性的,既反映出中国特色中东学的学术成果,也结合我国的发展观、安全观、人权观、文明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等,通过思辨论证,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祝愿《阿拉伯世界研究》越办越好!

猜你喜欢
中阿阿拉伯刊物
第五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
刊物贺词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
中阿关系
读者论坛等
编后絮语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