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版课标视域下诗歌教学的测评方向与命题设计

2022-11-28 07:30李国惊何汶娟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课标命题诗歌

文|李国惊 何汶娟

测评是学习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认知科学家提出了“测试即学习”的理念,认为“测试不仅测量知识,还改变知识,从头脑中提取某个信息不像是从书架上取出一本书那么简单。它会从根本上改变其后的信息储存方式,使知识的获得在日后更加便捷”“测试为学习提供了‘必要的难度’;测试促进了学习的精细化加工;测试为学生提供了策略转移的机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 年版课标”)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全面理解2022年版课标的要求,是有效实施诗歌教学活动、测评方向和命题设计的基本前提和必要保证。

一、诗歌测评方向与命题设计传统及其评述

在中小学阶段,传统的诗歌测评与命题设计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大多以诵读、默写等形式作为诗歌测评和命题设计的主要方式。考查标准指向以记忆为主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2.诗歌测评中也常要运用提取主要信息、简单概括诗意等方式。考查标准指向以理解为主的能力。

3.诗歌测评中也往往通过诗歌阅读想象诗人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或者指向诗人的表达方法。考查标准指向以体会和运用为主的能力。

虽然这些传统的诗歌测评在发展学生的记忆、理解、运用等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测评方向和命题设计上存在着单一化、整体同质化的倾向,尤其在诗歌对人的教育功用上呈现出简单化、模式化的认识,没有充分发挥出诗歌教育的独特价值。

二、2022 年版课标视域下诗歌教学测评方向和命题设计的转型

2022 年版课标强调“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即课程标准怎么要求,我们就应该怎么教;课堂上怎么教、怎么学,就应怎么评、怎么考。这为新时期的诗歌教学测评和命题设计指明了变革的方向,可以概括为三个转变:

1.由能力转向核心素养提升

2022 年版课标视域下的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传统的诗歌测评以能力为主,而2022 年版课标视域下的诗歌测评不能只关注能力的发展,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对教育培养人才的更高要求,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培养出“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和“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的“全面发展的人”。

2.由指向记忆、理解等低阶思维培养转向综合、创造等高阶思维的培养

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集中体现了知识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是适应知识时代发展的关键能力。2022 年版课标倡导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时,不能单单指向记忆、理解、运用等低阶思维能力,也应指向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通过语文课程内容的学习和测评使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

3.由以积累为主转向以体验、感受等审美价值导向为主的价值观引领

测评是教学的有效补充,通过测评和命题设计可以引领学生从积累为主转向体验中国古代诗歌所蕴含的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从而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充满坚定信心;引领学生通过学习诗歌认同、热爱中华文化,并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在学习和测评的历程中,充分利用诗歌中美的语言、美的情感、美的表达方式等来引导学生逐步感受美、发现美,循序渐进地提升运用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诗歌测评和命题应该如何设计

2022 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用学习任务群的方式来组织和呈现语文学习内容,实际上已形成崭新秩序之下的学习内容与方式载体,有利于开展适合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深度学习。按照“教—学—评”一致性的原则,诗歌测评和命题设计应该具备三个特质:

1.依标扣本、素养为先,前后勾连整体提升

测评是教与学的重要环节,目的在于巩固新知、提升能力,深入细致地诊断教与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下一步改变教学策略和改善学习方法提供依据。因此,测评前的命题设计应与新课标要求相匹配。

统编本教材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主题,入选的古诗文均为经典之作,囊括了山水、田园、咏物、言志、送别、思乡、边塞、咏史等主题类别,其所蕴含的知识、情感、哲理、思想,均对儿童文化素养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诗歌的测评和命题亦承载着同样的功用,教师应在更为开阔深远的文化视域和文化语境中,促进当代儿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认同和传承。

统编本教材中的单元提示、预习和课后练习给教师提供了教学支架,也为诗歌教学的课后测评和命题提供了二次开发的模板。命题时不应局限于知识、信息的考查,而应勾连教材内容,聚焦文化主题,利于巩固知识点和能力点,便于迁移运用,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如在学完四年级下册《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后,就可在测评中拓展诵读同样描写“夏日”的另外两首:“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可通过表格梳理诗中描绘的景物,形象立体地感知范成大笔下初夏农事繁忙、农民早出晚归的情景,同时在比较中发现静中有动、别有意趣的表达特点,进而更加真切地感受诗歌的内容美、形式美、情感美。通过这样极简又及时的课后测评,由一首或一组诗为始,引导学生聚焦某一诗人、某一主题的诗歌自主学习。

命题者应在做好整体规划的同时充分关注不同阶段测评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前后勾连,致力建立结构合理、相互勾连、彼此促进的指向核心素养的测评体系。

2.立足实际,情境为要,打破单一走向综合

以情境为载体,是2022 年版课标视域下考试命题的特质,应“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在测评时,一个好的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养成、发展和呈现的载体。这里所指的情境,包括日常生活情境、文学体验情境和跨学科学习情境三类。诗歌的情境化命题应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选用多个适切语料,尽可能地将单一的知识点放进综合的视野与语境,把学科认知、个人体验、社会生活等情境融于语料之中,激励学生将文本与经验联结,使命题真正从单一狭隘走向多维综合。

为此,北京高考和区域模考中出现的一些试题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示范:

(1)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

(2)请你以桑地亚哥(《老人与海》)、田润叶(《平凡的世界》)、天保(《边城》)中任意一人的口吻,以“落寞”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符合人物特点,内容具体,感情真挚。

以上命题均是典型的以任务情境为载体的测评,有效实现了文本、作者、个人、世界的四维交织,既体现了互通共张的阅读价值,又对表达提出适切的要求,这在小学阶段的诗歌测评中同样值得借鉴和推广。如何根据学生的诗歌学习水平来合理提供个人体验情境,测评学生真正的审美素养与表达素养,值得每一位教师关注和深思。

3.凸显特点,关注差异,满足个体发展需求

诗歌的测评和命题不应局限于纸笔,更应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学习如果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好游戏的鲜艳色彩,那它就能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和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凸显学段特点,关注差异,基于情境的体验性测评,更能有效激励学生把诗歌的学习和测评与生活紧密相连,在历程中真切体会诗歌对人生、诗歌对成长的浸润和滋养。

在小学低年级,可以将对诗歌积累和鉴赏的考查融入“学科+”的趣味挑战中,利用音乐、绘画等手段充分展现出古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意境美,或“看图猜诗”,或“连字成诗”,或在音乐声中和同伴一起边诵读、边学做诗歌韵律操,或选择为喜欢的诗歌配画涂色……这时,测评成为学生个人或群体的体验式学习,他们时而团结协作,时而彼此竞争。教师在这样的测评中不仅能够了解到学生个人的学习成果,还能观察到学生个体的思维、情感、兴趣状态。教师不仅是测评者,也是引领者,及时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累学习经验,发展未来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素养。

到了中高年级,可增加围绕某一主题(某一诗人、某一风格、某一季节……)自主选择的开放性展示测评,把测评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的优势参与其中:可以进行诗歌的剧本创作或舞台表演,可以撰写基于专题的小论文或基于诗人作品风格的研究报告,可以举办小组研讨的详细成果汇报展示,可以根据诗歌的意境进行绘画创作,可以举办诗歌专题朗诵……评价学生时,要将学生参与测评时的实际表现,如参与度、沟通交流等能力纳入考查范围,全面衡量学生发展的同时激励学生在师生、生生的多元化评价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总之,诗歌的“教—学—评”,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教师切忌狭隘地理解测评,应从诗歌的文体特点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结合本班学情和个人专长,在测评和命题设计方面积极探索,研制出素养导向、情境为要的命题来对学生进行科学测评,善于利用测评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提供反馈与诊断,善于依据测评结果来探寻优化教学的方法、路径,从而真正达成“学—教—评”的一致性。

猜你喜欢
课标命题诗歌
诗歌不除外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