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理工类高校“四史”教育与思政课融合探析

2022-11-26 06:38韩浩磊褚凌
科学咨询 2022年16期
关键词:理工类四史思政

韩浩磊,褚凌

(内蒙古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 )

2020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1]思政课作为高校“四史”教育的主阵地和排头兵,应紧跟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内在要求,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让大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和理想信念的内涵,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引导大学生领略习近平总书记“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义。因此,我们需要认真研究民族地区理工类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积极探索民族地区理工类高校“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新模式。

民族地区理工类高校思政课教学由于其民族多元化、思想多元化及文化多元化等特点,对大学生民族意识、思想政治素养教育的培养与其他地区相比更为重要,加之理工类高校相比于文科类高校,多存在重“才”重“器”等现象,以及学生工科理论强、文科底子薄的特点,民族地区理工类高校更应注重大学生“四史”学习的融入与教育。

一、在理论方面,民族地区理工类高校思政课要全面讲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史”的重要论述,为民族地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并就学习“四史”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全面阐述了学习“四史”的重大现实意义。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无论是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方面,还是在培养“两个一百年”的伟业建设者方面,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思政课上向民族地区大学生全面讲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史”的重要论述不仅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更是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内容“五个认同”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建构既需要多学科的协作,更离不开正确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2]

一方面,要讲清“四史”教育所蕴含的政治性。“四史”教育进入大学课堂不同于初中、高中的历史课,它在大学生“拔节孕穗期”具有更加鲜明的政治性、引导性和时代性。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课程,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深刻理解,更能促使大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的过程中,从“四史”学习中涵养爱国情怀、激发学习热情,投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中。

另一方面,要讲明“四史”教育所体现的逻辑性。在将“四史”教育融入大学课堂的过程中,教师首要做的就是理清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要让大学生理解“四史”之间既有历史发展的共性,又有其各自不同的时代特征。其次就是厘清“四史”学习教育融入课程的理论基础和客观现实依据,把握课程内容与“四史”发展脉络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大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课程载体,加深对“四史”学习的理解和掌握。

民族地区理科类高校思政课,可通过课程整体设计和课堂教学,将大学生主体、教学内容、授课方法和课后实践等方面进行有效衔接,向大学生全面而又深入地讲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史”的重要论述,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维度,让大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改革开放为什么行”“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进而讲清楚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使大学生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所期望的“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中华民族复兴时代新人。

二、在教学方面,民族地区理工类高校思政课要通过将“四史”素材与思政课目标、内容结合,使理工科类大学生深刻理解“四史”蕴藏的初心之根、使命之源

高校思政课程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课程目标、功能定位及教学特点。“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应是基于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以及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而且还应加强顶层设计,找准“四史”融入的切入点,在“深”上下功夫,在“透”上做文章,在“活”上求实效,把“四史”中的精彩故事与思政课目标、基本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增强“四史”与课程的差异化融合。

(一)围绕思政课课程目标,推进“四史”教育的顶层融入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识大局、尊法治、修美德;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

基于思政课的目标设置,以史为鉴,总结“四史”中的逻辑性与规律性,引导学生从历史和发展的维度思考人生观、价值观,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指导实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坚定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只有让学生学习历史、铭记历史、尊重历史,才能更好地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才能更好地坚定理想信念、奉献自己、自信自励,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确保“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保持本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4]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基石。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从中国实情出发,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

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有助于学生分清历史的主流与支流,把握历史的规律和本质。同时,为学生搭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设计,必须让学生深知“四史”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历史教学和其他课程,而是以历史为主线和抓手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必须坚持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把理论和实践结合,把历史和现实结合,引导学生把自身置于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长河中去思考,从历史的逻辑中,汲取养分和力量。

(三)深度挖掘“四史”素材,将历史资源转化为教材资源

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把历史资源转化为课程教材,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科学把握党情、国情、改革开放壮举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的深刻变化,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准确把握历史规律,理性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一是选择“四史”中可歌可泣的红色悲壮事迹。通过讲授党史中的红色悲壮事迹,增强“四史”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让学生从“党史”中明白为什么“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进而从根源上理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价值底蕴。

二是择选“四史”中可歌可泣的功勋模范人物。通过聚焦“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功勋人物和他们求真理、守信仰的先进故事,鼓励学生向前辈和先烈们学习,感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发展、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进而深刻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此外,可通过寻找与学生专业息息相关的人物故事,不断增加人文色彩和人文情怀,增强以大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学习“历史”兴趣度,实现思政课和专业课的融合。

三是选择“四史”中息息相关的专题历史。例如,专题讲解新中国法治道路发展历程,带领学生们回顾新中国70余年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法治历程和轨迹,使大学生们从历史中理解“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创建”“依法治国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以及“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逻辑和辉煌成就,坚定大学生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实践自信。

三、在实践方面,民族地区理工类高校思政课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实验室”,使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融入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特别是要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维护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问题上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5]

一方面,深入推动理工类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培养计划”,提升理工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思政课教师在加强对理工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应深刻融入“四史”学习的价值蕴含和实践要求,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升华,真正做到“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另一方面,通过寻访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用活红色参观基地,讲好红色历史故事,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四史”融入实践课堂的生动教材,使大学生通过身体力行,激发自身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忘历史、坚定理想信念的家国情怀。同时通过“红色故事”导入的方式从“工匠精神”和“创新发展”“传承使命”三个方面讲解四史,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理工类大学生在专注专业课的同时,从历史中强化政治认同、厚植工匠文化、弘扬工匠精神。

再者,促使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在导入“四史”学习教育过程中要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让大学生主动谈自身的认识,提高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价值和能动作用。引导理工类大学生从国家、民族、历史、社会、伦理学等角度研究他们的主修专业,让他们了解其专业领域对国家发展及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进而达到从由外向内的“生硬灌输”变为“思想碰撞”后的认同、共识。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经济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断上升,民族主义受霸权主义以及国内外分裂分子、极端恐怖分子勾结影响,民族地区各阶层的利益分化对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不断增进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这一共有身份的认同,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把强化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作为一项根本性、战略性任务抓紧抓好。[6]因此,加强民族地区“四史”教育与思政课教育融合,深刻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线,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师面临的刻不容缓的新战略任务。

猜你喜欢
理工类四史思政
新时代高校开展“四史”育人的理论与实践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数说
3300多名本科新生清华报到 理工类超八成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