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创伤性颅脑损伤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2022-11-30 03:39伍振国赵学宇胡贤瑞陈泳佳
重庆医学 2022年22期
关键词:亚组异质性针灸

伍振国,任 玲,何 竟,赵学宇,胡贤瑞,陈泳佳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科,成都 610041)

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指由外力所引起的大脑结构或/和功能的改变,受伤者通常处于长期昏迷状态或者遗留多种功能障碍。据统计全球每年新增TBI患者高达5 000多万人,而每年中国的TBI患者数量远超世界上其他大多数国家[1-2]。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TBI患者病死率逐步降低,但致残率却在增加[3]。现代医学认为,TBI是由外部机械力转移到颅内容物而造成损伤,从而继发一系列分子损伤机制的级联反应,包括炎性反应[4]及血管损伤导致的继发性缺血等[5]。TBI患者的康复过程复杂漫长,不但常遗留运动功能障碍,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情绪抑郁或焦虑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对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6]。因此,选择合适的、有效的治疗方法对TBI患者进行干预,从而降低TBI患者的致残率至关重要。

针灸疗法作为中国一种传统的治疗方式,由于其简便且价格低廉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脑损伤的临床治疗中[7]。许多研究发现,针灸治疗有助于改善TBI患者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8-33]。但由于针灸研究在方法学上存在诸多问题,目前难以对针灸在TBI康复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做出结论[34-35]。因此本研究将对针灸治疗TBI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综合评价针灸治疗TB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期为TBI患者的临床诊疗方案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数据库,搜集有关于针灸治疗TBI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21年5月3日。中文检索词包括:脑外伤、颅脑创伤、创伤性颅脑损伤、颅脑外伤、针灸、电针、艾灸、针刺、温针、灸法、随机对照、RCT。英文检索词包括:Traumatic Brain Injury、Brain Traumas、Pharmacopuncture、Moxibustion、Acupuncture、Randomized、RCT等。本次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是根据PRISMA声明所进行的[36],已在PROSPERO数据库中发布了该系统评价的方案(注册号:CRD42021267362)。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文献纳入标准:(1)研究类型为RCT,语种为中文或英文。(2)研究对象有明确颅脑外伤病史,经CT或MRI确诊为TBI或已行TBI手术治疗的患者。无性别、年龄及病程的限制。(3)干预措施:对照组常规治疗,包括必要时的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等对症治疗及康复训练。针灸组使用针灸治疗加常规治疗,针刺方法包括头针法、腹针法、电针刺法、埋线疗法等;灸法包括温针灸、艾条灸、艾炷灸等治疗方法。(4)结局指标:①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②格拉斯哥预后(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分级,4级以上均定为有效;③促醒率(GCS评分≥8分判定为有效);④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⑤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定(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通过Barthel指数评价;⑦安全性指标:不良反应。排除标准:(1)动物实验研究;(2)重复发表的文献;(3)无法获取全文或数据不完整的文献;(4)纳入标准不清楚的文献;(5)针灸组中除针灸以外的疗法与对照组不同的研究;(6)对比不同穴位、不同方式、不同流派的针灸疗效的研究。

1.3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由2位研究者独立通过阅读文献进行筛选,并对文献纳入和排除情况进行核对,如存在分歧则由第3位研究者决定其能否纳入。对选出文献进行归类,并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信息提取。从每篇文章中提取的信息包括:第一作者、发表年份、样本量、TBI程度、患者的年龄和病程、治疗疗程等,并对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小组选择在治疗1个月时报告的结果作为测量时间点。若研究在治疗1个月时没有进行测量评估,则选择最接近1个月的测量点。

1.4 文献质量评价

根据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37]由研究小组的2位研究者对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估,包括:选择偏倚、实施偏倚、测量偏倚、随访偏倚、报告偏倚、其他偏倚。由2位研究者分别对每一项偏倚,逐项做出“是” (低偏倚风险)、“否” (高偏倚风险)、“不清楚” (偏倚情况不确定)的判断。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二分类变量采用风险比(risk ratio,RR)为效应分析统计量;连续变量采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为效应分析统计量,各效应量均提供其95%CI。采用Q检验法进行异质性检验,若P>0.10且I2<50%,则表明研究间异质性较小,应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计算合并效应量;若P≤0.10且I2>50%,则表明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应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计算合并效应量。当研究间存在明显异质性时,则采用敏感性分析或亚组分析的方法,或只行描述性分析。若纳入meta分析的研究数≥10个,则用漏斗图来评估发表偏倚。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本研究共获取文献967篇,经筛选最终纳入26个RCT[8-33],包括1 876例患者。文献筛选过程及结果见图1。

2.2 纳入文献的一般情况

26篇[8-33]研究均在中国进行,共计纳入患者1 876例,其中针灸组939例,对照组937例,纳入研究的详细信息见表1。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

纳入的26篇研究均为RCT,其中有14篇研究[8,10-13,15-16,18,20-23,25,29]采用了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有1篇研究[31]采用随机软件法进行分组,均为低风险偏倚,其余11篇研究[9,14,17,19,24,26-28,30,32-33]均描述“随机”,因此认为随机分组方法不明确。由于干预措施为针灸操作需要刺入皮肤的特点,故很难做到患者和实施者的盲法,23篇研究[8-18,20-27,29,31-33]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认为具有高风险,有3篇研究[19,28,30]未说明是否对操作者和患者实施盲法,因此认为偏倚风险不清楚。3篇研究[11,27,31]提及研究过程中发生脱落,但未报道具体处理方法,仅有1篇研究[8]描述全部患者完成试验,未发生脱落。所有研究设计的结局指标均有报告,未发现选择性报告。各项研究的具体偏倚分析见图2、3。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图

表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续表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图2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总结图

2.4 Meta分析结果

2.4.1GCS评分

共纳入11篇研究[8,10,13-17,27-29,32],其中1篇[13]数据存在歧义予以排除,共计639例患者。Q检验P=0.18,I2=29%,异质性较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组TBI患者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MD=2.10,95%CI(1.77,2.43),P<0.000 01]。亚组分析显示:不同亚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或电针加常规治疗均可提高TBI患者的GCS评分且优于对照组。见表2。

2.4.2GOS分极

共纳入5篇研究[8,10,13,30,33],共计358例患者。Q检验P=0.57且I2=0,异质性较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组TBI患者的GOS分极高于对照组[RR=1.58,95%CI(1.30,1.93),P<0.000 01]。亚组分析显示:不同亚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或电针加常规治疗均可提高TBI患者的GOS分级且优于对照组。见表2。

2.4.3促醒率

共纳入8篇研究[12-17,28-29],其中2篇研究[14,29]采取GCS评分大于10分判定为有效,共计481例患者。Q检验P=0.67且I2=0,异质性较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组TBI患者的促醒率优于对照组[RR=1.64,95%CI(1.41,1.91),P<0.000 01]。亚组分析显示:不同亚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或电针加常规治疗均可提高TBI患者的意识恢复且优于对照组。见表2。

2.4.4MMSE评分

共纳入7篇研究[9,11,18,20,22,25,31],共计577例患者。Q检验P=0.04,I2=56%,异质性较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组TBI患者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MD=3.96,95%CI(3.00,4.93),P<0.000 01]。亚组分析显示:不同亚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或灸法或电针加灸法联合常规治疗均可提高TBI患者的MMSE评分且优于对照组。采用逐一剔除单个研究的方法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庆晓东等[22]的研究是导致此异质性较大的来源,考虑是由于该研究纳入的受试者均为TBI手术后的患者有关,去掉该研究后异质性降低(P=0.53,I2=0),采用固定效应进行meta分析,但其统计结果未有显著改变[MD=3.71,95%CI(3.08,4.35),P<0.000 01]。见表2。

2.4.5MoCA

共纳入4篇研究[11,18,20-21,31],共计242例患者。4篇研究均采用针刺进行治疗,Q检验P=0.13,I2=46%,异质性较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组TBI患者的MoCA高于对照组[MD=4.03,95%CI(3.70,4.36),P<0.000 01]。见表2。

2.4.6ADL评定

共有8篇研究[8,10-11,18-19,23-24,26]报道了Barthel指数,共计452例患者。Q检验P=0.08,I2=45%,异质性较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组TBI患者的ADL优于对照组[MD=11.45,95%CI(8.75,14.14),P<0.000 01]。亚组分析显示:不同亚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或电针加常规治疗均可提高TBI患者的ADL且优于对照组。行敏感性分析发现张民等[24]的研究是导致此异质性较大的来源,考虑是由于该研究在治疗中加入了亚低温治疗,去掉该研究后异质性降低(P=0.45,I2=0),采用固定效应进行meta分析,但其统计结果未有显著改变[MD=12.11,95%CI(11.13,13.08),P<0.000 01]。见表2。

表2 针灸治疗TBI疗效的meta分析

续表2 针灸治疗TBI疗效的meta分析

2.4.7针灸治疗的安全性

3篇研究[8,22,29]对治疗后的不良反应进行了描述,2篇研究[8,29]明确描述了针灸治疗后未出现不良反应,1篇研究[22]描述治疗中出现恶心、呕吐症状,但与针灸治疗无关。

2.4.8发表偏倚

对GCS结局指标绘制漏斗图进行发表偏倚检验,结果显示其漏斗图基本对称,提示纳入研究发表偏倚不明显,见图4。

图4 针灸治疗对GCS评分影响的漏斗图

3 讨 论

TBI是导致残疾的一个主要原因[38]。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虽然许多TBI患者从死亡线上获救,但患者通常处于长期昏迷状态或者遗留严重功能障碍[39]。因此,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对TBI患者进行干预,对降低TBI患者的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TBI治疗的主要手段包括手术、药物、康复训练、物理因子治疗、中医针灸等。虽然手术和药物对患者的生命救治起到积极作用,但针灸对促醒、改善认知和运动功能障碍具有简便且价格低廉的优势。祖国医学中并无TBI、脑挫裂伤等诊断名称。根据TBI的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中医学头部内伤,神昏,眩晕,头痛等病症范畴。病因病机为外力损伤脑脉,致气血逆乱,元神涣散,或淤滞脑脉,累及脾胃,痰湿内蕴,与淤血互结,溜滞经络,从而出现神识昏聩,头昏脑胀,头痛目眩,认知言语及肢体运动功能等障碍。针灸通过化瘀通络,醒脑开窍,或行气活血,化痰通络,或健脾养心,补肾活血达到对TBI康复治疗的目的。

目前有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提示针灸对TBI后昏迷是一种有效的促醒方法,但证据强度不高。本研究对针灸治疗TBI后意识障碍、认知功能和ADL进行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TBI疗效,使用针灸治疗的针灸组在GCS、GOS分级、促醒率、MMSE评分、MoCA和Barthel指数上均显著高于未采用针灸治疗的对照组,提示针灸治疗有助于促进TBI患者的意识恢复、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ADL。在不良事件方面,2篇研究[8,29]明确描述了针灸治疗后未出现不良反应,1篇研究[22]描述治疗中出现恶心、呕吐症状,考虑为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针灸治疗无关,其他文献均未提及不良事件,说明针灸治疗TBI是相对安全的,然而还需要更多关于针灸治疗TBI安全性方面的细节研究,以进一步证明针灸治疗的安全性。

此次meta分析存有一定的局限性:(1)纳入的26个研究全部来自中国,由于语种限制为中文或英文,虽已检索了大量数据库,但日本、韩国、巴西等进行较多针灸的国家的数据库尚未检索,可能造成一些临床试验的遗漏,导致一定程度的选择偏差。(2)此次纳入的大多数文献缺乏长期随访数据,无法对患者的疾病远期预后、远期生存质量及远期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评价。(3)部分研究随机分配方案不明确,无分配隐藏机制,难以确定随机化的质量和真实性。(4)盲法的缺失。针灸治疗作为操作性很强的治疗手段,在实际临床操作过程中很难实现双盲(对研究者和受试者施盲),因此有必要在结局测量和随机分配过程中运用盲法。(5)大部分研究未描述从业者的培训情况和熟练程度。以上不足使得本研究的论证强度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开展设计良好、大样本、多中心的RCT为结论提供更加坚实的证据。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是一种可促进TBI患者的意识恢复、改善认知功能,提高患者ADL的康复治疗方法。然而在不同年龄、病程、类型、严重程度及合并症的TBI患者,对于针灸治疗的效果区别目前还不清楚,包括对于针灸所选取的穴位、留针时间、进针方式、治疗次数、疗程及刺灸方法与效果的关系目前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认为在今后的研究中,可进一步探讨针灸治疗不同类型TBI患者的最佳方式和时机,以及针灸作用于TBI患者的作用机制。

猜你喜欢
亚组异质性针灸
Meta分析中的异质性检验
不同煎煮方法及时间对炮附子配伍大黄治疗阳虚型便秘的效果及对心脏的影响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及代谢异质性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城市规模与主观幸福感——基于认知主体异质性的视角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微小RNA-145、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mRNA水平变化及诊断价值研究
血浆Lp-PLA 2水平评估冠心病患者病情及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 (正文见第45 页)
针灸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