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诗教的理念转向与路径转辙

2022-11-28 07:30张华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诗教诗歌情境

文|张华

诗歌,以其强大的凝聚力、旺盛的生命力和无穷的创造力,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熠熠闪光。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兴、观、群、怨”等一系列论说,逐渐形成了“以诗治国”的诗教理念。中国是诗歌大国,也是诗教上邦,源远流长的诗教传统和潜移默化的诗教功能,共同奠定了国家、社会和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因为如此,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写下令人振聋发聩的一句话:“国魂凝处是诗魂。”

毫无疑问,语文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诗教地位和诗教优势。尤其是近年来,统编本教材中新增了大量的诗词篇目,这直接深刻地影响着中小学生的精神成长和人生底色。语文教师是当之无愧的诗教传承者、播种者和耕耘者,理所应当寻找诗教新视角,发掘诗教新资源,探索诗教新方法,绽放诗教新图景。如何在新理论、新技术的指导下,让诗歌教学更有章法,更有想法,更有新法,这是传统诗教进行当代转型的责任与使命。

一、当代诗教的理念转向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果说“诗”为文化添彩,那么“教”则为诗歌续脉。诗教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重温名篇经典,焕发诗歌光彩,更重要的是要为诗教文化提供源头活水,推陈出新。诗教,立基于“诗”,扎根于“教”。当代诗歌教学不仅要在课堂上营造读诗、赏诗的诗教氛围,还要在生活中形成传诗、写诗的诗教文化。

1.既要“有意义”,更要“有意思”

“诗者,天地之心也”,假如生活没有了诗歌,就好像生命失去了阳光。诗歌集文字、音乐、审美、文化于一身,诗教的重要性、特殊性和神圣性不言而喻。大而言之,诗教旨在立德树人、传承文化、彰显自信。小而言之,诗教可以点亮生活、温润生命、美好心灵。换言之,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诗歌的渊源、地位和价值,更要身体力行地传递诗歌之真,传唱诗歌之善,传诵诗歌之美,点燃他们对诗歌的憧憬和向往。

但是,遥远的经典如何走进今人的内心?对此,叶嘉莹先生以98 岁高龄试水短视频讲唐诗的方式做出了回答,“与时俱新,运用新的传播方式来传达、普及古典文学之美”,堪称诗教楷模!有意思的是,抖音最近发布的《古诗词数据报告》显示:“00 后喜欢将诗词与说唱结合起来,90 后则更爱用舞蹈复现诗词之美,80 后最喜欢用朗诵的形式感受诗词魅力,70 后则偏爱用戏曲理解诗词。”当前,诗歌的阅读方式、课堂的学习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当代诗教需要融媒体、广渠道、多终端地尝试与实践,努力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诗歌既可敬可佩,又可亲可爱。

2.既要“传知识”,更要“活思维”

无论是学科发展,还是文明进步,都离不开知识的传递。语文教育如此,诗教同样如此。但是,如果诗教仅仅停留于知识的传递,那么诗歌难免陷入画地为牢的窠臼。事实上,作为诗人内心的文字表达与场景再现,诗歌关乎精神、心灵、境界和格局,诗人借助文字雕琢与音韵协奏,释放灵感与性情,升腾想象与联想,诠解哲思与志趣。可以说,诗歌凝练的语言背后是精致的思维之果,诗人丰富的语言背后是活跃的思维之火。因此,当代诗教需要从“记问”之学转向“智思”之学,毕竟,知识只是基础,思考才有力量,思维的马达方是由教师之“教”转向学生之“学”的引擎。

没有思考的参与,学生难有深度体验;缺乏思维的挑战,学习难以真正发生。比如,我们可以出示《咏柳》《早发白帝城》《题都城南庄》《凉州词》《泊秦淮》,让学生在诗句中找出这些唐诗中的“第三句”均是“否定式”表达:“不知细叶谁裁出”“人面不知何处去”“两岸猿声啼不住”“醉卧沙场君莫笑”“商女不知亡国恨”。随后,可引导学生思考:这是偶然现象还是特殊规律?据此,指导学生开展唐诗“第三句”研究的小论文。进言之,除了让学生会读会背会品,诗歌教学更要让学生敏于发现、勇于思考,毕竟“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诗歌也只是引子。

3.既要“会解读”,更要“学表达”

长期以来,诗歌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之一,“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也几乎成了诗歌教学中“以不变应万变”的操作流程。我们普遍而流行的做法是比较重视诗歌的朗读、吟诵,但在指导的力度和时间上还多有不足。随着学段上升,诗歌教学则完全转向诗歌的品读、鉴赏,基本落脚于解题思路、作答技巧的总结。诚然,在没有更高要求,亦没有更多追求的前提下,这样的诗教也算得上“差强人意”。但是,诗歌不仅需要传承,还需要发展。学了诗却不会作诗,不啻为一种遗憾。诚然,诗教并非培养诗人,但通过改、仿、创带领学生写诗,未尝不是一种洋溢着浪漫和挑战的体验。

令人欣慰的是,不少教师正在一往情深、孜孜不倦地做着努力,不仅教诗,而且写诗;除了自己写诗,他们还带着学生一起写诗。如四川师大附属圣菲学校的魏雪涵同学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赋诗赞校:“公园城市雪山依,秋鹭鸿鹄南河栖。峨眉山月有新色,都江堰水赋新机。锦城十载创名校,师魂育人赛云梯。桃李芬芳携蜀韵,川师圣菲恨天低。”该诗既切学校主题,又富区域特色,古香古色,别有诗味。如果说模仿是诗歌学习的必经之路,那么指导则是诗歌写作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打通读写壁垒,打通古今隧道,打通任督脉络,这值得成为当代诗教需要鼓起信念和勇气的伟大追求。

二、当代诗教的路径转辙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第一场所,也是诗教生长的重要土壤。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信息技术、学习理论等一系列前沿研究的深入,课堂转型越来越强化以“学”为中心,尤其是语文新课标对课程理念、教学行为、学习方式等提出的新要求,这都需要诗教在继承语文教学传统经验的基础上,突破单一的认知边界和教学瓶颈,注重诗歌教学有笑、有料、有味道。

1.诗歌学习情境:链接生活

作为一个耳熟能详的教学术语,“情境”往往是教学设计所关注的重点要素。与其他文体的教学极其相似,诗歌教学中司空见惯的做法是:通过朗读、视频、图片、故事、问题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情境。事实上,理论和实践无不证明,如果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平铺直叙地呈现诗歌教学情境,那么这样的情境难以吸引学生;同时,如果诗歌教学情境缺乏多元、开放和变化,那么这样的情境也难以吸引学生。诗歌本身具有独特的意象,拥有诗人特定的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教学既可以沿循其他文体教学的阳关大道,也需要探寻适合于诗歌这一特定文体的通幽曲径。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其对教学的启发意义在于:人不仅生长在生活之中,而且也学习在生活之中。进言之,诗歌学习情境不能拘囿于诗歌本身,而是要善于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情境资源和学习材料。比如,六年级学生观察自己的生活场景,写下了《天净沙·雪思》:“哥哥妹妹妈妈,帽子围巾马甲,蹦跳嬉笑追打,漫天雪花,一家人在楼下。”完全没有华丽辞藻,仅仅是人、事、物、象简单罗列,诗情画意却跃然纸上。毋庸说,诗歌既在远方,亦在眼前,甚至就是我们的生命和生活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语感”和“诗觉”。

2.诗歌学习活动:变式组合

作为教学模式构成的基本单位,学习活动无疑是教学展开和推进的前提和关键。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视角,强调“学”的有效展开,重视学习活动中的体验与感受。《具身认知》一书揭示了身体影响思维和行为的秘密:身体不仅强烈地影响着心智,而且会参与塑造我们的心智。传统的诗歌学习活动主要是基于听、说、读、写展开,借助具身的认知,我们可以不断丰富学习活动的形式,创新学习活动的场景,强化学生的具身体验和过程感受。比如穿插书法与绘画,借助书法展示诗歌结构,借助绘画渲染诗歌之场景;呈现音乐与舞蹈,借助音乐传唱诗歌之旋律,借助舞蹈舒展诗歌之气韵。

事实上,从某种程度上说,《毛诗序》中一句经典的诗评之语就已经指出了诗歌教学的特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手舞足蹈,亦诗亦歌,可教可学。当代诗教可以尝试设计读写结合、说唱结合、演诵结合等多种类型组合的学习活动,在“常规动作”的教学流程中增加“自选动作”,其目的就是在于求新、求变、求突破。诚然,对这种学习活动切入点和生长点的思考,有赖于教师多才多艺的素养要求和综合提升。毕竟,只有打开窗户,才可以更好地看到阳光;只有推倒围墙,才可能有机会发现远方。

3.诗歌学习任务:高阶突破

从根本上说,学习任务不应强调数量的多寡,而应重视学习任务本身的品相和质量。如果任务过多,但又缺乏思维的含金量,难免高耗低效;如果任务单一,但又缺乏必要的要求界定,难免浅尝辄止。爱因斯坦有一个著名的论断:“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事实上,完成一项具有含金量的学习任务,势必应该是对一个高质量问题的回应。比如,“背诵全诗”是教材中的要求和任务,教师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细化要求:场合选择、人员组织、道具运用、成果评价……也许,“背诵全诗”最后可升级成为“视频制作”,学生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丰富了学习体验。

无论是“问题引导”还是“任务驱动”,诗歌学习任务的设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思考:一是是否体现“高阶性”;二是是否突出“创新性”;三是是否富有“挑战性”。比如,可以设计“寻找诗人‘驴友’”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从李白、杜甫和苏东坡三人中任选一个做“驴友”并说明理由。这样的任务很生活,问题很现代,答案很开放。其实,选谁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需要把握诗人的生平背景、人生追求,并通过寻找“证据链”分析、评价,以形成“创见”。显然,这样的任务简约而不简单,需要复杂思维以及各种知识的介入。教师需要做的是相机给予资源、支持、点拨与品评。

猜你喜欢
诗教诗歌情境
诗歌不除外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一山一水皆诗情——重庆市江津区蔡家真开展诗教工作纪实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崇德镇“蒲公英农民诗社”诗教工作纪实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杨叔子当代诗教理论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全国诗教工作会议在江苏镇江隆重召开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