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理念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探析

2022-11-26 06:38杨海宁
科学咨询 2022年16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五育专业课

杨海宁

(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山东济南 250012)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五育并举”的指导方针。“五育并举”的概念有其历史溯源,现代教育的先驱——蔡元培先生首先提出“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在教育理念飞速更新的今天,“五育”并非彼此独立,而是国家教育目标的体现,是新时期我国关于“如何培养人”根本问题的终极答案,而“五育融合”则是解决此问题的“良方药剂”。基于“五育融合”的背景,对高职思政课进行教学改革,将思政课作为德育引领的主渠道,以“一育”带动“他育”,创新“思政+”的融合课程群,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解决为国家如何培养人才及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

一、“五育融合”理念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际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本质上殊途同归,均是致力于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五育融合”的理念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支撑。而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与“五育”之间的有效融合也是一个塑造人、规约人、培养人的良性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以“五育融合”理念为引领,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实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为目的,以实践的形式有步骤、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教学的一种教学活动。2012年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实践育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化,决定了毕业生仅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将是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有力砝码。而思政课实践教学能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高职学生了解社会,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五育融合”理念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融合方式

(一)“五育融合”——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的有效融合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是为我国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无论思想政治课还是专业课都应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服务。而围绕“五育融合”的基本理念,搭建完整的育人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思政课应发挥“德育”的引领作用,以思政课实践教学为载体,充分发挥思政“一育”引领专业课的“它育”的粘合力,加强统筹和协作,将思政课与专业课有效融合,形成合力。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挖掘思政课中的“它育”元素,开发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元素,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温度和深度,与专业课在教学内容上形成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在实践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兴趣特长,将整体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结合。通过“五育融合”的合力进一步增加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从融合方式方面,打破思政课程体系单打独斗的“分育”模式,采取专题教学、访谈式教学、行走的课堂、专业见习、融合思政课等方式将思政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群有效融合,深挖其中的“五育融合”元素,以思政课程为引领,以主题为线索,打破专业界限,构建“思政+”融合课程群。从融合载体方面,通过思政课、见习单位、社区服务、实践操作、线上学习、参观访谈、实地调研、志愿活动等载体将校内校外承担育人义务的一方纳入参与、评价主体中。此外,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在各专业课教学中,充分挖掘思政育人元素,真正落实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达到育人效果。

例如,在我院思政实践教学品牌——行走的课堂中,学生按照兴趣特长分为策划组、摄制组、服务组、宣传组等。以“泉城印记”为主线,创新“思政+”实践融合课。学生通过“五三惨案”了解济南的历史,艺术设计系学生在专业课上创作了“泉城印记”衍纸画、油画、版画,开个人作品展,通过邀请其他专业的同学现场体验版画制作的方式了解济南的风土人情。公共教学部的语文教师搜集了有关济南的名家名篇,通过配音诵读、手语表演等方式带领学生感受不一样的济南。服装艺术系的学生以泉城特色为主题在服装设计、立体剪裁等专业课上以“荷”、“柳”等为设计元素设计制作一系列服饰,完成专业课作业。学生自由组合的每一小组在系列活动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各小组优势并带领部分学生完成任务。泉城印记——“思政+”实践融合课既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又辅助学生提升各专业技能。

(二)“五育融合”——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团建设的有效融合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社团是高职学生按照自愿原则和合法章程、为共同兴趣情感而结合在一起开展活动的非正式学生群体。开展社团活动可将培养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品质、树立道德价值导向以及审美情趣等进行有效渗透。理论研究表明,道德情感总是产生于一定的情景,通过学生社团的“情境性”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形成积极的道德态度和情感体验。在这样的体验中,通过“德育”的道德功能辐射其他“诸育”,使学生深深感受到“德育”的魅力。

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永远是社团建设的核心,以思政课实践教学为载体与社团主题活动进行融合,为学生社团活动指明方向。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社团活动内容与思政课,甚至是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元素相关的内容,以实践教学为载体指导学生社团开展活动。例如,专业类学生社团可以开展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以“德育”为主线,深挖劳育要素,结合专业技术的“智育”,融合“五育”要素。体育类学生社团可以开展以“体育”为主线,感悟磨砺意志品质的德育要素和劳动教育的主题活动。我院中医推拿社团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中医文化为宗旨,通过集体操练太极拳、五禽戏磨炼学生意志,深入社区为居民义诊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使社团活动不仅仅成为学生活动的聚集地,更成为实现“五育融合”的渠道之一。

(三)“五育融合”——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的有效融合

具有丰富价值内涵的校园文化是各高职院校着力打造的品牌文化的代表,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有重要影响。“五育融合”理念引领高校思政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不仅关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关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校园文化活动是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途径之一,也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阵地,同时也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开辟了新窗口,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各育”之间的割裂关系,更好地将“五育”充分融合。各高职院校如能从学校顶层设计到活动落地,将校园文化传播与思政实践教学充分融合,积极探索思政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的“双轨快车道”,对于推动“五育”融合将有积极作用。

例如,江南大学的“宝哥”网络思政品牌。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家各项政策等为主要内容,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建设“宝哥”系列网络文化产品。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策划、学习增长了“智育”水平、在团队合作打造品牌过程中懂得了“德育”的重要性,在校园文化宣传过程中发挥“美育”的功能,在品牌推广应用过程中,同学们不辞辛劳,体会了“劳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武术更是对“体育”的深入解读。

三、“五育融合”理念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

(一)宏观层面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

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的定位与传统教育形态和当今高职大学生之间的教育黏性的矛盾日趋加剧。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认为“德是养成的,智是学成的,体是炼成的,美是化成的,劳是干成的”,教育需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在常规教学中得到真正培养。“五育融合”恰好与此理念相吻合,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中观层面学校教学改革的有效推进

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各高职院校对五育融合的政策解读和把握,从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方面保障机制进行落地,搭建完整的育人体系,围绕“五育融合”的背景,确保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各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引人关注。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品德、增长才智、强身健体、美化心灵、崇尚劳动,切实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五育融合”理念恰好能够实现重塑教育目标、探索教育方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五育融合”理念下,通过思政课实践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轨迹,完善学生的个人成长档案。“五育融合”理念指导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也有利于推动学校创设育人环境,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企业进行实践指导,家长有效监督思政课实践教学,构建适合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思政+”融合课模式。

(三)微观层面师生合力助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认为,好的教师要有“五术”,即道术、学术、技术、艺术、仁术。“五育融合”指导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作为学校的教师主体,首先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其次要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使教育具有更高的精准度。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育人元素,以“五育”辐射“一育”;最后要具有灵活的迁移能力,教师要善于在“一育”中发现“五育”,实现教育的全面功能。教师更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长点和施教点,逐渐形成独特的育人风格。学生主体要逐渐关注“实践学习”。在我院思政教学改革中,大一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核心,将思政课程与诸育融合,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大二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课为核心,将思政课程与诸育融合,重点培养学生的责任使命感;大三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课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合作沟通意识。从融合方式方面,打破思政课程体系单打独斗的“分育”模式,采取专题教学、访谈式教学、行走的课堂、专业见习、融合思政课等方式将思政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有效融合,深挖其中的“五育融合”元素以思政课程为引领,以主题为线索,打破专业界限,构建“思政+”融合课程。从融合载体方面,通过思政课、见习单位、社区服务、实践操作、线上学习、参观访谈、实地调研、志愿活动等载体将校内校外承担育人义务的一方纳入参与、评价主体中。例如:本学期“思政+”融合课——我与祖国共成长系列,就要求全院学生通过学院大活动、班集体主题活动、思政实践课、校园社团活动等结合专业,以思政实践教学“德育”为目标,融合“五育”,打造具有学院特色的“思政+”融合课程系列,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基于“五育融合”的背景下,对高职思政课进行教学改革,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理论支撑,将思政课作为德育引领的主渠道,以“一育”带动“他育”,创新“思政+”的融合课程,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解决为国家如何培养人才及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密切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动态轨迹,不断完善“思政+”融合课程建设并保持良性循环,积极探索“教材-融合”式教材体系建设,解决深层次的“五育分离”或“五育割裂”的“现代问题”,最终通过“五育”互育、有机融合的方式,以和谐、共生、共赢为目标高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思政整体育人效果,解决“各育”之间因相互割裂制约“育人质量”提升等问题。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五育专业课
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 “五育并举”,让校园充满活力
课程思政引领“五育并举”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