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舞蹈课程中的应用
——以《用身体走进汉代乐舞》项目教学为例

2022-11-26 06:38李青青
科学咨询 2022年16期
关键词:乐舞古典舞中华

李青青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眉山 620010)

2022年,由故宫博物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大获成功,获得文化和旅游部“文华大奖”,并被评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艺术精品剧目之一。《只此青绿》的成功是一种文化现象,标志着中国舞蹈逐渐走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艺术家逐渐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

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接触和学习西方文化、艺术等的途径越来越多,青少年群体的审美也发生了变化,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包括中国古典舞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舞蹈教育是美育,中国古典舞连接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舞蹈教学中,就仿佛为师生打开一扇时空之窗,拂面而来的是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看得到那时的人民生活和时代的缩影。《用身体走进汉代乐舞》项目教学设计,笔者选择汉代七盘舞画像砖的故事作为切入点,试图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融合,让学生体验作为古老文化的见证者,透过文物感受历史,激发兴趣;将优秀传统文化幻化于盘鼓舞“长虹贯日”“靠腿亮翅”“翘袖折腰”形象中,通过生动的身体形态,在润物无声的情境中,运用审美的手段开展舞蹈教育,让学生用无声的肢体去远望有声的世界。

一、背景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以宏大的战略视野统筹谋划,先后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重要文件,明确要求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并贯穿于国民教育各个阶段、各个领域[1]。

《幼儿舞蹈表演与创编》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为丰富舞蹈课课型,笔者为教材设计了一个与汉代乐舞相关的舞蹈项目——《用身体走进汉代乐舞》,该项目的开设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熏陶,感受中国古典舞的魅力,在未来的岗位中能够灵活运用专业技能影响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多舞蹈的认知与舞蹈基础较弱,骨骼发育基本定型,不适合进行高强度的、专业技术要求高的舞蹈训练。因此,舞蹈课程要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面对这样一个极具有文化厚度的项目教学,如何让汉代乐舞融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课堂,成为笔者最大的难题。笔者认为,只有将舞蹈、思想政治教育和幼儿艺术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为此,笔者尝试将舞蹈课程融入舞蹈鉴赏和舞蹈评论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实现对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笔者利用假期,查阅和整理相关资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整合,最终将分析、表演、创造、教学融为一体,并在多个班级进行教学实践与研讨。

为适应疫情防控形势下的学习机制,本项目增添了更多线上线下的互动融合,线上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笔者不断把内容凝练、简化,突破传统练功房空间的局限性,形成了三段式“空中课堂”,便于学生反复观看、自主学习,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用身体走进汉代乐舞》项目通过抓取汉画像石上“翘袖折腰”舞蹈形象,让学生从盘鼓舞不同舞姿中体验感知汉代人用肢体来表达对永生的生命追求。同时选取一些经典的舞蹈形象,如“长虹贯日”“靠腿亮翅”等身体形态,让学生沉浸其中,从整体上感受古代舞蹈的美,进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热情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向往[2]。

二、问题与困惑

在传统的高职舞蹈教育中,很少将舞蹈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面对“汉代乐舞”这样一个优秀传统文化类的专题,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堂中呈现是难上加难的,大部分学生很难主动从两者之间找到内在联系,不理解为何而跳,这便引发了教与学上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舞蹈背后的文化意象难题。在赏析汉代舞蹈《相和歌》时,关注点不应该是动作的拼凑,更不是舞者的技巧和能力,而是身体与文化间的关系。如果要追溯汉代乐舞的发展和流变,就不得不提到孙颖先生的历时三十余年创作的经典舞剧《铜雀伎》,编导仿佛对换时空将文物中的舞人带入观众视野,让世人看到栩栩如生的汉代乐舞[3]。那是让学生欣赏舞剧《铜雀伎》吗?这样一个大型的舞剧,其作品背后的文化厚度、思想深度,短时间课程非舞蹈专业学生们是难以领悟的。

其次,身体语言的审美传达难题。教学中除了规范动作,还需将动静关系讲清,静是指对身体形态进行塑形;动又被称为“动势”,动作讲究“不动形不成,形成仍在动”规则。给他们讲汉代乐舞边唱边舞的审美特点吗?《相和歌》对学生各关节之间的灵活度要求较高,还要能边唱边踏边舞,舞蹈配以《诗经·郑风·子衿》歌词:“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当和学生讲舞蹈中少女们吟唱表达的是少女们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向往时,学生对作品的风格情绪很难把控。

最后,课程趣味性难题。如何将中国古典舞从“高精尖”培养体系延伸至“普世性美育”舞蹈课程?如何让非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到中国古典舞的欣赏和体验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以往的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手段,导致大部分教师无法将“以生为本”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教学效果不明显,甚至出现部分学生厌恶学习舞蹈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与同行、同事等一起,积极探索解决方法,攻坚克难,最终以《用身体走进汉代乐舞》项目,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教学尝试。

三、问题的解决

从最开始的线下中国汉代乐舞体验工作坊,到用文物探索和体验中国古典舞,以“单元教学设计与表现性评价的文化探索”为主题的汉代乐舞教学实践,再由线下转入线上的 “空中课堂”,进行了一年多的转型与蜕变。《用身体走进汉代乐舞》项目经历了反复尝试,终于找到一个切入点,学生跃跃欲试,汉代盘鼓舞来自汉画像石,是文物中走出来的舞蹈,于是笔者以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中关于讲解《相和歌》背后东汉的七盘舞画像砖的奥秘作为切入点,学生是喜闻乐见的。同时,盘鼓舞具有多元性的特点,汉代乐舞中的“乐”跟现代的“乐”不同,汉代“乐”指诗歌、音乐、舞蹈三种艺术形式的综合,非我们现在所指的音乐。例如,舞者边跳边唱,脚下踏鼓而来,首先从感官上引起兴趣,学生一看到这么特别的踏鼓舞姿,就忍不住想了解这是从何而来,顺势引入汉代乐舞的相关文化,再讲解赏析舞者形态的细节,如身体和脚下的姿态,很快学生就想来试试,尝试与古代舞者一舞高下?本项目从视听欣赏到身体体验在教学中自然展开,逐步探索盘鼓舞的奥秘,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从欣赏到情境

最初线下在中国汉代乐舞体验工作坊与大家做分享时,以视频作为导入,舞者从汉代画像石中复活,引出汉代盘鼓舞,并进行汉代乐舞的讲解,随后进入单人到三人盘鼓舞的舞段欣赏。笔者在没有进行文化解读的情境下,学生的关注点大多浮于形式化内容,如服饰的观赏性、动作的难度系数等,很难与编导想传递的思想共情。

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舞蹈《相和歌》片段,观察舞者与舞伴在表演过程中的合作。通过观看汉代乐舞,了解汉代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以及对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从舞蹈动作、音乐节奏、吟唱歌词中分析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最后,根据汉画像石的形象,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文物中的舞人,复活汉画像石中的形象,将呼吸带入舞蹈。

笔者在各地博物馆调研中找到灵感,在之后的课程设计中,从“怎样用舞蹈的方式打开一个文物”的预设中,用时空对换的方式创造情境吸引学生。项目前期选用让学生透过文物与两千年前的大汉互换时空这样的方式,是因为前期在前往南阳、临沂、新野等地调研汉石画像时,还在各种玉器、陶瓷、铜器等上面都有看到舞人形象在其中,小小的物件却是大汉全民舞蹈的缩影,仿佛打开了那个以舞表意、以舞为乐的时代,看得到那些边跳边歌边作乐,脚不离鼓,鼓不离人,挥洒着长袖的汉代人,让学生穿越时空感受大汉的神秘[4]。

(二)从单课到项目

为了让课程由程式化向个性化转变,将原内容从单次课结构重组修订成以项目的方式开展,共设三课时,从汉唐古典舞的手形、手位、姿态、脚位向流动的步伐、步位、队形过渡,最后给学生创设情境,加入道具——汉代盘鼓,让学生在角色塑造中感受中国古典审美下的身体表现。

在三次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到体验、塑形到流动、表演到创编徐徐铺开,把汉画像石中的“踏日月星辰,飞舞而作歌”舞人形象进行解构,让学生置身于汉代舞人的角色之中复现脚踏盘鼓的舞蹈时,学生就已理解心怀天地的汉代人为何而舞了。

四、教学设计分析

(一)教学理念

本项目面向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大二学生,将幼儿舞蹈创编与汉代乐舞欣赏、体验相结合,从文物中的舞人形象出发,激发学生了解汉代文化的热情,同时开发学生的模仿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创新思维。本项目通过时空对换的方式,以三段式课程从文物到舞蹈延伸至文化,除了对舞蹈本体进行结构,还对其背后的文化进行解读。例如欣赏鼓舞《相和歌》的过程中,打破传统舞蹈练功房的局限性,通过从服装、道具、歌词、音乐等方面多维度的分析,让学生探索体验过后明白汉代乐舞是一种综合性艺术。

(二)教学目标

从文物到汉代盘鼓舞《相和歌》的探索,不仅是让学生感受汉代乐舞的形式美,更重要的是透过舞蹈走进心怀天地的大汉。本项目重视学生在探索汉代舞蹈中的身体体验,教师从文物或者舞蹈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动作,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自身肢体语言进行实验,在学习、表演、创编一系列尝试过后,增强了身体掌控力,拓展了想象力,提高了审美力。在体验后再欣赏《相和歌》时,学生感受击鼓而作歌的背后是中国传统审美及文化,可以激发体悟中国古典舞的大美不言,进而积极地探索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三)项目特色

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中国古典舞之美,本项目将汉代乐舞结合幼儿舞蹈表演与创编,将两千年之前的大汉,以舞蹈为媒介,带到了当代大学生的课堂中。本项目契合时代发展的大背景,突出了艺术学科的特点,让学生从身体体验出发,探索汉代乐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了解汉代乐舞的风格特点,让舞蹈创编成为文化创造,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帮助学生突破专业发展的瓶颈,成就学生的艺术人生。

本项目同时也是舞蹈学科与音乐、美术、语文等学科的融合,让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养料养分,激活汉画像石中“翘袖折腰”形象,以静转动,通过情境引导,复活文物上的舞人,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汉代文化的魅力。在古典舞美育课程中,笔者通过探索、整合、拓展、开发,采用时空对换的方式创造情境,在文化引入、舞蹈教学、作品鉴赏、审美建构、多学科拓展等多环节优化后,让学生走进汉代乐舞,举手投足间弥漫着汉代文化的风韵,让课堂灵动起来,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迪学生运用身体表达文化内涵[5]。

五、结束语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辉煌,值得挖掘的内容太多太多。当下的世界是多元化的,在历史和当代中所构建的中国古典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对本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追溯与渴望。舞蹈课程可以唤醒学生身体里的文化基因,本课程在充分了解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打破高精尖专业舞蹈教育的局限性,对专业舞蹈教学和美育教学进行提炼,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才能从文化母体中走出一条“坚持高水平的舞蹈普及理念”的道路,不断增加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例的厚度。作为一名舞蹈教师,要坚持“以舞育人,以美塑人”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去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守住我们的根。

猜你喜欢
乐舞古典舞中华
中国古代乐舞对当代中国古典舞表演的艺术作用研究
曲阜孔庙雅乐舞的互文性解读与研究——以陈镐《阙里志》为中心
高校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浅析当前中国古典舞创作的困境及对策
我国古典舞身韵教程教学探讨
浅析古典舞对传统舞蹈的继承和演变
唐代丝绸之路乐舞文化的当代传承考释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