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

2022-11-26 06:38吕巾艳
科学咨询 2022年16期
关键词:课件多媒体微课

吕巾艳

(山西省教育资助与保障中心,山西太原 030012)

多年来,“三尺讲台存日月,一支粉笔写春秋”模式下的传统课堂开始暴露出各种弊端,在这种单一的说教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逐渐被磨灭,课堂变得索然无味,教学效果更是不值一提。尤其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单纯的诵读与解析往往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期的需求,同时局限了阅读本身的无限可能。而信息技术的出现,则打破了这一瓶颈,借助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开放性和多元性,恰好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致,挖掘学生在情感、思维、想象、能力等方面的潜能,激发阅读的多种可能,打造一种沉浸式课堂体验。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实践经验。

一、借助信息技术制造视听效果,激发阅读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但好奇心强,乐于探究感兴趣的事物或现象。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用信息技术,巧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助力课堂教学实践。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音视频、动画等制造良好的视听效果,拓展幼儿的视野与知识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于潜移默化中提升阅读素养。

比如,在教授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这一篇时,教师采用以读代讲、以闻代文的教学方式。教师用富有情感色彩的标准语言诵读这篇文章,并制成录音文件或者音频文件。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播放诵读音频,首先,让学生静静地聆听,以此创造一种美好的、积极的、生动的人文课堂。学生通过聆听能够初步感知文章的意境,在领读者极富情感色彩的诵读声中进行联想。以录音或领读方式,以读代讲激发了学生对美文的诵读兴趣。其次,学生初步感知文章意境后,尝试自主朗读。教师可以将学生诵读的声音制作成文件,让学生自己听自己的诵读表现。在录音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按照自身对作品的理解进行复述,为原文添加独白或注解,丰富原文的语境。可见,借助多媒体音频录制或者设计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作品的感知,以此培养阅读兴趣,提升阅读效率。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阅读情境,整体感知文本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观念可能会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课本要求背诵和朗读的文章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但对口语交际部分并不要求背诵和阅读的文章学习积极性却比较低。其实,培养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阅读本身就是长期积累和坚持的过程。如果只是“走过场”提升阅读能力,而不注重语言知识技巧的挖掘,那么,阅读教学本身的意义就不能体现。所以,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感知文章的意境和内涵就显然非常有意义。

比如:《将相和》一课教学时,借助多媒体课件介绍战国背景和氏璧的由来。引导学生通过情境感悟历史人物司马迁的特殊魅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动画片。学生认真观看动画片,然后回答“动画片中的“将”和“相”分别是指谁?“和”又指什么?“通过多媒体情境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并逐步理清文章脉络。初读课文后学生回答问题“将”是指大将军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是指同心协力保卫国家的意思。而通过多媒体情境以及动画片的引导,学生也将“将相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的问题理清了。接下来再讨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几个故事,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读后导入与这几个故事相关的动画片,提升学生的感悟。

三、通过信息技术开阔视野,启迪创新思维

传统的阅读课堂模式以单一的“说”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与想象,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则通过形象生动图片、动画、声音等带给学生完整而丰富的视听感受,丰富了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与想象,使学生在阅读与理解的过程中碰撞出更加美妙的火花。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宽了视野,同时激发了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碎片的整合能力,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

比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播放大自然蝉鸣鸟叫的声音,引发学生联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单独播放蟋蟀的叫声,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引出主人公——蟋蟀以及它富有特色的住宅。再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带着问题展开自主阅读。学生阅读后,请学生讲述蟋蟀住宅的特点,简述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然后带领学生和作者法布尔一同开启蟋蟀住宅的探秘之路。通过视频、动画等解析蟋蟀住宅的选址、挖掘过程,学生一目了然,并以动态的方式将蟋蟀建筑自己住宅的方式深深地印在了脑子里,从外部的隐蔽平坦到内部的简朴干燥卫生,淋漓尽致地感受到蟋蟀住宅的与众不同,感受到这一伟大工程的伟大所在,体会到蟋蟀吃苦耐劳、不随遇而安的精神。教学中声音、图像与视频的综合运用,全方位、多角度地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生动的阅读氛围与环境,帮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感受文章,加深理解。

四、借助信息技术剖析文本,挖掘综合语言能力

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和生生互动的机会是有限的。部分教师害怕过多的课堂互动会“喧宾夺主”。所以,教师时刻把控互动的导向。在此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知和学习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挖掘,知识技能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也就成了难题。鉴于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等设置与教学知识相关的情景,从而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间的想法互相评价和补充。构建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新型互动教学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思维热点,给予学生更充足的思考和讨论时间,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比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教学中,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活动”一栏中中设置了“趣味分类”“知识配对”“分组竞争”等阅读课互动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参与互动学会自主归纳知识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展开游戏互动,通过互动深入了解文本内涵,更丰富阅读情感,对文章产生情感共鸣。最后,通过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串联课文中不同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同时,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展示功能展示出课文中所介绍的几种植物。可见,以多媒体课件为引领的阅读课堂中互动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说一说生活中常见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借机丰富知识量。最后,教师可将优秀的阅读课堂制作成微课分享到网络平台,以期对本课教学进行综合评价。可见,借助多媒体技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手脑并用,既培养阅读兴趣,也提升表达能力。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资源,丰富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既是提升语文综合能力的基础,也是提升人文素养的关键。但在日常学习中,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的文章是有限的。如何结合学生每一阶段的学习需求展开群文阅读呢?信息化手段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借助信息技术可以精准搜索课堂中所学的文章类型,精准推荐给学生相关文章进行阅读,进而拓展学生阅读量。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语文阅读主题,在课外自主搜集有关的阅读资料。比如,对于《落花生》的学习后,课文主题不仅限于“花生”的认识,而是蕴含了对花生独特品格的感悟。理解“人要实实在在的,不要做外表好看华而不实的人”的道理。课堂上,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归纳了本文重难点知识,并在多媒体课件中制作思维导图,以便学生系统性地进行理解和巩固。课后,学生对作者徐迪生的写作风格产生极大的阅读兴趣,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内借助多媒体技术收集关于作者的作品,小组内针对课外读物进行自主阅读,并展开合作讨论,深入理解作者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尝试写读后感。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针对课外阅读的感悟进行分享,以此提升学生对抽象文本的认知,丰富阅读情感。在课堂阅读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地实现阅读思维的拓展。可见,借助信息技术能够在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为学生提供思维导图引领和个性化阅读指导,从而有效拓展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阅读教学实效性。

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微课教学

伴随着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与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微课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产物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已逐渐普及开来,在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彰显。微课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教学手段,以其独特的优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微课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

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微课在课程时间上的优势不言而喻。微课通常在5~10分钟左右,通过简短的导入活动直奔主题,在较短时间内突出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便于学生把握主要的学习内容,提升学习效率。此外,微课是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视频教学活动,因此,微课的主题更突出,目标更明确,充分围绕某一主题内容展开讲解,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

比如,在进行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课文《威尼斯的小艇》这节内容的微课教学时,首先播放课文片段朗诵的音频,引发学生的联想,提出疑问,让学生充分联想,感受这个美妙的地方,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题活动的兴趣。随着学生的猜想,教师通过微课出示威尼斯水城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这里的蓝天、白云、船与水,引出威尼斯水城这一主题。同时再次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阅读的进行,请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了解威尼斯在哪儿,有什么,为什么是一座水城、小艇有哪些作用,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章。当学生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理解后,运用特写图片、视频等带领学生走进水城的世界,沉浸式感受置身其中的美妙,开启一场奇妙的威尼斯之旅。引导学生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以坐在小艇的第一视角游览威尼斯,看看那里的景、那里的人和那里的风情。通过飞速的视频展示,学生仿佛置身其中,自然感受小艇的速度之快与惊险,有着说不完的情趣;与此同时,小艇在窄且深的河道里飞驰,除了惊险刺激,还能感受到船夫高超的驾驶技艺。在情境体验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不言而喻,在沉浸式的阅读理解中与作者产生共鸣,将文字留在脑海。通过微课,课文中的一幕幕深深地刻入学生的脑海中,有效地助力学生在阅读理解上更上一层楼。

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微课的可重复性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备好一节课需要经历反复的设计、斟酌、修改的过程,但所有的准备在课堂结束的那一瞬间完成了本堂课的使命,画上生命的休止符被记忆封存。而微课则巧妙地改变了这一点,教师精心准备的一点一滴汇在一起聚成了一节完整的微课,可以供学生反复观看,反复思考琢磨、无限回放,每一堂微课都是一节一对一的专属课堂,是学生打开自主学习大门的金钥匙。

七、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虚拟现实体验

在现代语文教学或国学教育中,越来越提倡浸入式教学,这是一种穿越式体验,让学生以文中的角色人物出现在虚拟现实环境中。例如,在古诗《赠汪伦》中,教师如何让学生感受李白离岸告别的情形,感受当时忽闻岸上踏歌声,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结合视听场景、声音、影像技术甚至触觉感官技术,体会那种不见其人但闻其声的呼之欲出的自由快乐情绪。这种场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存储在高性能服务器中,只需接入服务器,配置VR眼镜或AR设备便可身临其境,自我演绎文中角色,对课文、国学进行理解,利用AR技术加深学生对所学课文的直观感受,当然此种技术也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的立体空间感受。

当前疫情常态下的线上教学,学生在家只需要戴上VR眼镜,通过远程线路接入远端服务器创建的虚拟教学环境,便可身临其境沉浸其中,使教学更加直观,体验更加丰富,教学效果更加突出,可以打造一种新型智慧课堂。

八、结束语

当然,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需要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和教学方式,需要信息技术提供者设计教学环境和环节,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也应当参与其中,而且随着技术的创新和普及,开发应用的成本将越来越低,总之,信息化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资源的开发,不仅是对阅读情境的丰富,更是对学生阅读体验的拓展。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语文阶段性阅读主题,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性特点,引导学生借助多媒体技术、网络平台等方式拓展阅读资源。帮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更加多元化、趣味化、实用性的阅读资源,并学会将课外资源与课内资源有机整合,以此提升阅读素养。

猜你喜欢
课件多媒体微课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导入微课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初中数学教学中课件设计的重要性
多媒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个体化多媒体时代微电影的流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