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对分课堂模式实施路径思考

2022-11-24 07:16李洪影
关键词:纲要历史课程

李 柳,冯 喜,李洪影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对分课堂模式实施路径思考

李 柳1,冯 喜2,李洪影1

(1. 辽宁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2. 锦州开元石化有限责任公司 经理办公室,辽宁 锦州 1210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对分课堂是达到这一教学目的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认知度以及激发他们学习的主体性。本文深入分析了对分课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实行的必要性以及创新设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分课堂;实施路径;创新设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一门有着历史学科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探索对分课堂的应用,能够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1]而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有效教学模式就是对分课堂,它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的教学改革的新型模式。他认为:“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2]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相长。

一般来说,对分课堂在教学时间上可以明确区分为前后三个相继的教学过程,即Presentation-讲授、Assimilation-内化吸收、Discussion-讨论,因而对分课堂也可以简称为“PAD课堂”。相较于传统课堂,对分课堂具有较好的教学优势,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学生自主发挥的余地大,主体作用能得到较好的发挥;二是教师可以实现角色转换;三是互动交流的形式多样,可以启发学生更好地参与教学;四是学生学习的需求可以得到及时的满足;五是学习效果可以得到明显的提升。正是对分课堂具有传统课堂所不具备的这些优势,因而这种教学模式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其学术研究成果也不断增多。总之,对分课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有机融合。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必要性

(一)解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问题的需要

目前,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面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从授课实际班型来看,约为3或4个小班组成的合班型授课,部分学生存在着不认真听课、学习兴趣不浓、自律能力不强的问题,这影响着教师的授课质量、课堂管理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广泛,特别是对网络获取信息的兴趣往往超越了从课堂上获取知识的兴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学生很难对教师授课保持长时间的持续关注状态。虽然教学形式丰富、风趣幽默的教师授课风格可以吸引学生,但需要合理有效地把这种教学风格与历史史实准确讲解紧密结合,这对教师来说也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三是从学生对课程的认知来看,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不够重视,存在着“重专业轻德育”的倾向。在当前就业导向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着“60分万岁”的态度。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每年大一学年开设,学生刚经历高考,具有一定的历史理论知识基础,认为考试通过没有问题,并没有将课程的认知提升到“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高度。

学生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这些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不集中、认知度不够的问题,恰恰可以通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予以有效解决。因为对分课堂主张和学生一起讨论和学习,而不是单向度地“满堂灌”,甚至可以实现师生角色互换,这样就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体性并提升学习兴趣。

(二)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需要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完成教学内容,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从教学实际来看,知识目标完成并不困难,这是显性目标,也能通过考试验证。但是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是隐性目标,如何实现和检验学生在课程中提高了“思辨、语言表达”等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担当精神”,这显然很难量化考核。因此,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素质能力,可以通过对分课堂教学改革来实现。这需要教师发挥好主导性作用,当好导演,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和提升道德品质与综合素质方面多下功夫,在对分课堂实施的知识点和方式方法上积极思考并探索实践。譬如在交互式学习中,可以开发多种学习方法和学习样态,或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对问题的思考逐步深入,或挖掘典型案例使难懂的理论通俗化;也可以尝试设置互动的考核指标,增加考核变量,并计入考核范围,等等。这样就可以以考促学,以学促进,进而实现显性和隐性的双重教学目标,提升知识能力和责任担当。

(三)深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历史课,讲授要遵循历史史实这一基本原则。而它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又要体现一定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学术性讲好政治性,以此打破人们对该课程的刻板印象。因而,如何结合该课程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从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常规教学模式来看,课堂教学大部分时间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课堂获得感较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时间有限;从常规教学方法选择来看,虽然部分授课教师也穿插互动式、讨论式、问题导向式等教学方法,但是很多教学方法的应用并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与安排,互动范围局限于个别积极的学生参与,无法真正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而对分课堂能够把互动交流放到课堂上,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时间,而且能够促进学生课后的积极思考,从而为学生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并打造平等融洽的学习环境。由此,学生有机会与同学或教师交流,教师也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参与讨论和指导,这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自主了解和更好把握。教师在倾听和点评学生的发言与交流中也能够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这样,就从总体上提升了生生、师生互动的幅度、频度,能够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变为教学现实。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考虑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班型设置情况和实际教学特点,以及教师完全按照教学大纲内容引导会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的实际问题,本文在遵循对分课堂“教师讲授占一半时间、学生讨论占一半时间”的核心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辽宁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实际提出了对分课堂实施路径的一些创新设想。

(一)对分课堂学时计划安排及教学设计

1.学时安排。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首次实施对分课堂的学时安排计划可以占用理论教学总学时的四分之一,即8学时,再根据一轮实施后的教学效果和教学反馈逐渐增加至16学时,即实现对分比例。

2. 教学设计。教师要针对一个学期的课程做好对分课堂实施的顶层设计。目前,我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采用专题教学形式,结合教学大纲总计设置了11个教学专题的内容。笔者计划从下学期开始,理论讲授设置为24学时,主要是围绕11个专题完成教学内容以及重点难点问题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应知应会的历史史实,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和历史发展规律,从历史中领会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及其必然性,同时完成育人目标。首轮计划选择开展对分课堂8学时讨论内容,对学生参与方式进行精心设计。在本学期开学初进行认真布置并随时对学生的准备情况进行跟踪指导,确保学生参与讨论的质量和预期效果的实现。

(二)对分课堂讨论环节的实施路径

对分课堂提出的“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在课程中的应用以学生讨论和参与为主要形式,但不局限于此,还可以通过以下路径来促进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实现。

1. 重要历史人物评价讨论。从历史唯物主义看来,历史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对历史事件不仅有着深刻的影响, 而且有时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3]。同时,学生也非常关注中国近现代历史关键时期的某些重要人物的功过是非,并愿意去了解和评述。但是由于获取这些信息的渠道呈多元化趋势,导致很多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存在着主观臆断的现象。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事件的成因和进程,也可以通过了解和评价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各专题中,都能够找到在这一专题的历史事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历史人物,如:鸦片战争中的林则徐、葛云飞;戊戌维新运动中的康有为、梁启超;晚清政治关键人物道光皇帝、慈禧太后、曾国藩、李鸿章;辛亥革命时期的领导人物孙中山、黄兴;新文化运动中的李大钊、陈独秀、鲁迅;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各个阶段牺牲的英雄人物;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等。教师可以选择每一专题需要重点关注的历史人物,安排学生进行事先准备,可以利用影视视频、重要讲话音频、PPT展示、表演情景剧等方式,将人物生平、关键事件、历史作用和影响进行介绍,然后组织全体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故事进行补充和讨论。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历史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衡量是非功过,按照阶级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既不能以个人好恶主观臆断,也不能脱离历史条件苛责前人。同时,要将这一讨论过程录制视频,作为教学资源和课程进一步改进的参考资料。

2. 访谈式课堂讨论。访谈式课堂是被访者(教师、被邀嘉宾)与访问者(学生)之间就某一具体问题展开一定范围的深入研讨的教学过程,可以将其作为对分课堂讨论形式应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采取访谈式课堂讨论教学形式,是因为我校所在地锦州具有红色文化教育资源集中这一特殊优势。锦州是辽沈战役的主战场,锦州和周边地区不仅有多个红色文化教育景点,而且也有很多发生在辽沈战役中的感人故事和英雄人物。例如我军在解放战争中阵亡的最高级别将领、炮兵奠基人朱瑞将军就是在义县战斗中不幸触雷牺牲;锦州的士英街、云飞街是为了纪念在辽沈战役中牺牲的梁士英烈士和马云飞(叶宗汉)烈士所命名的;塔山阻击战中“独胆英雄”卜凤刚孤身迫使124名国民党军缴械投降;配水池战斗中的3纵7师20团1营营长赵兴元带领部队与敌人激战十个小时,是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辽沈战役中跟随参战部队深入前线阵地、在枪林弹雨中记录生死瞬间的人民摄影家张绍柯,将摄影机作为武器与敌人进行无声的战斗。这些感人的人物和故事是还原历史、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好素材。

因此,在讲到这一专题时,教师可设计访谈式课堂教学讨论的授课方式。教师为整堂课程的主持人,安排学生扮演辽沈战役中的英雄人物,以学生与英雄“隔空对话”的访谈形式进行现场教学。为了升华课堂教学效果,可邀请辽沈战役纪念馆宣讲员、辽沈战役特等功臣梁士英烈士的孙女梁丹丹来到课堂,现场为学生讲解她的爷爷梁士英烈士的故事。最后,教师组织学生结合历史事实讨论当代如何继续传承红色精神,达到以史鉴今的教学效果。

3. 案例式课堂讨论。案例法是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它并不是单一的举例,而是一种互动开放式的新型教学方法[4],要将案例式教学法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作为对分课堂讨论的应用途径。在教师讲解基本史实的基础上,第一种方式是选择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争议人物结合历史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讲解抗日战争这一专题时,就“张学良实施不抵抗政策和西安事变当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的相关史实,讨论张学良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这需要学生课后搜集相关历史资料,课上进行分组讨论并汇报,阐明小组观点后,教师要进行客观点评和总结。第二种方式是利用学生关注的网络热点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例如在讲解“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这一专题时,在讲到文化渗透这一侵略方式前,可选择网络热议案例:“三只松鼠模特眯眯眼是辱华吗?”组织学生查找它的历史根据,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分组方式进行讨论阐明观点,最后教师要结合“种族优势论”“黄祸论”的历史根源和华工悲惨命运等史实进行总结,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遭受磨难的屈辱历史,进行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第三种方式是利用重要的时间节点,选择案例进行讨论。例如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讲解“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专题时,可以将学生分组,每一组按时间段查找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成就的案例或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让学生参与讲解介绍,深刻领会“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的初心和使命”等问题的答案,引导学生爱党爱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采取的方式、案例的选择,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四、结语

对分课堂相对于传统课堂具有比较优势和良好的教学效果,它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解决学生参与度不高、认知度不高、兴趣不浓等问题。但是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对分课堂的创新应用上,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分课堂的有效应用离不开教师对对分课堂的理解、授课内容的掌握以及实施途径的设计这三个因素,因此任课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思考和研究;二是在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方面,可以将对分课堂讨论中的表现纳入过程考核当中,以此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对分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对分课堂实施后,可通过对学生的调查问卷获取反馈意见,这对新一轮对分课堂的有效应用能够提供参考数据和改进意见。

[1]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21.

[2] 张学新. 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 复旦教育论坛, 2014(5): 6.

[3] 娜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历史人物评价的几个问题[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0(4): 92.

[4] 刘建涛, 张丰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授课方法[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1(10): 123 .

:10.15916/j.issn1674-327x.2022.04.034

G641

A

1674-327X (2022)04-0133-03

2022-01-01

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项目(493);辽宁工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054)

李柳(198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

(责任编辑:付春玲)

猜你喜欢
纲要历史课程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