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合并黑热病的1例报道*

2022-11-30 03:39张思航钱舒然王叶红周太成
重庆医学 2022年22期
关键词:原虫涂片血常规

张思航,刘 海,钱舒然,王叶红,韦 嘉,周太成△

(1.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科,昆明 650228;2.昆明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650500)

黑热病(Kala-azar)又称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感染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较低,在孕妇中更为罕见,本研究报道了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孕妇合并黑热病1例,为临床鉴别此病提供参考。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21岁,孕28周,因“反复发热、全血细胞减少半年,再发加重1周”入院。患者于2018年5月出现无明显诱因发热(体温最高40.0 ℃)、全身酸痛,伴畏寒、寒颤。至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示:全血细胞减少(具体不详)。经治疗后(具体不详)体温稍有减退,出院后自服药物(具体不详)治疗半个月,再次复查血常规基本正常,未再发热。2018年12月26日患者再次出现发热(体温最高为39.0 ℃),并伴有轻微咳嗽。至当地医院就诊后查血常规:白细胞(WBC)1.86×109/L,红细胞(RBC)2.61×1012/L,血红蛋白(Hb) 84 g/L,血小板(PLT) 70×109/L,腹部B超:肝实质回声增粗、增强,脾大声像,胆囊炎并胆囊结石,未予特殊处理,建议转上级医院就诊。患者于2019年1月2日至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产科就诊,请产科会诊后转感染科进一步治疗。

体格检查,体温39.3 ℃,呼吸20次/分钟,脉搏130次/分钟,血压110/60 mm Hg。一般情况较差,神志清楚;贫血貌,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咽稍充血,扁桃体未见明显肿大。双肺呼吸音增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膨隆,全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触诊不满意;神经系统查体无明显异常。

入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科后查血常规:WBC 1.24×109/L,Hb 71 g/L,PLT 21×109/L;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54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224.1 U/L、总胆红素(TB) 22.6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 14.6 μmol/L、清蛋白23.7 g/L、球蛋白40.6 g/L、白蛋白/球蛋白比值0.58;产科超声:宫内妊娠,单活胎,胎位LOA,胎盘Ⅱ级,胎儿大小约28+4周;初步诊断为:(1)发热、全血细胞减少查因;(2)脾大查因;(3)G1P0孕28+4周;(4)慢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5)中度贫血。经全院多科会诊后建议:继续完善抗核抗体谱、铁蛋白、抗磷脂抗体和骨髓穿刺,在控制感染及输血、输注PLT后终止妊娠。遵会诊意见,患者于2019年1月4日在B超引导下行羊膜腔穿刺术,穿刺顺利,并注入乳酸依沙吖啶100 mg引产。2019年1月6日00:55,患者顺娩一死男婴,体重1 200 g,羊水约200 mL,胎盘胎膜自娩。胎盘娩出后阴道流血增多,立即持续按摩,并给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250 μg促宫缩,予以留置尿管导尿,急查血常规、凝血,并予地塞米松20 mg静脉推注、葡萄糖酸钙静脉滴注及氨甲环酸2 g静脉滴注。经上述处理后阴道流血减少,无活动性出血,探查宫颈内口无异常,软产道无裂伤,出血约600 mL。2019年1月8日患者骨髓涂片结果回示:利什曼原虫感染骨髓象(图1)。详细追问患者病史,患者诉2017年9月曾到甘肃陇南一带打工1个月,同行人员中有1人出现发热,后被确诊为“黑热病”。因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暂无葡萄糖酸锑钠,当日予以两性霉素B脂质体对症治疗,先予以0.25 mg/kg治疗3 d,加量至0.75 mg/kg治疗1 d,再以1.00 mg/kg治疗1 d。2019年1月13日葡萄糖酸锑钠到货后,调整为葡萄糖酸锑钠继续治疗,0.6 g/d,疗程10 d。患者住院期间,定期复查各项指标,予以输注悬浮RBC、PLT,补充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维生素K1,抗感染等对症处理。2019年1月18日查房,患者病情较前明显好转,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生命体征平稳。患者及家属要求当日出院,告知出院后应继续在当地医院行葡萄糖酸锑钠治疗。疗程结束后,患者返院复查骨髓涂片未见利杜体。2019年12月电话随访患者,自诉病情恢复可,未再出现发热及其他不适。

红色箭头为利杜体。

2 讨 论

黑热病在亚、欧、非和拉丁美洲都有分布,主要在印度和地中海沿岸流行。近年来,我国主要见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和四川省。本研究报道病例中,患者曾到过甘肃陇南一带打工,与黑热病在我国的分布特点相符合。入院初期,对患者的流行病学史采集不够详细,给诊断带来了一定困难,这是一个教训。黑热病主要通过雌性白蛉叮咬传播,但也有通过输血、器官移植和胎盘等方式传播[1-2]。当人受到感染的白蛉叮咬时,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被注入皮下组织,部分被中性粒细胞破坏,部分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的吞噬细胞所吞噬,并在其中寄生、分裂和增殖,并随血液流往全身,最终导致肝脾、淋巴结肿大和骨髓增生[3]。最初,该名孕妇不明原因的肝脾肿大,印证了杜氏利什曼原虫在体内的致病机制。该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但通常是2~6个月。有研究报道,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后疾病的发展与宿主的营养状况、年龄和遗传因素等相关[4]。据调查显示,在高度流行地区甚至高达30%的居民都属于无症状感染者[5]。目前,临床上确诊该病的金标准是在肝脾、淋巴结和骨髓等组织中直接检出杜利氏利什曼原虫[6]。其中骨髓涂片最常用,阳性率在80%~90%。脾脏穿刺涂片的阳性率在90%~99%,但肿大的脾脏在穿刺过程中极易出血,故临床上很少用。淋巴结穿刺涂片的阳性率在46%~87%,可用于检查治疗后复发患者。另外,血清免疫学检测在临床上诊断黑热病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例如特异性抗体检测和特异性抗原检测。研究报道,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杜氏利什曼原虫的DNA具有高敏感性,特别适用于无症状感染者和复发性疾病检测[1]。迄今为止,5价锑制剂葡萄糖酸锑钠依然是临床上治疗黑热病的首选药物。此外,临床上还有米替福新、两性霉素B脂质体、巴龙霉素和喷他脒等药物,可供锑剂治疗无效或有锑剂使用禁忌证的患者使用[7]。

目前,关于孕妇合并黑热病的治疗方案,尚缺乏统一的临床指导意见。研究报道,在孕妇合并黑热病的治疗过程中,流产、胎儿死亡、婴儿先天性感染、孕妇肝性脑病死亡的情况都有发生[8-9]。1项临床回顾性研究发现[10],葡萄糖酸锑钠在治疗孕妇合并黑热病中有相当高的致流产风险,不建议使用葡萄糖酸锑钠进行治疗。也有专家推荐将两性霉素B脂质体作为首选治疗药物,但关于母婴的结局却没有详细的数据进一步说明[11]。综上所述,在临床工作中对于有长期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等临床表现及相关流行病学史的患者,应高度警惕黑热病。对怀疑是黑热病的患者尽早行骨髓涂片检查,避免误诊、漏诊。对确诊为黑热病的患者,足疗程使用葡萄糖酸锑钠是治愈该病的关键。最后,在对孕妇合并黑热病的这类特殊患者进行治疗时,笔者建议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在适当的时机及时终止妊娠,有时可以避免继续妊娠带来的不良结局。此外,孕妇在日常生活应注意自我保护,避免前往传染性疾病流行地区,减少疾病感染的风险。

猜你喜欢
原虫涂片血常规
痰涂片与痰培养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比较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直肠FH检测剩余液涂片用于评估标本取材质量的探讨
血常规解读
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肉牛常见原虫病的症状及防治分析
牛巴贝斯原虫病的分析诊断和治控措施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不完全性肠梗阻合并人芽囊原虫感染1例