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阅读课堂教学探究
——以《腊八粥》课堂教学实践为例

2022-11-26 06:38金蝶依
科学咨询 2022年16期
关键词:腊八粥课文文章

金蝶依

(江苏省昆山市周市中心小学校,江苏昆山 215300)

《语文课程标准》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提到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培训会上,陈先云主任曾经列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清单,分别是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初步审美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练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听、说、读、写等技能的习得,又要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有所塑造。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围绕语文文本,需要学生能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厘清作者的中心思想,学习文本的写作手法;在过程中,进行听、说、读、写的实际训练中,习得语文素养;又在丰富的人文情怀中,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与感染,感受祖国语言、文化传统的独特魅力,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本文以《腊八粥》这篇课文为例,以训练学生把握理解文本意思,感悟文章写作手法并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

《腊八粥》选自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同名小说。沈先生落笔细腻,通过小孩子八儿的视角,详细记叙了他盼粥、分粥、猜粥、喝粥的过程,描绘全家人其乐融融共享腊八粥的场景,营造了在腊八节中甜蜜温馨的家庭生活场景和浓郁的生活氛围。文章多处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以及对人物细致入微的描写,着实为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如何挖掘文章中的教学价值呢?怎样让学生能领悟到《腊八粥》文字的内容美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呢?笔者在三次教学之中,摸索答案……

一、“熬”内容——抓住语言的着眼点

初读文章,每位读者都被八儿这个儿童的机灵深深吸引了,这也是沈从文先生这篇文章的绝妙之处。因此,课堂上,我关注八儿与腊八粥之间的联系。课堂伊始,提问:如果只用一个字来表明八儿待腊八粥的情感,你会选哪个字?(填空:八儿 _______腊八粥)孩子们七嘴八舌:盼、爱、喜、馋……随后,围绕这个中心问题寻找填写的依据。学生不一会儿就能找到多处描写八儿的语句:①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那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②“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③“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④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在细细品读中,学生通过抓住关键的字词,感受到作者从刻画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等正面描写来表现八儿的馋样儿。

仔细阅读后发现,在等粥的四个片段里,腊八粥的叹息声穿插其中,随着故事的发展不断出现。在快速浏览之下,学生能前前后后找到5处对粥叹息声的描写!①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②锅子中,有声无力的叹气正还在继续。③“噗……”锅内又叹了声气。……作者以八儿的感受,运用拟人化的语言描写腊八粥,赋予一碗粥灵气与生命力,也反映出八儿急不可耐却无可奈何。容易忽略的内容却足以能品味出表达的细腻与独特,足见作者的别具匠心和高超的文学功底。

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21年版)提到的课程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求学生“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预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散文具有“行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将这些“散”的语句集中在一起揣摩韵味,能寻找到作者的深意。只靠长篇的朗读,学生不能将分散的内容有意识地整合在一起。这时教师就做“有心人”,把散落在文章各处的内容集中到在一起,体会作者对客体的描绘与对情意的抒发。在集中归纳拼读与分散的朗读感知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散文取材自由、不拘泥于格式、抒情性意味浓厚的独特风格。

第一次上课时,笔者关注文章中的字词句段,在反复地揣摩中,能通过文字的表面,细细品味出文章的独特韵味,慢慢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更能品味到作家表达方式的独特之处。

二、“熬”表达——抓住写法的落脚点

统编版教科书每单元设有导语和语文要素。语文要素能提纲挈领地说明每单元学生应掌握的语文知识与技能。本单元要求学生“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这篇文章的课后习题1: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帮助学生感受作家在谋篇布局上如何详略得当表达的好机会。

因此,第二次上课时,笔者顺势和学生细细品读八儿等粥时“盼粥”“分粥”“猜粥”“看粥”这四部分的描写。在学习“等粥”的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教“盼粥”,通过圈点笔画中感悟八儿“盼粥”之急切;教“分粥”,通过分角色朗读感受到为多喝粥,古灵精怪的八儿形象;教“猜粥”与“喝粥”,通过填空与对比阅读,学生感受八儿对腊八粥的“馋劲”,也感受到腊八粥从食材到做法都有滋有味。这样,就让学生体会到等粥的过程详写,人物的表现详写,还有食材品种和变化的细腻描写。

课后习题又问:“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像这样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课文中还有一些,找出来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读写粥的技巧。我通过边读边填空的方式,使学生发现作者在细致地描绘腊八粥的食材之丰富,颜色之缤纷,形态变化之惊异。读懂细腻的刻画。作家大量描绘腊八粥的文字,使文章充满湘西地方的浓郁色彩,学生读来也毫不陌生。在文章中猜粥与看粥的部分,作者几乎相似地进行了两次罗列,也拉近了学生与腊八粥的距离。仔细阅读,可以发现在课文“猜粥”与“看粥”这两部分里,不管是描写事物的顺序还是手法,都极为相似。看似重复,实则是表现当粥煮好,八儿即将如愿以偿时,他在核实实际看到的粥与自己猜想的粥是否一致。在朗读时,学生自己仿佛就是八儿,体会着八儿越来越激动的心情,腊八粥的模样也跃然纸上。

感悟略写时,笔者抓住两方面:为什么不详写喝粥部分?学生谈:如果也详细地写,会和前面的内容有很多重复;如果多写了,八儿的机灵和狡黠就被削弱了,就没有重点了。去繁就简,才能显作者的别出心裁。三两言语是不是就随随便便、马马虎虎地写呢?吃粥虽三言两语,但句句精妙。学生品读到“肚子已成一面小鼓”的形象比喻,也读到“摆成一个十字”的浪漫潇洒,更读到“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都奈何它不来了”的对比衬托。

每个单元的阅读文本,实际是给学生的习作提供学习的重要机会。把《腊八粥》放入整个单元去看,它作为本单元第二篇阅读课文,起到了一个写法上加深印象的作用。第一篇《北京的春节》已经让学生了解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是有侧重地突出了其中几个重要的民风民俗,让学生对“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的语文要素有了初步的感知。《腊八粥》的作者把浓墨重彩的细致描写都安插在了八儿等粥的部分,学生在品读细腻的刻画里感受到腊八粥的诱人、八儿的天真无邪、母亲与八儿之间浓浓的情谊、腊八节风俗的意蕴,这使文章的内容更丰满,立意更深远。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阅读课本的同时要渗透作者的写作手法,帮助学生获得语文实践的能力。在直接阅读语文课文、语文教材,与名家对话的过程中,能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直观感受作者独特的表达方法,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形成一定的书面表达的意识与创作的能力。

第二次上课时,让笔者有了新的认识:语文要素的深入帮助学生深入文本的理解,贯穿方法的学习与运用。课堂不只是围绕课文的主题,更应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发现名家的表达技巧与写作特色。

三、“熬”迁移——抓住习作的生发点

如此经典的文章,是学生模仿写作的绝佳时机。第三次上课时,笔者更关注学生写法的体验。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课文仿写是学生学习写作一条捷径,《腊八粥》细腻的语言、详略的谋篇正值得学生学习练笔,因此在课堂上笔者设计了习作指导。

在课堂接近尾声时,笔者播放了昆山奥灶面的视频,按照作者的思路,请学生模仿文章写片段:选择盼面、猜面、看面、品面四个片段,写写你心里的奥灶面的味道。仅仅5分钟的现场团队创作,一篇《美味奥灶面》就自然生成了。

等面:清晨,面馆前早已排上了一条长龙般的队伍。屋外寒风凛冽,可店里的食客满面红光。这脸上的红润,不知是被汤汁映红了,还是大快朵颐后的真实写照呢?而站在屋外的我夹杂队伍之中,望着店内已在品尝着面的人,眼红极了,不停跺着脚,眉头都拧成了疙瘩,也只能一忍再忍了。墙上时钟的针在飞速地游走着,可前面的队伍仍然有好多人,我便在心里抱怨:“好慢啊——”旁边的送餐员一次又一次在身边徘徊,一碗又一碗面从身边旁搬走,我的眼睛不由自主地盯着面,“咕噜咕噜……”肚子也唱起了小曲。真不知道属于我的那碗,何时能到!

猜面:我的面到底什么时候来呀?我看着一碗碗青花瓷碗,好像也看到了那碗里的一方天地。那古色古香的青瓷碗里,井然有序地盘着一条条淡黄色的面条,犹如卧龙盘旋其中。浇上一大勺赤红色的骨汤,面条舒舒服服地被滋润得光鲜亮丽。再点缀上一块红褐色的大排,排上一撮翠绿鲜嫩的青菜,卧上一枚金黄锃亮的荷包蛋。一碗热气腾腾、香飘千里的奥灶面就呈现在我的眼前了!

我国刑法第285条第二款非法获取计算机数据罪、非法控制计算机系统罪规定:“违反国家规定,侵入前款规定以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或者采用其他技术手段,获取该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或者对该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非法控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看面:正在我想得出神之时,“面来咯……”随着店家的一声吆喝,我的面终于落在了我的面前。青瓷碗氤氲着热情,油亮的汤汁铺着点点金光,汤面上横卧着的红烧肉肥瘦相间,肥而不腻,一颗荷包蛋油光锃亮,香菜、葱花游荡其中,好一副盎然景致;轻轻吹开汤汁,热气扑面而来,龙须般的面条根根分明,每一处都包裹着汤汁。用筷子将面微微一挑,韧劲十足。

品面:还等什么?吃!我拿起筷子,小心翼翼地夹起面上的肉。肥肉肉汁四溢、精肉鲜美,真是一绝。面条劲道刚好,这柔中入软,爽爽滑滑地咽入肚子。再伴着香菜、葱花喝口汤,鲜美十足,令人回味无穷;再喝一口,只觉得身上开始冒汗,看来即使在严寒的冬日,只要喝这一口,也会温暖如春。不一会儿,一大碗面就已经见底。我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挺着大肚皮走出了面馆。

在仿写中,我们再次回味课文,方才知道沈从文不落俗套的详略处理,新颖的谋篇布局,每一处皆显精当。美哉!妙哉!

这就是课文的魅力。在品读中,学生习得了细腻的表达方式,也将它运用到了自己的写作中。新知与旧知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联系。课堂学习是知识累积、消化、再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心智和语言的生长、发展与提升的过程。因此,笔者思考:再设计一堂课,给学生自由,就写自己爱吃的美食,学生的思维一定会更加活跃,情趣也更加高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5~6年级学生的习作上有要求能“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积累习作素材”。所以在学表达的基础上,就从“生活”入手,努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在习作中表达美,切身感受到生活是创作素材的来源,书本是学习习作方法的脚手架,培养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能力,发展书面语言运用的能力。因此,沈从文细腻且生动的表达——第1自然段对腊八粥的描写,就是一次写作锻炼的绝佳时机。因此在品读出“看”“闻”“品”三部分中,也将生活中的美食进行一次赞美。由于本单元“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人文性特色,在课堂上进行昆山美食“奥灶面”的共同习作练习中,学习沈从文的表达特色。

仔细想来,语文课不就像一碗腊八粥吗?需要丰富的食材、适合的火候、深厚的眼力,才能在慢熬细炖中,熬出一碗好粥。

在语文课上,笔者愿意做个细心的厨子,去熬制一碗碗学生喜爱的腊八粥,去“熬”一堂堂有滋有味的语文课。

猜你喜欢
腊八粥课文文章
一起喝腊八粥
背课文的小偷
腊八节
过年啦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腊八粥等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