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双碳”教育的探究*
——以“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为例

2022-11-23 07:22梁晓雨张建珍
地理教学 2022年21期
关键词:双碳理念学科

梁晓雨 张建珍

(浙江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4)

一、中学教学渗透“双碳”教育的迫切性

21世纪以来,因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变暖现象加剧,中国主动承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责任,承诺“力争于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加强“双碳”人才的教育与培训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为缓解“双碳”领域人才需求激增与对口人才紧缺的突出矛盾,教育部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简称“方案”),指出要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贯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绿色低碳教育。[1]

方案提到,要实施面向全员的新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责任教育,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教育(简称“‘双碳’教育”),需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一以贯之地落实“双碳”理念。为避免“双碳”工作陷入“上热中温下冷”、基层降碳“信号”减弱的困境,中学教学应有所作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双碳”教育,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低碳”素质,深化对“双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的认知,壮大“双碳”创新人才后备队伍,推动形成绿色生活理念与模式,助力我国经济社会低碳转型。

二、地理教学渗透“双碳”教育的可行性

1.“双碳”教育的内涵解读

“双碳”教育是中国仍处于高能耗快增长的发展模式背景下,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所衍生出的教育理念,是生态文明教育在碳排放问题领域的创新体现。“双碳”教育已在高等教育领域掀起一场深刻的变革,中学教学领域也当及时发力,发挥教育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多维作用。本文将“双碳”教育的内容划分为“双碳”理论知识、“双碳”实践技能和“双碳”情意态度三个方面(见图1)。

图1 “双碳”教育素养构成

“双碳”理论知识是落实“双碳”教育的起点,包括碳排放定义、成因与类型,碳排放导致的社会、环境问题及原理,“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科学界定以及实现“碳中和”的科学技术。“双碳”实践技能是“双碳”教育推行的现实目的,包括系统掌握实现“碳中和”的一般措施与方法,针对不同高能耗、高排放情境提出因地制宜的“碳中和”方案,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双碳”情意态度是家国情怀的体现,也是“双碳”教育追求的精神方向,包括与国家安全相关的忧患意识,保护国家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理念,以及践行“双碳”目标的笃定态度。

2.地理学科与“双碳”教育的关系

中学地理课堂是“双碳”教育的优质载体。“双碳”教育的知识体系以“双碳”目标提出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为基础,以“双碳”政策内涵和“双碳”相关概念为主干,是“双碳”新兴趋势和专业领域为延伸。

从研究对象来看,地理学旨在研究陆地表层自然与人文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人地关系,以及随时空变化的一切地表现象,并揭示环境变化的现象和原因,提出人类对环境变化的影响和适应对策。[2]人地关系贯穿地理学研究的主线,全球环境变化是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地理视角能够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全球变暖等现实挑战。[3]理清“双碳”知识与地理学研究内容的密切联系(见图2),有助于理解“双碳”教育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和目标,明确“是什么”的问题。

图2 地理学科与“双碳”知识关系

从中学地理教学理念与内容来看,在新课程改革的契机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了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4]地理学科蕴含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环境教育与低碳教育的内容,新教材在原有低碳教育内容的基础上纳入了“双碳”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双碳”目标的背景与意义,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从地理教学视角来看,真实世界与日常生活是地理教学挖掘、转化、落实地理知识的沃土,“双碳”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为“源于生活、寓于生活、服务生活”的地理教学渗透“双碳”教育提供便利。在生活中践行“双碳”行动,洞察生活现象中蕴含的地理原理和意义,有助于厚植“双碳”精神文化,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三、“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渗透“双碳”理念的教学案例

1.教学思路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一课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是“双碳”知识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集中体现。本教学设计基于碳的基本知识、碳循环、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等知识点,挖掘北京冬奥会中的“双碳”教学资源,形成递进式任务链(见图3)。首先,通过挖掘“碳”的多元角色活动,形成对碳的形式、碳库、碳循环等基本知识的初步认知;其次,创设体育赛事碳排放不可小觑的认知冲突情境,以世界体育运动受全球变暖影响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全球变暖与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最后,以北京冬奥会如何实现“碳中和”为问题情境,小组合作探究绿色低碳措施,学会应对生活中的“碳排放”问题。在树立低碳环保意识、生成人地协调观念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家国荣誉感,坚定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一起向未来”的决心。

图3 教学思路

2.教学活动过程(见表1)

表1 教学活动过程

(续上表)

四、中学地理教学渗透“双碳”教育的反思

1.立足学科本质,落实“双碳”知识

课程标准和教材都突出了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蕴含丰富的“双碳”教育内容。地理课堂是重要的“双碳”教育宣传窗口,教师可关注课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厘清“双碳”概念的内涵,统整“双碳”内容,落实“双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教学,倡导绿色低碳理念,提高学生对“双碳”的科学认知和参与能力。

2.把握时代要素,挖掘生活资源

“双碳”时代背景下,绿色低碳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为“双碳”教育提供了富含新意的教学素材。建设美丽中国工作重点包括低碳循环经济、绿色技术创新、低碳能源开发和低碳生活方式等方面,教师需提高教学资源辨识与挖掘能力,搜集各领域践行碳减排的典型案例,在地理教学中因时制宜、因境制宜渗透“双碳”教育。

3.开发“双碳”实践,拓展“田野”空间

地理实践活动是发展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在地理课堂中渗透“双碳”教育仍然存在局限性与单一性。“双碳”源于生活、服务生活,走出课堂、走向“田野”的教学形式有助于实现“双碳”教育目标。在教学空间上,可将校园作为“双碳”教育的圆心,以地理课堂为沃土根植“双碳”科学理论知识,催化“双碳”精神素养,继而辐射到家庭、社会空间,推进“双碳”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

4.打通学科壁垒,丰富“地理+”教学

跨学科教学在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等多个维度打破了学科藩篱。在众多自然与社会科学中,地理学与大气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林学、社会学等学科交集匪浅。在中学教学中,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共通与联系的可能。教师可借鉴其他学科视角解读地理学科中的“双碳”知识,例如,了解地质时期的气候特征尤其是近现代的全球气温变化特征是分析人类活动与气候关系的基础,对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历史背景下人类活动的方式和人地关系特点。

猜你喜欢
双碳理念学科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学科新书导览】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双碳”目标下煤炭行业吸引高素质人才的策略思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