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渗透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22-11-26 06:38向奕臻
科学咨询 2022年16期
关键词:广大青年红色思政

向奕臻

(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30)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因和直接来源,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和价值观念,是引领和感召青年的重要精神源泉。当前探究红色文化融入青年学生思政教育,是引导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需要的。

一、红色文化与青年学生思政教育的理论逻辑辨析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文化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赓续历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这是红色文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已经成为激励广大青年不断奋进、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加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是推动广大青年将爱国爱党爱人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力量源泉[1-3]。

(一)红色文化与青年学生思政教育一脉相承

守望和传承红色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不可推卸的时代重任。作为中华儿女的共同历史记忆,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让红色文化遗产活起来,并在新时代不断再生再造、凝聚升华,是发自人们内心的渴望和心灵的呼唤,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走向胜利的信仰与精神力量。正是因为红色文化见证了我们党在革命斗争、社会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走向胜利,为广大青年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鲜活题材,是提升青年思政教育实效性的不竭动力。

(二)红色文化与青年学生思政教育价值取向趋同

红色文化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私、博大的胸怀和感人事迹,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永远都是感动和教育后来人的最佳教材,能激励青年自觉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同时,红色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练出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是引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和成就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强大引擎,把这样的红色基因融入青年的血脉,把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青年们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也可以推动广大青年学生自觉成为历史的续写者和奋进者。

(三)红色文化与青年学生思政教育目标一致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时代民族复兴的“根”与“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脊梁和精神标识,凝聚着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坚定信念,是我们不断增强“四个自信”的底气所在。强化青年思政教育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有中国心的时代新人,就是要强化广大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坚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信念。各类学校的思政教育正是在社会主义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发挥了引领作用、教育作用、宣传作用以及美育作用,为广大青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沃土,并与时俱进地拓展和丰富了红色文化的内涵。

二、当代青年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现状与特征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利益格局不断变化,社会各种新思潮冲击和影响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现实面前,广大青年学生也在努力寻找其信念支点。近年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出台了系列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文件,鼓励基层改革创新,探索思政教育的新路径。

(一)红色文化融入青年学生思政教育的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青年学生人生价值取向具有跨越式的变革,内外界的种种袭扰与干预,从而使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离散化的特点,更多趋向于独立与重建。这种独立和重建总体上受制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呈现一些共同的特征。

1.价值取向的时代特征更为明显

随着世界越来越扁平化,地球村的快速形成,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全面整合,这种融合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部分中国特色传统文化被来势汹汹的外来文化所包围,从而被众多青年学生忽视。大部分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烙上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传统价值取向逐渐被现代价值取向取代。同时,也有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偏移,比如00后这一代香港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就表现得特别明显。

2.集体价值取向逐渐向个体取向转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特别是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在“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等问题有了清晰答案后,学校教育更加注重全面育人,强调关注和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个体的独立、自主性得到进一步强化。和过去学校培养人的目标价值追求相比较,更加注重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不再被贴上集体标签,学校教育更加强调尊重学生个性,引导学生主动融入社会,自主规划生涯,积极地追求自身价值和利益。同时,也有部分学生逐渐滋生了极端个人主义,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的利益,缺乏大公无私的胸襟,担当精神匮乏。

(二)青年学生学习红色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探究红色文化教育现状、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青年一代养成昂扬奋进、团结拼搏的精神,有利于青年学生树立伟大理想,使其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一代。虽然各地红色文化资源十分广博,具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价值,对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然而,就目前的现状分析,当前青年学生学习红色文化仍存在一些问题。

1.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不平衡

据笔者红色资源专题调查,9.5%的大学生表示对红色文化非常了解,35.7%的大学生表示对红色文化比较了解,47.4%的大学生表示对红色文化只有一点了解,还有7.4%的大学生表示对红色文化不了解。64%的大学生对红色感兴趣,36%的大学生选择对红色文化不太感兴趣和完全没兴趣。可见,对于红色文化,大多数学生持比较认可的态度,并且愿意进行更多了解与学习,但不容忽视的是还有部分学生对红色文化兴趣不高,对红色文化的认识有待加强。

2.学校红色文化教育内容不够系统

据笔者红色资源专题调查,34%的学生认为大学期间接受到的红色文化教育相当丰富,57%的学生认为一般,7%的学生认为较少,2%的学生认为基本没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接受到的红色文化教育一般或较少,说明红色文化教育还比较缺乏,内容还不够丰富。就笔者走访重庆7所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情况表明,几乎各高校将红色文化等同于历史教育,通过授课、讲座等形式将教育内容传输给学生,教育内容不够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历史与现实不能够有效衔接,使红色文化教育缺乏吸引力,学生不能系统而全面地了解红色文化。

3.学校红色文化教育形式相对单一

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基本形式是以授课讲座、参观红色基地、开展红色歌曲、朗诵、观影、征文活动等为主,这些形式起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但形式过于单一,教育新技术、新手段应用不充分,导致学生感觉学习单调乏味,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红色文化融入当代青年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学校在思政课教育中,应把红色文化贯穿学前到大学的各类学校教育,尤其是要注重青年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的全方位、全过程渗透,用红色立德树人、固本培元、凝神聚气。

(一)抓理论学习铸牢思想之魂

1.重视政治引领

积极搭建平台,创新形式,多渠道、全方位推动党的历史、党的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室、进课堂、进头脑”,用饱含感情、富有温度的世情国情校情教育引领青年、贴近青年、融入青年。讲好红色故事、讲好青年党课,组织英雄模范、党组织书记、优秀学生等学生身边熟知的人,为青年学生量身订制专题党课,引领青年学生的人生方向,树立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着力塑造青年学生的政治品格。

2.活学本地红色文化

各地方政府积极发掘和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在包装红色文化项目时充分考虑政治、经济和教育功能,开发的红色资源无偿向当地各类学校开放,为广大学生提供红色文化学习平台。学校因地制宜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学习掌握,在增进家乡了解的过程中,增强广大青年学生理想信念,自觉传承爱党爱国爱民的红色血脉。

(二)推主题教育深化家国情怀

1.创设“红色+”系列主题教育

充分注重主题教育的知行合一,引领广大青年学生融入主题教育,持续增长红色知识、提升思想境界。学校围绕重要时间节点、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本地本校的红色资源,开展诸如围绕青春向党、我心中的英雄、我的祖国我的家等主题,组织青年学生用演讲、歌唱、叙写、绘画等形式,用青春的视角,通过作品展示、绘画设计、文章诗词等讴歌新时代,展示当代青年的爱国之志、为民之情,以青春的力量肩负时代的担当,促进红色文化入眼、入脑、入心,凸显红色文化的教育效果。

2.开展“传统+”主题研修活动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厚植传统文化内涵,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系统研读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开展民族奋进、革命战争等题材的红色经典作品研修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励广大青年传承革命文化,弘扬红色共和国精神,感恩生命珍爱生命,立志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3.开展“地域+”红色资源调研活动

联动本地文化旅游部门,组织青年学生走出校门,实地考察当地革命博物馆、军事战斗遗址、老红军、战斗英模等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并将调研成果作为学生思政评价的内容之一,激励青年学生在探寻历史中对比借鉴、反思往来,从身边的红色资源中汲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三)建红色空间激荡青春信念

1.推进“红色文化+科技”融合发展

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打造智慧体验情境,沉浸式地扩大红色文化熏陶作用。发挥5G、云计算、大数据等创新业务领域优势,创新5G+VR应用场景,创建5G+VR红色文化体验馆,引领青年学生进入虚拟现实空间,自由在各个革命纪念馆和革命遗址虚拟游览,进行720度全景参观,全方位、互动式观看革命文物,聆听讲解,重温革命历史,身临其境感知革命文物价值。

2.创建红色研学基地

充分挖掘本地本校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创建红色文化研学基地,以实物、实景、实例、实事为载体,创建特色鲜明的红色研学阵地,把真实的历史事件变成鲜活的教材,推动青年学生在“故地重游”“情景再现”中实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蜕变,在汲取红色力量中坚定理想信念。

3.建好建强学生党支部

把党性强、觉悟高的优秀学生吸纳到学生党支部,确保党支部成为引领青年学生建功新时代的战斗堡垒,创造性地用好智慧党建系统,针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开展线上线下教育,以“听党话·知党恩·跟党走”“奋斗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等专题教育,引领青年学生学党史、知党情,带领广大青年学生以奋斗之青春书写不负时代的华章。

(四)重青春实践亮丽奋斗底色

1.志愿实践显担当

鼓励青年学生广泛参加公益活动,走进基层一线,利用专业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惠民利民服务实践,从而不断增强群众感情,展现青年担当。组织青年学生上党课、讲见闻,引导青年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在实践中认识中国、奉献青春。

2.劳动实践增才干

组织青年学生深入企业参加劳动实践教育,感受创新、了解创业,引导学生加强科技实践,在生产生活需要中探求科技创新;深入农村、社区参加劳动锻炼,体验劳动场景,感知群众疾苦,提高青年学生动手能力,增进青年学生劳动观念,鼓励青年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在平凡中见担当,在细微处显精神。

总之,加强青年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培养其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是学校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目标。学校教育需持之以恒地建立健全红色文化学习长效机制,让红色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的青春底色,厚植博大的家国情怀,确保红色精神、红色基因长盛不衰、代代相传。

猜你喜欢
广大青年红色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新发展阶段要践行“两个维护”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追忆红色浪漫
学雷锋要有新发展
这是一个深得青年之心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