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未来社区的生成逻辑及推进路径

2022-11-24 00:25周柏春
关键词:社区建设发展

刘 镇,周柏春

(浙江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建设幸福美丽的乡村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期盼,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美好昭示。近年来蓬勃兴起的乡村未来社区建设,正是处于转型重要关头的乡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将“未来社区”这一带有美好愿景的概念引入乡村建设及治理的复杂进程中所作出的重大变革,涉及人本化、数字化、生态化等多方面,拉开了乡村未来社区建设的序幕,构建了乡村振兴的新格局。当前,立足于新起点新征程,乡村建设面临新环境新挑战,推进乡村未来社区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既是对乡村终结论和乡村依附论的否定,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全新选择,也为乡村生态建设提供了超前探索,更为推进城乡融合提供了重要平台。但是实践的超前探索凸显了理论的相对滞后,对其科学内涵和生成逻辑进行理论探析,并进一步研究其推进路径,对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满足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未来社区的科学内涵

当前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进程,带有未来趋向的社区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2021 年《中国乡村未来社区评价导则》这一乡村未来社区建设领域的首个全国兴团体标准的开编,则标志着乡村未来社区试点实践将逐渐面向至全国。其试点实践主要发端于浙江省,早在2019 年《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提出未来社区是: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维价值坐标,以和睦共治、绿色集约、智慧共享为内涵特征,突出高品质生主轴,构建以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和治理等九大场景创新为重点的集成系统[1]。而后在引入浙江乡村试点的过程中,衢州提出:乡村未来社区是以面向未来为特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高品质生活’为中心的新型乡村社区形态和‘产社人文’聚合的现代化平台,是乡村发展从‘村落’向‘社区’转型的必然趋势,是村改居的高级表现形式,也是实现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2]。原因是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经济发达,乡村发展迅速,已开始出现城乡融合的趋势,具备开展乡村未来社区的基础条件。虽然学术界对乡村未来社区的概念还未给出明确界定,但这些试点实践过程中提出的相关理念和举措为帮助理解其科学内涵奠定了基础。

因而,结合浙江省进行的相关实践探索,可将乡村未来社区理解为乡村振兴范畴内、自未来社区概念基础上生成的一种新的乡村表现形态。可从以下三个层面来把握。第一,乡村未来社区具有规划的前瞻性。乡村未来社区是先进科学技术、商业模式、产业形态的试验场、应用场与转化场,是集合未来产品与服务的前沿阵地[3],是站在未来视角对乡村建设和社区更新的科学规划,是对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方式的超前预判。第二,乡村未来社区具有功能的全面性。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农村社区只承载居民的住房和基本生活服务,乡村未来社区是以“人”为核心,以满足人们全方位生产生活需要为中心,加强未来邻里、教育、健康等一体化建设,满足居民高品质生活需求的乡村新型功能单元。第三,乡村未来社区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乡村未来社区是一种促进乡村全面发展、满足人们的高品质需求且不伤及子孙后代利益的社区形态,代表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其建设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构建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的旨在促进产社人文融合以及科学绿色可持续的综合发展模式。综上,乡村未来社区实质就是满足村民对新的美好生活需要即“未来—全面—可持续”相耦合的生产生活模式的追求。

二、乡村未来社区的多维意义

乡村未来社区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和乡村发展现状而作出的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的重大决策,是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发展的新选择,也是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生态建设的新探索,更是信息化时代视角下城乡融合的新平台。

(一)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发展的新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伴随的是对乡村社会现代化的新要求。乡村社会现代化绝不是乡村终结论所说的在城市化浪潮之下乡村逐渐走向消亡,也不同于依附理论所概括的边缘地区“依附性发展”[4],而是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不断凸显乡村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发挥乡村主体性的强大作用。乡村未来社区正以“未来”这一带有无限美好愿景的词汇为乡村发展前景指明方向。

一方面,相较于以往的乡村建设活动,乡村未来社区最重要的特点是将关注点从乡村本身转移到村民生活上,试图通过多种场景的设计来构建多元生活空间,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生活条件,激活乡村建设主体;同时不断吸引外乡人、留住归乡人以克服大量乡土人才外流和乡村人口老龄化现状,保留一定数量农村人口让乡土社会复兴,走出乡村依附论和终结论。

另一方面,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动下,全国乡村不断向好发展但之间仍存在一定差异性、不均衡性。走在发展前列的乡村将会探索更进一步的发展道路,乡村未来社区由此应运而生。乡村未来社区以“人”为核心,聚焦未来、可持续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目的为乡村更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全新选择。

(二)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生态建设的新探索

乡村未来社区这一理念和举措同样是对国家新型城镇化和高质量发展等中央政策的积极响应。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开启,意味着我国城市化将从粗放型发展向‘以人为中心’高质量发展转变。高质量的发展,具体到社区层面,就是要加快完善社区品质、优化社区居住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5]。同样纳入乡村范畴,生态建设问题不可避免地成为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乡村未来社区站在未来的立场上根据村落天然的山水格局和独特的自然空间灵活布局,“构筑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6]的乡村未来社区版生态空间体系,满足人们对住居、学习、玩乐等多方面的复合化需求。

另一方面,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绿色美丽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代名词。扭转过去那种伤害自然、低效率追求经济增长的粗犷式发展模式,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整体性发展思维、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道路是乡村未来社区建设的内在需要。正如浙江省诸多试点建设呈现出来的生产生活低碳环保和山水林田生态自然,乡村未来社区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三)信息化时代视角下城乡融合的新平台

乡村建设和城乡融合离不开新兴技术的支持和承载其发挥作用的平台。当下在中国长三角展开的乡村未来社区建设,为各种新技术发挥作用提供了真实的社会依托和凭借,使城乡融合可以通过未来社区建构这一带有创新性的实践形式,形成新的城乡融合平台及运作模式[7]。

一方面,新兴技术为乡村未来社区在空间重构、产业发展、民生建设、治理体系方面的优化提供有效支持。具体而言,有学者将乡村未来社区的相关工作划分为“4+1+X”。其中,“4”表示这四个维度的乡村系统规划,“1”表示1 个为这些系统供应技术支持的乡村智慧支持系统,“X”则是表示基于以上的X 个乡村生活场景搭建。不难看出数字赋能的重要性,因而在新技术的加持下,乡村未来社区能够为乡村高品质发展、居民高品质生活和城乡高质量融合提供可靠的空间载体。

另一方面,新兴技术对乡村未来社区的支持能有效吸引城市要素的流入。城乡融合要实现城乡之间的合理对流,而信息化时代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技术突破了乡村原有的封闭性让乡村未来社区有着不输于城市的智能化系统,为城市的居民、产业、资金等要素流入提供强大吸附力和重要条件,为城乡重新整合搭建了优质平台。

三、乡村未来社区的生成逻辑

乡村未来社区的出现并非偶然,它的生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演进,体现为深远的价值意蕴、深厚的理论支撑、强大的实践基础和独特的创新思维的交互展开。具体而言,它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回应,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农村社区建设重要论述的继承发展,是对推进城乡融合的不懈探索,是对乡村未来发展走向的独特设计。

(一)价值意蕴: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回应

人的需要是动态发展的。乡村未来社区是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下人们的多层次需求与乡村社会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推动中国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向纵深向发展的产物,开启了乡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从1991 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城市社区建设运动到2006 年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农村社区建设”概念的首次提出,再到2010 年农村社区建设的全面推进,我国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从宏观上的整体性顶层设计逐渐走向基层试点实践而后全面展开。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城乡社区治理、到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再到乡村未来社区在浙江省的广泛试点、2021 年9 月《中国乡村未来社区评价导则》标准编制的启动,我国乡村建设在创新发展中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不断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

新发展阶段人民生活需要由“物质”上升为“美好”,从物质最大化经升级为追求政治、生态、文化等多维需要。乡村未来社区不仅仅限于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是在此基础上从超前的视角来规划乡村的发展走向,旨在建设充满活力和旺盛生命力的乡村社区,让原有乡村居民在社区内能够更安心、更安全的生活,使社区成为广大乡村居民的精神归属地,满足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理论支撑:对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农村社区建设重要论述的继承发展

在实践的深入探索中,理论的生命力得以不断蓬勃生长,乡村未来社区的出现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农村社区建设重要论述与时俱进特性的鲜明体现。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发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他曾描绘到:那时我国的乡村中将是许多共产主义的公社,每个公社有自己的农业、工业,有大学、中学、小学,有医院,有科学研究机关······,若干乡村公社围绕着城市,又成为更大的共产主义公社[8]。毛泽东同志致力于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为农村社区的出现打下了坚实基础。要大力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作用[9]。这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正式提出“社区建设”的号召和思路,虽未延伸至乡村,但却为农村社区的出现和建设提供了示范。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我国农村社区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则强调:社区是基层基础,只有基础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10]。并且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如2015 年《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2017 年的乡村振兴战略、2021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等。正是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理论指引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逐渐展开并逐步深化,为乡村未来社区的出现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支撑。

(三)实践基础:对推进城乡融合的不懈探索

乡村未来社区建设既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的题中之义。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破解城乡发展失衡、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致使村落发生变迁和秩序重建。城中村是在土地驱动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构造模式,被称为新型“都市村社共同体”[11]。在推动自身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同时也存在管理失序、社会结构失调、生态保护缺位等问题,容易滋生社区失序的风险,依旧是城市改造和更新提升的重点区域。超级村庄则是工业进村后村庄的高度变迁,尽管通过将周围村落的集体土地进行收租、集体经济收益的内聚分配积累了一定物质财富,利用自身辐射带动效应推动了社会空间相融合。但在内部经济发展的复杂状况及外部面临不断增强的市场风险的双重作用下,仍拥有许多如产业调整升级、秩序改造重建等问题。同样,通过多重行政手段介入乡村发展,试图改变乡村在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多种空心化问题,旨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而形成的新型农村社区也只能被称作为一场“救村行动”,对地域空间进行合理整合、又运用现代化技术对传统村落进行进一步的改造与提升,但其仍然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民的现代性需要。乡村未来社区的出现正是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在一次次的村落的变革实践中演化升级形成的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综合体。

(四)创新思维:对乡村未来发展走向的独特设计

步入新时代新阶段,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已开始出现城乡融合趋势。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如在城市化快速推进下,乡村能否拥有未来?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特色’,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它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没有了农村,住在高楼大厦中的现代都市人何处寻根?这样的城镇化也就成了无源之水,丧失了生机与活力[12]。因此,乡村不仅会拥有未来,而且会呈现更强大的复兴姿态。乡村未来社区便是人们以 “未来性”去设计乡村未来的发展走向。一方面,乡村未来社区的发展主体是全体居民,乡村未来社区的美丽画卷是在基于社区规划的整体视角,强调以人为核心,打造全龄友好新社区,以最大限度满足乡村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目的的考量中徐徐展开的;另一方面,乡村未来社区的发展方式变更为根据居民的需求超前预判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变化趋势,打造以未来邻里、教育、健康······等九大场景创新为引领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13];同时发展动力表现为互联网技术与三产的高度融合,强调智慧互联,确保乡村社区发展的技术韧性。“乡村未来社区”不是“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加强版,亦不是对“城市未来社区”的复制粘贴,而是基于乡村实际,站在乡村发展的“未来”视角去设计乡村发展的独特模式。

四、乡村未来社区的推进路径

乡村未来社区还未成熟,有待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推进。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生态特色、科技赋能构筑集和睦共治、绿色美丽及智慧共享于一体的乡村未来社区,真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则是当前乡村发展的迫切任务。

(一)进一步突出党建引领,强化组织保障

党历来重视“三农”工作,始终坚持牢牢掌握农村工作领导权是我们的传统,也是我们的经验[14]。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便将“为人民谋幸福”刻在了自己的血液里,进一步突出党建引领,用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未来社区建设永葆生机和正确方向的前提。

1.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农村社区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指导不动摇

理论需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中国共产党人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抓住农村及社区发展的关键,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社区建设和乡村更新的规律,带领农村人民迈入新时代、实现全面小康,凝聚起科学的理论力量,树立起强大的理论权威。因而,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农村社区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指引,进一步为乡村未来社区建设夯实理论基础。

2.完善基层党组织服务机制

延伸政府公共服务,建立便民惠民的“一站式”政务服务体系,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一核多能”的功用,即在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的前提下,延伸拓展多项服务功能,即系统服务功能、自我服务功能、引导服务功能、治理服务功能、文化服务功能、智慧服务功能、依法服务功能[15],不断锻造自身能力,提升政治领导力,进一步为乡村未来社区建设夯实组织基础。

3.强化“排头兵”队伍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既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传达者、执行者,也是乡村未来社区得以顺利建设的重要依托。其中,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是最直接的实施者,其能力大小、素质高低和作风优劣直接影响着实践成效。因而加强党建引领必须通过引进新鲜血液和注重人才内在生长,采取多方面教育和管理,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基层组织能力,发挥“领头雁”的作用,进一步为乡村未来社区建设夯实人才基础。

(二)进一步突出以人民为中心,强化和睦共治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规划乡村未来社区时,必须进一步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并将其贯穿始终,通过高品质的生活即安全感、舒适感和归属感的深化,力求打造出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需求的愈加和睦共治的乡村新社区。

1.做好顶层设计

人是群居动物,喜欢生活在熟悉且安全的环境之中,乡村未来社区应在原有村落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建设并实施开发与运营维护一体化,深入改善各项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各类建筑能级,满足居民对环境安全、人身安全的需求;同时可创建属于自己社区的文化社团、礼堂、广场等,适时举行文体活动宣传当地特色文化,通过各种活动陶冶文化情操、提升道德素质、丰富精神生活,促进居民精神“安全”。

2.打造邻里中心

借助国家政策和资金和各种资源的大力支持,打造集教育、文化、健康等高品质公共服务于一体的邻里交往空间,并且合理配建医疗健康中心、婴幼儿托育所以及适老化公寓等,提供高品质卫生、体育、养老和托儿服务,营造互帮互助、睦邻友好的乡村未来社区,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方需求,令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感到舒心快乐,提升其舒适感。

3.深化协同治理

政府可适当完善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党员议事会及社区民主协商会等,加强畅通村民建言献策、评估落实、评价反馈的闭环工作体系,为各方参与乡村未来社区的治理开辟通道;社区居民也应充分发挥能动性,积极加入社区成员代表会、社区民主协商会等了解社区的未来规划,适当提观点、表建议、明态度,增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为建设和睦共治的乡村新社区提供动力支持。

(三)进一步突出生态特色,强化绿色美丽

人们对提升生活品质的诉求越来越高,也就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6]。因而在打造乡村未来社区时,不管是空间重构还是构筑可持续发展模式上都必须进一步突出其生态特色,强化绿色发展和生态美丽,为乡村发展探索一条可持续道路。

1.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

作为一种科学且深邃的思想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在全球生态治理陷入赤字的大背景下为书写中国生态治理效能实现“更好转化”的新篇章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引,而且为稳步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步入新起点······提供了科学的实践指南[17]。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准确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是乡村未来社区建设的内在要求。

2.推行绿色生产方式

第一、二、三产业依然是乡村未来社区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必须不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一个生产过程中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的耦合模式,通过副产物的循环、废弃物的再利用,达到资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的减少,利用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技术构建绿色技术体系[18]以及充分利用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科学规划农业生产体系,坚持增强生态效益又能提高经济收益的绿色生产方式。

3.注重社区内的丰富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

对于社区内或者未来将划分至社区的土地、水以及其他各种能源资源要合理保护、科学开发,促进乡村未来社区向资源节约型发展;对于社区内由于肥料、农药等使用不当以及不恰当的生产方式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须进行环境修复和专项整治,加强对农药和肥料的管控和使用,深入改善社区的人居环境,让乡村未来社区呈现绿色美丽的动人景象。

(四)进一步突出科技赋能,强化智慧共享

数字支付的普及、互联网平台的搭建、VR和AR 技术的成熟引起了乡村社会环境和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如何保障乡村不落后于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利用好数字化手段升级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善生活品质,进一步突出数字赋能,强化智慧共享,则是当前乡村未来社区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也是乡村未来社区规划的重要方向。

1.构建智慧乡村支持系统

将乡村未来社区的健康、建筑、教育、交通等场景由一套或者多套统一的设备进行管理,实时采集和分析数据,建立动态监测系统,对其发生的事、居住的人实现“可视、可管、可控”的全面管理,然后通过相对应的小程序、APP 等数字手段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实现教育、交通、医疗服务等方面的高度便利化。

2.打造乡村智慧治理平台

手机上有手机管家,乡村未来社区也可以效仿建立乡村云管家,收集乡村的民情、治安、服务、天气等多方面相关数据并进行整合,打造智慧治理平台,通过大数据+网络化构成一张“社会治理大网”。这样能够方便管理者全面、实时地了解社区内部的相关信息,帮助其科学、有效地进行决策,为提升居民的安全感、幸福感提供重要保障。

3.建立智慧生态监测系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未来社区建设要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统一将社区内的各个山水田湖草等环境纳入统一的智能监测体系,24 小时管控并上传至云端,通过电子平台展示并进行相关数据的动态分析,及时察觉已经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一些问题并给出相关解决建议,由专业技术人员再次进行整理分析,全方位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数字赋能,为社区居民建设智慧应用新社区提供更强的技术支持,为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创造更有效的条件。

总之,乡村未来社区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生成逻辑,是我国在推进乡村建设和城乡融合过程中形成的重要实践成果,也是新发展阶段乡村该处往何处的重要指示牌。虽然浙江省开启了乡村未来社区建设的起点,但随着试点实践范围的扩大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乡村未来社区建设实践终会推广至全国,其理论研究必将日益丰富、完善,助推我国乡村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日益提升,为促进城乡融合、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社区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