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声乐大课教学思考

2022-11-26 06:38邵志东
科学咨询 2022年16期
关键词:声乐技巧过程

邵志东

(扬州市职业大学,江苏扬州 225000)

声乐大课是当前大学常用的一种声乐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掌握声乐演唱的技术知识,还能够引发学生对音乐艺术性的思考,全面提高声乐教学效果。将声乐大课作为学生发声练习的主要授课形式,教师能够深刻了解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集中授课的方式,引导学生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思路[1]。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场地等方向,探究声乐大课的教学特点,从多媒体教学、练声教学、歌唱训练等角度开展集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声情并茂地进行歌曲演唱,通过实践训练解决气息、声音高位置等技术问题。

一、大学声乐大课的教学特点

(一)教学模式

与传统的声乐课堂相比,声乐大课这一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优势,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地掌握声乐技巧,采用一对众的声乐大课教学形式,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声乐演唱表现,营造一个实践表演环境。同时,对多名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声乐大课有着独特的教学特点,需要注重学生在声乐学习期间存在的共性问题,明确咬字、发音技巧、真假声的转换原理及在声乐演唱时的气息调整方式。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多元化教学理念,避免重复性知识讲解,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集体授课中学生围绕不同声部声乐作品,采用多元化演绎方式,寻求适合自己的演唱技巧,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学生的理论基础,声乐大课的开展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

在大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声乐大课教学形式,课时安排为一周一次,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前整合教材内容,通过网络操作获取丰富的社会实践资源,包括声乐演出视频、声乐音频等。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声乐基础理论知识,确定声音技能训练歌曲,开展与声乐训练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舞台表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在练习中掌握丰富的声乐演唱技巧。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向学生传达最新的声乐资讯,同时,在理论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声乐的发展历史,播放国内外优秀声乐作品,学生在艺术鉴赏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审美能力,并分析声乐作品中含有的艺术美学。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的讲解,提高学生的声音鉴别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声乐学习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将舞台表演与课堂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让学生在练习阶段积累舞台经验。

(三)教学场地

大学声乐大课教学场地的选择,要求教师带领学生走出琴房,到音乐教室或学校礼堂等正规的表演场地进行练习,或者到音乐院校的排练厅、普通大学的阶梯教室等,具有较大空间并拥有表演台面的场地,都可以作为声乐大课的教学场地。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下,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当学生在参加声乐练习时,从其他同学的演唱中获得专业学习方面的启发,分析自己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形成正确的问题解决方案,全面提升学习效果。

二、大学开展声乐大课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声乐教学改革

大学声乐教学是音乐专业与师范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科目,声乐教学设计需要围绕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些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技巧性知识点,声乐教学常用的教学模式为一对一专业教学。但是,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教师的工作量逐渐增加,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大学的办学要求,想要提高声乐课堂教学质量,降低声乐教学成本,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解决当前声乐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就需要通过声乐大课的实践,促进声乐教学改革。许多进入大学进行声乐学习的学生,本身的声乐基础知识掌握不足,缺少对发声器官整体结构、发声原理的有效认知,声乐基础较差;在这一背景下,声乐大课能够统一进行教材安排,适当地调节教学进度,与当前大学声乐课堂教学目标相一致,可以为学生奠定扎实的声乐基础,能够及时对学生的声乐技巧进行统一指导[2]。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声乐大课与常规的声乐教学形式相比,对声乐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声乐演唱、乐器弹奏和知识讲解,通过科学的实践教学活动设计,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声乐概念和声乐定义,都需要围绕“教学实例”进行论证分析,分析声乐教学资源中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由教师进行教学示范。严格按照指导规范进行演唱指挥,为学生提供乐器伴奏,声乐大课选择的示范性内容,要充分反映出当前声乐专业的新发展动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将独立存在却有内在联系的学问与技巧进行有效融合,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大学声乐大课能够解决学生的个性和共性问题,通过统一培训提高声乐教师的业务能力,定期对教学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要在教学设计中不断创新,结合国内外声乐学术新观点,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在声乐大课中发挥教师的教学优势,教师要在教学讲解中以积极饱满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声乐训练中接受艺术熏陶。

三、集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教学实践活动

(一)多媒体教学

将多媒体教学融入大学声乐大课,通过视频、图片、音频等多种教学工具,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探索[3]。这样,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形象具体的音视频影像展现出来。

例如,通过多媒体软件向学生展示喉部的解剖图形,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自身喉部的组成结构,分析在发声过程中喉部的变化状态,确定声音位置,有效解决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声音位置问题。当声音处于口腔位置时,通过多媒体软件展示发声效果;当声音处于头腔部位时,通过多媒体软件展示发声效果。通过发声位置的对比分析,学生明确在歌曲演绎过程中声部的处理方法,掌握适合自己的表演技巧。通过多媒体教学在声乐大课中的有效应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技巧;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在歌唱过程中进行情感表达。

(二)练声教学

在声乐大课教学开展中,练声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声音的技术处理需要通过练声实现。在练声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艺术性,将其与音乐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体验练声曲中展现的艺术美感。教师需要制订因材施教的练习方法,将练声教学分为呼吸、声门、哼鸣、跳音、连音等多个练习环节,拓展学生的音域;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与个性特点,鼓励学生加入练声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提高学生的声音质量,每一个练声曲的选择都需要与练习目标相一致,让学生明确练习的重要性。

例如,在进行“哼鸣练习”的过程中,将口腔保持在O母音状态、闭合嘴唇,在发声过程中面部将会呈现出明显的振动感,哼鸣练习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找到声音的高位置区域,感受气息对发声的影响。在练习过程中要注重情感投入,带着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练习曲中的深刻内涵,让学生愉快地参与到发声训练中,制订出系统的训练方案,提高学生发声器官的协调性,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声乐演唱时的呼吸技巧和声音共鸣,掌握声乐演唱技术,提高歌唱效果。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要通过练声曲的选择体现出技术与艺术之间的促进关系。练声教学是一个长期训练过程,只有让学生投入到练声环境中,才能在歌曲演唱时做到字正腔圆、情感丰富。

(三)歌唱训练

声乐教学不仅要注重音乐技巧的掌握,还需要培养学生优秀的情感表达能力,优秀的演唱家之所以能够受到人们的喜爱,除了具备良好的嗓音和发声技巧,还需要精准地表达出歌曲的深刻情感,引发观众的情绪共鸣,技巧性与艺术性密不可分。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要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作曲家的歌曲创作意图以及声乐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歌词所体现的时代规律,分析国内外优秀声乐作品的音乐风格,将个人情感融入作品演唱中,训练学生的音乐思维,提高学生的音乐想象力。让学生能够在歌曲演唱的过程中,在脑海中生成具体的声音形象,结合作品内容适当调节声音特质,注重歌曲演唱时情感的层次变化。

例如,在“歌唱训练”时,选择《黄河大合唱》第四乐章歌曲《黄水谣》,通过对歌曲的背景介绍,学生了解歌曲表达出日本侵华战争下劳动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揭示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凄凉景象。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将乐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黄河两岸的美好景象,以及在侵略之前劳动人们所享受的和平安逸生活,整体节奏旋律优美、声音流畅,在演唱时采用连贯抒情的演绎方式,保持声音的高位置,注重气息的弹性,要营造出轻松愉悦的美好心情。第二部分则描述遭受日本侵略后,人们所遭受的苦难以及在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整体旋律蕴含着痛苦、沉重的消极情绪,通过音速变化展现出沉痛的心情,在演唱过程中要将喉咙打开,保持气息的稳定性,通过连续性的下行音调,表达出悲愤的内在情感。歌曲演唱训练要求学生的发声器官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状态,根据歌曲的变化进行情绪转换。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转化再现,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体现人们悲惨的遭遇,在情绪表达上要与第一部分形成强烈对比,以平稳低沉的嗓音表达出沉痛的情绪。通过歌曲训练和演唱分析,教师充分发挥出引领性作用,熟练地运用各种声音技巧进行歌曲表现,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声音质量,还能够让学生通过情感表达准确地展现作品内涵。

四、大学声乐大课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方法

(一)教师充分发挥指导性作用

现代化教学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出指导性作用,声乐大课存在的核心问题是一部分学生未受过专业训练,音乐素养和嗓音条件较差;由于学生的基础存在明显差异,需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调节,对学生在声乐演唱中存在的声音问题进行统一指导。传统的一对一指导,教师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而在一对众的教学条件下,面对同时发声的声音群体,无法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声音素质、心理素质。教师需要通过仔细观察和耐心倾听,捕捉整体音色和歌唱动态,在学生歌曲训练期间通过发声体验,分析在歌唱过程中发声器官的运动状态,让学生在演唱时结合自身特色和生活状态选择正确的演唱方式。

例如,生活中打哈欠、打喷嚏等动作与演唱过程中的喉咙状态、声音位置有着密切联系。教师可以通过常见的生活动作分析,满足声音教学的根本需求。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让学生以打哈欠的感觉,感受喉咙的打开模式;以咳嗽的感觉,体会演唱时腹部的弹性和张力,保证发声器官的协调性,让学生在集体演唱中处于正确的气息和发声状态。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让学生结合歌唱元素展开丰富联想,将一些抽象的发声原理和声乐概念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要求学生在发声前做好思想调整,明确正确的发声标准,加强学生对声乐知识的理解。

(二)丰富学生的感性与理性体验

在声乐大课教学开展的过程中,由于大多数声乐知识内容具有非直观性,需要进行声乐语言和语境调节,一些声乐技巧缺少规范性的语言进行表述,学生对教师提出的发声意见和声乐演唱技巧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要注重学生情感和心理的引导,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抓住学生无意识的歌唱行为,让学生注意某一乐句的发声条件,将学生无意识的演唱转化为有意识的情感控制。在练习过程中,为了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需要思考学生无意识行为,重新进行特定乐句的演唱,制订出规范性的声乐训练流程,结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在教学讲解过程中把握声乐技巧讲述时机。理论性的讲解主要以发声和气息训练为基础,加强学生对声乐理论的认识,让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能够清晰地体会发声部位的运动状态,由教师指出学生的学习问题。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发声特点,当发现问题时,如果直接提出问题“你的下巴太用力了、喉咙太紧了”等,在后续的练习过程中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下巴与喉咙处,导致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在问题指导过程中,要注重如何让学生进行动作调整,运用合适的话术加强学生的理解,如“在演唱时你的喉头张开了没有”等。

(三)把握好群体与个体的关系

大学声乐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要注重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根据当前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了解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将学生在声乐练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普遍性问题进行集中探讨,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掌握歌曲演唱技巧后,能够区分不同声部的发声特点,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问题鉴别能力,分析学习过程中各类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制订出科学的改进方式。声乐大课训练过程中,学生处于群体演唱环境下对个体的声音练习产生一定影响,群体发声训练能够减轻个体的心理负担,使学生处于精神放松状态。声乐大课要求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个别筛查,通过个体检验了解学生声乐技巧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问题探讨,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要求学生互相帮助,改正模糊的思想观念,通过自我教育提高群体声音的和谐性。

(四)遵循因材施教的发展原则

在教学设计阶段要注重因材施教的发展原则,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点以及当前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制订出适合同年龄、同水平演唱者的教学方案,在声音大课中展示学生个体的声音色彩。对每一个学生的声种进行鉴定,辨别学生的嗓音质量,并按照女高音、女中音、男中音、男低音等多种类型进行划分,选择适合学生的训练曲目,尊重学生的音质条件和声音特色。

五、结束语

大学声乐大课是一对众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大学声乐大课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出指导性作用,丰富学生的感性与理性体验,把握群体与个体的关系,遵循因材施教的发展原则。通过声乐大课教学模式的应用,对教师的教学技能、专业水平和课堂组织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声乐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具有强烈的个性化发展特点,为声乐大课教学开展奠定了有力基础。教学设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理念,全面激发学生的歌唱欲望,并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优秀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符合现代化声乐教学改革的根本需求。

猜你喜欢
声乐技巧过程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求数列和的几个技巧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指正要有技巧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提问的技巧
例谈三角恒等变换的常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